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天工Ultra
icon
搜索文档
奔跑的机器人,明年速度超过博尔特
第一财经· 2025-10-16 17:55
人形机器人性能现状与突破 - 当前人形机器人百米赛跑最佳成绩为21.50秒,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在2025年8月17日创造,其速度约为每秒4.65米 [7] - 人类百米赛跑世界纪录为9.58秒,由博尔特在2009年创造,机器人成绩与人类纪录尚有显著差距 [3][7][8] - 业内乐观预测,明年人形机器人的跑步速度将大幅提升,百米耗时很可能超越博尔特 [3][11][16] 跑步能力对技术验证的重要性 - 跑步是检验机器人软件和硬件综合性能的试炼,可全面评估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7] - 硬件方面考验机器人的电机、关节扭矩、功率密度、响应速度及高负荷运行中的散热效率 [7] - 软件方面考验机器人的实时环境感知、动态奔跑策略调整及高速运动中的平衡稳定控制能力 [7] 腿部控制技术研发重点 - 腿部控制技术现阶段的研发重点集中在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数十万至数百万次试错学习 [9] - 跑步及行走能力是机器人走向实践应用的基础,长期稳定的运动能力是其融入人类生活自主作业的关键技术基座 [9] - 训练过程包括在虚拟世界中"预演"实战进行试错学习,以及在现实环境中不断调整运控算法策略进行优化提升 [9] 工业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 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移动速度仅为每秒1.3米,远低于人类的每秒2.5米,导致其无法跟上人类工作节奏 [13] - 腿部移动系统的能耗占机器人总能耗的八成到九成,在动态奔跑等剧烈运动时可能更高 [14][15] - 受限于自身体积,人形机器人所能搭载的电池容量通常不超过3千瓦时,满负荷运作续航仅约两个半小时 [15] 性能优化与未来发展路径 - 提升奔跑能力需优化关节耐久性、结构件耐久性、运动控制算法、核心关节扭矩密度以及功耗和散热 [10] - 降低腿部能耗的研发方向包括优化步态与控制使其更接近人类"被动行走",以及进行双足结构优化和研发高效能驱动器 [16] - 机器人未来不仅需要在特定场景(如赛场)跑得更快,更需在工业等实用场景中解决续航问题以跑得更久 [16]
奔跑的人形机器人,明年抵达“博尔特时刻”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10-16 17:52
人形机器人性能现状与目标 - 当前人类百米赛跑世界纪录为9.58秒,由博尔特于2009年创造 [1] - 中国人形机器人目前最好的百米成绩为21.50秒,由具身天工Ultra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上创造 [2] - 机器人百米速度与人类纪录相比仍有显著差距,即便速度提升一倍仍无法与运动员相比 [3] 技术挑战与研发重点 - 跑步是检验机器人软硬件综合性能的关键试炼 [2] - 硬件挑战包括电机、关节扭矩、功率密度、响应速度及高负荷运行下的散热效率 [2] - 软件挑战在于实时感知环境、动态调整奔跑策略、保持高速运动中的平衡稳定 [3] - 腿部控制逐渐受到重视,主要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数十万至数百万次尝试 [3] - 长期稳定的运动能力是人形机器人走进人类生活并自主作业的关键技术基座 [3] 性能提升路径与行业预期 - 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专门优化后,机器人奔跑能力可能迅猛提升 [6] - 行业人士乐观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将出现百米速度超过博尔特的机器人 [1][6] - 智元机器人正针对机器人走路及奔跑的速度和稳定性进行改进,涉及关节耐久、结构件耐久、运动控制算法优化、核心关节扭矩密度及功耗散热优化 [4][5] 应用场景瓶颈 - 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目前人形机器人速度仅为每秒1.3米,远低于人类的每秒2.5米,导致其无法跟上人类步幅融入作业产线 [6] - 腿部或足式移动系统的能耗占机器人总能耗的八成到九成,在动态奔跑等剧烈运动时可能更高 [7] - 机器人受限于自身体积,搭载的电池容量通常不超过3千瓦时,用户反馈不满之一为满负荷运作仅两个半小时的续航 [7] - 在制造业场景中,若八成功耗用于维持双足站立行走,剩余能耗不足以完成有效的搬运或拣选任务 [7] 能耗优化方向 - 降低腿部能耗的方向包括优化步态与控制,使运动更接近人类的“被动行走”,利用惯性自然摆动以减少主动驱动 [8] - 另一方向是进行双足结构优化,例如研发更高效能的驱动器及探索更多形式的双足机械结构 [8]
北京亦庄亮相2025年服贸会以科技与创新描绘未来之城新图景
新京报· 2025-09-15 15:42
服贸会亦庄参展概况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携线上线下500余家企业集体参展,全方位展示其在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成果与布局 [1] - 旨在通过服贸会国际平台,展示亦庄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建设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的创新实践 [1] 人工智能与数字科技展示 - “模数世界”板块展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集思科技电商数字人解决方案行业综合占有率第一,VAST公司AI 3D大模型实现分钟级高保真3D内容生成 [2] - 清华美院“生命律动”装置通过AI实时转换植物信号为旋律,麦麦科技农业全产业链大模型已在全国落地超70个数字农场 [2] - 数字人YURI推介2025 GT世界挑战赛北京亦庄站,赛事于10月17日至19日举办,填补北京近十年无国际级别汽车赛事空白 [2] 商业航天产业实力 - 商业航天板块“火箭大街”凸显全产业链优势,区内汇聚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 [3] -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如“智神星一号”实现约30次重复使用,2025年以来“亦庄箭”多次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3] - 2025年全年计划发射超40次、入轨卫星超130颗 [3] 健康卫生领域创新 - 健康卫生服务领域汇聚GE医疗、阿斯利康、瓦里安、礼来等跨国企业及同仁堂、长木谷、强联智创等本土企业 [4] - 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首次发布并展出核医学精准影像最新成果PET/CT设备Max Elite+ [4] - 长木谷首次全景化展示数智骨科手术室 [4] 多元产业与全球合作成果 - 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有龙芯中科、北京车网、智能院、统信软件、中兴通讯等企业亮相,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是重要组成部分 [5] - 体育服务板块亮相人形机器人史上首个百米“飞人”具身天工Ultra及支持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星海图机器人 [5] - 京东集团全面展示其在物流、全球售、全球购、大模型、健康、本地生活等领域的布局成果 [5] - 京东方、路凯智行、中建安装二局等企业共同呈现北京亦庄在“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中的实践成效 [5]
专访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唐剑: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必须“全自主”
机器人圈· 2025-08-26 19:14
技术突破与性能表现 - 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在100米跑步比赛中以21.50秒夺冠,并在400米与1500米比赛中获得银牌,且全程无需人工遥控或陪跑 [1] - 该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采用无线遥感技术和UWB标签实现半自主控制,通过算法与人类领跑员保持固定距离与角度 [2] - 全自主导航技术已实现突破,机器人可自主构建实时地图、决策运动路线并避开障碍物,目前达到L4级别(大部分场景自主,部分极端情况需人工接管) [3][11][14][15]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全自主导航技术为行业首创,目前其他公司多数仍需人工遥控,该技术被视为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必要条件 [10][11][17] - 公司在田径赛和场景赛共获得两金六银两铜,其中天轶2.0机器人在工业搬运、物料整理等任务中表现接近工业级机器人水平,证明其软硬件泛化能力 [16] - 运动场环境属于"降维打击",实际工厂、商场等复杂环境的全自主导航仍需迭代,以解决极端场景问题 [9][14] 技术挑战与行业瓶颈 - 全自主导航面临两大挑战:环境复杂性(需识别小尺寸、堆叠物体及精确位置朝向)和高自由度控制(几十个关节的路径跟踪难度远高于四轮车辆) [11] - 行业最大瓶颈是具身智能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属于非线性瓶颈,需突破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变体)和训练数据配方 [21][22][25] - 运动控制技术路线已收敛于强化学习,硬件性能(负重、续航等)属于线性瓶颈,随时间推移可逐步改善 [24][30] 商业化与量产进展 - 当前机器人量产分为两类:教育科研客户(数百台订单)和产业落地客户(需数千至上万台订单),后者尚未实现真正大规模量产 [32] - 公司预计1-2年内将有企业在物流、汽车等产业跑通场景并实现大规模量产 [32] - 机器人AI能力不足是未能大规模落地的核心原因,尤其在决策层("大脑")能力基础,运动控制层("小脑")已显著进步 [5][31] 行业生态与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企业分为两类:本体运动控制厂商(服务教育科研客户)和产业化落地厂商(聚焦仓库搬运、物流分拣等场景) [19] - 模型架构创新尚未出现类似Transformer的突破,当前VLA/VLM模型仍沿用大语言模型架构,仅增加动作生成模块 [26] - 行业数据规模需求无明确标准,需同步提升数据质量与模型架构能力 [22][23][25]
新华视点|北京秀出“机器人名片”
新华社· 2025-08-24 14:14
行业活动与里程碑 - 全球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于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 [2]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在北京举办 [2] - 2025 Botball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于8月21日至22日在国家速滑馆举行 吸引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名青少年参加 [7] 产业集群发展 - 北京已培育57家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 北京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 数量居全国前列 [6]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4年10月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具身天工 Ultra"在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率先撞线 [6] - 同一机器人获得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百米飞人"称号 [6] - 研发全球首个"慧思开物"平台 实现一脑多能和一脑多机 [6] 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今年暑期打造"智享未来"系列公众科普平台 [9] - 北京依靠中国强大产业优势与深厚创新土壤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6]
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人形机器人“天工”如何进化而来?
新华社· 2025-08-21 14:48
公司发展历程与背景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成立,由京城机电、小米、优必选、亦庄机器人4家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组建 [3][4] - 首席执行官熊友军曾带领优必选公司研发出国内领军产品,并手握多项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 [3] - 公司成立时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仅20余家,行业存在技术泛化能力不足、环境感知能力弱等共性难题 [4] 技术突破与产品特性 - "天工"为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纯电驱动技术较国外液压驱动更具成本优势 [5] - 2024年4月15日实现首次奔跑并完成爬坡动作,4月通过公开演示验证稳定性 [5][6] - 全球首次实现多电驱关节驱动全尺寸机器人拟人奔跑,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5] 赛事成就与性能验证 - "具身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完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8] - 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获1金3银1铜,包括百米飞人决赛金牌 [8] - 全程采用自主无人工干预方式参与1500米、400米等多项比赛 [8] 研发体系与人才结构 - 公司300余名员工中70%为研发人员,其中8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2岁 [10] - 采用"项目负责人主导制",研发团队拥有绝对资源调度权,包括对首席执行官的直接指挥 [8][10] - 首席技术官指出团队内驱力强,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技术信心 [9] 开源生态与行业合作 - 全面开源大规模多构型机器人数据集"RoboMIND",下载量超3万次且含大量海外用户 [11] - 公开"天工1.0"本体结构图纸、软件架构及运动控制算法 [11] - 2024年5月联合上海、浙江等地机构发布《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 [12] 核心平台与技术演进 - 2024年3月发布全球首款一脑多能、一脑多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11] - 该平台使机器人具备自主规划动作能力,显著降低行业开发门槛 [12] - 成立开源社区促进开发者交流,推动行业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创新转变 [4][12]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人形机器人“天工”如何进化而来?
新华社· 2025-08-21 14:35
公司发展历程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成立 由京城机电、小米、优必选、亦庄机器人4家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组建 [2] - 公司成立时首席执行官熊友军已持有多项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 并曾带领优必选研发出国内领军产品 [2] - 研发团队在2024年4月15日实现"天工"首次奔跑爬坡突破 同年4月19日"具身天工Ultra"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3][4] - 2024年8月14日"具身天工Ultra"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获得1金3银1铜 包括百米飞人决赛金牌 [4][5] - 2024年10月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2024年3月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7][8] 技术突破 - "天工"为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 采用纯电驱动技术较国外液压驱动更具成本优势 [3] - 实现全球首次多电驱关节驱动全尺寸机器人拟人奔跑 突破业内技术空白 [3] - 开发"慧思开物"平台实现一脑多能、一脑多机 使机器人具备自主规划动作和举一反三能力 [7][8] - 运动控制算法在夺冠后全面开源 本体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已全部对外开放 [7] 研发体系 - 公司300余名员工中70%为研发人员 其中8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平均年龄32岁 [6] - 采用项目负责人主导制 研发团队拥有完全技术路线决定权 首席执行官需为项目让路 [5] - 马拉松项目由90后业务负责人统筹调度 全公司资源需配合项目需求 [5] 行业贡献 - 开源大规模多构型机器人数据集"RoboMIND" 下载量超3万次 含大量海外用户 [7] - 牵头联合上海浙江等地机构制定《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 明确安全底线和应用场景匹配规范 [8] - 2023年国内注册人形机器人企业仅20余家 通过开源共享推动行业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 [2][7] 产品性能 - "具身天工Ultra"半程马拉松成绩为2小时40分42秒 百米飞人决赛夺冠 [4][5] - 产品具备走沙路/上台阶/挥手致意等多场景适应能力 环境感知和泛化能力显著提升 [1][3]
百米飞人、4.78m/s 人形机器人田径赛事的速度与密码
贝壳财经· 2025-08-19 16:26
赛事结果与公司表现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包揽1500米、400米、100米障碍赛、4×100米接力冠军 取得最好速度成绩4.78m/s [1][5][12]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获100米冠军 并以全自主方式完成1500米亚军、400米第二三四名及4x100米接力亚军 [4] - 星动纪元"星动L7"以95.641厘米获原地跳高冠军 松延动力以1.25米获立定跳远冠军 [1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现全自主导航与决策 通过具身世界模型体系、全自主导航系统及跨本体VLA模型XR-1升级"大脑" [4][5] - 高校队伍通过强化学习模型优化步态与运动控制 在仿真环境中训练奖励函数以适应跑步场景 [6] - 星动纪元跳高机器人需具备高强度结构、关节柔性及实时质心轨迹优化能力 松延动力通过轨迹优化与强化学习拟合最优跳跃策略 [12] 硬件性能与挑战 - 400米比赛对机器人爆发力与散热能力要求极高 1500米侧重续航与稳定性 100米障碍赛考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 [6][9] - 电机性能与整机硬件是跑步能力根本区别 铁脚设计可能损害场地且影响运动状态 [11] - 短跑需提高程序爆发力 长跑需兼顾散热与耐力 全尺寸机器人具有更强爆发力和续航 [9] 行业影响与发展方向 - 赛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市场关注度提升 为企业提供展示平台 [13][14] - 企业从"最能跑"向"最好用"转型 聚焦家政等生活应用场景 需协调眼脑手等多维度技术 [11] - 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前期阶段 预计需三五年才能真正投向市场 [13]
全自主无遥控,这个百米“飞人”怎么做到的?
金融时报· 2025-08-18 22:33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落幕,共有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与26个赛项的487场比拼,产生26枚金牌 [1] - 赛事涵盖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和外围赛,展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成果 [1] 技术突破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人形机器人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在100米赛跑中夺冠,成为全球首个机器人百米冠军 [1][2] - 具身天工Ultra在4x100米比赛中获得亚军,全程无需人工遥控,实现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实时环境理解与自主运动规划 [1][2] - 全自主模式标志着机器人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从半自主升级为全自主 [2][3] 参赛企业表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工厂场景物料整理技能竞技中包揽冠亚军,总成绩分别为823.50和762.00 [8] -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G1人形机器人在100米障碍赛中以33.71秒夺冠,H1人形机器人在1500米决赛中以6分34秒创造世界纪录 [4][11] - 宇树科技在4×100米接力赛中以108.78秒夺冠,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142.79秒获亚军 [11][12] - 优理奇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在酒店场景迎宾服务和清洁服务技能竞技中均获冠军,总成绩分别为310.50和140.25 [9] 行业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在拆药分装、迎宾服务等场景中展现实际应用能力,推动技术从赛场向生产生活场景过渡 [6] - 赛事检验了机器人关键部件在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为适应真实应用场景提供改进方向 [6] - 行业目标是人形机器人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的枢纽和入口 [6] 其他赛事亮点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单机舞蹈表演赛中以95.40分夺冠 [10] -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自由体操和跳远比赛中分别以41.60分和1.25米夺冠 [11][13] - 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在3V3足球赛中3-0胜德国队夺冠,清华大学火神队在5V5足球赛中1-0胜德国队夺冠 [13]
各赛项冠军背后的核心技术,到底有哪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8 20:33
赛事概况 -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2025年8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设置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四大类26个赛项,吸引全球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赛,产生26枚金牌 [1] - 赛事全面检验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等核心技术,宇树科技、具身天工Ultra、松延动力等企业表现突出 [1][5][10] 竞技赛亮点 - **跑步项目**:宇树科技包揽1500米(6分34秒)、400米(1分28秒)、100米障碍赛(33秒71)、4×100米接力(1分48.78秒)四项冠军,其H1机器人最高速度达4.78m/s,凭借电机爆发力、散热优化及地形泛化算法实现爆发力与耐力平衡 [5][6] - **具身天工Ultra**:以全自主导航系统实现3米/秒高速过弯,获2金6银2铜,其"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支持动态避障与多场景路径规划 [8] - **松延动力小顽童**:自由体操以41.6分(超亚军近3倍)夺冠,仿生肌腱驱动实现空翻等高难度动作;立定跳远1.25米夺冠,依赖腿部爆发力与精准起跳控制 [10] - **星动纪元L7**:以0.95米创原地跳高纪录,自研400N·m扭矩电机与端到端强化学习算法实现爆发力与速度协同 [12] 球类竞技 - **足球5V5**:清华大学火神队使用加速进化T1平台,通过"大力射门"战术与多机自主协同夺冠 [15][16] - **足球3V3**: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凭借灵活战术与机器人高速奔跑、精准射门能力夺冠 [18] 表演赛亮点 - **群体舞蹈**:北京舞蹈学院与光谷东智联合队以92.54分夺冠,9台机器人协同完成《秦俑魂》,优化群控算法实现高精度同步 [19] - **武术**:PNDBOTICS的Adam凭借7轴手臂、3自由度腰部及低延时通信网络(PND-Network)完成仿生武术动作,以31.05分夺冠 [21] 场景赛技术突破 - **工厂搬运**:领智战队领珑以313.5分夺冠,依赖高承载机械结构与智能路径规划 [23] - **酒店清洁**:旺达未来战士队优理奇机器人以310.5分夺冠,集成多模式清洁与智能导航功能 [25] - **医疗分装**:江淮中心启江机器人以1389分夺冠,8自由度仿人双臂实现胶囊精准拆解 [27] - **物料整理**:天卓天轶2.0凭借7自由度机械臂与"慧思开物"平台完成精细插装,展现眼-脑-手协同能力 [29]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正向通用化与实用化迈进,高动态运动能力(如宇树H1)与场景化作业能力(如天轶2.0)成为核心指标 [31] - 参赛企业覆盖全产业链,包括宇树、星动纪元等本体厂商,以及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