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持续债券
icon
搜索文档
陈翊庭:港交所正建立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 推动企业转型
智通财经网· 2025-09-10 14:02
港交所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建设 - 港交所正建立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 通过提供产品和平台支持市场参与者转型 [1] - 提供的产品包括环境、社会及管治(ESG)交易所买卖基金及可持续债券等 [1] 碳交易平台发展 - 旗下碳交易平台"Core Climate"可连接环球碳投资者及气候项目 [1] - 该平台有助企业抵销碳排放 [1] 企业可持续发展支持 - 已推出ESG框架及标准协助企业可持续发展 [1] - 通过指引及教育确保气候相关披露符合国际标准 [1]
2025年亚洲资本市场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31 00:32
资本市场规模与结构 - 亚洲资本市场规模显著扩张,上市公司数量从2000年约1.4万家增至2024年近2.9万家,增长超一倍[2] - 亚洲市值增长25万亿美元,中国以13万亿美元市值稳居全球第二,日本和韩国为核心力量[2] - 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债券等市场融资仅占14%,银行贷款占比高达86%[2] - 柬埔寨、越南等国企业几乎完全依赖银行融资,70%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缺口[2] 股票市场发展 - 亚洲股票市场规模全球领先,8586家企业在成长型市场上市,市值达3.3万亿美元,占全球同类市场80%[3] - 中国贡献成长型市场75%份额,中日韩占据亚洲股市总市值86%[3] - 私人股权规模仅为全球22%,且集中在中印日韩等少数国家[3] - 46%亚洲上市公司前三大股东控制超50%股权,家族企业和国企占比高[3] 债券市场动态 - 亚洲公司债市场规模达13.9万亿美元,占全球23%,中国贡献75%发行量[4] - 企业发债主要用于实体投资(如厂房、研发),与欧美金融操作导向形成对比[4] - 2024年绿色、社会及可持续债券发行达1450亿美元,绿色债券占比超60%[4] - 近四分之三可持续债券允许用于偿还旧债,资金用途披露存在模糊性[4] 人工智能与金融创新 - 2023至2030年东南亚数据中心需求预计增长10倍,AI相关并购和创投活动活跃[5] - 中国、日本、韩国为AI核心战场,香港、新加坡推出"监管沙盒"测试AI风控等技术[5] - AI人才短缺和监管碎片化制约发展,跨境合作存在障碍[5] 区域发展不均衡 - 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股市规模不足GDP40%,流动性匮乏[3] - 亚洲机构持股比例仅18%,远低于全球47%水平,散户参与度受金融知识限制[3] - 日本、韩国企业债券占比超20%,融资结构多元化程度高于其他亚洲经济体[2] 全球地位与贡献 - 亚洲贡献全球近三分之一GDP,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球55%,市值占比27%[1] - 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但在创新与规范中寻求平衡[1]
LSEG可持续债券市场 —— 十年创新之路
Refinitiv路孚特· 2025-08-08 17:40
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自2007年首支绿色债券发行以来累计筹集资金超过5.5万亿美元,用于支持环境和社会项目 [1] - LSEG于2015年成为全球首家推出专门绿色债券板块的交易所,2019年扩展为可持续债券市场(SBM),2021年新增转型债券板块 [8] - 市场成立10年来已有170家发行人发行720只债券,累计融资4220亿美元 [2] 市场结构与资金用途 - 能源效率、自然资源及可持续土地利用项目占融资总额25%,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清洁交通占比显著 [2] - 债券类型涵盖绿色债券、社会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及转型债券 [4][8] - 资金用途分布显示多元化投向,具体数据见图2 [5] 发行人与投资者价值 - 为发行人提供国际投资者接触渠道:如迪拜Omniyat发行5亿美元绿色伊斯兰债券获18亿美元认购 [9] - 提升发行人知名度:通过LSEG开盘仪式和行业圆桌会议增强曝光 [9] - 投资者可获取多元化资产类别,包括常规债券和伊斯兰债券,且所有债券需符合国际标准并接受外部审查 [9] 创新领域与区域案例 - 适应气候变化融资:斐济2018年绿色债券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气候适应项目,英国绿色国债12%投向该领域 [18] - 蓝色债券:迪拜环球港务集团2024年发行1亿美元债券支持海洋可持续运输 [18] - 新兴市场案例:智利发行拉美首支主权绿色债券定价较美国国债仅高95基点,创本国30年期债券最低收益率纪录 [13] 市场基础设施与服务 - LSEG提供交易前后数据分析服务,覆盖固定收益领域的市场监测和指数编制 [10] - 针对气候转型、绿色经济和主流可持续投资提供专项解决方案 [23][24][26] - 通过COP28等国际平台推动净零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 [28]
2025年5月城投债市场运行分析:发行规模腰斩、净融资持续为负,经开区改革鼓励园区城投上市融资
中诚信国际· 2025-06-16 16: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受融资政策收紧及年报季后发行材料更新影响,城投债发行规模环比降超五成、同比降超一成,净融资额连续3个月为负,14省借新还旧比例达100%,境外债发行规模大幅下降;交易所7支债券终止审核,主体多为AA级及以下 [8][9] - 增量政策支持下,创新品种城投债尤其是科创城投债保持较好发行势头 [8] - 关税博弈反复、内需持续偏弱,收益率或易下难上;城投债安全垫足,“一揽子化债”等政策缓释信用风险,信用利差有压缩空间 [6][8][45] - 投资可基本面导向配置强区域平台优质企业,适度拉长久期;中短久期关注重点省份债务化解利好区域强城投及强区域内资质偏弱城投;警惕部分城投退名单后信用风险抬升及弱资质城投发债难度加大;关注城投产业化转型整合中首发债券新主体 [6][8][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5月城投债市场运行特点 - 融资收紧叠加季节性因素,发行规模同环比均降、连续3个月净融出,交易所审核通过率环比降,交易商协会审核通过率环比升;21省净融出,重点省份、经济大省净融出规模环比减少 [6][9][11] - 创新品种城投债保持较好发行势头,科创类债券规模占比超七成,发行主体以AAA级、地市级为主,加权平均发行期限短、利差低,有成本优势 [17] - 发行期限延长,狭义借新还旧比例超九成,14省达100%,重点省份仅重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项目或补流 [20] - 城投债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均降,重点省份发行成本高、降幅小,贵州发行成本最高,山西发行利率最低,上海发行利差最低 [23] - 城投境外债发行规模环比降70.33%,期限减至2.42年,利率升0.31BP至5.88%,穿透主体信用级别以AA+级为主,行政层级以地市级为主,江苏发行规模最高,湖北利率最高 [29] - 城投债收益率整体下行,各期限AA+级收益率均下行,1、3、5年期各等级交易利差均收窄,期限越长降幅越大;31省信用利差环比均收窄,弱区域、弱资质利差收窄幅度大但绝对水平高 [32] 信用分析 - 新世纪评级将嘉兴市南湖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只债券评级由AA+上调至AAA,展望稳定 [7][41] - 39家城投主体46只债券发生70次异常交易,规模25.20亿元,数量、规模均环比下降;涉及异常交易主体区县级、地市级多,AA级最多;贵州、山东异常交易次数高,“22潍水小微01”偏离度最大 [41] 提前兑付与到期情况 - 6 - 12月到期规模22195.11亿元,月均3170.73亿元,回售期债券规模8704.60亿元,按70%回售比例,年内28288.33亿元城投债面临到期或回售;到期债券以AAA级为主,区县级、地市级占比均超四成,江苏到期规模最大 [43] - 5月62家城投企业73只债券提前兑付本息,规模133.96亿元,环比减46.34%,江苏、湖南、四川等地提前兑付只数多 [43] 投资策略 - 5月信用债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压缩,后续收益率或易下难上,城投债信用利差仍有压缩空间 [45] - 可基本面导向配置强区域平台优质企业,适度拉长久期;中短久期关注重点省份债务化解利好区域强城投及强区域内资质偏弱城投;警惕部分城投退名单后信用风险抬升及弱资质城投发债难度加大;关注城投产业化转型整合中首发债券新主体 [6][45] 近期政策及热点事件梳理 - 中央出台多项有利政策:5月7日央行等支持科创债发行,债市“科创板”推进为城投转型提供融资渠道;5月15日推进城市更新,从事相关业务城投企业有望获机遇和融资支持;5月23日经开区改革方案鼓励园区平台上市融资,促城投政企分开转型;5月25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意见为城投健全治理结构等提供指导 [48][50] - 地方持续推进债务化解与风险压降:吉林加快“退省份”,新疆制定融资平台清零目标,江苏监督专项债券置换隐债,浙江首发收购存量商品房专项债,有望缓解城投去化压力、回流资金 [6][51]
银行ESG信披:爬坡上行 痛点犹存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04:35
ESG信息披露现状与问题 - 银行ESG信息披露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碎片化、可比性差的问题,数据质量不高且主要依赖企业客户自行申报[1] - 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突出,部分报告侧重宣传成绩,回避实质性风险如高污染行业贷款[1] - 2024年银行ESG报告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多数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碳排放数据但范围与指标一致性有待提高[1][3] - 披露范围与指标口径差异大,以碳排放为例,工商银行2024年范围1排放9.96万吨CO2、范围2排放177.6万吨CO2但未公布范围3数据,农业银行范围3排放0.40万吨CO2,中国银行范围3排放1.16万吨CO2[4]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未公布范围3碳排放数据[5] 数据收集与量化难点 - ESG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中,缺乏统一收集渠道和标准化处理流程,间接环境影响如融资项目碳排放难以准确计量[7] - 碳核算和信息披露存在技术难点和数据不透明问题,非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息可获取性差[7] - 专业人才储备匮乏,需要业务人员掌握环境科学、气候分析、社会责任治理等多领域知识,具备金融与ESG复合背景人才稀缺[8] - 绿色信贷业务流程复杂,需经过客户经理初步判断、系统筛选、专员审核、绿金部复核等多环节[8] 改进方向与发展趋势 - 行业开始关注转型金融,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9] - 需完善制度和流程,对接国际国内主流ESG披露标准,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处理披露体系[10] - 强化管理和内部激励,将ESG目标纳入经营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10] - 加强技术赋能和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大数据AI提升信息采集监测能力[11] - 注重外部沟通和责任共建,提升ESG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11] - 聚焦关键指标开展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引入第三方鉴证提升报告可信度[11]
85页|2024年全球可持续金融与低碳发展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4-29 03:38
可持续金融全球发展 - 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呈现三阶段发展模式:2016-2019年初始阶段年发行额低于3000亿美元,2020-2021年快速扩张阶段年发行额突破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5%),2022年至今调整阶段2024年上半年发行额4558亿美元(同比下降2%)[13] - 绿色债券始终是市场主要推动力,2021年发行额达488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100%),社会债券在2020年疫情期间发行量实现十倍增长[13] - 欧洲长期占据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50%份额,亚太地区(尤其中国)2022-2023年超越美洲成为第二大发行区域,2023年全球前十大发行人中有7家中国公司占发行总额86.8%[15][68] 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 - 中国绿色贷款2018-2023年年均增速26.62%,2022-2023年境内外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分别为0.98万亿和1.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60.66%和10.20%)[15] - 2023年中国发行53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总规模406亿元人民币保持全球领先,但信息披露体系仍存在强制指标有限、上市公司披露比例低等问题[15] - 截至2024年5月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发布率达39.8%(沪深300公司达95%),金融业(91.3%)、公用事业(64.4%)和能源业(58.7%)发布率居行业前三[21] 金融机构低碳转型 - 全球54家最大银行中48家设立净零排放目标(23家停止煤炭资产支持),2017-2022年对石油天然气等五大碳密集行业贷款规模下降24%,关联碳排放下降超40%[16] - 欧洲银行碳减排成效最显著(贷款关联碳排放下降幅度最大),亚太地区银行相关贷款规模和碳排放却显著增长[16] - 中国ESG资管产品以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为主,2018-2024年ESG产品数量占比稳定在35%-40%,存续规模占比从2018年14%攀升至2022年27%后回落[22] 企业减排进程 - 全球432家碳密集行业企业68%设立净零目标,欧洲和南美企业承诺率超80%,75%企业目标涵盖范围1和2排放,60%通过碳信用等市场化方式实现碳中和[17] - 2014-2023年企业平均碳排放减少50%、排放强度降30%、能耗降45%、能耗强度降40%,欧洲企业表现最优(十年排放量降68%)[18] - 中国企业减排呈现行业分化:消费品行业排放量降16%/强度降29%,但能源电力等行业排放量仍增长(排放强度显著下降)[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