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固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ETF盘中资讯|央行连续第8个月增持黄金!此前连涨9日的有色龙头ETF(159876),休整2日后,再冲锋!
搜狐财经· 2025-07-08 14:35
有色龙头ETF表现 - 有色龙头ETF(159876)在连续上涨9日后休整两日 7月8日再度上涨 盘中涨幅超1.5% 现涨1.18% [1] - 成份股中创新新材涨超5% 永兴材料、华友钴业、天齐锂业涨逾4% 盛新锂能、盛和资源等跟涨 [1] 黄金行业动态 - 中国6月末外汇储备规模达33174亿美元 环比上升322亿美元(0.98%) 为2024年9月以来首次站上3.3万亿美元大关 [3] - 6月末黄金储备报7390万盎司(约2298.55吨) 环比增加7万盎司(约2.18吨) 连续第8个月增持 [3] 稀土行业动态 - 氧化镨钕报价上调至45.2万 近一阶段首次涨价 标志着稀土内盘涨价开启 [3] - 国内需求旺季来临 预期涨价开始实质性落地 [3] 锂行业动态 - 光伏反内卷力度加大 锂电龙头旺季提前 [3] - 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 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布局中试线并推进样品验证 [3] - 半固态电池年内量产进度与全固态技术路线突破为投资者提供梯度布局机会 [3] 2025下半年行业展望 - 黄金有望受益于美元信用走弱和美国降息预期增强 金价或续创新高 [4] - 铜冶炼原料供给受限 需求具备长期韧性 铜价中枢或上移 [4] - 稀土价格有望上涨 因出口逐步放开、需求持续增长、供给刚性 [4] 有色金属指数估值 - 中证有色金属指数市净率为2.24 位于上市以来34.45%分位点 低于中位数2.52 估值较低 [4] 有色龙头ETF配置 - 中证有色金属指数中铜、黄金、铝、稀土、锂行业权重占比分别为26.1%、16.3%、15.8%、8.5%、7.7% [6] - 相对于投资单一金属行业 有色龙头ETF能分散风险 适合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6]
机械ETF(516960)涨超2.0%,光伏供给侧优化与新技术突破或提振产业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13:58
储能与电池技术合作进展 - 比亚迪储能与国网湖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在集散式储能电力领域展开合作 [1] - 安徽安瓦新能源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能量密度超300Wh/kg,计划下半年量产 [1] - 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通知,要求数据中心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并鼓励储能等技术应用 [1] 光伏行业发展趋势 - 光伏行业正经历供给侧改革,主材环节同质化导致价格大幅下滑,需通过技术迭代重构供给 [2] - 高效组件如BC电池较常规产品溢价超15%,2025年产能预计达100GW [2] - 无银化成为关键降本方向,铜浆路线已实现小批量试产,预计2030年BC用纯铜浆需求达15000吨 [2] - 2025年1-5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97.85GW,同比+150%,全年需求预计300GW,但下半年增速或放缓 [2] - 全球光伏需求有望达600GW,欧洲、中东等地贡献增量 [2] 固态电池发展现状与前景 - 硫化物电解质和干法工艺渐成共识,全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优势 [2] - 车端预计2026年装车,低空经济打开新市场 [2] - 据高工锂电,固态电池已有产能超15GWh,规划产能超400GWh [2] - 半固态电池2024年出货达10GWh,全固态有望2028年进入GWh级应用阶段 [2] 机械ETF与细分机械指数 - 机械ETF跟踪的是细分机械指数,该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2] - 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涉及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2] - 覆盖了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企业 [2] - 细分机械指数侧重于反映中国机械行业细分领域的整体市场表现,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和技术含量特征 [2]
全球首条GWh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下线
新浪财经· 2025-07-07 01:30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是安徽省、芜湖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项目企业,与奇瑞集团及美国24M等全球战略伙伴合作[3] - 公司汇聚全球顶尖材料科学家、电化学专家和工程师,开发出国际先进的新型固态电池产品,涵盖结构设计、智能装备、封装技术、隔膜技术、电解液技术等七大创新体系[3] - 产品在安全性能、能量密度、绿色环保及低成本等方面行业领先,符合欧美新一代电池标准[3] 产线建设与产能规划 - 全球首条GWh新型固态电池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产能达1.25GWh,设计生产效率最高200PPM[1][7] - 一期产业园占地150亩,规划5GWh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和高集成自动化生产线,已完成12个建筑单体及全球首条1.25GWh产线建设[3] - 产线核心装备总长35米、宽9米,集成涂布、复合、热封、检测等八大功能,实现正负极0.5mm对齐精度和微米级涂布厚度控制[5][7] 技术创新与工艺突破 - 将传统11步电池生产工序精简至5步,取消烘烤、注液等环节,固定资产投入减少30%、制造能耗节省20%[5] - 采用干法制造、动态脉冲热封、激光分切等技术,解决金属粉尘问题,并通过40台相机及X-Ray确保产品一致性[5][7] - 产线兼容三元、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化学体系,电芯无液体且通过针刺测试,不燃不爆[8] 产品性能与发展规划 - 第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第二代超400Wh/kg(已试制),2027年后第三代全固态产品能量密度将超500Wh/kg[8] - 产品技术体系与供应链已成熟,首批样件下线为2024年批量生产奠定基础[9] - 产线攻克固态电池核心难题,为动力、储能及低空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