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开物

搜索文档
第15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汇聚人工智能新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11:48
展会规模与参与企业 - 第15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确定中外参展企业1029户 其中东北亚 欧美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港澳台地区企业275户 [1] - 展会设置线上线下展位 集中展示7万余种中外品牌商品 [1] - 现代化产业馆吸引7家世界500强企业(华为 中石油 中石化 大疆 中粮等)和8家中国500强企业(理想 蔚来 小鹏 中国重汽等)及13家吉林省重点企业入驻 [1] 前沿科技展示 - 近200个展位专门展示人工智能及相关产品 [1] - 日耀光电展示国际领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及一体式检测装备 新型功能材料 [2] - 中车长客展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和时速450公里动车组CR450BF [2] - 亦庄机器人展示全球首个"一脑多能"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及自研"天工"机器人(全球首例半程马拉松完赛夺冠) [2] 展馆主题与特色 - 现代化产业馆重点展示传统产业升级案例 新生产力成果和创新生态合作体系 [1] - 开放合作馆推动区域资源共享 吉林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区通过VR互动 非遗技艺等展示地域产业优势和文化特色 [2] - 新消费新服务馆涵盖智慧零售 数字文旅 健康服务等领域 特斯拉 西门子 飞利浦 华为 京东等企业确认参展 [3] - 国际及港澳台商品馆汇聚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特色商品 促进中外商品流通与文化交融 [3] 重点企业与产品亮点 - 特斯拉展出赛博越野车 宇树科技展示人形机器人G1和仿生四足机器人Go2表演 [3] - 东北亚经贸合作成果展区重点展示珲春 圈河口岸 格林伍德园区 中韩示范区平台及LG新能源 联合飞机等企业合作成效 [2]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首枚奖牌出炉 天轶2.0包揽冠亚军
央广网· 2025-08-19 09:29
公司表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轶2 0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中包揽冠亚军 展示出全自主操作能力 [1] - 天轶2 0在物料搬运项目中同样以全自主方式完成任务 获亚军和季军 [9] - 天轶2 0成功将27枚末端直径8毫米的细长物料准确插入收纳箱孔洞 展现高精度操作能力 [1] 技术突破 - 天轶2 0基于7自由度机械臂和"慧思开物"平台 实现具身大脑与小脑的高效协同 [1][3] - 公司实现从遥控到自主的关键技术突破 机器人具备在开放动态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能力 [5] - 技术已从实验室概念发展到能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全自主执行高难度任务 [7] 行业意义 - 天轶2 0的操作速度可匹配工业场景节拍要求 展示出实际应用潜力 [1] - 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实质性跨越 标志着该技术迈向成熟应用阶段 [7]
全自主无遥控,这个百米“飞人”怎么做到的?
金融时报· 2025-08-18 22:33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落幕,共有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与26个赛项的487场比拼,产生26枚金牌 [1] - 赛事涵盖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和外围赛,展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成果 [1] 技术突破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人形机器人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在100米赛跑中夺冠,成为全球首个机器人百米冠军 [1][2] - 具身天工Ultra在4x100米比赛中获得亚军,全程无需人工遥控,实现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实时环境理解与自主运动规划 [1][2] - 全自主模式标志着机器人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从半自主升级为全自主 [2][3] 参赛企业表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工厂场景物料整理技能竞技中包揽冠亚军,总成绩分别为823.50和762.00 [8] -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G1人形机器人在100米障碍赛中以33.71秒夺冠,H1人形机器人在1500米决赛中以6分34秒创造世界纪录 [4][11] - 宇树科技在4×100米接力赛中以108.78秒夺冠,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142.79秒获亚军 [11][12] - 优理奇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在酒店场景迎宾服务和清洁服务技能竞技中均获冠军,总成绩分别为310.50和140.25 [9] 行业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在拆药分装、迎宾服务等场景中展现实际应用能力,推动技术从赛场向生产生活场景过渡 [6] - 赛事检验了机器人关键部件在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为适应真实应用场景提供改进方向 [6] - 行业目标是人形机器人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的枢纽和入口 [6] 其他赛事亮点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单机舞蹈表演赛中以95.40分夺冠 [10] -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自由体操和跳远比赛中分别以41.60分和1.25米夺冠 [11][13] - 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在3V3足球赛中3-0胜德国队夺冠,清华大学火神队在5V5足球赛中1-0胜德国队夺冠 [13]
十余款首发首创产品发布 北京亦庄基本形成具身产业链体系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22:14
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点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办,近20家企业和10余款首发首创产品或解决方案亮相[1] - 北京亦庄已聚集300余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具身产业链体系[1] - 天工2.0搭载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实现从"最能跑"到"最好用"的升级[1] - 全球首个端到端全身控制模型"星海图G-0"首发亮相[1] - 新一代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全球首发[1] 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突破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工业场景多本体、多任务协同工作能力,实现异构机器人群组无人工干预下的跨场景协作[1] - 该技术打破传统工业自动化"一机一岗、固定工序"的刚性壁垒,实现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的应用演进[2] - 星海图公司展示全系列产品及首发的真端到端+真全身操控VLA模型[2] - 星海图R1 Pro可通过VR设备或遥操作硬件实现远程控制,完成抓娃娃、桌面收纳等任务[2] - 星海图R1 Lite机器人能通过语音指令在任意打乱的卧室中精准完成动作规划[2] 医疗机器人创新 - 长木谷公司全球首发新一代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由数智"脑、眼、手"三部分构成[3] - 该产品通过AI技术将术前规划周期从数周压缩至分钟级,实时模拟骨骼运动状态[3] - 结合亚毫米级导航定位与多模态感知机械臂,实现对髋膝假体植入位置及角度的精准控制[3] 智慧康养应用 - 智慧康养展区展示"康养出行+康养家居"多元协同方案[3] - 展品包括外骨骼机器人、智能辅行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导盲六足机器人、AI理疗机器人等[3] - 产品覆盖家庭、社区、医院、公共空间等典型场景[3] - 北京亦庄此前举行2025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部分优秀产品在展区展出[3]
“秀场”变“职场”!机器人本体性能大进化,正式开启“打工”时代|聚焦2025WAIC
华夏时报· 2025-07-29 14:04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至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运动精度和任务完成度实现质的飞跃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已超去年全年总和,多家头部企业进入量产阶段并拿下大单 [1] - 行业从"功能验证"阶段进阶到"工业级可靠",灵巧手可完成点胶、焊接等高精度工业动作 [5] - AI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深度融合,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行业运动控制延时大幅降低 [6] - 具身智能正在从"展示型"向"应用型"演进,突破"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能力 [6] 技术突破 - 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小麦"可完成"搬运+点胶"等柔性环境作业任务,并具备拟人步态导览能力 [2]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完整工业场景任务链,智能体机器人自主通报进展并协同工作 [2] - 智元机器人实现"运动、交互、作业"三智能全场景演示,远征A2具备双语讲解和舞蹈表演能力 [3]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展示拳击连招、回旋踢等高难度动作,动态平衡系统实现自主起身 [3] - 云深处四足机器人实现1000+小时平均无故障工作,展示全流程巡检作业能力 [4][5] - 傅利叶"具身智能康复港"整合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构建五大训练交互模块 [4] 商业化进展 - 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拿下中国移动超1.2亿元大单,优必选获某车企超9000万元采购项目 [5] - 云深处四足机器人在浙江换流站实现实际应用,完成电力巡检任务 [5] - 傅利叶GR-3通过灵动弹性和温暖触感设计,突破机器人陪伴与情绪交互维度 [7] - 魔法原子MagicBot Z1可与观众花式互动,响应触摸指令完成扭头、转身等动作 [4] 企业动态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流程,智元机器人、魔法原子、云深处等厂商均获得新融资 [7] -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企业梯队分化加剧,未来将面临"智能闭环+量产能力"的竞争门槛 [7] - 魔法原子自研"原子万象大模型"首创快慢双系统架构,实现毫秒级环境响应与长期任务规划 [6] - 智元机器人自由度更高,行走技术更稳定,但量产机型仍缺乏触觉和温度感知能力 [7]
北京人形亮相WAIC: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
机器人圈· 2025-07-28 18:5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亮点 - 本届WAIC汇聚全球30多个国家的顶尖企业与研究机构,探讨人工智能前沿突破与产业变革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实战演示 [1][2] - 具身智能从"单场景、单任务、单构型"早期阶段向"一脑多机、一脑多能"产业化阶段迈进 [2]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突破 - "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实现跨本体兼容、任务异步协同自主调度,支持多构型机器人在复杂环境应用 [2][6] - 分布式具身智能体系统在四个机器人本体上部署不同任务执行智能体,云端部署任务调度智能体 [6] - 系统采用异步协作模式,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沟通,实现"机器决策机器" [8] - 每个智能体配备独立大脑与小脑,具备从认知到执行的全链条能力 [8] "天工"系列机器人技术特点 - "天工"展示42个自由度的高动态全身协调控制能力,身高173cm/体重73kg仍保持稳定运动 [16] - 搭载双电池快换电系统,综合能效指标国际领先,双臂末端稳态负重能力突出 [3] - 8月将展示具备占据网络环境感知的自主导航能力和全身控制自主操作技术 [3] - "天工Ultra"曾创造2小时40分42秒的机器人马拉松世界纪录 [18] 工业场景应用演示 - 电控柜操作区:35自由度机器人完成开柜、点按旋钮、合闸等灵巧作业,任务成功率超90% [10][11] - 灯泡质检区:双机协同完成"抓取-插装-点亮-质检-分拣"标准化作业,通过VLM实现自主判断 [11][15] - 物品封装区:端到端VLA模型实现实时纠错双臂协同操作,适应灯光变化等动态干扰 [13][14][17] - 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任务自纠错机制、力位混合控制等技术提升操作精度 [10][11][13] 数据与生态建设 - 自研同构臂遥操作真机和仿真系统实现高保真数据采集,支撑算法快速迭代 [18][19] - RoboMIND数据集累计下载超4万次,成为具身智能研究重要开源资源 [18] - 构建从虚实结合数据获取到模型训练的全链条技术能力 [18][19] - 正在构建产业生态底层架构,推动工业制造智能化升级 [19][20]
北京人形亮相WAIC,展示多个工业场景具身智能体协作
新京报· 2025-07-27 00:31
行业突破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WAIC展示了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实战演示,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1] - 行业当前处于"单场景、单任务、单构型"早期阶段,亟需通用可扩展平台支持多构型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1] - 该演示是业内首个公开真机演示的多具身智能体协作应用,具备重要突破意义[1] 技术进展 - 系统基于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构建,实现跨本体兼容、任务异步协同自主调度,达到"一脑多机、一脑多能"[1] - 分布式具身智能体架构在四个机器人本体上部署了"电工大师""搬运工""质检员""封装助手"四个任务执行智能体[3] - 云端部署任务调度智能体负责接受指令和整体任务调度,将子任务分发给机器人协同完成[3] 应用场景 - 演示包含电控柜操作区(开柜、点按旋钮、合闸)、灯泡质检线、物品封装区三大工业场景[3] - 机器人自主相互通报进展并穿梭于场景间完成搬运工作,构建高效"任务执行网络"[3] - 操作员仅需通过"慧思开物"App发送"开始"指令即可触发全链路协同操作[3] 产品联动 - 具身智能体能力正应用于公司明星产品"天工",推动其技术进化与实际应用拓展[1]
北京人形亮相WAIC: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7-26 23:36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示 - 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汇聚全球30多个国家的顶尖企业与研究机构,探讨人工智能前沿突破与产业变革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携全国首个工业"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自主协同作业"实战演示亮相 [1][3] - 演示基于3月发布的"慧思开物"平台,在分布式具身智能体系统能力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1] 具身智能技术突破 - 当前具身智能仍处于"单场景、单任务、单构型"早期阶段,行业亟需通用可扩展平台 [3] - "慧思开物"平台实现跨本体兼容、任务异步协同自主调度,达到"一脑多机、一脑多能" [3] - 系统在四个机器人本体上部署"电工大师""搬运工""质检员""封装助手"四个任务执行智能体,云端部署任务调度智能体 [5] - 所有智能体处于活跃异步协作状态,能像人类一样通过自然语言沟通,实现"机器决策机器" [7] - 每个智能体配备独立大脑与小脑,既可独立工作又可协同作业,具备从认知到执行的全链条能力 [7] 天工机器人技术亮点 - "天工"机器人通过流畅舞蹈展示全身协调性和动态控制能力,身高173cm、体重73kg [16] - 具备42个自由度关节协调统一,实现高动态全身协调控制 [16] - 搭载双电池快换电系统,综合能效指标国际领先,双臂末端稳态负重更大 [4] - 8月8日将展示具备占据网络环境感知的自主导航能力和全身控制的自主操作等核心技术 [4] - "天工Ultra"曾以2小时40分42秒创造半程马拉松世界纪录 [18] 工业场景应用演示 - 电控柜操作区:机器人自主完成开柜、点按旋钮、合闸等多工序灵巧作业,成功率超90% [8][10] - 灯泡质检区:双机协同完成"抓取-插装-点亮-质检-分拣"标准化作业,通过视觉传感器结合多模态大模型进行光效检测 [10][14] - 物品封装区:基于端到端VLA模型实现实时纠错双臂协同流畅操作,能自适应处理灯光变化等复杂扰动 [12][17] - 整个系统通过"慧思开物"App实现任务下发到多机器人协同完成全链路操作的可视化 [9] 技术支撑体系 - 研发团队在分布式具身智能体系统、多模态操作VLA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上持续进化 [7] - 自研同构臂遥操作真机和仿真天工实现高保真数据采集,支撑算法快速迭代 [18] - RoboMIND数据集累计下载使用超4万次,成为具身智能研究重要开源资源 [18] - 采用基于关键帧的多任务串联与预测算法降低误差累积,通过任务自纠错机制提升可靠性 [10] 行业意义 - 标志着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为实际应用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路径 [3] - 工业场景多本体协同作业能力突破预示具身智能从"展示型"向"应用型"演进 [22] - 为工业制造智能化升级提供全新路径,机器人将发展为能相互协作、主动适应的智能伙伴 [22]
未来已来:北京机器人产业活力涌动
金融时报· 2025-06-27 09:47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 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 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 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手术机器人注册证24个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1]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2024年超过300亿元 同比增长近50% 自2023年以来已推动199种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覆盖11个领域[9] - 北京初步打造出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 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产业重点分布在海淀区 昌平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8]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天工Ultra"机器人赢得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冠军 "小顽童"N2型机器人以全程无人陪跑 零摔倒的稳定表现获得亚军 N2及E1预订量超过2500台 意向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2] - "天工2.0"突破带电设备电池热插拔换电 实现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 综合能效指标国际领先 动态作业精度达毫米级[3] - "小顽童"N2机器人具备小体量 高爆发力特点 使用18个高性能关节实现多种复杂动作 奔跑速度最快达3.2米/秒 为全球首个实现多场景连续空翻的机器人[2] 具身智能技术进展 - 北京人形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包含AI大模型驱动的任务规划"大脑"和数据驱动的技能执行"小脑"[4] - "天工2.0"端侧智能计算平台计算能力全球领先 为实时智能决策提供核心算力支撑 可远距离操作控制 大幅拓展特种场景作业半径[3] 仿生机器人应用 - 松延动力仿生机器人"小诺"拥有32个自由度 可实现200多种微表情精准控制 对话响应延迟小于1600毫秒 适用于科研教育 商业导览等场景[5][6] - "小顽童"机器人首次在清华附中实现复杂人流中奔跑跟随 通过"高动态响应系统"与"仿生精准力控技术"灵活调整步频[6] 医疗机器人创新 - 强联智创研发全球首款AI导管塑形机器人 可一键塑形 60秒定形 一次性制作适配患者的塑形针 缩短手术时长 提高成功率[7] 产业支持体系 - 北京市财政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 红杉资本 高瓴创投 IDG资本等密集布局 形成"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保障体系[10] - 北京集聚清华 北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组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及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10]
SwitchVLA:无需额外数据采集,即可实时动态任务切换的轻量化VLA模型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4 10:54
核心观点 - 提出SwitchVLA方法解决多任务VLA模型在任务切换(Task Switching)时的性能瓶颈问题 通过执行感知机制和轻量化网络架构实现高效任务切换 无需额外采集数据 [3][5][12] - 方法在单任务性能上与主流模型(如π0 3 3B)相当 参数量仅0 27B 在任务切换场景下成功率显著超越现有SOTA [20][21] - 技术方案包含三方面创新 任务切换表示方法(上一任务+当前任务+阶段状态) 轻量化VLM主干网络(Florence-2-base 0 23B) 以及基于阶段定义的数据采样算法 [12][13][15][16] 背景与问题定义 - 当前基于模仿学习(IL)的VLA模型在多任务训练时存在独立采集缺陷 任务A结束状态与任务B开始状态需严格匹配才能切换 [5] - 实际应用场景(如便利店)存在动态指令变更需求 现有方法无法处理"执行中途切换任务"的情况 导致成功率骤降(如π0在Mid Switch场景仅8 3%成功率) [5][20][21] - 传统解决方案存在三大局限 大模型规划存在算力瓶颈(需100ms内响应) 数据采集方法不可扩展 基于规则的方法缺乏智能性 [8][10] 方法论 任务切换表示 - 用三元组(上一任务+当前任务+上一任务阶段)替代传统任务描述输入 通过token拼接实现多模态特征融合 [12][13] - 将任务阶段简化为三类 接触物品前(forward) 接触中(rollback) 接触后(advance) 分别对应不同动作策略 [15] 模型架构 - 采用Florence-2-base作为主干VLM 参数量0 23B 支持实时推理 [13] - 设计Instruction & Contact Aggregator模块 整合任务切换特征 机器人状态和动作噪声 [13] 训练创新 - 无需额外采集数据 通过时间逆序数据生成rollback动作 通过状态插值生成advance动作 [16] - 提出随机采样算法 根据任务切换表示动态分配对应动作类型 保持方法可扩展性 [16] 实验结果 性能对比 - 单任务场景 成功率93% 与π0(92 3%)相当 参数量仅为后者8 2% [20][21] - 任务切换场景 在Early/Mid/Late Switch阶段成功率分别达93 5%/50 9%/68 7% 显著高于π0(40 7%/8 3%/10 2%) [21] - 长任务链测试 在A→B→C→D→E→F序列中仿真环境成功率75% 真机环境54% 其他方法均为0% [21] 失败分析 - 主要解决Mid Switch阶段失败问题 成功率从基准方法8 3%提升至50 9% [20][21] - 在Workstation 2测试中 Late Switch阶段成功率96 5% 较π0(64 6%)提升49% [21] 应用展望 - 计划部署于天工人形机器人 结合"慧思开物"平台赋能工业柔性生产和商业服务 [23] - 未来方向包括提升复杂任务随机应变能力 实现高精度丝滑操作(当前真机任务链成功率最高83 3%)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