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中国供应链的 “三重护城河”,是重构全球格局的关键
环球网· 2025-07-30 14:25
公司战略与本土化创新 - 公司以"东方服务东方"战略为核心,由中国团队完成智能船舶解决方案和智慧建筑运营管理平台的研发,从需求定义到技术落地均针对中国市场定制[1][2] - 智能船舶解决方案解决中国船厂三大痛点:数据安全风险、运营效率瓶颈、能效指标压力,开发出船岸协同系统实现实时数据互联[2] - 本土创新模式为"需求在中国爆发、技术在中国迭代、标准向全球输出",颠覆传统外资企业本土化路径[2] - 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发电池安全传感器等产品,既服务中国市场又成功出口海外,实现"中国方案解决全球问题"[6] 供应链生态转型 - 公司提出"网状供应链"概念,强调需整合客户、多级供应商及服务机构的协同网络,例如智能船控系统需融合5G、AI及芯片等供应商技术[3] - 构建"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模式,与中国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加速基础研究工业化,形成"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闭环价值链[3] - 中国供应链优势转向"系统优势":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完整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强韧性、以及质量/成本/交期的综合高效服务[5] 绿色制造实践 - 公司在中国建成7座绿色工厂,超75%中国制造产品源自这些工厂,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4] - 天津工厂部署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后,用电量同比减少12.28万度(降幅5%),相当于减排86吨二氧化碳[4] - 发布白皮书推动化工行业精益管理与数智化融合,明确"绿色倒逼"机制重塑制造业竞争规则[4] 全球供应链趋势 - 外资企业角色从"技术输入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公司扎根中国90年构建完整价值链印证这一趋势[6] - 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变革核心引擎,凭借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和生态协同占据先发优势[5][6] - 公司计划将中国成功模式复制至海外,坚持"本土团队驱动本土创新,反哺全球市场"的核心逻辑[6]
一条链,串起机遇“繁花”朵朵
人民日报· 2025-07-22 03:59
供应链博览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于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更多国内外企业携手供应商参展,展示产业链和生态链 [1] - 施耐德电气、松下和霍尼韦尔分别位于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和先进制造链展区,参展经历分别为首次、第二次和第三次 [1] - 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均已长达数十年,通过它们的对话可以洞见中国工业体系的飞速发展和供应链机遇 [1] 施耐德电气 - 首次亮相链博会,展示从自身绿色转型实践到赋能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成果 [2] - 作为全球化企业,施耐德电气既是供应商也是采购商,在供应链上扮演关键角色,最关心供应链的韧性、AI和可持续发展 [2] - 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30家中国工厂和物流中心与1600多家中国供应商共同构成强大的端到端绿色供应链体系 [2] - 施耐德电气已从最初追随全球总部技术步伐,演变为立足中国用户需求研发新产品,并将这些在华打造的方案输出到全球 [3] - 天津津荣天宇在施耐德电气支持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并成为其全球核心供应商,先后在印度、泰国、墨西哥建厂 [3] 松下 - 松下展示的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方案已在中国大陆18座城市53个项目中落地,并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14座城市承接28个项目,订单金额超30亿元 [5] - 该业务的全球运营中心在中国,所有研发、制造都在中国进行 [5] - 松下集团在中国的供应商超过6000家,专门在上海成立贸易公司从中国采购零部件送到全球各地工厂 [6] - 中国市场拥抱创新和变化,中国消费者离移动端的距离很近,松下最先进的家电会先在中国上市 [8] - 中国巨大的工程师队伍让创新实践得以落地,中国每年STEM毕业生数量全球领先,顶尖AI研究人员全球占比位居前列 [8] 霍尼韦尔 - 第三次亮相链博会,带来首发智能船舶解决方案和高效运维模块等全新内容,超过95%由霍尼韦尔中国团队针对本土市场需求研发制造 [9] - 生产制造和运营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北地区均设有生产或研发基地 [9] - 坚持需求在中国,研发在中国,在研发阶段同步寻找本土供应商,优先利用本土资源确保供应链稳定 [9] - 中国供应链体系全、韧性强、服务优,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10] - 举办多届中国供应商大会,让全球采购负责人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并通过供应商专项培训班帮助降本、提质、缩短交期 [10]
第三届链博会签署协议意向超6000项!全球供应链带来强大“朋友圈”
新华社· 2025-07-20 23:24
链博会规模与成果 - 第三届链博会签署合作协议及意向超6000项,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参展商与4.2万家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 [1] - 境外团组观展参会数量达上届2.2倍,线上线下观众超21万人次,同比增长5% [5] - 102家企业和机构已签署第四届链博会参展协议,包括GE医疗、西门子等 [15] 国际合作与供应链链接 - 麦当劳中国联合11家供应商展示本地化供应链成果,强调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消费市场优势 [3] - 诺和诺德与国药物流合作优化药品供应链,星巴克中国与远景科技共建碳管理平台,国联水产与百胜中国签署罗非鱼采购意向 [5] - 南非、塞尔维亚等国家展团展示新能源、智慧物流等领域合作机会,墨西哥等新兴市场表达持续参展意愿 [15] 创新与技术展示 - 参展商首发首展首秀152项新产品技术,同比增长67%,霍尼韦尔推出中国团队研发的智能船舶解决方案 [8] - 创新链专区展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盘活系统"、同方威视"带图入企"模式等产学研融合案例 [8] - 英伟达CEO黄仁勋称中国供应链为"奇迹",强调中国AI研究人员占全球50%,开源AI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12] 行业参与与区域联动 - 生物制药、食品饮料、数字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通过链博会深化供应链协同,如麦当劳、诺和诺德、霍尼韦尔等 [3][5][8] - 意大利中国理事会基金会指出中国正与邻近国家形成区域性产业链,南方国家参展体现"和合共生"理念 [12][13] - 哥伦比亚、南非等多国客商与中国企业如小马物联网达成合作意向,反映跨境供应链需求旺盛 [5][15]
链博会释放全球供应链积极信号
中国青年报· 2025-07-17 23:44
供应链合作紧密性 - 苹果公司携手欣旺达、山东创新和杰士德3家中国供应商参加链博会,展示供应链合作紧密性 [1] - 苹果公司全球主要200家供应商中超过80%在中国设有工厂 [1] - 欣旺达展出自主研发的磁悬浮输送产线,体现本土创新能力 [1] 链博会平台作用 - 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旨在强化全球互联互通 [2] - 链博会主题"链接世界、共创未来"连续3年未变,吸引全球商家咨询合作 [1] - 链博会发布《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和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被视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 [5] 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 - 全球供应链整体发展趋势向好,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 [3] - 全球供应链朝着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方向发展,证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3] - 2018年至2024年,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的促进、连接、创新和韧性4个指数值均有所提升,其中促进指数增幅最大,从1增长至2.71 [5] 供应链韧性挑战 - 韧性指数上升幅度小于其他指数且波动大,是全球供应链最大短板 [8] - 提升韧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协同合作应对跨国挑战 [9] - 西门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快速建厂和高效投运,为中国企业海外建厂提供参考 [9] 技术创新与实践 - 霍尼韦尔首发由中国本土团队研发的智能船舶解决方案,涵盖船岸协同、数据互联等领域 [10] - 《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绘制了无人机、AR眼镜、人形机器人等6种产品全球供应链图谱 [5] - 3年来累计绘制17种重要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图谱 [5] 国际合作与对话 - 格鲁吉亚工商户代表通过链博会与各方建立联系,强调持续对话创造价值 [11] - 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秘书长指出中国与欧盟、东盟的经贸合作反映深层次相互依赖关系 [11] - 上海合作组织工商界围绕"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展开对话,强调区域合作重要性 [12]
国际范 创新力 链接度 三热词解码链博会
中国证券报· 2025-07-17 07:39
国际参与度 - 本届链博会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1][3] - 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65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包括英伟达、施耐德等知名跨国公司首次参与 [2][3] - 170个境外团组来华观展洽谈,数量较上届增长120% [3] - 瓦克展示新能源汽车耐火材料、芯片封装导热材料及液冷技术 [2] - 霍尼韦尔首发中国本土研发的智能船舶解决方案,覆盖船岸协同、排放监测等领域 [2] 创新成果 - 展会预计发布超过100项首发首展首秀产品,较上届增加10% [5] - 贝特瑞推出首创产品i石墨,提升硅基负极电池能量密度20%,存储性能超25% [5] - 欣旺达展示磁悬浮输送产线,研发投入累计超130亿元(近五年),2023年单年投入33亿元 [6] - 杰创智能首发电磁网捕机器狗,实现10米范围移动目标抓捕 [6] 产业链链接 - 首次成立各链条展商联盟,覆盖先进制造、智能汽车等6大领域 [1][7] - 腾盾科创展示模块化无人机,涉及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等多场景供应链合作 [7] - 《2025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指出AR、生成式AI等技术提升全球供应链效率 [7] - 霍尼韦尔强调中国本土供应链完备,计划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4] - 瓦克与霍尼韦尔等企业重申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决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