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冠检测试剂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月内两位董事辞职,曾经的IVD龙头东方生物怎么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17:16
管理层变动 - 独立董事李波因个人工作原因辞去独立董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1] - 董事方新成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 [1] - 两位董事在不到一个月内相继辞职 [1] 财务表现 - 2021年归母净利润达49.20亿元创历史记录 [2][3] - 2023年营收同比暴跌90.65%至8.20亿元 [3] - 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119.23%至-3.98亿元 [3] - 2024年营收微增0.95%至8.28亿元 [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5.29亿元 [3] - 新冠检测产品曾贡献主要业绩 2020年营收增长788.83%至32.65亿元 [2] - 2020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942.94%至16.77亿元 [2] 业务布局 - 主营体外诊断产品 涵盖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生化诊断等多技术平台 [2] - 市场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同时布局人医检测及动保业务双赛道 [2] - 通过收购美国Confirm公司建设美国零售渠道 [5] - 在美国建成POCT生产基地和医学实验室 [5] - 2024年新增动物疫苗业务模块 [5] 重大诉讼 - 美国子公司美国衡健生物涉及10亿美元合同纠纷诉讼 [6] - 被指控违反"禁止规避"条款直接向客户提供新冠检测试剂 [6] - 案件由美国法院受理尚未判决 [6] 公司回购 - 计划回购金额2500万至5000万元 [7] - 实际回购4999万元完成回购计划 [7] - 累计回购180万股占总股本0.8935% [7] - 回购价格区间26.45元/股至29.52元/股 [7] 战略发展 - 正在为后续战略发展做整体产业化布局 [7] - 常规业务因临床注册等前置环节耗时较长未能快速弥补业绩缺口 [4] - 在国内外加速建设产销研基地包括安吉、杭州、南京等地 [5]
市值缩水超200亿元!万泰生物半年度首亏1.6亿元,九价疫苗定价499元“救市”存疑
华夏时报· 2025-07-28 15:13
业绩亏损与市值缩水 - 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3亿至1.6亿元,扣非后亏损达2.3亿至2.6亿元,为上市五年来首次半年度亏损 [2] - 截至7月25日,公司市值较6月高点缩水超200亿元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4.01亿元,同比下滑46.76%,归母净利润亏损5277.69万元,同比下滑141.98%,为上市以来首次一季度亏损 [10] 亏损原因分析 - 疫苗板块受行业政策调整与市场竞争加剧影响,短期销售承压导致收入利润同比下滑 [2] - IVD板块面临政府集采降价、检验套餐解绑等因素冲击 [2] - 新品红利尚未转化为增长动能,两大核心业务同步面临考验 [2] - 2023年营收同比骤降50.73%至55.11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73.65%至12.48亿元 [3] - 2024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暴跌59.25%、91.49%,仅为22.45亿元、1.06亿元 [3] 业务结构变迁 - 2020年之前IVD与SPD业务是公司基本盘,疫苗业务尚未进入业绩贡献名单 [4] - 2020年二价HPV疫苗上市后,疫苗业务收入占比跃升至36.77%,IVD业务占比62.51%,两者毛利率分别高达89.59%、76.31% [4] - 2021年疫苗收入占比飙升至58.48%,毛利率高达92.55%,成为最赚钱引擎 [5] - 2022年疫苗业务收入占比冲到75.93%,毛利率攀升至93.89%,IVD业务占比滑落至23.91% [5] - 2023年IVD与疫苗收入分别下滑42.66%、53.37%,毛利率同步收缩至70.37%、91.60% [6] - 2024年疫苗业务收入暴跌84.69%,占比跌至27.01%,毛利率大降21个百分点至70.43% [6] 资金链与库存压力 - 2024年末应收账款规模达22.43亿元,几乎与当年营收持平,平均回款周期近一年 [8] - 截至2024年底疫苗库存量高达3137万支,其中滞销的二价苗占比不小 [8] - 公司计提2.52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加剧业绩压力 [8] 九价HPV疫苗表现 - 九价HPV疫苗定价为499元/支,仅为进口九价疫苗的约40% [11] - 九价疫苗获批次日公司股价涨停,但此后股价震荡下行,市值缩水超200亿元 [10][11] - 业内普遍认为九价疫苗对今年业绩拉动作用有限,乐观预测需达到1500万支销售量才可能显著改善利润 [13] - 2026年起国产九价疫苗可能陆续上市,可能引发价格战,中长期存在不确定性 [13] 市场竞争格局 - 默沙东凭借全球品牌效应和成熟渠道占据九价HPV疫苗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12] - 沃森生物、瑞科生物、康乐卫士等企业的九价HPV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或注册审批阶段 [12] - 九价疫苗价格战一触即发,公司低价策略可能挤压自家二价疫苗生存空间 [12]
二价不灵,九价宫颈癌疫苗能否拯救万泰生物?
新浪财经· 2025-07-28 10:30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3亿元至1.6亿元,为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3]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亏损5277.69万元 [3][4] - 2022年营业收入达111.85亿元,净利润47.36亿元,为历史峰值;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50.73%至55.1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3.65%至12.48亿元;2024年营收进一步降至22.45亿元,净利润1.06亿元 [3][4] 业务结构 - 疫苗业务2022年收入84.93亿元,成本仅5.19亿元,毛利率达93.89% [4] - 体外诊断业务2022年收入26.74亿元,成本6.46亿元,毛利率75.84% [4] - 业绩下滑主因疫苗板块受行业政策及竞争影响销售承压,IVD板块受集采降价及检验套餐解绑冲击 [4][5] 产品依赖与竞争 - 二价宫颈癌疫苗(馨可宁)为2019-2022年核心增长驱动,2020年上市后成为国内首款HPV疫苗 [6] - 2022年二价疫苗生产量3450.50万支(同比增106.84%),销售量2706.02万支(同比增164.57%),库存量1556.79万支(同比增91.65%) [8] - 2023年疫苗销售量同比下滑41.94%,库存量同比增91.62%;2024年销量继续下滑且库存增长 [8] - 默沙东九价HPV疫苗于2018年进入中国,2022年接种年龄扩至9-45岁,直接挤压公司二价疫苗市场 [7] 新品战略 - 2025年5月推出九价HPV疫苗"馨可宁9",定价499元/支(默沙东同款产品1320元/支) [9] - 该产品研发历时18年,投入近10亿元,为国内首款、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 [9] - 面临默沙东先发优势及沃森生物、康乐卫士等国内企业同类产品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竞争 [9][10]
国家疾控局: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券商中国· 2025-05-28 23:31
新冠疫情趋势分析 - 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 [1] - 优势流行株为XDV变异株第六代亚分支NB1.8.1 致病力与临床严重程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1] - 2025年3月以来全国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新冠疫情呈现逐渐上升态势 [1] 地区差异与医疗影响 - 南方省份疫情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 存在地区差异 [1] - 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和重症人数未超过前期历次水平 未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明显影响 [1] - 临床病例以轻症和无明显症状为主 [1] 检测与药物有效性 - 针对新冠病毒NB1.8.1亚分支 现有检测试剂和药物依然有效 [1] 其他热点新闻 - 比亚迪突发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2] - 半导体行业突传重磅消息 相关板块集体飙升 [2] - 日本突发重大事件影响午后市场 [2] - 关税政策突传大消息 市场出现大涨 [2] - A股因突发消息出现异动 [2]
国家疾控局: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证券时报· 2025-05-28 22:26
疫情趋势 - 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 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 [2] - 优势流行株为XDV变异株的第六代亚分支NB 1 8 1 致病力未发生明显变化 [2] - 2025年3月以来全国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处于低水平 [2] 地区差异与临床表现 - 南方省份疫情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 [2] - 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 重症人数均未超过前期历次水平 [2] - 临床病例主要以轻症和无明显症状为主 [2] 检测与治疗 - 针对新冠病毒NB 1 8 1亚分支 现有检测试剂和药物依然有效 [2]
复星医药浮现“降收增利”迷局 高比例研发资本化或“藏雷”|财报异动透视镜
华夏时报· 2025-04-28 15: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8%至410.67亿元,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5.81%至414.00亿元,2022年峰值439.52亿元[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08%至27.70亿元,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4.56亿元(资产处置收益3.71亿元、政府补助6.14亿元)和研发费用缩减[9][10] - 净利率提升1.56个百分点至8.55%,但核心制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29%,抗感染产品收入暴跌27.95%,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收入下降21.01%[6][8] 业务板块分析 - 制药板块收入289.24亿元同比下降4.29%,抗肿瘤药物增速从近40%骤降至5.84%,心血管产品成为唯一增长点(+14%)[6][7] - 医疗器械与诊断业务收入43.23亿元同比下降1.53%,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76.47亿元同比增长14.61%,但毛利率仅22.71%[8] - 海外收入112.97亿元同比增长8.93%,占比27.51%,但营业成本激增13.23%导致毛利率下滑2.33个百分点[8] 研发与财务风险 - 研发总投入减少16.15%至55.54亿元,资本化比例达34.38%(行业均值2.52%),导致无形资产激增至144.68亿元[11][12] - 2020-2024年无形资产增长近70%,若研发失败可能导致集中减值风险,类似康希诺案例[3][12] - 短期借款激增39.83亿元至187.11亿元,占带息负债比重升至64.7%,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82%至11.11亿元[15] 历史与行业背景 - 2022年营收增长12.66%主要依赖新冠相关产品,2023年起因新冠业务萎缩及集采影响核心业务承压[5] - 代谢及消化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19个百分点,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76个百分点[6] - 债务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长期借款同比减少33.01亿元,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