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资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让农业伪科普无所遁形(来论)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责编:袁勃、赵欣悦) "味精加啤酒,增产又增收""啤酒加红糖,生根又壮苗"……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一 些人打着"农技专家"的旗号开展伪科普,推销质量低劣甚至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助农"科普成"坑 农"骗局,不仅扰乱市场秩序,给农民带来财力物力损失,还可能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05 版) 伪专家、伪科普为何有滋生空间?一个原因在于,不法分子钻了"刚需"的空子,利用了农民群众学习新 技术增产增收的热情。这也反映出农技服务资源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优质服务缺位,才给 了"劣币"可乘之机。 斩断违法利益链,要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深化网络平台的乱象治理,从严从快加 大监管、打击、曝光等处置力度。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丰富农技服务供给,着力弥合知识鸿沟、信 息鸿沟。与此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农技科普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在农业科技、农技服 务和农资产品等方面的科学素养和甄别能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圈套骗局无所遁形,希望的田野上必将 唱响更多幸福欢歌。 ...
辉隆股份:辉隆投资所持6000万股解除质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8:4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变动 - 控股股东安徽辉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解除质押6000万股公司股份 [1] - 本次解除质押后控股股东累计质押股数为2437万股 占其所持股份比例6.82%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构成:农资产品占比80.33% 种子及其他业务占比12.47% 精细化工产品占比7.2% [1] 公司市值情况 - 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市值为53亿元 [1]
别让假专家用短视频坑农害农
人民日报· 2025-08-15 07:30
短视频平台假农技专家现象 - 短视频平台出现假冒农技专家 这些账号通过"科普"形式推荐农资产品 但实际效果差且缺乏专业背景 [1] - 部分运营公司批量打造虚假农技账号 出镜人员无农业教育背景 甚至不懂农业知识 产品质量无法保障 [1] - 假专家常用"农业大学""从业几十年"等模糊描述 农民难以辨别真伪 [2] 平台责任与监管措施 - 平台需加强涉农账号审核 注册认证时需核实证明材料 并对关键词进行重点监测 [2] - 应提升涉农投诉响应速度 加大违规账号处置力度 完善运营过程监管机制 [2] - 需提高涉农内容发布门槛 规范平台行为 通过深入调查取证严惩违规者 [2] 行业解决方案 - 正规农技专家可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科普覆盖面 挤压假专家生存空间 [2] - 相关部门需下沉服务 对接真实专家资源 建立农民需求响应通道 [3] - 农民用户需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推荐产品 [3] 事件影响与行业警示 - 假冒农资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并损害农民生计 [1] - 农业安全涉及重大利益 需各方协同杜绝平台违规行为 [3]
别让假专家用短视频坑农害农(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45
短视频平台假农技专家现象 - 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假冒农技专家,通过"科普"形式推销劣质农资产品,实际出镜人员无农业背景[1] - 假冒专家账号使用"农业大学""从业几十年"等模糊表述误导农民,推荐产品差评率高且影响粮食生产[1] - 涉农虚假内容已形成产业链,有公司批量运营多个假冒专家账号进行商业化变现[1] 平台治理与监管措施 - 平台需加强涉农账号审核,要求提供资质证明并对关键词重点监测[2] - 应建立快速投诉响应机制,对违规账号加大处置力度[2] - 监管部门需提高涉农内容发布门槛,完善取证流程并从严惩处违规者[2] 行业解决方案 - 正规农技专家应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挤压假冒账号生存空间[2] - 农业机构需下沉服务对接真实需求,建立专家与农民的直连渠道[3] - 农民用户需提升鉴别能力,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网红农资产品[3] 行业影响 - 假冒农资泛滥直接威胁粮食安全生产体系[1] - 虚假内容损害农民生计并削弱其对数字平台的信任度[1] - 现象暴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数字化渠道的监管空白[2]
辉隆股份:8月13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8:58
公司治理与会议 - 公司第六届第七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13日在公司会议室以现场和通讯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等文件 [1] 业务结构与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农资产品占比73.85% [1] - 种子及其他业务占比15.08% [1] - 精细化工产品占比7.97% [1] - 化工产品占比3.09% [1] - 公司当前市值56亿元 [1]
伪科普坑农 网络平台难辞其咎
科技日报· 2025-08-13 08:03
伪农业科普乱象现状 - 短视频平台传播荒诞伪农业科普内容 包括味精加啤酒增产 量子赋能农作物抗病等不实信息 [1] - 不法分子利用白大褂 农药架 免费指导话术打造虚假专家形象 通过花生膨大粒粒饱等噱头产品误导农民 [1] - 采用啤酒灌根 食盐除草等似是而非的种植妙招 针对农民追求丰产心理进行精准营销 [1] 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 伪科普混淆农民认知 可能导致耽误农时 蒙受经济损失 并对农业信任体系造成破坏 [1] - 真实农技人员下乡指导时遭遇冷遇 因农民被坑怕产生信任危机 [1] - 农民群体收入微薄且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较弱 成为伪专家重点侵害对象 [1] 平台责任与监管缺失 - 平台专家身份验证把关不严 内容审核不力 使虚假农技信息广泛传播 [2] - 算法推荐不当应用助推有害信息扩散 流量至上原则成为行骗温床 [2] - 互联网监管部门需加强涉农信息日常监管 开展专项治理 对问题平台约谈处罚 [2] 治理措施与解决方案 - 平台需严格专家资质审核 包括学历核验与身份核查 提高内容审核专业化水平 [2] - 加强伪科普带货视频监测治理 畅通投诉渠道 实施禁言封号等处理措施 [2] - 推动农业院校 科研机构专业人士入驻平台 建立权威农资信息查询渠道 [2] - 通过平台责任落实与监管部门协作 构建农业科普净土 守护国家农业根基 [3]
警惕假专家真坑农
北京商报· 2025-08-13 00:12
行业现象分析 - 假冒农技专家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农业大学毕业生"或"从业数十年专家"等人设进行虚假农技指导并带货功能不符的农资产品 [1] - MCN机构通过签约孵化农业达人 策划内容养号练号 最终以实现农资销售为目的 [1] - 假专家利用农民对农业技术和丰收的渴望 以及该群体信息辨别能力有限的弱点进行精准突破 [2] 行业影响 - 劣质农资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造成农民全年经济损失 [2] - 扰乱农业技术传播正常秩序 影响正规农资市场运营 透支农民信用体系 [2] - 真正专业专家和优质农资产品因假专家搅局面临市场流失风险 [2] 行业治理 - 平台需强化账号审核 要求提供学历证明和从业资格证明并严格核实 [3] - 农业与市场监管部门需协作查处假专家虚假宣传和违规销售行为 [3] - 专业机构应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 满足农民专业技术需求 [4] 行业延伸 - 同类假冒专家模式在医疗教育及AI等领域活跃 通过贩卖焦虑售卖保健品和课程 [2] - 机构利用公众健康焦虑 教育关注及信息差 通过造人设博流量演剧本等手段实施欺骗 [2]
【西街观察】警惕假专家真坑农
北京商报· 2025-08-12 21:22
行业现象分析 - 假冒农技专家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农业大学毕业生”或“农业行业数十年从业者”等虚假人设进行内容策划 主要目的是销售功能远不及预期的农资产品 [1] - 这些账号多数由MCN机构签约孵化 通过养号练号等操作实现农资带货目标 [1] - 假冒专家利用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及信息辨别能力有限的弱点 针对性推荐所谓特效农资产品 [2] 行业影响 - 劣质农资产品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造成农民全年经济损失 [2] - 假冒专家扰乱农业技术传播秩序 影响正规农资市场发展 并透支农民信任体系 [2] - 正规农资产品与专业农业技术指导因假专家搅局面临市场被侵蚀的风险 [2] 平台与监管 - 短视频平台需加强账号审核机制 要求自称专家者提供学历证明及从业资格等证明材料 [3] - 农业与市场监管部门需协同打击假专家虚假宣传及违规销售行为 [3] - 网络平台应被专业机构用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 以对抗假冒专家现象 [4] 行业背景延伸 - 同类假冒专家模式在医疗教育及AI等领域同样活跃 通过贩卖焦虑等手段销售保健品或课程 [2] - 机构主导的账号利用公众健康焦虑 教育关注及信息差等因素 通过剧本化内容进行流量变现 [2]
山东安丘:“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促丰产增收
新华社· 2025-06-18 22:20
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 - 山东潍坊安丘市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导致的农田失管问题 [1] - 该模式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社会化服务网络 形成村集体 合作社 农服公司三方联动机制 [1] - 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碎片化农田 农服公司全程托管耕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 模式实施效果 - 安丘市阿洛村整合300亩地采用全程托管 农户获得每亩800元保底金加年底分红 [1] - 30亩村集体机动地收入和合作社分红使村集体去年增收6万元 [1] - 石堆镇34个村托管5600多亩地 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2] 农业生产服务 - 企业提供从统一供种到订单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1200多斤 [2] - 安城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大屏实时监控土壤墒情和农资供需数据 [2] - 开展土壤检测掌握湿度温度养分等指标 实现农作物精细化管理 [2] 农资供应体系 - 与50家农资企业合作建立全链体系 覆盖2000余种农资产品 [2] - 实现农资从出厂到田间全程可扫码追溯监管 为农户降本约20% [2] - 全程托管的8000亩小麦今年亩均增产120斤 [2] 模式推广规模 - 安丘市采用该模式的耕地面积达12万亩 惠及2.5万多户农户 [3] - 去年实现亩均增收200元 既保障农民收益又壮大村集体经济 [3]
上万个农资产品亮相第十一届成都种业博览会
新华财经· 2025-06-09 18:38
博览会概况 - 第十一届成都种业博览会于6月8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示面积约20000平方米 [1] - 5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现场展出10000余个新、优、特农资产品 [1] - 地展现场种植展示近3000个蔬果新品种 [1] 博览会定位与特色 - 坚持立足成都、辐射西部,紧扣平台建设、产业集群、技术攻关、产业交流等产业发展重点 [1] - 围绕全产业链热点话题,为种植户、经销商、合作社等群体提供优秀品种和前沿技术 [1] - 首创"田间课堂+鲜食品尝"模式,在地展和展馆现场设立鲜食品鉴区,直观展示新品种优势 [2] 同期活动与论坛 - 同期举办"2025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西部农业科技赋能大会""第二届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等高端论坛 [1] - 多位农业专家和涉农技术研发人员就新品种研发、品种培育技术推广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 [1] - 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新模式 [1] 主办与指导单位 - 由四川省种子协会、成都种业协会等主办 [2] - 中国种子协会、四川省种子站、成都市种子管理站、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指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