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

搜索文档
3个月翻倍!800亿消费龙头冲刺港股
格隆汇APP· 2025-08-23 17:58
公司股价表现 - 最近三个月股价翻倍 今年以来涨幅超50% [4] - 7月至今涨幅接近30% 市值接近800亿元 [7][18] - 启动赴港上市计划 拟融资5亿美元(约39亿港元) 计划2026年2月完成 [8] 充电宝召回事件影响 - 全球召回227万台充电宝 其中美国115.8万台 中国71.3万台 日本41.6万台 [11] - 召回成本预估达3.5亿-10.44亿元 [12] - 事件导致供应链切换 可能使毛利率下降 [13] 业务模式特点 - 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 专注研发和品牌 生产外包 [14][15] - 近两年累计发起五轮产品召回 [17] - 国内收入占比不足4% 境外收入占比96.42% [21][23] 市场竞争格局 - 线上充电宝市场份额5.8% 位列第三 罗马仕占13.3% [23] - 行业CR3不足30% 市场竞争激烈 [27] - 京东平台3C认证充电宝搜索量激增180% [2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47亿元 净利润21亿元 2018-2024年复合增速近30% [3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9.93亿元(同比+37%) 净利润4.96亿元(同比+60%) [3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转为-2.88亿元 资产负债率升至44.92% [40][41] 产品战略与研发 - 实施"浅海战略" 聚焦充电设备/音频/安防/储能/机器人等赛道 [45][47] - 研发投入21.08亿元(同比+49.13%) 团队2672人 [57] - 充电类产品营收占比51.26% 创新类和影音类各超20% [51] 渠道与品牌建设 - 亚马逊渠道收入134.17亿元(同比+34.23%) 占比54.3% [58] - 独立站收入25.04亿元(同比+101.34%) [59][61] - 通过苹果MFi认证 进驻官方直营渠道 [30]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2023年150亿美元 预计2033年达329亿美元(CAGR 8.4%) [35] - 技术壁垒较低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竞争加剧 [63] - 需降低平台依赖 拓展线下渠道 [62][63]
充电宝没有3c标识也没被召回,品牌出具的安全声明有用吗?
齐鲁晚报网· 2025-08-15 17:21
民航局新规执行 - 中国民用航空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 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3] 安克充电宝召回计划 - 公司在民航局通告后启动召回计划 为特定产品提供免费退换货服务 [3] - 部分用户输入产品SN码后被告知非召回范围 可安全使用 [3] - 公司向机场安检人员出具声明 称产品电芯安全正常并请求放行 [3] 用户实际遭遇 - 用户在大兴机场出具公司声明仍被拒绝登机 需自费邮寄充电宝回家 [5] - 用户联系客服要求赔偿快递费并提供换新服务 但客服未采取行动 [5] 机场安检执行标准 -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明确要求充电宝必须有清晰3C标识 不接受品牌声明作为通行依据 [5] 公司客服回应 - 官方客服表示对此类充电宝无其他解决方案 无法提供退款或退换货服务 [5]
充电宝3C新规开始执行!有品牌客服称建议购买贴标新产品
南方都市报· 2025-08-15 13:08
市场监管新规实施 - 充电宝、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自2024年8月15日起实施CCC新规 未获得认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使用 [1] - 市场监管总局于2023年8月1日已将相关产品纳入CCC认证管理 新规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执行 [1] - 目前充电宝有效CCC认证证书5012张 获证企业539家 锂电池有效CCC认证证书27167张 获证企业1047家 [1] 企业合规状态 - 睿量、绿联、倍思等品牌强调在售充电宝均已通过国家3C认证 产品有机身标识并可查询认证 [1][2] - 2024年8月1日前购买的充电宝虽无3C标识但符合当时国家标准 航空公司建议使用新认证产品 [2] - 现有有效CCC证书可继续使用 但8月15日后企业需按新版规则接受获证后监督 [2] 行业过渡安排 - 认证监管司明确已颁发有效CCC证书可延续使用 企业监督流程将按新规则实施 [2] - 品牌方解释2024年下半年起禁止销售未获3C认证产品 此前无标识产品仍符合安全标准 [2] - 市场监管总局结合生产过程特点和风险 完善细化了CCC认证实施要求以加强质量管理 [1]
充电宝新规今起实施
第一财经· 2025-08-15 09:39
行业监管变化 - 移动电源锂电池3C认证新规正式实施 未取得认证产品不得生产进口或销售 [3] - 新规实施前市场已提前反应 7月起3C认证充电宝销量持续增长 [6] - 电商平台几乎全部充电宝产品突出标注3C认证 无认证产品难寻 [7] 市场供需动态 - 认证电芯供应偏紧导致品牌3C充电宝出现小幅涨价 10000Ah产品涨幅约10元 [7] - 华强北市场50-100元价位3C认证产品销量大增 30元以下无认证产品明显减少 [7] - 商户反映8月销量预计增加约三分之一 因白牌充电宝退出导致竞争减少 [6] 渠道销售表现 - 深圳华强北赛格通信市场作为主要数码卖场 一楼多数档口有充电宝销售且消费者询价购买活跃 [5] - 电商平台销量排名靠前产品近期已售量达数十万个 [7] - 认证产品已成为销售主流 市场中仅存少量无3C标识充电宝 [7]
充电宝3C认证新规今起实施,合规产品销量持续增长
南方都市报· 2025-08-15 07:33
行业新规实施 - 移动电源锂电池3C认证新规正式实施 所有未取得认证的充电宝、锂离子电池及相关产品将不得继续生产、进口或销售 [1] 市场销售情况 - 深圳华强北赛格通信市场充电宝销量从7月份开始持续增长 进入8月销售热度持续 [3] - 3C认证充电宝已成为销售主流 50-100元产品销量大增 30元以下无3C认证充电宝明显减少 [7] - 10000Ah时充电宝价格出现约10元的小幅上涨 涨幅约10元左右 [7] 市场竞争格局 - 白牌充电宝因无法通过3C认证而退出市场 竞争对手减少 [5] - 电商平台销量排名靠前的充电宝产品近期已售量达几十万个 无3C认证产品已难找到 [10] 供应链情况 - 已获3C认证的电芯供应偏紧 [7] - 商户预计本月销量将增加约三分之一 [8]
工信部拟制定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 拟制定更严格技术标准 涵盖一般要求 产品标识 过充电保护 过放电保护 短路保护 过载 误操作 循环后跌落 智能管理 锂离子电池过充电 挤压 热滥用 针刺等特殊要求 以及电池关键材料和电池组生产过程及关键工艺要求 [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3月14日决定对移动电源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管理 要求自2023年8月1日起受理认证委托 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产品不得出厂 销售 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3] 安全风险事件 - 6月13日起多所高校发布通知称20000毫安时罗马仕充电宝存在较高自燃风险 建议师生停用 [2] - 罗马仕自6月16日起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期间生产的三款移动电源共计49.17万台 召回原因为部分电芯原材料存在缺陷 极少数产品在使用中可能出现过热现象 极端场景下存在燃烧风险 [2] - 民航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 3C标识不清晰 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 行业影响与企业应对 - 移动电源行业呈现较快发展趋势 但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和财产安全 [1] - 强制性国家标准旨在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 遏制劣质产品泛滥 淘汰低质产能 [1] - 观察人士认为移动电源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有望让整个充电宝产业链走向规范化管理 [3] - 罗马仕于7月15日宣布召回服务长期有效 公司进行了战略调整 运营团队主要成员在岗 将所有可用资源优先投入到用户权益保障中 [3]
移动电源迎3C认证新门槛 新版规则8月15日正式实施
长江商报· 2025-08-04 07:31
行业监管政策更新 - 国家认监委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 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 [1] - 新增对生产企业的四类等级认证(A/B/C/D) B类企业每年至少1次不预先通知检查 C/D类所有检查均不预先通知 [8] - 此前颁发的有效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继续使用 认证转换采取自然过渡方式完成 [8] 产品质量与安全事件 - 市场监管总局2020-2023年充电宝抽检不合格率逐年上升:2020年19.8% 2021年25.0% 2022年35.4% 2023年44.4% [7] - 近期移动电源国家监督抽查149批次中65批次不合格 不合格率43.6% [7] - 民航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列入召回范围的充电宝携带登机 [5] 企业召回与经营变动 - 罗马仕召回3款充电宝合计49万余台 原因为存在燃烧风险 [3] - 安克创新召回71万件基础款移动电源 创国内充电宝召回规模纪录 [5] - 罗马仕自7月7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 关闭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及下架产品 [4] 行业影响与整顿措施 - 小米、安克、绿联、倍思等69款充电宝3C认证被暂停或撤销 产品线上下架 [5] - 工信部7月15日就《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公开征求意见 [8] - 市场监管总局7-9月在全国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 [8]
充电宝3C认证大消息!新增生产企业等级认证
证券时报· 2025-08-02 08:19
移动电源行业新规发布 - 国家认监委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新版规则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2023年版本规则不再适用 [1] - 新版规则要求认证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并备案,此前已颁发的有效证书可继续使用,转换工作采取自然过渡方式完成 [1] -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自2023年8月1日起纳入3C认证目录,2024年8月1日起未获证产品不得出厂、销售或进口 [2] 生产企业等级认证 - 新版规则新增对生产企业的等级认证,认证机构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分类依据包括工厂检查结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信用信息等 [2] - 生产企业分类按D-C-B-A次序逐级提升,或按A-B-C-D次序逐级/跨级下降 [2] - 认证模式为"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B类企业每年至少1次不预先通知的跟踪检查,C、D类企业所有跟踪检查均不预先通知 [3] 行业规范化进程加速 -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制定更严格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4] -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组织产业链代表座谈并发布自律倡议,华为、亿纬锂能等企业参与深圳充电宝行业合规座谈会 [4] - 国内充电宝市场规模约150亿元(不含共享充电宝),全国获证企业700多家,深圳286家,行业呈"蚂蚁市场"分布,存在低价恶意竞争 [4] 监管力度加强 - 政府将加严市场抽查频次,重点监管低质低价产品,提高处罚力度 [5]
充电宝行业合规指导暨健康发展座谈会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7-30 11:02
行业现状与规模 - 国内充电宝市场规模约150亿元 不含共享充电宝租赁市场容量[1] - 全国累计获得移动电源CCC证书企业约700多家[1] - 深圳市累计获证生产企业约286家 是全国移动电源主要生产聚集区[1] - 行业存在一定低价竞争状况[1] 监管政策动向 - 未来将加严加大市场抽查频次 特别对低质低价移动电源产品增强监管力度[1] - 加重违规产品及企业处罚措施[1] - 移动电源新国标正在抓紧制定 对电池本质安全指标要求增多[1] - 新国标增加对充电宝智能化电量管理与保护要求[1] - 加强关键零部件电芯生产过程关键管控要求[1] 行业发展趋势 - 移动电源行业正经历从价格战向品质战的战略转型[1] - 产业链应加强协同创新 积极投入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1] - 国内移动电源总体市场容量有望保持上涨趋势[1] - 行业达成强化自律共识 呼吁践行《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倡议》[2] - 企业将积极响应倡议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 质量安全为根本[2]
美国还在打关税算盘,中国已引领全球标准,战略格局对比高下立判
搜狐财经· 2025-07-22 17:46
中美战略差异 - 美国聚焦关税政策 特朗普团队对华加征最高145%关税导致美国企业承受823亿美元直接成本 美国铝业公司单季度因关税增加1.15亿美元生产成本[19] - 中国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通过ISO等国际组织输出"软治理" 2024年主导发布国际标准数量同比增长23%[21] 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 实现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引领的转变 耐火材料行业突破欧美垄断 武汉科技大学主导发布全球首个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国际标准ISO 22685[5][7] - 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闭环 主导无人机感知避障标准ISO 15964 制冷压缩机领域两项国际标准填补20年空白[7][9] 合规管理标准内容 - 《有效性评价指南》建立可量化评估体系 涵盖合规目标实现度、风险控制有效性和文化培育成果等维度[12][14] - 《能力管理指南》聚焦合规人才建设 要求建立覆盖法律知识、风险识别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模型[12][16] 标准实施影响 - 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操作合规路径 降低国际化门槛[18] - 帮助跨国企业统一评价标准 减少应对不同国家监管的成本[18] - 推动"合规即竞争力"理念 海尔集团通过ISO 37301认证获得海外市场ESG评级加分[11][18] 产业与标准协同效应 - 移动电源领域制定全球最严3C标准 推动中国充电宝企业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21] - 将锂电池安全要求纳入国际民航组织规范 特斯拉上海工厂依据中国主导电动汽车充电标准建设超充网络[21][23] - 华为5G专利纳入国际电信联盟标准 重塑全球技术治理权力结构[23] 战略实施体系 - 形成政府-企业-学界协同创新网络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筹标准化工作 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高校提供技术支撑[25] - 在5G和新能源等领域实现"标准先行" 为产业升级争取战略主动[25] 全球治理理念输出 - 将"普惠包容"原则融入中非农业合作标准和东南亚交通网络建设规范[23] - 通过合规管理标准输出"以规则促发展 以标准谋共赢"的新型合作范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