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人飞行器
icon
搜索文档
杜庆昊:数字经济如何提振消费
经济日报· 2025-08-27 08:14
数字经济对消费的影响 - 数字经济通过扩大消费主体释放购买潜力 数字消费用户群体打破年龄、性别、地域限制 形成"90后""00后""银发族"等新势力 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超50% [2] - 数字经济催生新型商品和服务形态 新商品包括可穿戴智能设备、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飞行器等 2024年中国腕带智能设备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 新服务包括在线购物、网络约车、数字娱乐等 [2] - 数字经济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 无人零售设备增加智能选购和结算便捷性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沉浸式消费 直播销售增强互动性激发购买欲望 [2] - 数字经济创新消费模式 互联网平台促进闲置资源流动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降低使用成本并创造新消费活动 [2] 数字经济影响消费的内在逻辑 - 数字经济通过普惠性提升消费公平性 开放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为各类群体提供均等消费条件 [3] - 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消费效率 在线消费帮助买卖双方跨越时空限制 快速实现供需匹配 满足多样化需求 [3] - 数字经济通过稳定收入、创新流通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振消费 [3] 数字经济与就业、消费的联动 - 发展数字经济扩展就业渠道和容量 稳定居民收入 增强消费能力 [4] - 顺应消费向体验消费、线上消费转变趋势 加快创造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就业岗位 [4] - 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 培育数据标注等新业态 提供职业发展新空间 [4] - 加强农村和中西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低收入群体数字消费可及性 [4] 消费环境与流通效率优化 - 数字经济交易依赖平台中介 需营造让消费者敢于消费的法治、社会和技术环境 [5] - 加强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 发展放心消费网店 [5] - 推动数字人民币、电子票据应用场景拓展 提升消费过程高效便利性 [5] - 加大数字技术在出行、旅游、康养等领域应用 构建智慧街区、商圈、门店等沉浸式消费新场景 [5] - 加快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 实现物流信息实时跟踪和商品流通精准化 [5] 消费引领产业升级 - 数字经济创造的新消费需求带动产业升级和供给变化 拓展新消费空间 [5][6] - 利用人均上网流量增长机遇 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业 [6] - 发展低空经济等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新消费增长点 [6] -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和协同化发展 [6] - 推动产能共享平台建设 盘活闲置产能和设备 发展弹性供给和生产模式 降低产品成本 [6] - 构建数据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长效机制 催生数智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推动供需结构适配 [6]
东盟秘书长北京圆桌会在京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1:36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 - 中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上半年双边贸易总值达5109.5亿美元,同比增长8.3% [1] -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无人飞行器等新兴产业成为合作亮点 [1] - 东盟秘书长提出未来合作重点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经济、智能制造 [1] 北京与东盟合作成果 - 2024年一季度北京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超500亿元 [2] - 北京已与7个东盟国家的13家商协会建立合作关系 [3] - 北京企业加速在东盟投资布局,东盟产品通过北京口岸进入中国市场 [3] 未来合作方向 - 深化RCEP框架下的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 [2] - 扩大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智能城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双边投资 [2] - 加强科技人才交流与联合研发,推动成果转化 [2] 合作平台建设 - 北京市贸促会通过服贸会、中关村论坛等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2] - 搭建中外企业合作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3] - 33家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医药领域企业参与圆桌会交流 [1]
多项关键指标增速加快——我国数字产业开局良好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0
数字产业整体表现 - 一季度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 [1] - 制造业和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10.4%和8.2%,利润总额5721亿元,同比增长7.0% [1] - 24个省份数字产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省份实现两位数增长,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0.2%和9.7% [2] - 广东、江苏等前十省份合计收入6.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80.7%,对增长贡献率达90.8% [2] 制造业细分领域增长 - 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 [2][3] - 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和3.5%,电子产品出口额增速达5.8% [2][3] - 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3] 服务业与新兴技术驱动 - 软件业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电信业务总量增长7.7% [3] - 鸿蒙、欧拉等开源软件装机规模扩大,大模型软件创新带动"人工智能+"应用爆发 [2] - AR试穿功能帮助得物APP超30%用户决策,其数据库已收录2.6万双数字鞋款 [5]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手机、电脑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重点制造企业接入大模型提升生产效能 [4] - 科技型企业推出智能硬件,浪潮数字企业研发海岳大模型落地垂直场景 [4] - 需加大对基座大模型、智能体等前沿技术投入以培育新兴产业 [5] 政策与创新影响 - 电子产品补贴政策、人工智能终端需求增长及基础设施投资提速推动制造业增长 [2] - "两重""两新"政策推动算力中心服务器、5G基站等设备采购 [2] - 数字产业研发投入集中,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投资热度上升 [3]
数字产业新动能持续积聚,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环球网· 2025-05-17 08:46
数字中国建设行动方案 - 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 [1] - 2024年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 [1] - 2024年一季度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 [1] 数字产业细分领域表现 - 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保持较高投融资热度 [5] - 数字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消费电子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 [5]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 -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向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升级 [1] - 全球范围内已涌现出若干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和模式的数字产业集群 [1] - 数字产业日益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1] 国际合作与场景应用 - 中国与东盟在AI领域合作深化,构建"中国技术+东盟场景"新范式 [2] - 数字技术服务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5]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
搜狐财经· 2025-05-10 16:06
经济发展态势 - 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面临新挑战 [1]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潮流不可阻挡,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念不会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 [1] 产业体系与市场空间 - 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超四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3] - 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完备的生产体系和基础设施能快速响应国际市场需求并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3] - 市场空间广阔,内需发展潜力巨大,14亿多人口中拥有全世界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升级持续推进 [3] -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还有庞大投资需求 [3] 经济新动能 - 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18%左右,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4% [4] - 新能源汽车、无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新产品走向世界,AI大模型异军突起,"人工智能+"向各领域赋能增效,大数据、云计算、数据租赁等前沿产业蓬勃发展 [4] 开放新格局 - 产品凭借过硬实力赢得国际市场良好口碑,外贸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空间,2018年以来货物出口额累计增长50%以上,在国际出口市场份额上升到14.5%左右 [5] - 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比重超过50% [5] - 2024年12月起给予所有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非洲农产品通过贸易桥梁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红利 [5][6] 调控能力与制度优势 - 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成功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冲击 [6] - 202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宏观政策留有不少"后手"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6] -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