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昆仑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石油股价微跌0.23% 辽阳石化PETG产品品质实现突破
搜狐财经· 2025-08-16 04:35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5日15时中国石油股价报8 63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 02元跌幅0 23% [1] - 当日开盘价为8 67元最高触及8 69元最低下探8 57元 [1] - 成交量为122 45万手成交金额10 56亿元 [1] 公司业务 - 公司是国内主要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业务覆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销售贸易等领域 [1] - 属于石油行业板块同时涵盖北京板块、AH股等概念 [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成功实现PETG共聚酯690T产品转产产品多项关键质量指标创历史最优 [1] - 产品外观核心指标控制范围大幅优化呈现水晶般高透明度与纯净度 [1] - 该产品已锁定高性能收缩膜、高端瓶用材料等市场 [1] - 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已投入应用显示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进展 [1] 资金流向 - 8月15日中国石油主力资金净流出6201 89万元 [2]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1 70亿元 [2]
中国石油:当“数智石油”的领跑者
昆仑大模型核心突破 - 昆仑大模型是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具备3000亿语言大模型参数、100个应用场景、500TB高质量行业数据集 [1] - 应用场景覆盖油气全产业链,包括勘探开发、炼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 [1] - 标志着公司数智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多项关键突破创业内之最 [1] 塔里木油田数智化转型 - 塔里木油田实现中小站场无人值守、生产异常联动告警、油气生产数据一体化全采集 [1] - 集成油田25个生产相关系统,构建智能生产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业务链生产运行大集成 [2] - 智能油气田应用场景已覆盖50万口井、4万座场站,全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20% [2] 炼化企业数智化应用 - 广东石化成为首个云原生智能工厂,运营成本降低15%,万元产值能耗降低9%,劳动生产率提高20% [3] - 攻克数据治理与数据应用关键难题,形成系列行业首创技术成果 [3] - 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3] 公司数智化战略布局 - "十四五"以来锚定数智化战略高地,组建昆仑数智公司、数智研究院等专业部门 [4] - 2025年将"数智石油"列为第五大战略举措,推进以昆仑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行动 [4]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规模化应用生态 [4] 工业软件自主创新 - 研发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6] - 软件已在国内百余个油气区块及阿联酋、乍得、伊拉克等十余个国家规模应用 [7] - 支撑常规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及CCUS等生产实践 [7] 钻完井工程智能化 - 钻井过程实现从监控、识别、分析、决策到执行的全链条智能化作业 [9] - 事故复杂智能报警模块有效报警率超过80%,监控效率提高6倍 [9] - 钻完井工程成本占总成本50%以上,智能化大幅提升安全性和效率 [8]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数智化发展从单一业务环节向全场景扩展,形成"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厂"等可复制模板 [10] - 引领中国油气行业发展,重塑行业格局 [10] - "AI+能源"转型提供行业样本和思路 [10]
数智赋能让中国石油端牢能源安全饭碗
中国青年报· 2025-07-26 06:42
中国石油数智化转型进展 - 中国石油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成为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包含3000亿参数语言、44亿参数视觉、800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 [1] - 已构建勘探行业全领域大模型,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领域投产100个数智化应用场景 [1] - 数智技术实现油气生产场站远程智能化监控,改变传统人工巡井、驻站值守模式 [1] 塔里木油田数智化应用 - 西气东输第一站实现数智化平台管理,应急指挥效率显著提升 [2] - 塔里木油田智能运营中心实现"秒级发现"异常,生产运行管控颗粒度更细 [2] - 钻完井远程管控支持中心实现数百口井的远程协同会诊,打造两小时井控应急圈 [2] 数智技术具体应用案例 -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部署无人机集群与巡检机器人,巡护人员从3人减至1人,数据传至60公里外仅需0.3秒 [3] - 页岩油井下作业智能体实现10秒极速响应,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0% [5] - 加热炉实现全时段自动监控,参数异常系统自动报警 [4] 自主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GeoEast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识别3-5米厚页岩油层,已发现圈闭上万个,提供井位目标近9000口 [6] - HiSim软件可精确模拟地下油、气、水数十年流动变化,实现低品位资源高效开发 [6] - 国产核心工业软件突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5][6] 数智化转型战略意义 - 数智赋能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1] - "AI+油气"将带来颠覆式变革,形成石油工业新质生产力 [5][6] - 数智技术使中国有能力将能源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7]
中国石油发动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经济日报· 2025-07-26 05:59
数智战略定位 - 公司将"数智石油"确立为第五大战略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1] - 统筹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成立集团网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集中统一领导[2] 油气生产数字化 - 长庆油田页岩油物联网云平台降低热洗作业综合成本80%,伴生气综合利用率跃升至98%[1][3] - 数字孪生技术将准噶尔盆地地质研究效率提高70%,智慧油气田覆盖50多万口井,全业务链协同效率提升20%[2] - 塔里木油田物联网覆盖率达100%,北斗终端减少巡检劳动强度70%,大港油田实时监控1700余辆车辆提升安全管理[3] 炼化智能化升级 - 兰州石化智能工厂实现重点耗能设备能效评估分析率100%,装置自控率99.8%,安全隐患智能识别成功率超90%[4] - 智能工厂覆盖26家炼化企业的1400套核心装置,高附加值产品收率提升0.07%,生产管理效率提高10%[4] - 广东石化实验室数据一致性达99.8%,风险预警响应时效提升80%,呼和浩特石化智能监控系统替代人工30天巡检[5] 昆仑大模型应用 - 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缩短勘探项目周期20%,乙烯收率显著提升,装备设计效率提高70%[7] - 采用混合专家模型架构,构建1950P算力环境,积累500TB行业数据集和100万知识问答对[8] - 语言大模型参数量从700亿增至3000亿,视觉模型从3亿增至44亿,多模态模型从160亿增至800亿[7] 运营体系优化 - 标准化流程从1.3万个优化为923个单元,数据编码量减少35%,带动32套外围系统改造集成[9] - 云梦泽智慧平台完成化工品首单撮合交易,推出国内首个四足机器人智能巡检方案[6] - 储气库智能云平台提升注采方案编制效率300%,智能分注系统累计增油1223吨[3]
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 “数智中国石油”建设驶入快车道
经济网· 2025-07-25 17:56
中国石油数智化转型进展 - 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设备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2%,能耗降低10064吨标煤/年[1] - 信息化补强工程实现财务凭证自动化率90%以上、报表自动化生成率70%,为集团公司两天出具报表奠定基础[5] - 数据编码量瘦身35%以上,带动合同等32套外围系统功能改造[4] - 建成集团级数据资源目录,统一管理数据资源238PB,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达成首笔场内数据交易[8] 信息化补强工程 - 发布10大类、45项公共数据标准,将1.3万个流程优化为923个标准化单元流程[4] - 集成信息系统45套,接入生产企业视频信号38万路,实现全产业链生产经营计划执行日跟踪[4] - 研发优化模型使求解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推进生产经营计划工作由量的平衡到量效综合优化的转变[5] - 国内145家单位全面成功上线,初步实现财务凭证自动化率90%以上[5] 数字化赋能工程 - 构建财务、人力资源等多路共享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6] - 能源与化工产业智慧电商服务平台服务40万家企业用户、1.8亿个人用户[8] - 河北销售部署58名数字员工,月均节省工时超过1400小时,相当于增加8名管理人员工作效能[8] - 形成"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厂""智慧销售"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模板[8] 智能化技术应用 - 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地震解释工作效率提高9倍,勘探项目周期缩短20%以上[9] - 智慧油服打造500支数字化作业队,近三年五类重点井年均提速12%[9] - 智慧炼化覆盖1400套装置,生产管理效率提高10%,高附加值产品收率提升0.07%,年创效5亿元[11] - 智慧销售全面掌握2万余座加油站、6万根充电桩运行状态,创新推出行业首家刷掌支付场景[11] 标杆项目成果 - 塔里木油田实现增产不增人,协同工作效率提升20%,单井应急处置效率提升50%,百万吨产量直接用工由317人降至281人,年经济效益4.2亿元[12] - 广东石化用工总数减少30%,成为行业首家云原生智能工厂[12] -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成为全球三大主流物探软件之一,测井处理解释软件年均处理井数最多[12]
中国“黑科技”亮了!一批前沿材料+新装备集中亮相这场世界大会
央视新闻· 2025-07-15 07:52
前沿材料与技术展示 - 一款能在零下260摄氏度至零上420摄氏度超宽温域保持稳定的薄膜材料亮相,研发耗时20年,应用于高端电器绝缘层、新能源汽车电池隔膜、航空航天热防护等领域 [1] - 石油化工领域高精密传感器测量精度达万分之五,可在1吨重量中识别500克变化,制造工艺要求极高 [1] - 能源化工行业首个国家级备案大模型"昆仑大模型"亮相,3000亿参数语言模型覆盖油气全产业链,已在智能勘探、生产优化等100个场景应用,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0%以上 [1] - 橡胶领域首个可对分子结构进行设计与预测的大模型发布,支持精准分子结构设计和配方性能预测,提升研发效率并降低试错成本 [2] 全球化工行业参与情况 - 大会吸引全球6大洲66个国家近5000位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及企业精英参会,130余家全球企业及机构参展,展览面积超11000平方米 [2] 中国化工产业地位与数据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化工产业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油气总产量4.35亿吨油当量(增长4.0%),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增长约7.2% [3] - 中国市场年均需求增量占全球近60%,精细化工领域营收占全球50%市场份额 [3] - 中国化工行业规模占国民经济30%,全球化工占比40%,生产工艺与节能降耗技术领先,门类最全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化学工业面临传统产业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创新范式变革等挑战,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聚焦纳米催化、分子模拟、原子级制造等前沿领域 [3] - 需推进人工智能与化工产业融合,研发革命性技术如合成氨 [3]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在京开幕 各国人士共议化学工程范式变革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20:01
行业动态 -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50年来首次在中国联袂召开,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近5000位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和企业精英参与[1] - 大会主题聚焦化学工程的范式变革,为期5天的会议将探讨化工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1] - 中国化工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门类最为齐全,本届大会汇集了诸多前沿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化工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3] 行业趋势 - 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需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开放的国际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协同攻关[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的"蝶变"期,需要着力突破技术瓶颈[3] - 中欧、中德化工合作将迎来更紧密发展,在可持续生产与氢能技术领域孕育重大新机遇[5] 企业展示 - 央企展区重点展示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能源化工骨干企业在基础化工、石油炼化、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核心技术与创新突破[4] - 地方产业集群联合亮相,展现各地特色产业在化工领域的卓越成就[4] - 华为、昆仑大模型等创新企业带来前沿技术突破,凸显传统产业的智慧未来[4] 展会活动 - 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同期举行,特设"传承""变革""共生"主题化工展区,呈现世界及中国化工的文明脉络与未来图景[4] - "传承"板块介绍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背后的艰难申办历程,"变革"板块通过"化工长廊"展现中外化工变迁,"共生"板块展示中国化工园区发展成果[4] - 国际力量深度参与,多国权威机构及知名企业纷纷亮相,共谱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工新篇[4][5]
驱动范式变革,迎接全球挑战,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在京启幕
搜狐财经· 2025-07-14 12:51
展会概况 - 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于7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 石油工业出版社承办 是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的核心配套活动 [1] - 展会主题为"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 搭建全球化工产业高规格交流合作平台 [1] - 展期共4天(7月14-17日) 通过技术展示 供需对接和互动体验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 智能化 高端化发展 [4] 主题展区内容 - 特设"传承 变革 共生"主题化工展区 三大板块分别展示:中国申办历程(传承) 中外化工变迁(变革) 中国化工园区成果(共生) [3] - 央企展区集中呈现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 中国海油等能源化工企业在基础化工 石油炼化 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 [3] - 技术与场景融合展示化工科技驱动低碳转型的"中国实践"和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方案" [3] 参展主体亮点 - 地方产业集群联合亮相 展示各地特色化工产业成就 [3] - 华为 昆仑大模型等创新企业带来前沿技术 推动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 [3] - 国际权威机构及知名企业深度参与 体现全球开放合作趋势 [3] 展会意义 - 树立全球化工创新力量深度聚合的重要里程碑 [1] - 通过商贸对接和互动体验激发产业新动能 塑造行业发展新格局 [4]
中央企业产业大模型“上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21:48
中央企业AI产业大模型发展 - 中国建材集团推出"晓妙"产业大模型,以水泥板块为试验田,突破时序数据与工业机理融合等三大核心技术 [1] - 该模型已在66家水泥企业批量应用,并拓展至新材料、能源、食品制造等多产业领域 [1] - 实际应用中实现吨水泥配料成本降低1%以上,助力天山材料等企业显著降本增效 [1] "晓妙"大模型工程化能力 - 模型在中国建材近百家水泥企业落地,单个工厂数据治理周期最短压缩至14天 [1] - 模型构建和部署时间控制在最短7天以内,平均投资回报周期约1年 [1] - 已形成成熟的工程化交付能力,适应不同生产线的复杂工况和差异化条件 [1] AI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认为AI将成为新材料研发的"超级加速器" [2] - 利用AI进行材料基因组学研究、配方优化等,可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试错成本 [2] - 集团已构建231个场景模型,覆盖从制造到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条 [2] 央企AI专项行动进展 -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多家央企发布产业大模型 [2] - 中国石油发布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国家电网发布光明电力大模型 [2] - 国家能源集团发布擎源发电大模型,显示央企加速拥抱AI技术 [2]
拥抱零碳未来 第十六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6-30 20:03
绿色发展现状与政策 - 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 [3] - 中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9] - 国家发改委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新能源汽车普及 [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同步推出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 [12] 零碳技术与产业实践 - 2024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 [19] - 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首批新登记CCER累计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 [21] - 中国石油通过《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推动新旧能源融合,万米钻探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昆仑大模型使油气勘探效率提升超10倍 [25] - 中国石化预测全球能源消费将在2045年达峰约267.1亿吨标煤,2060年回落至252.5亿吨标煤,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51.8% [25] 企业低碳转型案例 - 台达集团大陆厂区可再生电力使用率达96%,2025年将达100%,推动"可持续AI"解决方案 [26] - 正泰集团温州仪表园区项目使生产用电平均电价从1元降至0.67元,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26] - 新奥泛能网预测能源转型将达千万亿级市场,未来火电占比有望降至10%以下 [27] - 京东物流部署光伏发电系统,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出循环冷链箱,开启红树林生态修复计划 [29] 区域低碳发展成果 - 北京市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第一 [15] - 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建设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23] 青年低碳实践趋势 - 《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显示年轻人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关注绿色标识和碳足迹 [30] - 报告发布2025年度低碳案例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京东、正泰集团等18家企业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