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银e生活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工商银行将在10月25日至10月26日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
金投网· 2025-10-24 11:30
系统升级维护安排 - 公司计划于2025年10月25日至10月26日进行系统升级维护 [1] - 系统升级期间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电话银行、银企互联等主要业务渠道将保持服务 [1] 个人业务暂停详情 - 个人手机银行的信用卡发卡、调额、分期等业务将于10月25日22:30至23:30暂停 [1] - 个人网上银行的心愿定投、天天盈自动购买、智享还、省心投业务将于10月25日22:30至23:15暂停 [1] - 工银e生活的资产诊断、权益兑换、个人客户风险测评、理财私银客户信息查询、信息接收管理等业务将于10月25日23:00至10月26日01:00暂停 [1] 企业及对公业务暂停详情 - 企业手机银行、企业网上银行、银企互联的结算套餐方案查询购买、超长期回单明细查询下载、子钱包资金自动归集、转账汇款、代发工资、票据、批量支付等业务将于10月26日04:00至06:00暂停 [1] - 电话银行的企业客户认证及信息查询功能将于10月26日04:00至06:00暂停 [1] 其他功能暂停详情 - 民生资金监管、智慧政法等业务将于10月25日20:00至21:30暂停 [1] - 各渠道工银信使协议维护功能将于10月26日02:00至03:20暂停 [1]
那些年,银行追“过头”的潮流
新浪财经· 2025-10-22 14:43
银行过往互联网化尝试的回顾与现状 - 约十多年前,行业兴起通过“金融+互联网+生活”自建生态的潮流,催生了大量电子服务渠道,如WAP版手机银行APP、PAD版网上银行、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 [1] - 彼时财报中的热门词汇包括“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生态”、“金融科技”等,但这些概念现已过时,行业焦点转向AI与大模型 [1] - 经过十多年发展,行业自建“互联网生态”的成果有限,多数银行APP的用户体验不佳 [1] 直销银行的兴衰 - 近期多家银行关停直销银行,例如邮储银行吸收合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邮惠万家银行”,北京银行停止直销银行APP及网站服务 [3][4] - 直销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定位为不设实体网点,但其在母行体系中地位尴尬,用户体验类似“功能不全”的银行App且缺乏辨识度 [4] - 具体案例经营惨淡:邮惠万家银行从2022年成立至2024年持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招商银行筹建的直销银行“招商拓扑”已于2022年“流产” [4] - 目前仅存的百信银行虽有百度背景,但2024年净利润暴跌23.74%,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差距显著 [4] 信用卡App的整合与表现差异 - 行业出现信用卡App与母行App的整合潮,例如中国银行官宣逐步关停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将其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3] - 部分银行的信用卡App跑出了较高的月活用户,例如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中信银行“动卡空间”等,但与互联网大厂级别的“生态平台梦”仍有较大距离 [5] - 不同银行的信用卡App命运迥异,有的月活数千万,有的则停服整合,反映了“金融+生活+互联网”生态梦的未竟 [5] 手机银行App市场现状与挑战 - 根据艾瑞报告,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6.5亿至7.0亿之间平稳波动,变化率在-1.2%至4.6%之间,表明用户流量趋于饱和,市场进入存量阶段 [6] - 用户粘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下跌至2.70分钟 [6] - 流量见顶、功能同质化严重、操作体验不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单纯依靠功能叠加或补贴获客的模式边际收益递减 [6] 行业转向AI的趋势与初步应用 - 行业潮流已从互联网转向AI,银行成为最早积极接入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行业之一 [8][11] - AI应用已从客服推进至代码、研发、经营、风控、办公等多个核心环节 [11] - 智能外呼系统等AI应用在营销推介、催收催缴场景被用于“降本增效”,例如顺德农商行、惠州农商行等地中小银行已陆续上线 [11] AI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核心问题 - AI技术的应用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及成果支撑其为银行业务“降本增效”的具体效果 [11] - 部分AI应用已显现“副作用”,如智能外呼系统若尺度把握不当,会因频繁的机器人骚扰电话给用户造成巨大困扰,且在用户需要解决问题时难以接入人工客服 [11] - 技术进步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是更重要的命题,银行的创新终须回归用户需求,基于用户需求实事求是地改善服务 [11] - 行业在互联网潮流中未成功的创新尝试,似乎未对当前AI创新的“行为逻辑”带来根本性改变 [12]
中行关停“缤纷生活”信用卡APP
36氪· 2025-10-20 11:04
银行APP整合趋势 - 中国银行宣布逐步关停已上线12年的信用卡专属App“缤纷生活”,并将其功能全部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1] - 上海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以来也先后宣布关停信用卡App,将功能整合至手机银行App [4] - 邮储银行合并旗下直销银行“邮惠万家”,该行自2022年成立至2024年持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 [4] 信用卡业务现状与挑战 - 头部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出现分化,在统计的14家银行中,有10家银行截至2025年6月末的信用卡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出现下降 [5] - 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下降幅度最大,为-13.89%,从上年末的5934.03亿元降至5109.69亿元 [5] - 信用卡业务面临不良率持续攀升、睡眠卡占比高企、年轻客群支付黏性失守等多重挑战 [17] - 信用卡业务已从“重获客”转向“重留存”,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13] 手机银行流量与用户行为变化 - 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2023年至2025年间于6.5亿至7.0亿之间平稳波动,变化率在-1.2%至4.6%之间,表明用户流量趋于饱和 [6] - 手机银行App用户粘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0分钟 [9] - 流量见顶、功能同质化严重、银行App操作体验不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9] 信用卡App的功能与生态尝试 - 信用卡App承载着通过生活类服务触达线下消费场景,以及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形成数字化标签体系两大任务 [2] - 部分银行跑出了月活用户较高的App,如招行“掌上生活”、中信“动卡空间”、交行“买单吧”等 [5] - 相比社交、购物等高频互联网应用,金融属低频业务,以低频金融倒推带动高频生态建设难度很大 [6] - 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信用卡App需与美团、抖音、高德地图、小红书等平台竞争,抢占新增流量的空间较小 [15]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新生代客群的金融需求呈现综合性特征,更青睐深度融入生活场景的“金融+生活”一站式服务 [19] - 大模型技术被视作一个解题思路,可应用于信用卡智能营销与质态监测,推动业务管理思维革新 [21] - 行业应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化路径,不走“大而全”,而是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转型之路 [24] - 银行App需在不影响主体业务体验的基础上做减法,减少重复投入并提升服务效率 [24]
首现国有大行关停信用卡App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0:35
行业趋势:信用卡App整合与渠道集约化 - 中国银行宣布逐步关停独立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并将其功能迁移至手机银行App,标志着国有大行加入App整合行列[1] - 自去年以来,上海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先后宣布关停信用卡App,将其功能整合至手机银行[5] - 银行渠道运营呈现集约化管理趋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的App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16] 市场竞争格局:月活跃用户高度分化 - 信用卡类App月活跃用户规模呈现明显梯队分化,2025年6月TOP20榜单中,招商银行“掌上生活”月活达4899.45万人,遥遥领先[7][8] - 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工银e生活”月活1468.25万人,建设银行“建行生活”月活822.47万人,而将被关停的中国银行“缤纷生活”月活仅154.54万人,排名第13[7][8] - 月活排名前6的App用户规模均在1400万人以上,而榜单后10名App月活均低于60万人,市场集中度高[8] 业务规模对比: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各具优势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达10549.48亿元,是唯一破万亿的银行,在贷款规模上具有显著优势[8][10] - 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达9244.89亿元,位列行业第二,且占该行信贷总额比重高达12.99%[9][10] - 六家国有大行信用卡资产余额占商业银行信用卡资产总额比重达46.83%,12家股份行占比为46.52%,城农商行及农信社合计占比不足8%[10] 信用卡App的功能演变与当前困境 - 信用卡App最初承担链接线上与线下渠道的任务,通过生活服务触达消费场景,并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形成数字化标签体系[4][12] - 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后,信用卡App从“重获客”转向“重留存”,新客拓展难度加大,一位股份行推广人士发现消费者普遍已持有2张以上信用卡[12][13] - 面对美团、抖音、高德地图、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扎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信用卡App通过生活服务权益抢占新增流量的空间较小[14] 银行运营策略调整 - 多家银行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以支持集约化运营,建设银行在合肥成立平台运营中心,负责手机银行、建行生活等平台运营,近三年校招人数累计超120人[16] - 兴业银行在科技条线下新设数字运营部,将远程经营、用户体验等职能调整至该部门,以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17] - 银行运营部门负责人指出,基于单个综合App做好“千人千面”的服务规划比盲目建设多个App更能事半功倍,缺乏竞争力的信用卡App关停是大势所趋[17]
流量的游戏:冰与火之歌
36氪· 2025-09-02 16:10
行业竞争格局 -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手机银行MAU排名中占据绝对优势 前五名均为国有银行 农业银行以2.38亿MAU位居榜首[3][4] - 国有银行形成三个明显梯队 第一梯队为亿级MAU银行包括工商银行(1.79亿) 农业银行(1.37亿) 建设银行(1.13亿)[6] - 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用户活跃度下滑压力 招商银行虽然以7001.1万MAU保持股份行首位 但同比减少1.2%[6] 市场发展阶段 - 手机银行App市场正式步入存量竞争阶段 用户规模连续三年停滞在6.5-7亿区间[3] - 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长从4.93分钟显著下降至2.70分钟 表明用户黏性有待提升[3] - 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见顶 银行物理网点线上迁移基本完成 账户迁移已接近尾声[4] 运营策略转变 - 银行从基础增长策略转向精细化运营 应对个性化推荐不精准 产品服务同质化等技术架构敏捷性不足等挑战[1] - 国有大行正从功能型App向生态型平台跃迁 将金融服务嵌入政务办理 校园管理 社区养老等高频生活场景[5] - 推动银行APP向综合金融"超级APP"进化 覆盖用户衣食住行 看病 旅游 购物等需求 成为高频应用[10] 技术应用创新 - 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AI成为驱动行业变革核心引擎 深度应用于智能交互 智能风控和精准营销三大核心场景[15] - 工商银行通过升级生态直连模式 实施蒙屏降噪工程 优化可交互式场景卡片布局提升服务可得性[15] - 浦发银行在"66生活"页签集成生活服务生态 构建垂直场景服务平台 推出差异化付费权益[16] 用户行为分析 - 银行APP不是客户在线渠道的需求中心 微信和支付宝在银行APP之前构建了护城河 客户可随时更换绑定银行[10] - 招商银行APP+掌上生活APP用户数超过3.4亿 远超其零售客户数(2.02亿) 显示非持卡用户也被生活服务吸引[12] - 银行数字生活服务平台分时活跃数据显示 下午时段用户活跃度最高 掌上生活APP达608.11万活跃用户[17]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头部银行需深化既有优势客群服务 中小银行要绑定区域特色 将本地生活服务与金融产品深度融合[16] - 招商银行最早在APP上提供饭票 电影票 充值话费等生活服务 吸引非持卡用户使用"周三5折"等服务[11] - 单纯依靠场景融入和金融科技优化主要助力存量用户挖潜 对吸引增量用户作用有限[16]
工商银行发布第十五届全运会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经济日报· 2025-08-12 06:02
赛事金融服务启动 - 工商银行正式启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金融服务 构建覆盖赛前筹备 赛中保障 赛后延伸的全生命周期赛事金融服务生态 [2] 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 - 在手机银行和工银e生活平台上线全运专区 提供票务信息 赛事资讯 票务购买 数字藏品和消费优惠活动的一站式平台 [3] - 在线下选取重点区域网点打造工行全运驿站 并派出流动银行车深入赛区核心地带提供贴身金融服务 [3] 数字金融产品创新 - 在赛事举办城市发放十五运会主题数字人民币硬钱包 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 [4] - 创新发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运会数字藏品 融入岭南文化内涵并具有收藏价值 [4] - 发行十五运会主题信用卡及借记卡 打造多款十五运会特许贵金属产品 [4] 支付系统建设 - 构建赛事门票销售全渠道支付矩阵 线上支持银联卡 数字人民币 外卡等全品牌支付 [5] - 线下智能POS终端覆盖场馆 商圈 酒店 实现银行卡和数字人民币一码通行 [5] - 提升外卡受理能力 扩大外卡受理商户覆盖面 推广外卡内绑等支付产品 增强现金供给能力 [5] 消费场景联动 - 聚焦票务 酒店餐饮 特许商品零售店和文旅景区等场景 联合商户开展信用卡 借记卡和数字人民币消费优惠活动 [6] - 通过政银联动与产融结合 依托金融科技与全面金融服务优势 深度融入赛事全周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