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冠检测试剂
icon
搜索文档
市值缩水超200亿元!万泰生物半年度首亏1.6亿元,九价疫苗定价499元“救市”存疑
华夏时报· 2025-07-28 15:13
业绩亏损与市值缩水 - 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3亿至1.6亿元,扣非后亏损达2.3亿至2.6亿元,为上市五年来首次半年度亏损 [2] - 截至7月25日,公司市值较6月高点缩水超200亿元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4.01亿元,同比下滑46.76%,归母净利润亏损5277.69万元,同比下滑141.98%,为上市以来首次一季度亏损 [10] 亏损原因分析 - 疫苗板块受行业政策调整与市场竞争加剧影响,短期销售承压导致收入利润同比下滑 [2] - IVD板块面临政府集采降价、检验套餐解绑等因素冲击 [2] - 新品红利尚未转化为增长动能,两大核心业务同步面临考验 [2] - 2023年营收同比骤降50.73%至55.11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73.65%至12.48亿元 [3] - 2024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暴跌59.25%、91.49%,仅为22.45亿元、1.06亿元 [3] 业务结构变迁 - 2020年之前IVD与SPD业务是公司基本盘,疫苗业务尚未进入业绩贡献名单 [4] - 2020年二价HPV疫苗上市后,疫苗业务收入占比跃升至36.77%,IVD业务占比62.51%,两者毛利率分别高达89.59%、76.31% [4] - 2021年疫苗收入占比飙升至58.48%,毛利率高达92.55%,成为最赚钱引擎 [5] - 2022年疫苗业务收入占比冲到75.93%,毛利率攀升至93.89%,IVD业务占比滑落至23.91% [5] - 2023年IVD与疫苗收入分别下滑42.66%、53.37%,毛利率同步收缩至70.37%、91.60% [6] - 2024年疫苗业务收入暴跌84.69%,占比跌至27.01%,毛利率大降21个百分点至70.43% [6] 资金链与库存压力 - 2024年末应收账款规模达22.43亿元,几乎与当年营收持平,平均回款周期近一年 [8] - 截至2024年底疫苗库存量高达3137万支,其中滞销的二价苗占比不小 [8] - 公司计提2.52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加剧业绩压力 [8] 九价HPV疫苗表现 - 九价HPV疫苗定价为499元/支,仅为进口九价疫苗的约40% [11] - 九价疫苗获批次日公司股价涨停,但此后股价震荡下行,市值缩水超200亿元 [10][11] - 业内普遍认为九价疫苗对今年业绩拉动作用有限,乐观预测需达到1500万支销售量才可能显著改善利润 [13] - 2026年起国产九价疫苗可能陆续上市,可能引发价格战,中长期存在不确定性 [13] 市场竞争格局 - 默沙东凭借全球品牌效应和成熟渠道占据九价HPV疫苗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12] - 沃森生物、瑞科生物、康乐卫士等企业的九价HPV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或注册审批阶段 [12] - 九价疫苗价格战一触即发,公司低价策略可能挤压自家二价疫苗生存空间 [12]
国家疾控局: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券商中国· 2025-05-28 23:31
新冠疫情趋势分析 - 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 [1] - 优势流行株为XDV变异株第六代亚分支NB1.8.1 致病力与临床严重程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1] - 2025年3月以来全国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新冠疫情呈现逐渐上升态势 [1] 地区差异与医疗影响 - 南方省份疫情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 存在地区差异 [1] - 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和重症人数未超过前期历次水平 未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明显影响 [1] - 临床病例以轻症和无明显症状为主 [1] 检测与药物有效性 - 针对新冠病毒NB1.8.1亚分支 现有检测试剂和药物依然有效 [1] 其他热点新闻 - 比亚迪突发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2] - 半导体行业突传重磅消息 相关板块集体飙升 [2] - 日本突发重大事件影响午后市场 [2] - 关税政策突传大消息 市场出现大涨 [2] - A股因突发消息出现异动 [2]
国家疾控局: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证券时报· 2025-05-28 22:26
疫情趋势 - 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 [2] - 优势流行株为XDV变异株的第六代亚分支NB 1 8 1 致病力未发生明显变化 [2] - 2025年3月以来全国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处于低水平 [2] 地区差异与临床表现 - 南方省份疫情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 [2] - 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 重症人数均未超过前期历次水平 [2] - 临床病例主要以轻症和无明显症状为主 [2] 检测与治疗 - 针对新冠病毒NB 1 8 1亚分支 现有检测试剂和药物依然有效 [2]
复星医药浮现“降收增利”迷局 高比例研发资本化或“藏雷”|财报异动透视镜
华夏时报· 2025-04-28 15: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8%至410.67亿元,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5.81%至414.00亿元,2022年峰值439.52亿元[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08%至27.70亿元,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4.56亿元(资产处置收益3.71亿元、政府补助6.14亿元)和研发费用缩减[9][10] - 净利率提升1.56个百分点至8.55%,但核心制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29%,抗感染产品收入暴跌27.95%,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收入下降21.01%[6][8] 业务板块分析 - 制药板块收入289.24亿元同比下降4.29%,抗肿瘤药物增速从近40%骤降至5.84%,心血管产品成为唯一增长点(+14%)[6][7] - 医疗器械与诊断业务收入43.23亿元同比下降1.53%,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76.47亿元同比增长14.61%,但毛利率仅22.71%[8] - 海外收入112.97亿元同比增长8.93%,占比27.51%,但营业成本激增13.23%导致毛利率下滑2.33个百分点[8] 研发与财务风险 - 研发总投入减少16.15%至55.54亿元,资本化比例达34.38%(行业均值2.52%),导致无形资产激增至144.68亿元[11][12] - 2020-2024年无形资产增长近70%,若研发失败可能导致集中减值风险,类似康希诺案例[3][12] - 短期借款激增39.83亿元至187.11亿元,占带息负债比重升至64.7%,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82%至11.11亿元[15] 历史与行业背景 - 2022年营收增长12.66%主要依赖新冠相关产品,2023年起因新冠业务萎缩及集采影响核心业务承压[5] - 代谢及消化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19个百分点,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76个百分点[6] - 债务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长期借款同比减少33.01亿元,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