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icon
搜索文档
工业母机ETF(159667)涨超1.6%,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与减速器国产化引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9 10:11
增广智能融资与技术突破 - 增广智能完成近亿元新一轮融资 由毅达资本领投 [1] - 公司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魔毯"技术实现5微米级定位精度 开创"传输即加工"新模式 [1] 应流股份战略合作 - 应流股份与西门子能源 赛峰集团签署战略供货协议 [1] - 合作将强化燃机叶片及航发零部件供应 [1]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武汉格蓝若与华中科大联合研发的"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完成新型号调试 计划7月底正式亮相 [1]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步入蓬勃发展新阶段 产业链企业合作步伐加快 [1] - 优必选 开普勒等企业已与汽车制造 电子等产业链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加速商业化进程 [1] - 英伟达与富士康计划2026年Q1实现人形机器人投产 [1]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下线 标志着商业化落地迈出关键一步 [1] - 人形机器人在灵巧手 核心零部件技术迭代上尚未实质性收敛 通用场景训练数据仍需积累 [1] 工业母机ETF相关信息 - 工业母机ETF跟踪中证机床指数 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2] - 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业务涉及机床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2] - 指数成分股覆盖机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具有较高行业集中度和技术含量 [2]
具身智能下半场 :各路机器人发起场景争夺战|智能涌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8 12:50
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动态 - 智平方与东风柳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探索具身大模型在汽车制造全方位场景的首次深度应用 构建驱动技术迭代的数据飞轮 [1] - 越疆与药师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重点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医药研发 仓储 配送及零售终端的规模化落地 [1] - 具身智能进入下半场 竞争焦点转向场景落地能力 各公司正积极寻找适合自身优势的应用场景 [1] 汽车制造领域应用 - 东风柳汽3月部署20台优必选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 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 提升工厂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 [2] - 智平方核心优势在于端到端VLA大模型 4月发布升级版GOVLA模型 具备从桌面到开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复杂任务推理能力 [4] - 搭载GOVLA的AlphaBot 2在东风柳汽工厂展示全方位作业能力 包括上下料 拖拽料车 车门质检等复杂任务 [5] - 智平方3月还与吉利科技旗下晶能微电子合作 成为首个进入半导体工厂的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 [5] 医药零售领域布局 - 越疆推出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 具备上下肢协同能力 [7] - Atom可完成医药零售窗口的取药 送药 递药等重复性工作 实现药房全流程自动化 [8] - 通过与药师帮合作 越疆有望切入规模约27.6亿美元的医疗健康具身智能市场 [9] - 美团与银河通用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计划2025年在北京推出24小时无人值守药店 [10] 无人零售市场前景 - 中国无人零售规模预计2025年达2万亿 覆盖2.5亿消费群体 [9] - 越疆机器人已可完成咖啡制作 商超服务等灵活操作任务 其机器人咖啡亭已进入写字楼和酒店 [9] - 美团及龙珠资本过去三年投资超30家机器人公司 显示巨头对机器人赛道的重视 [9]
展示前沿创新成果 引领未来产业风向
科技日报· 2025-05-09 09:24
前沿科技展示 - 北京科博会以"科技引领 创享未来"为主题,展示众多前沿科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最新成果,展馆面积达5万平方米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天工LITE"机器人,是半程马拉松冠军"天工Ultra"的"孪生兄弟",并即将发布国内首款针对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天工2.0",该机器人综合能效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是首个拥有永续作业能力的工业级机器人 [1]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基于全栈式技术开发,具备多模态规划大模型、语义VSLAM、学习型运动控制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能满足工业场景内泛化应用需求 [1] 医疗与航天技术突破 - 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发布全球首个"AI+数智骨科全流程解决方案"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实现"诊疗一体化"和"研发—应用—产业"全链突破,其"多模态影像融合导航技术"自主可控 [2] - 北京星途智联科技发布国内首个国产化民用卫星互联网终端"网翎卫星上网机",该终端在2025年缅甸地震救援中实现单人便携部署,开创卫星通信设备"轻量化、单兵化"先河 [2] - 北京国卫星通展示惯性导航、北斗授时等设备,为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等领域提供自主可控的"中国芯"支撑 [2] 量子计算进展 - 北京玻色量子科技展出国内首个突破千比特规模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较经典计算机呈指数级跃升,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小分子库筛选中可将运算时间从数天或数月缩短至毫秒级 [3]
决断时刻!等待明天靴子落地?
格隆汇APP· 2025-04-02 18:09
市场交易数据 - 沪深两市2025年1月6日成交量达1023.90亿股,成交金额10705.56亿元,市值换手率2.84% [1] - 2025年1月9日成交金额达11292.09亿元,创表中第三高记录,换手率2.97% [1] - 2025年4月1日成交额缩量至937.65亿股,但成交金额仍维持11527.82亿元高位 [1] - 当前交易日两市成交额9745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578亿元,为年内第二低水平 [5] 板块表现 - 领涨板块:林木(+1.58%)、工程机械(+1.50%)、纺织服装(+1.37%)、日用化工(+1.29%)、互联网(+1.04%) [6] - 领跌板块:贵金属(-2.24%)、航天军工(-1.83%)、能源设备(-1.24%)、燃气(-0.98%)、生物科技(-0.94%) [6] -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集体爆发,赛摩智能(+11.32%)、集智股份(+9.80%)、秦川机床(+8.13%)领涨 [7] - 创新药板块活跃,海创药业(+17.56%)、哈三联(+10.04%)、润都股份(+10.02%)涨幅居前 [12] 行业动态 - 宇树科技发布Unitree Dex5灵巧手,具备20自由度及94个灵敏触点,展示抛橙子/拧魔方等精细操作能力 [7][9]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将部署20台至东风柳汽工厂,推动汽车制造智能化,港股优必选当日涨超5% [10] - 创新药催化剂:医保局研讨集采优化细则,药监局拟出台医疗器械创新支持政策,国资委鼓励生物医药并购重组 [12][13] - 恒瑞医药2023年营收279.85亿元(+22.63%),扣非净利润61.78亿元(+49.18%) [13] 新能源汽车 - 零跑汽车3月交付37095台首登新势力销冠,港股零跑股价涨13% [15][18] - 小鹏汽车交付33205辆(+268%),理想/蔚来分别同比增长26.5%/26.7% [15] - 小米集团因交通事故回应收跌4%,早盘曾一度收复失地 [16][18] 宏观政策影响 - 特朗普拟于北京时间4月3日凌晨3点公布对等关税政策,市场关注三种可能方案:普遍关税/对等关税/部分国家全面关税 [22][24] - 高盛上调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至35%,认为对等关税对美国伤害更大(影响比例约5:1) [26] - 港交所2025Q1融资额182亿港元(+287%),全球排名第四,恒指/恒科指季度涨幅达15%/21% [20] 资金动向 - 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117.17亿港元,港股恒指微跌0.02%但汽车/半导体/消费股领涨 [14] - 美股"回光返照":标普500涨0.38%,纳指涨0.82%,受Mag7带动但ISM制造业数据低迷 [23]
人形机器人,少一点“腾空”,多一点“落地”
36氪· 2025-04-02 15:30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 - 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展示集中在舞蹈、空翻等表演性功能,但实际应用已开始渗透工业场景[1] - 东风柳汽宣布将部署20台优必选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这是全球首次批量应用于汽车制造工厂的案例[1] - 特斯拉Optimus Gen3在工厂执行电池分拣等任务,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未来将拓展至焊接、喷涂等危险工序[2] 工业应用案例与效率提升 - Figure AI人形机器人在宝马工厂执行物流分拣,日均工作20小时,任务中断率低于0.3%[4] - Apptronik Apollo机器人在奔驰匈牙利工厂试点,零部件配送效率提高40%,人力成本降低32%[4] - 优必选Walker S1在极氪工厂实现多场景协同作业,包括总装车间分拣、质检区精密装配等复杂任务[4] 中美产业竞争格局 - 美国制造业若采用人形机器人,理论上590万台(现工人数一半)即可维持2.4万亿美元产出[7] - 中国制造业工资为美国1/4,2024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0%,供应链集群成熟[7] - 中国工信部明确聚焦3C、汽车等领域打造示范产线,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转向生产力[8] 技术突破方向 - 特斯拉Optimus实现蒙眼行走和理解"将工具放入工具箱第三层"等复杂指令[12] - Figure AI推出通用具身智能模型Helix,支持两台机器人协作解决长期操作任务[12] - 优必选开发BrainNet架构和IoH中枢,研发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推理大模型[13][14] 产业化挑战 - 现有大语言模型缺乏物理常识,无法处理"感知-推理-交互"闭环[9] -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仍处于实验室向产业化突破的关键阶段[14] - 行业需从表演展示转向真实场景应用,关注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突破[10][11] 未来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正从"替代工具"向"协作伙伴"进化,开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新时代[14] - 工业场景落地将驱动技术突破,但其他应用场景仍需长期发展[14] - 行业需要更多像比亚迪、华为那样专注核心技术的企业推动实质性进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