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
搜索文档
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41
浙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展 - 梅溪燃机500千伏送出工程正式投运,为当地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清洁高效能源[1] - 浙江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满足持续攀升的用电需求,为发展筑牢能源根基[1] - 浙江搭建起"两交三直"特高压骨干网架,包括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全容量投运,与皖电东送等共同构成能源"大动脉"[1] 特高压电网运维与智能化 -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构建"立体巡检+集中监控+网格化巡检站"运检模式,形成"半小时运维保障圈"[1] - 湖州建成重要输电通道主动型智慧巡检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运维体系能做到主动感知、预警和处置[1] - ±800千伏绍兴换流站借助智能联动摄像机、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搭建一体化智能巡检体系,可实时掌握全站1万余个巡视点位[2] 智慧配电网与灵活调节技术 - 浙江全面推进智慧配电网建设,推动配网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发展[2] - 德清县、长兴县投入使用灵活调节电力流向的装置,让电能根据实时需求灵活高效流动[2] - 安吉县落地全环保绝缘介质绿色配电台区,实现关键设备绝缘介质全绿色化和可回收利用[2] 负荷管理与虚拟电厂应用 - 湖州为1万余家工业企业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企业开展"移峰填谷",将白天高峰用电转移至夜间低谷时段[3] - 浙江通过虚拟电厂将分散的用电和储能设备整合起来,目前共有30家虚拟电厂参与响应,相当于"唤醒"一座中小型火电厂的供电能力[3] - 迎峰度夏期间,浙江多地利用网侧储能、抽水蓄能设施,在电力富余时充电储存,电力紧张时放电供应,有效平衡电网供需[2] 电力系统演进目标 - "十四五"时期,浙江逐步向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全要素新型电力系统演进[3] - 浙江省供电可靠性正稳步提升[3]
刘小涛会见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
新华日报· 2025-11-06 05:59
公司动态 -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在南京会见江苏省省长刘小涛 [1] - 公司被认可为从江苏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 为全省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 公司将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 零碳园区 绿色合成燃料等领域技术创新 [1] - 公司将积极参与江苏深远海的新能源开发 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 [1] 行业与政策环境 - 江苏省正不断优化中长期能源基础设施布局 加快建设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1] - 江苏省把促进绿色能源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1] - 政策将进一步强化支撑和优质服务 保障企业重大项目 重要投资顺利落地 [1] 公司战略与发展方向 - 公司被希望瞄准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人工智能赋能 [1] - 公司被期望发挥链主作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 着力塑造竞争优势 不断做大做强 [1]
全国首份央地共建新型电力系统省域示范实施方案发布
中国能源报· 2025-10-30 15:51
方案概述 - 海南省政府与南方电网联合发布全国首份央地共建新型电力系统省域示范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建成清洁能源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省 [1] - 方案提出实施八大工程,包括清洁低碳电力供应、数字电网韧性提升等,重点推进28项具体任务 [1] - 海南因其独特的岛屿型省域电网、丰富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和显著的气候特征,具备率先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的条件,可为全国提供重要范例 [1] 电力供应 - 截至10月底,海南省新能源装机已突破1200万千瓦,稳居第一大电源地位 [3] - 行业将大力支持海上风电、光伏、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并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及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 [3][4] 电网运行 - 今年年底前,海南500千伏省域数字电网工程将全面建成,通过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智能感知能力 [4] - 行业将规划建设跨海联网输电新通道,推进海南—广东第三回500千伏交流线路等重点工程,以增强供电保障能力并支撑岛屿电网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5] 绿色消费 - 行业将积极推广港口岸电、空港陆电、电动汽车等电能替代项目,提升各领域电气化水平 [7] - 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海南充电桩”平台已链接省内充(换)电站4800余座,未来将打造覆盖超充、V2G等场景的规模化车网互动项目,以支撑百万量级新能源车接入电网 [7] 电力交易 - 10月,在多方协同下,来自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清洁电能首次送入海南,畅通了跨经营区的大规模送电机制 [9] - 行业将协同完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打造海南特色电力市场体系,并加快与南方区域电力市场高效衔接 [9] 系统调节 - 为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行业将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优化新能源运行模式,提升其可观可测可控能力 [11] - 在储能领域,行业将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并推动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的多元化、多场景应用 [11]
新型电力系统“新”在哪儿
证券日报· 2025-10-25 02:12
新型电力系统转型核心观点 - 电力系统正从传统化石能源主导向新型新能源主导加速转型 其革新体现在理念、技术与模式的全面重构 从以化石能源为中心转向以新能源为中心 从单一功能转向多元协同 从资源局限转向全国拓展 [1][3] 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提升 - 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 实现从被动接纳新能源到主动消纳的转变 有效应对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 [1] - 2022年至2024年 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 处于较高水平 源网荷储高效协同让新能源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多源协同 [1] 绿色转型的成本与效率平衡 - 绿色转型通过技术组合与多能互补实现成本最优 而非简单的能源替代 [2] - 华民股份云南祥云经开区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利用风光互补及储能配置 为不同负荷主体提供辅助电源和风光最优比例 其综合用电成本相较传统能源下降13%至15% [2] 电网投资与全国能源配置 - 国家电网投资总额2023年为5277亿元 2024年为6083亿元 2025年预计首次突破6500亿元 大规模投资加速推进跨区域输电通道和智能化调度平台建设 [2] - ±800千伏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是我国首个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工程 [2] - 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开创了远海风电海陆一体输电新模式 标志着电力系统从区域自平衡向全国资源优化配置跃迁 [2]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7 09:09
行业概述与定义 -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及用电等多环节的综合性能源体系,主要特点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依赖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3] - 系统主要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和储能侧四个核心部分,发电侧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与传统能源形成多源协同互补 [3] - 系统具有清洁高效、灵活智能的特点,可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社会电力发展需求 [1] 市场规模与投资 - 2024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600亿元,呈现逐年上涨态势 [9] - 2024年中国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为6083亿元,同比增长15.32% [5] - 2025年1-7月,中国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为3315亿元,同比增长12.49% [5] 政策导向 - 202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明确围绕构网型技术、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七个方向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 [1] -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为系统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5]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践行双碳战略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 [5] 电力生产与消费 - 中国发电量从2017年的66044.4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100868.8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6.24% [8] - 全社会用电量从2017年的6307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98521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6.58% [8] - 2025年1-7月,中国发电量为5470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5%,全社会用电量为58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 [8] 新能源发电增长 - 风力发电量从2017年的305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9916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18.31% [10] - 光伏发电量从2017年的1182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8341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32.2% [10] - 2025年上半年,风力发电量为58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光伏发电量为5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9% [11] 重点企业表现 - 国电南瑞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42.43亿元,同比增长19.54% [13] - 许继电气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4.47亿元,同比下降5.68% [15] - 行业企业格局包括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平高电气、思源电气等传统电力企业及远景能源等新兴企业 [11] 技术挑战 - 充裕性挑战:风光发电的随机性要求系统预留火电、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来保障源荷双侧的电力电量平衡 [15] - 安全性挑战: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器件的“双高”特性导致系统惯量下降,对大小扰动的抵御性下降 [16] - 经济性挑战:传统市场机制全局统筹能力不足,亟需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17] 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源网荷储的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 [18] - 绿色化:推动风电、光伏成为电力供应主力军,配套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以解决间歇性问题 [19] - 协同化:打破各环节独立运行壁垒,实现“源-网-荷-储”深度融合与多维互动,通过市场机制激发调节积极性 [20] 发展路径 -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分为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和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三个阶段 [4] - 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将成为装机主体电源,电网形态将向大电网与分布式智能电网并存方向发展 [9]
倒计时30天!第六届新型电力系统国际论坛暨第二十一届中国南方电网国际技术论坛报名进行中
中国能源报· 2025-09-30 22:43
论坛背景与战略意义 - 论坛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决策部署,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7]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公司践行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任务,已深度融入公司"十四五"规划及长远发展蓝图[7] - 论坛作为连接电力行业上下游、融汇全球智慧的高端平台,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1000余位GO15组织成员、政企学研界专家学者、60余家参展企业参与,100余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成为业界盛事[7] 论坛定位与目标 - 论坛顺应数字化浪潮,服务绿色低碳转型,致力于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全球能源生态圈[7] - 目标是将论坛打造成为我国能源行业顶尖的重大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全球能源未来贡献智慧[7] - 论坛以"共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能源低碳转型"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同仁分享洞见、启迪思想、凝聚共识、共谋合作[7][13] 论坛历史与主题演变 - 第二届论坛主题为"智能电网·智慧未来",于2019年11月6日-8日举办[10] - 第三届论坛主题为"智能电网·智慧社会",于2020年11月4日-6日举办[10] - 第四届论坛主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于2021年10月27日-29日举办[10] - 第五届论坛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于2023年3月21日-23日举办[10] - 第六届论坛主题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计划于2024年12月8日-10日举办[10] 本届论坛具体安排 - 论坛将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举办[7][13] - 论坛采用"主旨演讲+专题演讲+成果发布+圆桌会议+展位参观"等形式开展[13] - 将邀请新型电力系统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院士、高校教授等共聚一堂,共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共享数字化与物理电网深度融合最新成果[13] - 第一天议程包括报到、协会内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及自助晚餐[14] - 第二天主论坛议程包括展位参观、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圆桌会议、成果发布及征文颁奖[14][15] - 第三天拟安排5-8个分论坛,地点在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东屿岛大酒店[16]
筑牢绿色基底 共赴美好未来——国家电网以新型电力系统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电力报· 2025-08-18 15:22
核心观点 - 国家电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 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2] 能源体系建设 -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4] - 以能源保障和安全为首要任务 推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 [5] 新能源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 经营区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3.4亿千瓦 是十三五末4.5亿千瓦的3倍 [5] - 并网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成为公司经营区第一大电源和新增装机新增发电量主体 [5] - 服务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5] 电网基础设施 - 投运39项特高压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3.5亿千瓦 [6]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规模最大输电网络 组成全球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6] - 运营管理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持安全运行纪录最长清洁能源发展最快电网 [6] 环保管理 - 创新提出"四全两控"环保管理总体要求 实现程序合法监测达标环境友好公众满意的环境管理目标 [8] - 在特高压工程中开展环保水保分级管控 采取高低腿设计索道运输无人机放线等措施降低生态影响 [8] - 通过优化施工工序采用快速植被恢复技术提高生态修复质效 [8] 资源循环利用 - 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实现1.7万吨资源循环利用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8.06万吨 [9] - 建成26个省级六氟化硫净化处理中心 2021-2024年累计回收六氟化硫气体1798.7吨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369.4万吨 [9] 碳普惠机制 - 湖北电力构建全国首个电力行业级碳普惠 打造"鄂电碳普惠"聚合服务平台 [10] - 形成6类21项电力普惠场景 累计吸引超9万用户参与 开发减排量近2万吨 [10] 技术创新 - 建成超大规模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 实现单日3.6亿千瓦新能源出力波动下源网荷储快速经济调配 [15] - 攻克大电网全电磁暂态仿真全域协同安全防御多时空概率化平衡调控等关键技术 [15] - 覆盖各级调控中心及6万余座变电站数十万座新能源场站 近3年防控全部严重故障 [15] 大数据应用 - 联合生态环境部在线监测101万余家污染源企业 降低现场核查超410万人次/年 [16] - 与水利部实现北方10个试点省市7.9万个村170余万眼农灌机井数据监测 [16] - 优化推广"电-碳计算模型""电-能分析模型" 支撑国家发改委双碳监测和能耗监测 [16] 研发能力 - 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 可开展世界最大容量风电机组和最长尺寸风机叶片检测试验 [12][14] - 全国唯一同时具备型式认证和并网认证的检测中心 [13]
国家电网:以新型电力系统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电力报· 2025-08-18 11:03
核心观点 - 国家电网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 [1][2] 新能源发展成就 - 截至2025年6月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3.4亿千瓦 是"十三五"末4.5亿千瓦的3倍 新能源成为公司经营区第一大电源 [2] - 并网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成为新增装机及新增发电量的主体 [2] 电网基础设施规模 - 累计建成投运39项特高压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3.5亿千瓦 [3] - 运营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安全运行纪录最长、清洁能源发展最快的电网 [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 组成全球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3] 环保管理创新 - 创新提出"四全两控"环保管理总体要求 实现程序合法、监测达标、环境友好、公众满意的管理目标 [5] - 在特高压工程中实施环保水保分级管控 采取高低腿设计、索道运输、无人机放线等措施降低生态影响 [5] 资源循环利用 - 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实现1.7万吨资源循环利用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8.06万吨 [6] - 建成26个省级六氟化硫净化处理中心 2021-2024年累计回收六氟化硫1798.7吨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369.4万吨 [6]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湖北电力构建全国首个电力行业级碳普惠平台 覆盖6类21项电力普惠场景 [7] - 吸引超9万用户参与电力减碳行为 开发减排量近2万吨 [8] 科技创新突破 - 建成"超大规模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 解决超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世界级难题 [9] - 系统覆盖6万余座变电站和数十万座新能源场站 实现单日3.6亿千瓦新能源出力波动下源网荷储快速调配 [10] - 海上风电试验基地可开展世界最大容量风电机组和最长尺寸风机叶片检测试验 [9] 大数据应用拓展 - "电力看环保"应用在线监测101万余家污染源企业 降低现场核查超410万人次/年 [12] - "电力+水资源"大数据应用实现北方10省7.9万个村、170余万眼农灌机井数据监测 [13] - 优化推广"电—碳计算模型"和"电—能分析模型" 支撑国家碳排放监测分析 [13]
海南新能源装机破1200万千瓦
海南日报· 2025-08-11 09:04
新能源装机规模 - 截至8月8日海南省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208万千瓦 其中风电217万千瓦 光伏945万千瓦 生物质46万千瓦 [2] - 新能源装机占全省总装机比例升至47.8% 能源转型走在全国前列 [2] - 今年以来新增新能源并网容量371万千瓦 装机突破1200万千瓦 [2] 储能建设进展 - 完成配储容量124.7万千瓦 配储比例全国第一 [2] - 实现全国构网型新型储能示范电站并网 最大程度保障新能源消纳 [3] - 大力推进构网型储能 在建气电 抽蓄等调节资源建设 [3] 并网服务与系统建设 - 将新能源项目并网时限压缩近30% 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2] - 新型电力系统作为调度中枢 灵活应对新能源波动性大与出力不稳挑战 [3] - 建成海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系统 清洁能源累计获得超过3.6亿千瓦时额外发电空间 [3] 重点项目推进 - 上半年完成华能临高CZ1海上风电等3座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 [3] - 实现集中式新能源新增并网211万千瓦 [3] - 持续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与核电调峰能力等常规能源调节能力建设 [3]
常州两只母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8-01 18:12
江苏常州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 - 基金规模50亿元 由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常州市共同出资设立 [1] - 投资方式包括设立产业子基金(出资比例≤30%)或直投项目(金额≤母基金实投额的30% 单个项目≤母基金实缴总额的20%) [2] - 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 新型电力系统 新一代光伏技术 氢能 新型储能 深海深空智能装备领域 [3] - 存续期15年(投资期7年+退出期8年) 要求子基金注册在常州市 [4] 江苏常州高端功能材料产业专项母基金 - 基金规模30亿元 同样由省级母基金与常州市联合设立 [3] - 聚焦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石墨烯材料 智能仿生材料 超导材料 液态金属等细分领域 [3] - 存续结构与新能源母基金一致(15年=7+8) 子基金需落地常州 [4] 基金运作特征 - 两只母基金均采用"省级+市级"双出资模式 体现政府引导基金联动机制 [1][3] - 明确分层投资比例限制 子基金与直投形成组合策略 [2] - 细分领域定位清晰 新能源侧重能源技术迭代 材料基金专注前沿新材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