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
搜索文档
A股集体下跌!场内近3000股飘绿
期货日报网· 2025-10-22 20:34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沪指微跌0.07%报3913.76点,深证成指跌0.62%报12996.61点,创业板指跌0.79%报3059.32点,北证50指数逆势上涨0.87% [1] - 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6905亿元,较此前一日减少超2000亿元 [1] - 场内近3000只个股下跌 [1] 行业板块表现 - 石油板块强势拉升,科力股份涨超10%,贝肯能源、准油股份涨停 [1] - 银行板块再度崛起,农业银行涨超2%续创历史新高,近期已连续14个交易日收阳 [1] - 人造肉概念活跃,双塔食品涨停,爱普股份涨超8% [1] - 煤炭、有色、券商、半导体等板块走低 [1] 个股异动 - 寒武纪午后大幅飙升,一度涨超7%,最高价达1468元/股,盘中股价再次超过贵州茅台,全日成交198亿元居A股成交额首位 [1] - 马可波罗登陆深市主板,收盘上涨128.8%报31.46元/股,盘中一度大涨190.9%最高至40元/股 [1] 机构观点 - 高盛认为投资者思维应从"逢高减仓"转变为"逢低买入",预计MSCI中国指数到2027年底将再上涨约30%,主要由12%的趋势性盈利增长和5%~10%的进一步重估潜力推动 [2] - 东莞证券指出指数已行至阶段高位,资金分歧加剧,但四季度经济在政策支撑下有望持续修复,美联储降息预期可能吸引外资继续流入,国内无风险利率下行提升A股配置价值 [2]
金融系教授罕见发声:A股目前阶段,还会回到2400点吗,应该加仓还是落袋为安?
搜狐财经· 2025-10-19 12:26
市场关键点位分析 - 上证指数3000点被视为熊市与牛市的分割线,其突破带来的利好情绪远大于点位本身的价值[1] - 市场未来的重要阻力位在3587点,只有有效且长期站稳该点位,才能预示大行情的到来[2] - A股短期存在波动,但很难回到去年底的2400多点位置[6] 市场参与者行为分析 - 大部分机构和主力资金在3000点下方及附近收集筹码[4] - 市场突破3000点时的表现显示,主力和机构在前期挖坑过程中已获得大量筹码[1] - 散户投资者倾向于用时间证明实力,而聪明投资者则以空间规划买卖[4] 牛市与熊市周期判断 - 历史规律显示,每一次大级别熊市后必然会出现大级别牛市[4] - 判断熊市结束需满足三个条件:足够跌幅(历史跌幅区间40%-75%)、足够时间(最短12个月,通常3-4年)、具备“疯熊”特征的最后下跌阶段[6] - 当前市场尚未满足熊市结束的全部条件,一个重要信号是沪市成交金额需萎缩至600亿元左右并持续,表明市场足够恐慌[6] MSCI纳入A股的影响 - MSCI纳入A股主要针对沪深300、中证500的成分股,纳入过程分批进行,每季度提高5%的纳入比例[7] - 每提高5%的纳入比例,约有1500亿市值的A股被买入,2019年计划进行两次纳入,至年底纳入比例将提高至20%[9][11] - MSCI作为指数基金,持有股份周期较长,其持续买入使得市面上流通的A股优质股份减少,对市场构成支撑[6][11] 投资策略与理念 - 投资应关注“什么”会发生,而非“何时”发生,重点是对方向的判断[4] - 投资中不应追求完美主义,需接受庄家洗盘的必然性,看大方向赚大钱,看小方向赚小钱[4] - 保护本金是重要信条,因为本金意味着在下次机会中能带来数倍甚至十几倍的财富[4] - 熊市应收手,牛市可行大运,避免因熊市中小盈利而伤害本金[6]
证券研究业务,新动向!
中国基金报· 2025-10-16 17:33
行业整体概况 - 截至2024年底,102家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共有分析师5628人,较2023年增加20.69% [2][4] - 分析师队伍流动性较大,2024年各公司离职分析师共988人次,较2023年上升29.66% [2][5] - 行业竞争加剧,分析师人员和公募佣金分仓收入的企业集中度均进一步提升 [2] 分析师队伍结构 - 在全部5628名分析师中,于所在公司执业3年以上的有2223人,占比39.50% [4] - 于所在公司执业1至3年的有2148人,占比38.17% [4] - 于所在公司执业1年以下的有1257人,占比22.33% [4] - 2024年研究部门新招聘人员1786人次,较2023年减少29.01% [5] 研究报告产出与覆盖 - 2024年有83家券商发布境内上市公司研报共计96156份,较2023年减少5% [7] - 2家券商发布报告超过5000份,5家券商发布报告在3000至4000份之间 [7] - 60家券商发布香港及其他境外上市公司研报14732份,较2023年增长5.37% [7] - 93家券商发布宏观和策略研究报告总计29441份,其中4家券商发布超过1000份 [7] 研究业务全球化布局 - 大型证券公司加速推进内部A股、港股、美股研究一体化 [7] -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深化及中国资产全球配置重要性提升,推动研究具备国际视野 [7] 机构佣金收入变化 - 2024年底机构客户佣金收入为198.65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248.68亿元下降22.48% [9] - 公募基金公司客户佣金收入下降50.03亿元,降幅为20.12% [9] - 公募平均佣金率由2023年的7.37‱降至2024年的5.19‱ [10] - 2024年基金股票交易量较2023年下降近10%,进一步导致佣金收入减少 [11] 行业转型方向 -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使“研究换佣金”模式面临挑战,对研究专业性和合规性要求更高 [9] - 行业公司可向咨询服务费、数据产品费等多元化收入来源转型,避免“内卷式”竞争 [11]
证券研究业务,新动向!
中国基金报· 2025-10-16 17:21
行业整体规模与人员结构 - 截至2024年底,102家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共有分析师5628人,较2023年增加20.69% [1][2] - 分析师执业年限分布为:3年以上2223人占比39.50%,1至3年2148人占比38.17%,1年以下1257人占比22.33% [2] - 2024年行业分析师离职988人次,较2023年上升29.66%,同时新招聘1786人次,较2023年减少29.01% [1][2] 市场竞争与集中度 - 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竞争加剧,分析师人员和公募佣金分仓收入的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1] - 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和行业降薪裁员趋势下,中小型证券公司分析师加速向大型证券公司流动 [2] - 各大证券公司研究部门不同程度收缩人员规模,导致分析师高离职率和招聘规模快速下降 [2] 研究报告产出与覆盖范围 - 2024年83家券商发布境内上市公司研报96156份,较2023年减少5%,其中2家券商报告超5000份,5家券商报告在3000至4000份之间 [3] - 60家券商发布香港及其他境外上市公司研报14732份,较2023年增长5.37%,显示A股、港股、美股研究一体化布局加速 [3] - 93家券商发布宏观和策略研究报告29441份,其中4家券商报告超1000份 [3] 收入模式与佣金变化 - 2024年机构客户佣金收入为198.65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248.68亿元下降22.48% [4] - 公募基金客户佣金收入下降50.03亿元,降幅20.12%,主因公募平均佣金率由2023年的7.37降至2024年的5.19 [4] - 2024年基金股票交易量较2023年下降近10%,进一步导致公募佣金收入减少 [5] 行业转型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从单一依赖佣金向咨询服务费、数据产品费等多元化收入来源转型的需求 [5] - 需通过全面审视研究特色、人才储备、地域优势等,找准差异化发展方向,避免“内卷式”竞争 [5] - 随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深化,研究需具备国际视野,加强A股、港股、美股研究一体化以提升中国资产全球定价能力 [3]
香港互认基金2025年三季报:风险偏好抬升,资金增配权益类产品
Morningstar晨星· 2025-10-16 09:05
整体资金流向 - 2025年第三季度香港互认基金投资者风险偏好抬升 股票及混合型基金获资金净流入 债券基金面临净流出 [1] - 亚洲股市上行带动亚洲股票型基金吸引力显著提升 摩根亚洲股息基金三季度资金净流入超18亿元 [1] - 环球股票型基金受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较大 资金流入乏力 东方汇理香港组合-创新动力股票基金与东亚联丰环球股票基金等均出现净流出 [1] - 随着亚洲权益市场回暖及A股反弹 投资者对债券类互认基金的配置需求下降 三季度债券类产品整体呈资金净流出态势 [1] - 在国内低利率环境下 亚洲债券基金相较于国内纯债基金的收益率优势较明显 吸引力依旧稳固 [1]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单季度流入近18亿元 东亚联丰亚洲策略债券基金和高腾亚洲收益基金等同类产品三季度资金净流入规模也位列前十 [1] 基金公司动态 - 近三个月瑞士百达在香港互认基金市场实现了最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入 其产品百达香港-瑞士百达策略收益基金过去三个月和年初以来的收益均稳居美元灵活配置型基金前20% [6] - 从年初至今的净现金流来看 摩根继续以绝对优势领跑资金净流入榜 [10] - 施罗德因旗下唯一互认基金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录得最大规模资金净流出而处于净现金流榜末 [10] - 惠理旗下两只股票型互认基金惠理高息股票基金和惠理价值基金均出现大量赎回情况 [10] - 截至2025年9月底 摩根与汇丰在香港互认基金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互认基金产品资产规模分别达783.1亿元和344.2亿元 两家公司合计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市场总规模的60%以上 [13] - 汇丰持续拓展互认产品布局 于9月26日向内地投资者新推出汇丰亚洲多元资产高入息基金 [13] 销售上限影响 - 2025年初内地资金对亚洲债券基金需求旺盛 部分产品一度触及销售上限 [1] - 汇丰旗下三只亚洲债券型互认基金因达到销售上限在内地销售受限 三季度出现阶段性资金净流出 [1] - 汇丰亚洲债券基金随着内地销售比例回落已于9月12日重启面向内地个人投资者的申购 但该基金及汇丰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汇丰亚洲高入息债券基金目前仍暂停对内地机构投资者的申购 [1] - 摩根国际债券基金在2025年1月也曾触及内地销售上限 三季度资金净流出30亿元 [1] - 从年内累计情况来看 汇丰旗下多数互认基金的资金净流入规模远超过流出规模 [7]
(经济观察)关税扰动难改A股中长期向上趋势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6:29
市场表现与短期反应 - A股市场于10月15日触底反弹,上证指数上涨超过1%,重新站上3900点[1] - 市场对关税冲击的反应已趋于钝化,因经历了今年4月的关税冲击以及2018年的贸易摩擦[2] - 此次美国宣布加征关税对A股的影响预计不及4月的关税冲击[2] 关税政策的影响评估 - 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影响相对有限,9月中国出口总值以美元计同比增8.3%[1] - 全球经济景气度和中国商品竞争力是驱动中国出口加速的关键因素[1] - 美国宣布从11月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若最终落地,将使得中美贸易再遇困局,但美国可能面临部分商品断供风险[2] - 此次加征关税更像是一种威胁或谈判技巧,100%关税或难以落地[2] 中国经济与出口韧性 - 中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优势多,有能力抵御关税冲击[1] - 前三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1] - 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2.0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占出口总值的60.5%[1] A股市场中长期趋势 - 关税扰动难以改变A股中长期向上趋势[1] - 与4月冲击不同,当下贸易风险的边界相对清晰,政策端持续释放稳定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号[3] - 市场上行根基并未动摇,因素包括全球货币秩序加速重构、十五五政策规划出台在即、科技行业基本面向好、A股估值合理[3] 投资逻辑与市场观点 - 外部冲击是扰动,不会终结市场趋势,投资者应看到中国股市转型牛内在确定性的趋势[3] - 外部冲突所造成的资产下跌反而是增持中国资产的良机[3] - 市场担心4月冲击再现,但关键在于对风险前景和风险边界的预期,而不是估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