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轶2.0
搜索文档
北京人形加速搭建具身智能开放生态
证券日报· 2025-10-27 00:27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近期动态 - 公司联合优必选正式开放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SDK,标志着以开源开放为核心的具身智能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1] - 公司推出面向行业开源的开源具身世界模型WoW,以帮助更多具身智能机器人快速学习掌握各项技能[1] - 公司加速构建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开源创新体系,旨在打造最好用的机器人[1] - 为适配物料搬运等实际应用场景,公司团队基于"慧思开物"平台开发了专用模型,该模型经过海量不同规格料箱训练,使机器人获得强大的泛化识别能力[1] - 公司构建了覆盖仿真与真机全链路的具身智能数据体系,以数字孪生与虚实融合采集方案为不同机器人本体与场景任务提供高质量训练支撑[2] - 自2025年9月起,公司的"具身天工2.0"与"天轶2.0"机器人已进入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在无人生产线上自主完成料箱取放、搬运等任务[2] - 公司的"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已在李宁运动科学实验室用于跑鞋测试,通过精准模拟人类跑步姿态采集数据,解决传统测试受个体差异限制的难题[2] 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 优必选已在工业场景实现Walker S的批量应用[3] - 松延动力新一代人形机器人首发3小时内销量突破200台[3] - 加速进化机器人出货量已超700台,实现全球市场交付,加速构建从技术到应用的全链路生态[3] - 头部企业正推动人形机器人终端价格降低,并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场景生态竞争[3] - 开源生态成为行业竞争高地,从算法模型到开发工具的全栈开源正替代封闭研发模式,成为头部企业吸引生态伙伴的核心策略[3] - 工业场景率先规模化,物流、汽车制造、3C电子成为商业化必争之地[3] - 行业竞争从单纯硬件性能比拼转向算法、数据、场景综合竞争的软硬一体化能力[3] 专家观点与行业意义 - 专家认为开源是具身智能产业化的关键催化剂,北京人形的平台加模型双开源策略相当于为行业提供操作系统加大脑的基础设施[2] - 专家认为北京人形的开源开放战略将加速技术迭代,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和生活场景[2]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制造业”大单频上新
中国证券报· 2025-10-19 09:20
具身智能机器人工厂应用落地 - 具身智能机器人“具身天工2.0”和“天轶2.0”自9月起在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进行料箱搬运环节的落地调试 [1] - 机器人“天轶2.0”能够精准识别料箱位置,使用机械臂搬运重量在8至12千克之间的不同尺寸料箱,并具备升降能力,可执行从低处到1.7米高处的搬运任务 [1] - 机器人落地工厂分为两个阶段:先作为产线工人助手,随后与工厂智慧系统对接,直接接收产线指令,成为工厂生产的一个部门 [2] 机器人性能优化与场景拓展 - 未来机器人可在负载能力、作业精度、任务执行效率三方面提升,例如搬运更重物料、适应狭窄场景、提高搬运效率(目前搬运一次耗时1至2分钟) [2] - 除发动机工厂外,具身天工2.0、天轶2.0目前还在3C制造、汽车制造领域进行部署,并与电科院合作落地电力巡检场景 [2] - 工业场景中,作业能力比运控观赏性更重要,交互时延、作业速度等可通过工程优化解决,机器人关节物理性能已不构成制约 [4][5] 行业合作与订单进展 - 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并宣布其将进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 [3] - 智元机器人获得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并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项目合作,计划有近百台远征A2-W落地工厂 [3] - 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合作,计划未来三年内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累计部署超过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 [5] 企业部署与市场动态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计划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部署 [5] - 优必选与富士康云智汇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共同推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及在富士康全球厂域落地 [5]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获得近5亿元订单合同,合作企业包括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富士康、顺丰等 [6]
实探!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制造业”大单频上新
中国证券报· 2025-10-18 19:25
行业动态与公司部署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工厂落地测试阶段,具身天工2.0、天轶2.0于9月起在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进行料箱搬运环节的落地调试 [1][3] - 机器人部署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先作为产线工人助手,随后与工厂智慧系统对接成为生产部门 [4] - 衡量工厂落地成效的核心关注点包括任务完成能力与效率、部署成本、运转时长及耗电量 [6] 产品性能与应用场景 - 天轶2.0能够精准识别并搬运重量在8至12千克之间的不同尺寸料箱,具备升降能力,可执行从低处到1.7米高处的搬运任务 [3] - 未来产品提升方向包括负载能力、作业精度、任务执行效率,例如将目前搬运一次耗时1至2分钟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4] - 应用场景已扩展至3C制造、汽车制造领域,并与电科院合作落地电力巡检场景 [5] 主要公司订单与合作 - 智元机器人于10月16日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并获得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以及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 [6] - 智元机器人此前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项目合作,计划有近百台远征A2-W落地工厂 [6] - 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智平方与惠科股份子公司达成合作,计划未来三年内在全球生产基地累计部署超过1000台机器人 [7]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计划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等场景部署 [8] - 优必选与富士康云智汇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计划2025年至2027年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及落地,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获得近5亿元订单合同 [8]
专访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唐剑: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必须“全自主”
机器人圈· 2025-08-26 19:14
技术突破与性能表现 - 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在100米跑步比赛中以21.50秒夺冠,并在400米与1500米比赛中获得银牌,且全程无需人工遥控或陪跑 [1] - 该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采用无线遥感技术和UWB标签实现半自主控制,通过算法与人类领跑员保持固定距离与角度 [2] - 全自主导航技术已实现突破,机器人可自主构建实时地图、决策运动路线并避开障碍物,目前达到L4级别(大部分场景自主,部分极端情况需人工接管) [3][11][14][15]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全自主导航技术为行业首创,目前其他公司多数仍需人工遥控,该技术被视为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必要条件 [10][11][17] - 公司在田径赛和场景赛共获得两金六银两铜,其中天轶2.0机器人在工业搬运、物料整理等任务中表现接近工业级机器人水平,证明其软硬件泛化能力 [16] - 运动场环境属于"降维打击",实际工厂、商场等复杂环境的全自主导航仍需迭代,以解决极端场景问题 [9][14] 技术挑战与行业瓶颈 - 全自主导航面临两大挑战:环境复杂性(需识别小尺寸、堆叠物体及精确位置朝向)和高自由度控制(几十个关节的路径跟踪难度远高于四轮车辆) [11] - 行业最大瓶颈是具身智能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属于非线性瓶颈,需突破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变体)和训练数据配方 [21][22][25] - 运动控制技术路线已收敛于强化学习,硬件性能(负重、续航等)属于线性瓶颈,随时间推移可逐步改善 [24][30] 商业化与量产进展 - 当前机器人量产分为两类:教育科研客户(数百台订单)和产业落地客户(需数千至上万台订单),后者尚未实现真正大规模量产 [32] - 公司预计1-2年内将有企业在物流、汽车等产业跑通场景并实现大规模量产 [32] - 机器人AI能力不足是未能大规模落地的核心原因,尤其在决策层("大脑")能力基础,运动控制层("小脑")已显著进步 [5][31] 行业生态与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企业分为两类:本体运动控制厂商(服务教育科研客户)和产业化落地厂商(聚焦仓库搬运、物流分拣等场景) [19] - 模型架构创新尚未出现类似Transformer的突破,当前VLA/VLM模型仍沿用大语言模型架构,仅增加动作生成模块 [26] - 行业数据规模需求无明确标准,需同步提升数据质量与模型架构能力 [22][23][25]
机器人迎来商业化拐点 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8-23 04:10
行业商业化进程 -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研发元年、量产元年迈入商用元年 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迅猛 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1] - 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商用化拐点 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1] - 智元机器人2024年计划实现数千台出货量 未来几年目标达到年产几十万台规模 [1] 厂商订单与产能 - 松延动力2024年上半年获得超2000台机器人订单 聚焦科研教育、展览展示、文旅导览场景 [2] - 傅利叶智能计划2024年交付数千台医疗服务领域机器人产品 [2] - 智平方AlphaBot系列机器人2024年已获近500个订单 在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工厂投入使用 [2] - 星动纪元2024年6月发布的星动Q5机器人预计年内交付100台 [2] - 优必选天工行者教育科研人形机器人已获百台订单 预计2024年交付超300台 [2] - 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共同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 [2] 落地应用场景 - 智元机器人聚焦八大场景: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物流分拣、安防巡检、商用清洁、数采训练、科研教育 [3] - 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合作 近百台远征A2-W落地工厂 为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案例 [3] - 富临精工当前机器人搬运效率达人类60%至70% 计划通过机器人与AMR小车协同实现料箱配送及空箱回收 [3] - 硅基方舟与智元机器人合作落地大型文旅项目 计划批量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 [3] - 松延动力教育行业订单占比最大 涵盖教育培训、科研场景 探索机器人作为领跑员、领操员及导游 [3] - 优必选机器人工厂应用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 预计5-10年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资金投入后进入核心岗位 [3] - 银河通用机器人已在北京10家无人药店实现24小时值守取货 计划年底扩展至100家 [4] 产品技术演进 - 智元机器人发布轮式双臂机器人原型灵犀X2-W 配备全向移动底盘、高自由度双臂及仿生手腕 支持双电系统切换 [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轶2.0实现物料整理作业全自主性 具备高精度与高效率 [4] - 优必选Walker S2采用全球首创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 3分钟不关机换电 支持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4][5] - 行业需提升智能电关节轻量化与负载能力 产品持续迭代且成本存在下降空间 [5] 产业链机会 - 六维力传感器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中传感器价值量占比最高 其次为电机、谐波减速器、丝杠 [5]
抠药片、物料整理…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里的具身智能大考
贝壳财经· 2025-08-19 18:16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行 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参赛 场景赛产生7枚金牌 涵盖工业 仓储 酒店 医药四大类实际应用场景 [1] - 场景赛包括物料搬运 取药拆药 房间清洁等主题 虽表演节奏较慢 但高度贴合日常生活 成为检验机器人落地含金量的关键测试 [1] 商业化落地企业表现 -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以336分总成绩夺得药品分拣金牌 成绩近乎第二名两倍 该公司2024年底已在医药场景商业化落地 北京十余家智慧药店使用其机器人进行24小时常态化药品分拣 [4][6] - 优理奇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包揽酒店场景迎宾服务和清洁服务两枚金牌 其第二代机器人售价8.8万元 第三代实验机型未命名但表现更优 清洁速度达人类三分之二 已在苏州酒店实现商业化落地 [7][10]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天卓队以823.5分获物料整理首金 其天轶2.0机器人通过"慧思开物"平台实现全自主操作 精准完成27枚直径8毫米细长物料插入任务 [14][15] 技术挑战与创新 - 药品分拣需20分钟内处理最多三个处方 药品种类繁多且形态复杂 对抓取精度和操作稳定性要求极高 [2][6] - 工厂场景复赛需识别颜色相同仅大小差异的波纹管 抓取力度需精准调控 破坏物品会被扣分 [11] - 酒店清洁需完成开门 捡垃圾 收拾垃圾 关门全流程 门把手位置和宽度与真实场景存在差异 [10][12] - 比赛现场存在信号干扰 银河通用通过端侧模型排除网络依赖 体现"软硬一体"综合能力 [13] 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 -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信息联队获拆药分装场景亚军 采用手动遥操方式 计划将奖金用于硬件采购和自动化研发 [20][21]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宇树科技联合战队用双足机器人"跨界"参赛 虽未获奖但展示技术泛化性 旨在推动产业关注和资金涌入 [22][23] 行业生态与标准建设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提供"具身天工"和"慧思开物"开源平台 避免行业底层内卷 并牵头制定国家安全与国际标准 [17] - 赛事推动产学研联动 成为高校技术切磋和科研验证的平台 多家企业通过比赛获得潜在订单 [18][24]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首枚奖牌出炉 天轶2.0包揽冠亚军
央广网· 2025-08-19 09:29
公司表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轶2 0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中包揽冠亚军 展示出全自主操作能力 [1] - 天轶2 0在物料搬运项目中同样以全自主方式完成任务 获亚军和季军 [9] - 天轶2 0成功将27枚末端直径8毫米的细长物料准确插入收纳箱孔洞 展现高精度操作能力 [1] 技术突破 - 天轶2 0基于7自由度机械臂和"慧思开物"平台 实现具身大脑与小脑的高效协同 [1][3] - 公司实现从遥控到自主的关键技术突破 机器人具备在开放动态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能力 [5] - 技术已从实验室概念发展到能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全自主执行高难度任务 [7] 行业意义 - 天轶2 0的操作速度可匹配工业场景节拍要求 展示出实际应用潜力 [1] - 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实质性跨越 标志着该技术迈向成熟应用阶段 [7]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现场观察: 以赛事推动技术提升 以竞技加速产业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8-18 06:01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赛事概况 - 全球280支队伍、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参与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三大类赛事,涵盖26个赛项、487场对决 [1] - 参赛方包括宇树科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松延动力、星动纪元等头部企业及高校,展现硬件算法进步与商业化前景 [1] 运动性能突破 - 宇树G1以33.71秒获100米障碍赛金牌,H1型号在1500米和400米比赛中速度达3.8米/秒和4.5米/秒,较半程马拉松时显著提升,极限速度达5米/秒 [2] - 星动L7以0.95米成绩夺得原地跳高冠军,其55个准直驱关节协同发力,突破高扭矩输出与动态控制挑战 [2] 商业化应用进展 - 松延动力"小顽童"机器人以41.60分获自由体操冠军,上半年已获超2000台订单,瞄准教育、文旅场景 [3]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轶2.0全自主完成工厂物料整理任务,精准插装8毫米细长物料,匹配工业节拍要求 [4][5] - 银河通用Galbot以336分赢得医疗药品分拣赛,技术已应用于全国零售店前置仓,数十台机器人24小时运营 [5][6] 技术生态与市场前景 - 赛事推动"以赛促研"模式,高校、消费级厂商与头部企业协同发展,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6] - 高工机器人预测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0亿元,销量27.12万台 [7] - 加速进化机器人足球联赛吸引3亿流量,赛事商业价值显现,推动普及进程 [7] - 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积累(电机、摄像头、芯片)为人形机器人奠定基础,未来或如智能手机般普及 [8]
首届机器人“奥运会”结束:宇树狂揽径赛金牌,障碍赛75%队伍未完赛
第一财经· 2025-08-17 22:58
人形机器人大会赛事表现 - 宇树在1500米、400米、4×100米径赛中均获得金牌,其H1型号平均速度达3.8米/秒,采用遥控器以最大化性能压榨[3] - 天工Ultra凭借自主导航策略(激光雷达+环视摄像头+算法)赢得100米金牌,其环境复杂度涉及30多个关节控制,难度高于智能驾驶[3] - 魔法原子通过强化学习优化MagicBot Z1跑步姿态,2-3周内极限速度提升1米/秒至复赛水平[5] - 宇树包揽100米障碍赛金银铜牌,其子公司灵翌科技以38.36秒完赛,对比第二名PNDbotics的7分22秒,凸显技术领先优势[6][8] 行业技术瓶颈与突破 - 障碍赛75%未完赛率反映行业普遍痛点:算法鲁棒性、执行稳定性、感知运动协调性不足,宇树运动控制算法获同行认可[8][10] - 仅3/20+队伍实现全自主任务完成,优理奇在酒店清理赛夺冠,传统编程仍为主流,暴露感知泛化能力缺陷(如无法区分可乐品牌)[10][11] - 天轶2.0在物料搬运赛中展示全自主能力获亚军,显示场景化应用的技术分化[10] 技术演进方向 - 自主导航与强化学习成为性能突破关键:天工Ultra的激光雷达融合方案、魔法原子的奖励函数优化案例显示算法迭代路径[3][5] - 从"演示级"到"应用级"需跨越三大门槛:算法泛化能力、环境感知精度、自适应学习效率[11] - 赛事结果揭示真实进度:运动控制(宇树)和场景理解(优理奇)构成当前技术双主线[6][10][11]
首届机器人“奥运会”结束:宇树狂揽径赛金牌,障碍赛75%队伍未完赛
第一财经· 2025-08-17 20:16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表现 - 宇树在1500米、400米、4×100米径赛中均获得金牌,其H1型号平均速度达3.8米/秒,采用遥控器以最大化性能压榨 [1] - 天工Ultra凭借自主导航策略(激光雷达+环视摄像头+算法)赢得100米金牌,技术难度高于智能驾驶因涉及30多个关节控制 [1] - 魔法原子通过强化学习优化MagicBot Z1跑步姿态,2-3周内极限速度提升1米/秒,进入100米复赛 [5] - 宇树包揽100米障碍赛金银铜牌,灵翌科技以38.36秒完赛,同组其他6名选手75%未完成(PNDbotics耗时7分22秒) [5][8] 技术进展与行业痛点 - 天卓、天骁等未完成障碍赛,反映行业普遍存在算法鲁棒性、执行稳定性、感知运动协调性短板 [8] - 松延动力等团队认可宇树运动控制算法,其本体被用于实验室研究 [8] - 物料搬运赛中天轶2.0全自主完成任务获亚军季军,酒店清理赛优理奇夺冠,仅三组实现全自主 [10] - 多数公司仍依赖传统编程预设动作,机器人感知泛化能力不足(如无法识别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差异) [10] 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 当前机器人能跑跳但复杂场景适应性不足,需突破算法泛化、感知能力和自适应学习以实现"应用级"转型 [11] - 比赛未完成率(如障碍赛75%)客观反映行业真实技术进度条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