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
搜索文档
业绩持续下滑,经营面临考验 金晟新能二次冲刺港股上市胜算几何
中国能源网· 2025-10-16 14:55
公司上市进展 -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并委任建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为其港股上市整体协调人 [1] - 公司拟将IPO募集资金用于支付江西赣州生产基地建设开支、拓展上游原材料资源、加强研发能力、吸引人才及补充营运资金 [2]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务 - 金晟新能是全球主要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是全球第二大及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1] - 公司业务涵盖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回收 产品包括碳酸锂、硫酸镍及硫酸钴 主要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 [2] - 公司主要营收来自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 2025年上半年这两项业务占比近80% [2]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营业收入逐年下滑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9.37亿元 [2] - 公司净利润由盈转亏 2022年净利润1.51亿元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分别为4.71亿元、3.44亿元、1.44亿元 [2] - 2023年及2024年公司录得毛亏损分别为1.576亿元和0.877亿元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 一年内到期债务达18亿元 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61万元 [5] 业绩承压原因 - 业绩亏损主要归因于碳酸锂等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导致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间的时间差产生定价错配 [3] - 2023年及2024年存货出现大额减值亏损 同时新生产线产能提升及业务扩张导致开支增加 [3] - 2025年上半年亏损主要由于行政及研发开支增加 [4] 行业市场环境 - 碳酸锂市场价格持续走弱 平均价格由2022年的42.69万元/吨下降43.5%至2023年的24.10万元/吨 再下降66.8%至2024年的8.01万元/吨 2025年6月进一步降至6.23万元/吨 [5] - 预计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将快速增长 至2031年处理规模达到20.6百万吨 从2024年开始复合年增长率为48.1% [9]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型电池生产企业、车企凭借产业链上游优势涉足回收业务 对第三方回收企业形成挤压 [6] - 行业内存在大量运营成本低的"黑作坊"式企业 以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6] - 行业技术路径趋同 核心竞争焦点转向稳定的电池回收渠道建设与资源整合能力 [8] 公司发展战略与挑战 - 公司面临客户集中度风险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前四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52.7%、41.3%、53.9%、67.3% [5] - 公司计划向上下游锂电材料生产扩张 形成产业链闭环 与电动汽车主机厂、电池厂建立直接链接 [8] - 公司计划扩展海外退役锂电池包再生利用 对接全球原料资源 部署海外设厂以推进本地化生产销售 [8] - 公司需在渠道建设、成本控制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以应对行业波动挑战 [1][7]
五兄弟收废弃电池,要IPO了
新浪财经· 2025-10-15 00:35
公司上市与基本信息 -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此为公司在2024年12月20日申请失效后的再次递表[1] - 公司是一家全球主要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5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 估值为73亿元[2] - 公司由来自广东茂名信宜的李氏五兄弟共同创立 五兄弟各持股20% 通过多种方式合计控制公司约55.05%的投票权[3] - 李氏兄弟于2005年成立高要市金业金属发展有限公司 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10年业务拓宽至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成立公司前身[3] 行业地位与业务布局 - 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2][5] - 公司打造了锂电池回收一体化生态体系 具备全元素回收能力 可回收锂 镍 钴 石墨 锰 铁等有价值材料[4] - 业务布局涵盖全组分再生利用和全体系端到端生产能力 包括废旧电池拆解破碎 正负极原材料生产 以及梯次利用方案[5] - 公司在广东肇庆 江西宜春及赣州设有三个生产设施 2024年退役锂电池再生利用能力及产能位居世界第二[5]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退役三元锂电池处理能力提升至28万吨[5] 财务业绩与市场环境 - 公司2022年 2023年 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 -4.73亿元 -3.44亿元[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9.37亿元 同比减少5.83% 净利润为-1.44亿元 同比轻微扩大[6] - 业绩波动主要源于锂价大幅下跌 碳酸锂产品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39.63万元/吨跌至2024年上半年的8.58万元/吨[6] - 收入主要来自销售再生利用产品 2025年上半年锂和镍再生利用产品销售额占总收入79%以上[6] - 公司共获得四轮融资 累计融资金额达13.6亿元 股东包括中金资本 复星锐正资本 达晨财智 广汽 陕汽 德国博世等[7]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预计至2031年处理规模达到2060万吨 2024年起复合年增长率为48.1%[6] - 2020年至2024年 全球及中国内地退役锂电池数量复合年增长率均为30.5% 预计2024年至2031年将分别以36.6%和40.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8]
锂电池回收龙头金晟新能,再次申请赴港上市
中国证券报· 2025-10-05 08:48
公司上市进程 -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3日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曾于2022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并于2024年8月终止 随后于2024年12月20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 但招股书于6个月后失效 [1] 业务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国内主要的锂电池回收和再生利用企业 专注于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再生 [1] - 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2] - 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并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 [2] 技术优势与产能布局 - 公司掌握多项核心技术 锂金属回收率超过95% 高于行业90%的平均水平 [2] - 公司在广东省肇庆、江西省宜春及赣州布局3个生产基地 [2]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碳酸锂、硫酸镍和硫酸钴的年产能约为7.66万吨 [2] 财务表现与价格影响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9.05亿元降至2024年的21.57亿元 [3]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1.51亿元转为2023年亏损4.71亿元和2024年亏损3.44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37亿元 略低于2024年同期的9.95亿元 净利润为亏损1.44亿元 与2024年同期亏损1.43亿元基本持平 [3] - 业绩亏损主要归因于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 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平均售价为5.94万元/吨 较2024年同期的8.58万元/吨继续下降 远低于2023年的19.64万元/吨和2022年的39.63万元/吨 [3] 未来战略与募资用途 - 公司计划向上、下游锂电材料扩张 建立锂电池再生利用一体化生态体系 以提高产能和市场份额 [1][2] - 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赣州生产基地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处理厂的建设 包括厂房建设及设备购置 [4] - 其他资金用途包括拓展上游原材料资源、加强研发能力、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4]
锂电池回收龙头 再次申请赴港上市
中国证券报· 2025-10-05 08:47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 利用企业。公司掌握多项锂电池回收和再生利用核心技术,锂金属回收率超过95%,超过行业90%的平 均水平,锂电材料再生循环及综合利用的整体实力位于全国前列。凭借技术优势,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 新技术企业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 金晟新能已在广东省肇庆、江西省宜春及赣州布局3个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底,公司碳酸锂、硫酸镍 和硫酸钴的产能约为7.66万吨/年。金晟新能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向上、下游锂电材料扩张,持续完善 锂电池再生利用一体化生态体系;进一步提升锂电材料产能,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加强研发能力,吸引高端人才以及推进全球化布局。 9月3日,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金晟新能是国内主要的锂电池回收 和再生利用企业。按照计划,公司拟向上、下游锂电材料扩张,建立锂电池再生利用一体化生态体系, 提高锂电材料产能和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 公开资料显示,金晟新能曾于2022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2024年8月终止上市辅导。2024年12月20日, 金 ...
五兄弟创立的公司持续“失血” 金晟新能三年三谋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9-25 09:30
公司上市申请与背景 -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提交港股上市申请材料,此前曾谋求A股及港股上市但均未成功 [1] - 公司由李氏五兄弟共同创立,是一家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1]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包括碳酸锂、硫酸镍及硫酸钴,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场景 [3]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3][6]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连续下滑,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为9.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95亿元下滑 [3] - 公司2022年实现年内利润1.51亿元,但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持续亏损,分别为-4.71亿元、-3.44亿元和-1.44亿元,累计亏损约9.59亿元 [3] 财务状况与客户集中度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或按要求偿还的贷款为18亿元 [4] - 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大幅增长,从2022年末的48.5%升至2024年末的74.8%,2025年上半年末小幅回落至73.3% [4] - 客户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52.7%升至67.3%,向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从13.9%升至45.2% [4] 融资历史与估值 - 公司已完成五轮融资,从2021年A轮至2025年5月,合计融资15.08亿元 [7] - 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公司估值73亿元,但2025年5月最新一轮融资的投资前估值约为102亿元 [7] 公司控制权 - 李氏五兄弟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及关联实体合计控制公司约55.69%的投票权 [7]
锂电回收龙头金晟新能三年三谋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9-25 00:3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产品包括碳酸锂 硫酸镍及硫酸钴 用于电动汽车 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场景 [3] - 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3][6]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连续下滑 2022年 2023年 2024年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 [3] - 公司持续亏损 2022年 2023年 2024年年内利润分别为1.51亿元 -4.71亿元 -3.44亿元 2025年上半年期内利润为-1.44亿元 [3] - 2023年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约9.59亿元 [3] 财务状况与客户集中度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 其中一年内到期或按要求偿还的贷款为18亿元 [4] - 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大幅增长 2022年末 2023年末 2024年末分别为48.5% 61.6% 74.8% 2025年上半年末小幅回落至73.3% [4] - 客户集中度较高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2.7% 41.3% 53.9%及67.3% 向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13.9% 18.4% 26.6%及45.2% [4] 上市历程与融资情况 - 公司曾于2022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 后于2024年8月终止 并于2024年12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 当次申请已失效 本次为再度提交上市申请 [1][6] - 公司已完成五轮融资 合计融资15.08亿元 最新一轮融资于2025年5月进行 融资额1.48亿元 投资前估值约102亿元 [7] 公司控制权与估值 - 公司由李氏五兄弟共同创立 目前合计控制公司约55.69%投票权 [7] - 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公司估值为73亿元 但2025年5月融资对应的估值约为102亿元 [7]
锂电回收撑起百亿估值,独角兽金晟新能再冲IPO
北京商报· 2025-09-24 21:43
近期,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晟新能")再度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向港股IPO发起冲击。实际上,在本次闯关港交所前,这家由李氏五 兄弟创办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独角兽企业,曾接连谋求A股、港股上市,不过最终均未能如愿。"执着"上市背后,金晟新能似乎正面临着较为迫切的融 资需求。 净利连亏的同时,金晟新能目前也承担着不小的财务压力。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于一年内到期或按要 求偿还的银行及其他贷款为18亿元。在招股文件中,金晟新能也直言,公司一直以来依赖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来为公司部分资本开支提供资金及支持公 司运营,预计未来有关依赖将会持续。 | 股東姓名/名稱 | 股份數目 | | --- | --- | | 李森先生 · | 21,814,445 | | 李鑫先生 ... | 19,338,761 | | 李堯先生 ... | 19,302,525 | | 李炎先生 | 19,041,130 | | 李汪先生 ... | 19,302,525 | 上半年未盈利 招股文件显示,金晟新能专注于锂电池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提供一系列再生利用产品,主要包 ...
碳酸锂暴跌80%行业至暗时刻 金晟新能谋“一体化”破局
智通财经· 2025-09-12 08:33
上市申请与行业背景 - 公司于9月3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由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锂电池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碳酸锂价格较去年高点大幅回落 行业竞争白热化[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服务商[2] - 业务覆盖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产品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销售额占总收入79%以上[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9.37亿元[3] - 同期年内溢利分别为1.51亿元、-4.71亿元、-3.44亿元、-1.44亿元 近三年半累计亏损超10亿元[2][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骤降56.5%[2] 产品收入结构变化 - 锂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49.6%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48.4%[4] - 镍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31.8%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30.8%[4] - 钴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17.8%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11.3%[4] 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 - 碳酸锂均价从2022年每吨42.69万元暴跌至2024年8.01万元 累计跌幅超80%[5] -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探至6.23万元/吨的历史低位[5] - 金属价格断崖式下跌导致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 是2023年及2024年毛亏损的核心原因[4] 盈利能力改善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毛利率转正[5] - 改善原因包括钴价回升等市场因素和生产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压降[6] - 精准的存货管理规避了大额减值风险[6] 垂直整合战略 - 通过向上游强化黑粉产能和向下游延伸至正极材料制造 构建产业闭环[7] - 赣州基地退役电池处理量8万吨/年 黑粉产能1.5万吨/年 计划扩大直接处理退役电池包能力[7] - 宜春基地在建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首次切入下游制造领域[8] 运营风险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52.7%升至2025年上半年67.3% 客户集中度创历史新高[9] -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38天延长至2025年中56天 增幅近50%[9] - 应收款项总额从2023年4.21亿元峰值回落至2.79亿元 但周转效率持续下滑[9]
新股前瞻|碳酸锂暴跌80%行业至暗时刻 金晟新能谋“一体化”破局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8:28
公司上市与行业背景 - 公司于9月3日再度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锂电池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碳酸锂价格较去年高点大幅回落 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1] - 公司聚焦锂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循环 凭借资源循环技术优势寻求资本市场机会[1]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务模式 -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2] - 业务涵盖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等主流体系 产品用于电动汽车 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2] - 形成全面且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 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闭环[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 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79%以上[2] 财务表现与亏损情况 - 近三年半累计亏损超1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骤降56.5%[2] -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 9.37亿元[3] - 同期年内溢利分别为1.51亿元 -4.71亿元 -3.44亿元 -1.44亿元[3] - 财务表现映射锂电池金属材料市场的过山车行情[4] 产品收入结构变化 - 锂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49.6%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48.4%[4] - 镍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31.8%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30.8%[4] - 钴再生利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17.8%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11.3%[4] - 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0.1%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1.2%[4] 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 - 碳酸锂均价从2022年每吨42.69万元暴跌至2024年8.01万元 累计跌幅超80%[5] -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探至6.23万元/吨的历史低位[5] - 2023年及2024年陷入毛亏损核心症结在于碳酸锂 镍 钴等金属价格断崖式下跌导致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4] 盈利能力改善迹象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毛利率转正[5] - 扭亏为盈受益于钴价回升等市场因素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实现的成本压降[5][6] - 精准的存货管理规避了大幅减值风险[6] 垂直整合战略布局 - 战略核心通过向上游强化黑粉产能 向下游延伸至正极材料制造构建产业闭环[7] - 赣州基地退役电池处理量达8万吨/年 黑粉产能1.5万吨/年 计划扩大直接处理退役电池包能力[7] - 宜春在建产能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标志公司首次切入下游制造领域[8] 生产基地与产能分布 - 肇庆基地建筑面积75,826.42平方米 主要产品包括硫酸钴 硫酸镍 碳酸锂和梯次利用电池[8] - 宜春基地建筑面积105,107.94平方米 主要产品包括硫酸钴 硫酸镍 碳酸锂 硫酸锰 磷酸铁 磷酸铁锂 负极石墨材料和梯次利用电池[8] - 赣州基地建筑面积113,658.59平方米 主要产品为黑粉[8] 战略执行风险与挑战 - 公司往绩期间并无生产任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存在技术壁垒与学习曲线[9] - 大规模产能扩张可能加剧财务负担[9] - 下游电池巨头如宁德时代 比亚迪纷纷自建回收体系 第三方企业需保持差异化竞争力[9] 客户依赖与现金流风险 - 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飙升至67.3% 创历史新高[9] -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38天延长至2025年56天 增幅近50%[9] - 应收款项总额从2023年4.21亿元峰值回落至2.79亿元 但周转效率持续下滑[9] - 客户集中度与回款效率双重恶化形成危险闭环 坏账风险可能放大[10] 行业周期性与公司韧性 - 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曾让公司深陷亏损 但2025年上半年毛利转正释放韧性信号[10] - 业绩弹性需抵御大宗商品的周期性暴击[11]
动力电池退役后去了哪儿?这家回收企业告诉你
第一财经· 2025-09-07 20:06
行业背景与市场前景 - 中国内地退役锂电池总量从2020年15.71万吨增至2024年45.51万吨,复合年增长率30.5% [7] - 预计2031年退役锂电池总量达480万吨,2024-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40.1% [7] - 动力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是退役锂电池主要来源,2024年占比分别为54.9%和44.8% [6] -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年退役电池不足50万吨,2027年超100万吨,2031年逼近500万吨 [4]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6] - 公司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6] - 业务涵盖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再生利用,形成产业闭环 [6] - 在广东肇庆、江西宜春和赣州设有三个生产设施 [6]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参与者分为锂电池/电动汽车制造商(拥有自有退役电池渠道)和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 [7] - 电动汽车制造商通过销售网络、服务中心和合作回收点回收电池 [7] - 第三方提供商需建立回收服务网络,从上游供应商采购退役电池 [7] 财务表现分析 - 2022年营业收入29.05亿元,净利润1.51亿元 [12] - 2023年营业收入28.91亿元,净亏损4.71亿元 [12] - 2024年营业收入21.57亿元,净亏损3.44亿元 [1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37亿元,净亏损1.44亿元 [13] - 存货减值亏损从2022年0.57亿元增至2023年1.09亿元 [13] 价格波动影响 - 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42.69万元/吨下降至2023年24.10万元/吨(降幅43.5%) [13] - 2024年进一步降至8.01万元/吨(降幅66.8%),2025年上半年为6.23万元/吨 [13] - 价格剧烈波动导致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出现"定价错配风险" [12][13] 盈利改善策略 - 计划通过提升价格波动韧性、优化采购及库存管理实现盈利 [13] - 采用价格锁定机制、动态定价长期合约减少实时市价大单采购 [13] - 通过丰富产品品类、提升经营效率及规模经济改善盈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