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传感器

搜索文档
一周一刻钟,大事快评(W112):机器人展会、长城汽车更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3 18: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基于科技和国央企改革两条主线,推荐国内强α主机厂如比亚迪、吉利、小鹏;关注华为鸿蒙高端智能典型代表江淮汽车、赛力斯等,推荐理想汽车、科博达、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国央企整合推荐关注上汽集团、东风集团股份、长安汽车;推荐具备强业绩增长、机器人布局或海外拓展能力的零部件企业福耀玻璃、新泉股份、福达股份、双环传动、银轮股份、无锡振华等,关注敏实集团、拓普集团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机器人展会 - 杭州机器人展整机厂商参与有限,但仿真训练与传感器方向亮点突出,部分企业面向工业客户提供模型包与虚拟仿真环境协助机器人训练,商业模式以定制化数据收费为主,类似巨一科技依托Omniverse平台构建数字孪生系统,若形成闭环有望提升行业价值密度 [4][5] - 展会上特斯拉机器人订单延期引发对产业化落地进展的思考,当前机器人产品执行效率与人类差距明显,大规模应用仍待时日,通过仿真训练等实现更高效能或成下一轮投资核心逻辑 [5] - 采用玻璃微熔工艺制造扭矩传感器的企业受关注,其技术源自车规方案,在精度小幅牺牲下压低成本、提升量产适配性,预计售价几百元,具备替代传统六维力矩传感器潜力,安培龙值得关注 [4][6] 长城汽车更新 - 长城汽车处于转型加速期,5月多款主力车型销量显著提升,枭龙交付达8,000辆,猛龙破7,000辆,高山8/9月销超2,200辆,定价策略转向规模导向,欧拉好猫新款预售价仅8.98万元 [4][7] - 智能驾驶推进显著,哈弗将标配高速NOA,欧拉在15万元内车型率先搭载城市NOA,魏牌智能平台逐步覆盖坦克系列,蓝山产品体验良好,赋能效应可期 [4][8] - 海外方面,巴西工厂三季度投产,坦克300出口提速,海外布局稳步推进,虽俄罗斯市场受影响但长城影响相对可控,2024年净利润保障性强 [4][10]
东华测试20250611
2025-06-11 23:49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东华测试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业绩表现**:2024 年整体业绩增速良好符合预期,应收账款处理后年底现金流健康;结构性能测试交付全球最大静力疲劳测试系统获良好反馈,装备 PSHM 增速放缓但未来预期加速,民用船舶业务拓展应用场景,数据采集系统预计 2025 年二季度落地带来增长动力,电话业务维持 50%以上增长率并拓展至新能源领域[3] - **合同负债**:2025 年合同负债上升,因订单量增加和订单结转好,显示市场竞争力增强和客户需求增长;截至 2024 年底在手订单约 1 亿元,2025 年一季度合同负债主要来自新订单,销售情况好,预计全年营收增长;2025 年一季度在手订单同比增速不显著,预计二季度因资金测控项目落地确认收入而明显增长[2][4][18][19] - **传感器业务** - **力传感器**:与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厂家合作,集成数据采集系统,服务响应快;扭矩传感器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单机器人约用 20 多个,小批量验证基本结束,预计 2026 年批量生产;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必备配置,公司正探索市场机会,已送样,初步性能指标与外资品牌无显著差异[2][5][6][7][8][14][15] - **竞争优势**:将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到传感器内部可直接响应控制执行机构,服务和响应速度快;采用传统电子应变金属应变片制造力矩传感器,温度影响小,适合机器人工作环境,克服硅基应变片温度补偿难题[2][5][6][27] - **市场反馈**:扭矩传感器性能获客户认可,使用后提升机器人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整体性能,解决了高温零点漂移和横向 XY 轴串扰问题;六维力传感器国内厂商多采用十字梁结构,与国外三角形结构最终性能差异不大[7][9][10][13] - **业务增长预期**:2025 年确认收入节奏平稳,营收保持一定增速,订单量比去年增加;电化学工作站预计维持 50%以上增长,民用 PHM 系统增长取决于客户接受试点情况,目前项目多但人手不足,正积极招聘[20][23] - **应收账款管理**:去年成立专门小组催收应收账款有成效,今年小组继续工作,管理状况预计与去年持平[21] - **业务占比及影响**:国防军工业务占整体收入 50%-60%,虽受军方反腐影响,但订单数量乐观,科研仪器业务受装备影响较小,总体增长速度和订单影响有限[2][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传感器报价**:六维力传感器处于定制研发样机阶段,报价约一两万元一支,批量生产成本将下降;扭矩传感器价格暂不便透露,会随批量订单调整[17] - **订单规模**:目前机器人领域订单金额几十万元左右,每台机器人油液传感器部分价值几万元,取决于量产规模[28] - **下游需求结构**:电化学工作站业务约 70%需求来自高校,30%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民用 PHM 系统主要应用于港口机械、化工、煤炭、水务等领域,风电和铁塔订单量小[22] - **市场布局计划**:人形机器人市场是重要发展方向,公司几年前开始布局六维力传感器技术研发,去年推出初代样品,今年销售团队接触市场关注需求,未设定明确收入目标,注重适配终端用户及协作机器人等市场需求[25] - **人员配置**:销售人员依靠全国覆盖的销售团队,未设定具体销售目标;研发团队由传感器副总焦总牵头,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开发六维力传感器,未专门成立新团队[26]
市占率超70%领跑人形机器人赛道!国产六维力传感器突围 获智元/小米等头部客户批量应用
机器人圈· 2025-05-27 17:05
行业概况 - 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感知与交互的核心部件,负责实时捕捉压力、拉力、扭矩等力学信息,将触觉转化为可解析数据流[1] - 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约160家,中国企业占比超40%(60-70家),位居全球首位[4] -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数量超106款,中国发布86款占全球81%[4] - 传感器占人形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25.8%,是技术突破和降本增效关键方向[4] 公司技术实力 - 蓝点触控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扭矩传感器实现100%自研可控,核心性能指标赶超欧美品牌[7][17] - 研发团队近百人,支持从末端六维力传感器到关节力矩传感器的快速定制化开发[17] - 产品精度达国际一线水平(如±0.1%F.S重复性精度),定制化新品2周内全流程交付[19] - 年产10万套六维力传感器及关节扭矩传感器,具备规模化及降本优势[19] 产品与市场表现 - 特斯拉Gen 2人形机器人配置32个力传感器(14个一维力矩+14个一维压力+4个六维力矩)[4] - 2024年推出LA35和LA77六维力传感器,分别适用于空间受限场景和关键部位负载[12][14] - 推出LC与LD关节扭矩传感器,支持紧凑设计和深度定制[15][16] - 2023年起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年出货量复合增速200%-300%,2024年六维力传感器市占率70%-80%[5][9] - 核心客户覆盖智元、小米、优必选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并渗透新能源汽车、医疗、航空领域[7][9] 资本与国际化进展 - 2019年以来完成三轮融资,2024年底获亿元级融资,股东包括广发信德、复星等[18] - 2024年营收增速超100%,现金流和利润表现亮眼[18] - 海外订单占比显著提升,为欧美日韩客户提供模块化定制解决方案[17] - 依托中国供应链崛起为全球核心供应商,吸引海外头部厂商主动合作[17]
市占率超70%领跑人形机器人赛道!国产六维力传感器突围 获智元/小米等头部客户批量应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5 20:17
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的核心地位 - 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感知与交互的"神经末梢",能够实时捕捉压力、拉力、扭矩等力学信息,将触觉转化为可解析的数据流 [1]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Gen 2)配置了32个力传感器(14个一维力矩传感器+14个一维压力传感器+4个六维力矩传感器),不包括手指MEMS触觉传感器 [3] - 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中占比达25.8%,是技术突破和降本增效的关键方向 [3] 人形机器人行业爆发式增长 -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数量超106款,远超过去20年总和,其中中国发布86款占比81% [3] - 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约160家,中国企业占比超40%(60-70家)位居全球首位 [3] - 行业正从视觉定位向力控转变,力传感器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9] 蓝点触控市场表现与技术优势 - 2023年起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年出货量复合增速达200%-300%,主要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市场升温及国内厂商研发投入加码 [4] - 2024年在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占据70%-80%市场份额 [9] - 核心产品实现100%自研可控,六维力传感器精度、稳定性和高带宽达到国际一线水平(如±0.1%F.S重复性精度) [19] 蓝点触控产品矩阵与客户覆盖 - 推出LA35(紧凑型)和LA77(高负载)两款六维力传感器,分别适用于手指/手腕和关节/足底等场景 [11][13] - 开发LC(紧凑轻量化)和LD(一体化定制)系列关节扭矩传感器,提升机器人性能而不增加关节尺寸 [14][16][18] - 客户覆盖智元、小米、优必选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并渗透新能源汽车、医疗、航空等高附加值领域 [7][9] 公司运营与国际化进展 - 2024年营收、利润及现金流增速均超100%,完成亿元级别融资(股东包括广发信德、复星等) [20] - 年产10万套传感器的规模效应带来降本优势,定制化新品可实现2周内全流程交付 [19] - 海外订单占比显著提升,为欧美日韩客户提供模块化定制解决方案(机械接口适配、通信协议兼容等) [20]
机器人背后的“感知神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电测三大产品线,探索机器人力控新边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7 12:01
力觉感知技术发展 - 力觉感知系统是机器人实现精密控制和人机协作的关键技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电测推出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和微型拉压力传感器三大系列产品 [1] 6L2A系列六维力传感器 - 6L2A系列六维力传感器精度高达0.5%,重复精度0.1%,具备500万次疲劳寿命,能承受高强度使用环境 [1] - 该系列支持定制化与验证测试,提供一体化/异形六维力传感器定制,通过机械臂实测确保产品性能最优 [1] - 在批产成本和质量管控方面较国内标杆产品更具优势,实现高性价比采购 [3] - 应用场景包括人形机器人关节部位、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医疗手术机器人等需要高精度力控的领域 [4] NB4A系列关节扭矩传感器 - NB4A系列采用小尺寸设计,扭矩范围20N.m至300N.m,重量仅100g至200g,Fz方向串扰低至±0.1%FS [5] - 具备卓越温度适应性,零点温漂0.1%FS/10℃,满足500万次疲劳寿命要求 [5] - 适用于人形机器人、双足/四足机器人及机械臂关节部位,实现精准柔性控制 [7] 微型拉压力传感器 - 包含线性执行结构BM24F系列与灵巧机械手L24C系列,防护等级达IP67,疲劳寿命500万次 [9] - 采用全新膜式应变计技术,蠕变和回零一致性优异,支持多协议/接口开放便于二次开发 [9]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为精准控制、安全监测、交互反馈等提供关键支撑 [11] 机器人行业企业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14家企业 [14]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包括亿嘉和、晶品特装、九号机器人等7家企业 [16]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12家企业 [17]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20家企业 [18]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等17家企业 [19]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24家企业 [19]
产品涵盖6大系列、40余款型号、20+机器人厂商深度合作 这家公司25年开发机器人力学训练系统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30 16:53
人形机器人市场预测 - 预计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超10000台,2030年达38000台,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83% [1] - 关键技术(伺服电机、谐波传动、传感器)加速迭代,开发成本已达最优水平 [1] 神源生智能公司概况 - 专注力测试技术产业化,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力感知领域 [2] - 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支持,具备正向设计能力,可定制高性能、低成本传感器 [6] - 产品线覆盖6系列40多型号,量程10N-100kN,合作国内20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 [10]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突破 - 2024年将发布高精度六维力测力平台,支持三维空间六自由度力学数据同步测量 [6] - 便携式六维力测力板具备30多组分析参数,整体刚度高、可自由组合,性价比优于进口产品 [6] - 测力阵列技术可应用于大健康、运动员训练及疾病早期发现(如帕金森症) [8] 传感器市场趋势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化阶段,传感器出货量达万级,2026/27年预计5万/10万套 [11] - 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价格1.5万-3万元(外资品牌5万-8万),通用型价格将持续下探 [12] - 定制化高性能传感器价格或维持高位,市场将出现价格分化 [12] 国际化布局与贸易影响 - 产品覆盖欧美多国(英、美、德等),核心性能指标已对标国际一线品牌 [15][18] - 中美关税战短期影响出海业务,但长期贸易互补性强(2024年双边贸易额6882.8亿美元),公司计划通过区域化生产降低成本 [17][18] - 国际六维力传感器市场2019-2032年复合增长率8.17% [18]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中美关税战或加速国产品牌替代国际品牌,公司有望扩大市场份额 [21] - 目标成为全球影响力品牌,拓展人形机器人及传感器应用领域 [21]
【招商电子】长盈精密:Q4业绩超指引中值,关注公司AI机器人前瞻布局
招商电子· 2025-03-02 19:24
公司业绩表现 - 24年收入169.2亿同比+23.3%,归母净利7.69亿同比+797%,扣非归母净利5.29亿同比+2737% [1] - 24Q4收入48.2亿同比+22.6%环比+9.4%,归母净利1.75亿同比+107.4%环比+8.5% [1] -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消费电子复苏、新能源业务良效率提升,以及国际A/S客户和国内大客户新项目量产交付 [1] - 非经常性收益1.8亿来自转让广东天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30%股权及政府补助 [1] 业务发展亮点 - 消费电子业务受益于A客户Mac、AI Phone、手表、AI眼镜等新品类增量 [2] - 新能源业务延续好转趋势,核心客户订单释放带动稼动率提升 [2] - 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旋转执行器、关节扭矩传感器等关键零组件,与AI Figure、T客户及国内机器人企业合作 [2] - 公司有望从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总成商 [2] 未来增长动力 - 25-26年消费电子及新能源业务持续向上,叠加管理优化(提质增效、费用管控)带来利润弹性 [2] - 钛合金材料趋势推动非A客户需求增长 [2] - 机器人新产品前瞻布局打开长线增长空间 [2] 行业与客户动态 - 国际A客户和国内重点客户的新项目量产贡献显著 [1] - 新能源业务核心客户(如宁德时代)合作深化 [3][10] - CES展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获市场关注 [2] 历史发展里程碑 - 2015年首次覆盖时聚焦国产机金属化浪潮 [3] - 2021年扩产配合核心客户,新能源结构件布局加码 [5] - 2022年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推动新能源业务发展 [10] - 2023年MR(混合现实)及XR(扩展现实)领域投入加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