碳纤维及复合材料

搜索文档
碳纤维,两大合作签约
DT新材料· 2025-09-04 07:31
低空经济航空复材产业合作 - 长盛科技与维新宇航签署低空经济制造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联合研发油电混动系统以优化增程式动力系统并提升飞行器续航能力 同时针对eVTOL结构开展联合研发以降低机体重量和提升飞行性能 研发采用背景知识产权独立所有和新增知识产权共有模式 长盛科技将依据需求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材料并建立灵活采购机制 [2] - 长盛科技总投资超30亿元建成干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 关键核心设备全国产化 具备T700至T1100级及M系列碳纤维规模化生产能力 产品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准 已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并为C919大飞机提供关键复合材料构件用预浸料 [3] - 维新宇航由资深航空从业者与高校专家教授于2023年6月共同创立 核心研发团队源自西北工业大学和航空工业集团 依托西工大飞机电推进技术等重点科研平台 专注下一代智慧空中出行产品研发 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3] 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合作 - 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与安泰复材及轻快世界签署关于低空经济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合作协议 三方共同组建联合工作小组 聚焦关键领域联合攻关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高效协作体系 建立课题项目申报联动机制实现省部级课题申请与实施协同 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共享共用 [4] - 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 由江苏产业研究院和常州常高新出资设立 致力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科研创新和产业孵化 [4] - 安泰复材成立于2017年 核心业务是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 覆盖商用飞机复材工作包转移以及低空经济和尖端领域的中大型无人机整机结构设计制造一体化 产品应用于空客A320和A350等机型 深度参与中国商飞C919和C929研发工作 与国内外低空经济头部主机创业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实现多款全尺寸工程样机整机交付 [5] - 轻快世界成立于2024年 由中航高科、中航制造与长盛科技三方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17000万人民币 布局低空经济领域材料研制及推广应用 面向eVTOL和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通用航空装备领域提供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标准化预浸料货架产品以及轻量化和批量化结构件产品 [5] 材料特性与技术要素 -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轻量化、高性能、耐疲劳、长寿命、低能耗、高功率和可持续等特性 [6] - 结构件涉及机翼碳纤维结构件包括热塑/固性复合材料 如石墨烯防冰蒙皮、石墨烯复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泡沫材料、石墨烯涂层 原材料涵盖丙烯睛、沥青、原丝、上浆剂、偶联剂、热塑性树脂(PEEK、PC)、热固性树脂(环氧)、预浸料和小丝束碳纤维 [7] - 制动系统采用碳碳制动盘和碳/碳复合材料 电子与电力系统涉及功率器件如碳化硅 硅源包括金属硅和石英砂 碳源包括石油焦和石墨 碳化硅外延片、碳化硅衬底、陶瓷基板、金属材料(钛、铬、钨、铝、镍)、光刻胶和刻蚀气体(氮气等) [7] 制造设备与工艺技术 - 设备端涵盖三维编织设备、针刺机、CVD炉、碳化炉、浸渍设备、唐削设备、加工设备、热氧化设备、高温扩散炉、退火设备、切片机(砂浆切割、金刚石线切割、激光切割)、研磨机、抛光机、长晶炉、粉料合成设备、匀胶机、光刻机、显影机、清洗设备、离子注入设备、刻蚀设备、沉积设备、溅射、蒸镀设备、划片机、粘片机、压焊机、塑封机、缺陷检测设备、纺丝设备、预氧化炉、石墨化炉、铺丝机、RTM设备、热压罐、注射成型设备、拉挤成型设备、3D打印设备、加工设备(刀具、激光)、粉碎机、混合设备、造粒设备、筛分和除磁设备、反应炉、超高温炉、砂磨机、裁切设备、活化炉、干燥机、磨粉机、粉碎机、筛分机、高速混捏机和等静压成型设备及焙烧炉 [8] 行业会议与平台服务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2月9日至11日举行 议题涵盖金刚石全场景应用拓展、超精密加工与制造、宏观视角行业分析、战略前沿航空航天、新能源碳材料如多孔炭/硬碳硅碳/电容炭等、先进电池包括动力/储能/eVTOL/具身机器人电池、培育钻石特色专场、绿色转型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基石以及金刚石材料的制备 [10][11] - 活动包括新品发布、科技成果展示、培育钻石看货会、供需对接、应用产品展示和用户端巡馆 覆盖碳材料产业人脉圈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多孔碳、富勒烯、碳点、碳纤维、碳基储能、碳化硅、金刚石、培育钻石、复合材料、超硬材料和二维材料等 [11] - 新材料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提供品牌传播、研究咨询和投资孵化服务 具体包括品牌推广、企业专访、会议演讲、产品展示、需求对接、定制报告、项目尽调和投资融资 [12]
破“化工围江”,立“生态滨江”—— 长江常州段的绿色转型答卷
新华日报· 2025-08-19 07:25
岸线生态转型 - 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跃居全省第一 沿江45家化工企业被安全拆除 3600多亩土地重披绿装[1] - 企业腾退后实施土壤修复和生态复绿 形成全流程"常州路径" 中水回用工程累计分流净化污水近2亿吨 减少直排40%[3] - 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接待超10万人次 成为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基地[2] 产业转型升级 - 滨开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66.6亿元 新医药产业产值达165.4亿元 园区连续7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 2024年跃升至第11位[1] - 化工产业产值5年逆势增长45% 亩均税收从11.1万元提升至48万元[3] - 常茂生物转型后年销售收入冲上6.57亿元创历史新高 放弃部分化工产能聚焦绿色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生产[2][3] 新兴产业发展 - 新创碳谷总投资50亿元建设全国单体最大碳纤维一体化基地 产品覆盖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5] - 常州诚达新材料斥资20亿元新建轻量化新材料项目 单吨产品蒸汽消耗从0.24吨降至0.15吨 污水排放锐减60%以上 年降物流成本1500万元[5] - 齐晖药业投入近2亿元转型宠物药品研发 上半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0%[6] 产业集群建设 - 园区提供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服务 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创新磁场[6] - 安赛乐米塔尔/比亚迪二期等重大项目接连落地 中瑞国际合作产业园二期即将投用 屋顶光伏年发电量满足园区三成用电[7] - 借常泰长江通车契机构筑双循环滨江枢纽 争创国家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7]
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威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
齐鲁晚报网· 2025-08-06 16:32
产业链发展概况 -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是威海市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链之一 集群内共有规上企业67家 成功跻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及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1] - 形成从原丝到碳纤维、预浸料、树脂材料、复材制品和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 具备研发创新到装备制造和分析检测的全产业链保障支撑能力 [3] - 碳纤维钓具本地配套率超80% 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60%以上 [2] 企业梯队建设 - 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构建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企业为基础的强企方阵 [2] - 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1家 [2] - 光威复材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 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碳纤维材料 [2] 技术创新成果 - 建成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 省级创新平台15个 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平台 [4] - 突破M6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 500米/分干喷湿纺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国内领先 实现T1100级碳纤维产业化生产 [4] - 高强高模碳纤维入选2024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4] 产业园区与平台 - 建成国内第一家政府性投资碳纤维专业园区 配套基础设施30万平方米 打造集科研、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园区 [3] - 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2家高端科研平台 吸聚拓展纤维等4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 - 碳纤维产业园入选工信部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 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 [3] 数字化与智能化 - 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化项目11个 宝威新材料5G智能工厂入选全国名录 [4] - 建设碳纤维省级"产业大脑" 汇集生产监测、仓储物流、创投融资等数据1.4万条 [4] - 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8家 [4] 品牌与标准建设 - 企业主持制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 [5] - 推进国内钓具行业首个区域品牌"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注册 获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6] - 5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质量标杆及山东制造·齐鲁精品 [6] 人才与产学研 - 建立4名院士领衔的顶尖智库 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2人(含国家级人才2人) [7] - 联合职业学院实施"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 设立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 累计输送专业人才300余人 [7] - 推动全省唯一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职称评审试点落地 [7] 金融与要素保障 - 设立威海港发股权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 搭建省级"金融管家"试点平台 引入15家金融机构 [8] - 建设全省首个碳纤维产业源网荷储试点项目 整合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核心要素以降低用能成本 [8] - 创新产业链金融辅导模式 通过"惠企政策集成卡"和"企业家专享卡"精准服务企业 [8]
丹阳产改聚焦工人成长、企业共赢的特色之路 让产业工人“有为”更“有位”
镇江日报· 2025-07-28 07:04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 - 丹阳市新增产改试点单位22家,试点类型覆盖多元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扩面提质"新格局 [1] -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90后"职工徐盼盼通过产改实现技能提升,带队研发的HM50E碳纤维已量产并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2] - 丹阳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覆盖2万人次,强化产业工人主体地位 [3] 技能提升与人才培养机制 - 丹阳出台《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承办全国验光与配镜等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工人技能整体跃升 [3] - 依托职工学校、万新学苑等平台,三年累计培训眼镜行业职工3万余人次,定向培养视光学、配镜专业人才1.3万余名 [4] -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为员工搭建成长平台,徐盼盼因产改政策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2] 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 - 丹阳强化跨部门协同,与人社、科技、应急、教育等部门联动推进产改 [5] - 碳纤维企业江苏恒神通过产改促进技术转化,完成T1100级碳纤维产业化验证,完善国产碳纤维产品体系 [2] - 丹阳计划实现产改全镇区推进、全行业覆盖、全产业提升目标 [6] 职工权益保障与服务 - 丹阳开展夏季安康"三送"高温慰问、普法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新启用5家工会驿站解决户外劳动者需求 [5] - 产改聚焦解决产业工人"急难愁盼",从医教养安到衣食住行构建全方位关爱网 [5]
10.8亿!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项目落地!
DT新材料· 2025-06-23 22:33
浙江万龙碳纤维材料项目 - 项目占地180亩 总投资10 8亿元 主要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 - 产品将应用于交通 航空航天等领域 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 [1] - 项目将链动桐乡新材料上下游企业 为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注入新活力 [1] - 项目已成功获得四证(不动产权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筑施工许可证) 正在加速启动中 [1] 公司背景 - 浙江万龙碳纤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由浙江万利碳纤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与桐乡铭龙集团联合投资组建 [3] - 万利碳纤维是国内领先的碳纤维设备制造商 技术覆盖从原丝到成品的全流程 [3] - 铭龙集团是桐乡本土龙头企业 深耕化纤新材料多年 具备强大的产业化能力 [3] - 双方将整合技术 资金与市场资源 聚焦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3] 2025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 - 论坛时间 2025年7月18-20日 地点 浙江杭州 [6][7] - 主办单位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 承办单位包括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等 [6] - 已确认报告嘉宾包括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及企业技术负责人 [6][10] - 注册费用 企业科研单位代表早鸟价2500元/人 学生早鸟价1500元/人 [11]
威海|威海: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5-23 09:46
传统产业升级 - 威海通过"智改数转"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升级,芜船(威海)绿色海工产业基地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节约人工40%,车间自动化率达80%,手持订单41艘,生产计划排至2029年 [3] -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为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手持25艘船订单(总金额150亿元),生产计划排至2028年 [4] - 2024年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营收268.1亿元(+11.7%)、利润16.9亿元(+19.8%),形成15大类40多个船型的"威海品牌" [4] - 2024年威海工业技改项目773个(投资超500万元),技改投资增长13.3%,计划2025年推动157家企业更新设备7000台(套) [5] 新兴产业集群 - 碳纤维产业:光威集团实现T300-T1100级全系列国产化,威海碳纤维产业园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营收69.6亿元,覆盖汽车轻量化、风电光伏等领域 [6][7] - 新能源产业:2024年威海新能源装机742万千瓦(占比71.2%),营收206.35亿元(+13.8%),拥有49家规上企业,打造荣成核电、乳山海上风电、文登储能三大基地 [9] - 威海拥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省第三),累计培育创新产品172项,2024年财政科技支出10.71亿元(+20.87%) [10] 未来产业布局 - 威高集团"妙手S"手术机器人完成60多例5G远程手术,最远跨越3000公里,实现全产业链自主研发 [11] - 山东未来机器人公司攻克深海作业技术,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场景应用,2024年订单量翻倍,目标销售额4-5亿元 [12] - 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部署500P算力(二期达2000P),支持AI、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模拟试加工测算服务 [13] - 威海规划发展低空经济(无人机/船/车)和工业互联网,推动5大数字经济园区差异化发展 [14]
威海|威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5-16 09:13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威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3.47%,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2] - 威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威海坚持"大抓经济"导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2] 传统产业升级 -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开工,是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 [3] - 威海船厂手持25艘船订单,合同总金额150亿元,生产计划排至2028年 [3] - 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9.8% [3] - 威海推动船舶企业提高新船型研发设计能力,打造15大类40多个品种的"威海品牌" [3] - 威海引导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4] 新兴产业发展 - 光威集团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研发15大类全系列型号,多种碳纤维达国际领先水平 [5] - 威海碳纤维产业园引进40多个产业链项目,形成完整产业链 [5] -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 [5] - 威海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 [6] - 威海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6] 未来产业布局 - 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 [8] - 山东未来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全产业链自主研发 [8] - 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算力支持 [8] - 威海将重点发展无人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8] - 低空经济板块以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为核心打造智能制造基地 [8]
东丽,碳纤维业务大涨71%
DT新材料· 2025-05-15 22:5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财年总销售额2.56万亿日元,同比增长4.0% [1] - 核心营业收入1428亿日元,同比飙升39.1% [1]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79亿日元,大幅增长255.8% [1] -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业务营收3000亿日元,同比增长3.3% [1] - 碳纤维业务利润总额225亿日元,同比上升70.7% [1] 业务板块表现 - 航空航天领域营收1049亿日元,占比35%,同比增长15% [3] - 运动用品领域营收295亿日元,占比10%,同比增长9% [3] - 工业领域营收1656亿日元,占比55%,同比下降4% [3] 未来展望 - 预计2026财年收入2.67万亿日元,核心营业收入1500亿日元,净利润820亿日元 [2] - 预测2025财年碳纤维业务营收3160亿日元,增长16.0% [2] - 预计碳纤维业务利润总额240亿日元 [2] 行业环境 - 航空航天领域持续复苏推动碳纤维需求增长 [1][3] - 运动用品领域对轻量化材料需求稳定增长 [3] - 工业领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波动 [3] -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和供应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