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帕杰罗
icon
搜索文档
时代的眼泪,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观察者网· 2025-07-23 21:0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终止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并终止合资伙伴关系,意味着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1] - 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原投资人退出,新进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为投资人 [2] - 三菱汽车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发动机业务一度占据国产车型三成市场份额 [2] 三菱汽车在华发展历程 - 三菱汽车在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分公司,销售第一代帕杰罗 [2] - 90年代成立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两家合资公司,为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发动机 [2] - 21世纪初年销量一度突破14万辆,力压本田成为日系车销量冠军,但随后因市场竞争和帕杰罗刹车事故影响逐渐边缘化 [5] 三菱汽车在华合资业务 - 2012年与广汽集团组建广汽三菱,推出欧蓝德、劲炫等SUV车型,2018年销量恢复至14万辆以上 [5] - 2020年以来销量由10万辆以上降至2022年的3万余辆,最后推出的纯电动SUV阿图柯未能挽救市场份额 [7] - 2019年起逐步终止合资业务,先后出售东安三菱股份、退出东南汽车股份,广汽三菱工厂于2023年停止生产并重组 [7] 三菱汽车在华业务终结 - 2023年初广汽三菱工厂停止生产,10月宣布重组,重组后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 [7] - 2024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合资业务终止,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最后一块商业版图落幕 [7]
安庆衡: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事件对中国汽车大企业并购的启示
36氪· 2025-06-13 10:20
行业并购案例研究 - 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案以383亿美元完成,创下世界工业史上最大兼并记录,随后又收购三菱34%股份和现代10.5%股份,试图构建全球汽车帝国[5] - 并购后文化冲突显著,奔驰与克莱斯勒业务难以融合,三菱与现代相继退出,最终克莱斯勒被出售给Cerberus基金,戴姆勒恢复独立运营[12][36][88] - 中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一汽、东风、长安)合并传闻持续多年,长安汽车近期升格为国资委直属央企,合并进程可能暂缓[1][89] 跨国合作与战略调整 - 北汽集团利用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的契机,重组北京吉普并引入奔驰轿车项目,解决长期亏损问题[8] - 戴姆勒退出三菱和现代时股价高位套现,分别获得7.4亿欧元收益,战略收缩聚焦核心业务[13][36] - 北京奔驰项目获批后同时生产奔驰和克莱斯勒300C车型,但双品牌运营困难最终导致克莱斯勒退出[77][79] 管理层变动与治理挑战 - 戴姆勒董事长施仑普提前两年半离职,蔡澈接任后公司市值单日上涨37亿欧元,反映市场对战略调整的认可[80][82] - 北京奔驰CEO人选博弈激烈,美籍华人Joe Chao因文化冲突和权力斗争任职一年即被德国高管取代[45][73][75] - 施仑普全球扩张战略受挫,过度依赖小圈子决策,对亚洲市场理解不足导致三菱、现代投资失败[15][17][84] 运营管理与文化冲突 - 戴姆勒并购后奔驰与克莱斯勒各自保持独立运营体系,美国团队主张精益生产与德国传统模式产生激烈冲突[37][71] - 北京奔驰建设期间面临双重汇报体系,克莱斯勒派驻高管与德国项目组权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43][46] - 合资企业中外方关于CEO权力的分歧持续,德方最终通过人事更迭确立控制权,但过渡期损失运营效率[75][76] 注:所有数据与事件均基于原文所述,未添加外部信息或主观评价
车圈南橘北枳记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0 10:50
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调整 - 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797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65.2%,同比提升9.2个百分点,外资品牌份额压缩至不足35% [4] - 2025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万辆,同比增长31%,市场份额达65.5%,同比增8个百分点;1-4月累计份额64%,同比增7.9个百分点 [4] - 外资品牌面临双重挤压:燃油车受自主品牌性价比冲击,新能源领域难以抗衡自主先发优势,二线合资品牌集体衰退 [4] 外资品牌在华困境案例分析 起亚 - 电动化滞后:2024年电动车型仅占全球销量21.5%,在华仅EV5/EV6两款在售,与中国市场超40%新能源渗透率脱节 [6] - 产品线混乱:EV5月销长期三位数,EV6进口价26.28万元缺乏竞争力;多款车型定位重叠,K5等主力车型存在发动机异响等质量问题 [8] - 2025年1-5月累计销量100782辆中出口占比52.6%,本土品牌吸引力大幅衰减 [8] 斯柯达 - 2024年全球销量92.66万辆(+6.9%),但在华仅售1.75万辆(-23.1%),受大众品牌价格下探和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双重挤压 [9] - 电动化缺位:大众集团资源倾斜ID系列,斯柯达缺乏竞争力电动车型,2024年中国业务已并入上汽大众体系 [10] Jeep - 产品策略错位:过度专注SUV四驱系统,忽视城市用户对内饰和工艺需求;大指挥官起售价较竞品汉兰达高3万元 [11] - 质量问题:2.4L发动机烧机油、7速双离合顿挫引发大规模投诉,电动化产品线薄弱 [11] - 广汽菲克销量从2017年20多万辆骤降至2021年不足2000辆,2022年解散 [12] 铃木与三菱 - 铃木固守小型车战略,未跟进SUV/MPV趋势,2018年退出中国;三菱因帕杰罗等硬派SUV未转型城市/新能源赛道,2023年广汽三菱停产 [13][16] - 技术断代:铃木电动化进展缓慢,三菱在插混/纯电领域全面掉队 [15][16] 外资品牌全球表现对比 - 起亚2024年全球销量超300万辆:韩国电动化占比35.6%,欧洲混动车型贡献52.9万辆,北美占全球销量1/3 [20] - 斯柯达2024年全球交付92.66万辆,明锐等车型在欧洲受捧,德国(18.71万辆)为最大市场 [21] - Jeep北美市场占全球销量90%,牧马人等车型位列美国最畅销中型SUV;菲亚特2024年全球120万辆中巴西占52万辆 [23][24] - 铃木2024年日本销量67万辆,印度市场占165万辆;三菱在东南亚表现强劲,2023年菲律宾销量第二 [26] 行业启示 - 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创市场",外资品牌困境源于电动化误判、产品迭代迟缓、品牌定位模糊及本土化不足 [28] - 全球化需深度本地化:涉及产品定义、技术路线、供应链等全方位适配,需聚焦与自身基因契合的主战场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