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柔性协作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县城,即将冲出一个明星IPO
投中网· 2025-11-01 15:03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珞石机器人是一家从山东邹城发展起来的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5][7] - 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成为全球知名的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9] - 公司业务覆盖工业、商业服务及医疗健康等领域,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11]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约1.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5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到1.76亿元[14] - 毛利率从2022年的7%提升至2024年的21.9%[14] - 公司在2022年至2025年6月期间处于净亏损状态,同期净亏损分别约为2.38亿元、1.57亿元、1.92亿元和0.9亿元[14] - 三年半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拥有181项注册专利,并已提交38项待批准专利申请[11] 客户基础与市场前景 - 公司赢得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超1000家客户的认可,客户包括小米、歌尔股份、法雷奥、福田康明斯及智元机器人等[12][13] - 中国多关节机器人行业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53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7%[14] - 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扩大全球业务及增加海外销售,计划将部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发展全球销售网络[14] 融资历程与股东结构 - 公司共完成10轮融资,上市前估值达到52.95亿元[5][17] - 主要投资方包括梅花创投、顺为资本、金沙江联合资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新希望集团等[5][16][17] - 上市前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持股9.67%、新希望集团持股6.96%、顺为资本持股6.44%、金沙江联合资本持股5.82%、梅花创投持股4.94%[18] - 梅花创投经过十年陪伴,用1190万元的投资获得2.62亿元的持股价值,实现约2.5亿元的投资回报[19] 发展历程与技术优势 - 公司2014年12月在北京成立,最初以机器人控制系统为切入口,2016年5月推出第一款搭载自研控制器的XB-6机器人[8][9] - 凭借在控制系统领域取得的优势进入机器人本体市场,后为实现产品量产将总部迁至山东邹城[8][9] - 依托自研的xCore控制系统及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平台,为机器人产品赋予AI能力,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帮助客户部署定制化解决方案[11]
珞石机器人递表 研发持续收缩
北京商报· 2025-10-13 09:08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5亿元,三年实现翻倍 [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0%至1.76亿元 [1][6] - 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的1.35亿元缩小至2024年的7246.8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同比扩大1.8%至3515.3万元 [1][6]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2.3%,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6] 营收构成 - 营收主要来自机器人产品和机器人解决方案两大板块,机器人产品营收占比越来越高 [2] - 工业机器人是营收主力,2022年贡献总营收44.4%,2024年提升至51.3%,2025年上半年营收8895.3万元,占比50.6% [2] - 柔性协作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6094.5万元,占总营收34.7%,为2022年以来最高占比 [3] - 具身智能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营收40.3万元,占比仅0.2%,营收同比下滑72.5% [4] 产品线分析 - 工业机器人采用标准垂直多关节设计,主要具备六轴自由度,按负载重量划分为轻负载(23款)、中负载(5款)和大负载(5款) [2] - 柔性协作机器人以灵敏度、安全性及易用性为设计核心,可与人类工人协同作业 [3] -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线包括6款产品,如人形机械臂、复合机器人等 [4] - 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订立协议,将提供仿人机械臂用于集成至其人形机器人产品中 [4] 费用开支结构 - 研发开支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6715.6万元降至2024年的5421.8万元,研发开支比率从44.3%降至32.2%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2592.1万元,同比增长5.3%,但占总营收比例仅为14.7%,较去年同期下降6.3个百分点 [5][6] - 销售及营销开支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5369.6万元涨至2024年的6295.1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3315.2万元,同比增长32.9% [6] - 自2024年起,销售及营销开支反超研发开支,成为最大开支项 [6] 行业观点与前景 - 行业专家认为工业机器人目前能够产生实际经济价值,真正商业化仍集中在该领域 [5] - 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预计在2035年将超过1万亿元,公司看好其成为未来增长引擎之一 [4] -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取决于公司能否率先摸索出可行的变现模式 [5]
珞石机器人递表,但研发持续收缩
搜狐财经· 2025-10-12 21:40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5亿元,三年实现翻倍 [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0%至1.76亿元 [1][7] - 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的1.35亿元缩小至2024年的7246.8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同比扩大1.8%至3515.3万元 [1][7]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2.3%,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7] 营收构成 - 营收主要来自机器人产品和机器人解决方案,机器人产品营收占比越来越高 [3] - 工业机器人是营收主力,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8895.3万元,营收占比50.6%,同比提升7.8个百分点 [3] - 柔性协作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6094.5万元,占总营收的34.7%,为2022年以来最高占比 [4] - 具身智能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40.3万元,营收占比0.2%,同比下滑72.5% [4] 产品线分析 - 工业机器人采用标准垂直多关节设计,主要具备六轴自由度,按负载重量划分为轻负载(23款)、中负载(5款)和大负载(5款) [3] - 柔性协作机器人以灵敏度、安全性及易用性为设计核心,可与人类工人协同作业 [4] -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线包括6款产品,如人形机械臂、复合机器人等 [4] - 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订立协议,将提供仿人机械臂用于集成至其人形机器人产品中 [5] 费用开支结构 - 研发开支逐年递减,从2022年的6715.6万元降至2024年的5421.8万元,研发开支比率从44.3%降至32.2% [5][6]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为2592.1万元,同比增长5.3%,但占总营收比例仅为14.7%,较上年同期的21%下降6.3个百分点 [6] - 销售及营销开支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5369.6万元涨至2024年的6295.1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3315.2万元,同比增长32.9% [6] - 自2024年起,销售及营销开支反超研发开支,成为最大开支项 [6][7] 行业前景与市场观点 - 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预计在2035年将超过1万亿元,公司将其视为下一个增长引擎之一 [5] - 行业观点认为,具身智能具有巨大应用想象空间,但前提是公司能率先摸索出商业化变现模式 [5] - 另一种行业观点指出,目前能够应用在行业并产生经济价值的是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真正的商业化仍然集中在该领域 [5]
珞石机器人以18C冲刺港交所,融资10轮,3年半亏损6.77亿
机器人圈· 2025-10-09 18:11
上市申请与募资用途 - 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通过18C章程在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国际 [2] - IPO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种类、发展全球销售网络、提升生产效率与产能、战略投资或收购以及用作营运资金 [2] 公司业务与产品概览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致力于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制造与商业化 [3] - 基于全栈自研技术平台,公司构建了涵盖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的机器人应用生态体系 [3] - 公司是国内最齐全的机器人品类提供商之一,已推出10个系列27款工业机器人产品,负载覆盖4千克至220千克;3个系列15款协作机器人产品,负载覆盖3千克至45千克;以及六款具身智能机器人 [6] -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按2024年销量计算,其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国内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且自2023年起销量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居中国主要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之首 [8] 市场地位与客户基础 -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000家客户,客户群体包括小米、歌尔股份等消费电子企业,法雷奥、福田康明斯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以及新能源、医疗及通用制造领域的合作伙伴 [8][10][11] -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是小米集团多家工厂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并向歌尔股份批量交付复合机器人;在汽车领域,自2017年起与法雷奥合作,为其全球超10个生产基地提供解决方案,自2022年起向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交付机器人及工艺包 [10][1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人民币1.53亿元、2.67亿元、3.25亿元和1.76亿元 [20]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38亿元、1.57亿元、1.92亿元和0.9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达6.7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1.35亿元、1.01亿元、0.72亿元和0.35亿元 [20] - 毛利率呈现改善趋势,同期分别为7.0%、11.4%、21.9%和22.3% [20] - 研发开支呈现下滑趋势,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约6720万元、5940万元、5420万元、2590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从44.0%持续降至14.7% [21] 运营与现金流风险 -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持续为负,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30亿元、-0.95亿元、-1.24亿元、-0.46亿元 [22] - 贸易应收款项规模从2022年底的7450万元增至2025年6月底的2.26亿元,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164.3天延长至223.7天,显示资金回收效率下降 [23][24][25] 股东结构与融资背景 - 控股股东庹华先生直接持股13.4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5.44%,根据投票协议可控制9.88%的投票权,合计控制约38.78%的投票权 [12][32] - 领航资深投资者包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持股9.67%)、南方希望(新希望集团附属,持股6.96%)、襄禾基金(持股5.88%) [12][27][28] - 公司已完成总计10轮融资,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为52.95亿元人民币,投资方涵盖国家级产业基金、知名VC/PE及产业资本 [26] 行业前景 -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受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应用场景拓展及政策支持驱动,中国多关节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起以15.7%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453亿元 [37]
珞石机器人赴港IPO,豪华股东“天团”背后,三年半亏损6.77亿元
中国能源网· 2025-10-08 11:07
公司上市申请与募资用途 - 公司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18C章程挂牌,由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IPO募资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丰富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种类、发展全球销售网络、提升生产效率与产能、进行战略投资或收购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14年,业务涵盖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制造与商业化,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 [1] - 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按2024年销量计算,其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 [2] - 客户覆盖广泛,包括小米、歌尔股份、法雷奥等知名企业 [2] 公司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5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76亿元,同比增长50.0% [2] - 净亏损持续,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38亿元、1.57亿元、1.9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0.9亿元,同比扩大7.94%,累计亏损额达6.77亿元 [2] 研发投入与应收账款 - 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约6720万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590万元,费用占比从44%大幅下降至14.7% [2] - 截至2024年末应收账款达2.06亿元,2025年上半年周转天数上升至223.7天,约合7个多月 [3] 融资背景与行业趋势 - 公司上市前累计完成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梅花天使创投、清控银杏、顺为资本、深创投、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 [3] - 机器人赛道的上市热潮正加速向港交所汇聚 [1]
港股迎来“全系列智能机器人第一股”珞石机器人:2024年销量居全球第七,率先实现具身智能商业化?
格隆汇· 2025-09-30 11:53
公司定位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港股市场即将迎来的“全系列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1] - 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 [1][4] - 按2024年销量计,公司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 [1][7] - 公司在国内柔性协作机器人及轻负载工业机器人销量排名第一 [7] 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xCore控制系统构建技术平台,可兼容多种机器人类型并通过大模型训练平台增强功能 [3] - 公司研发了具身AI模型训练平台,能够实现力觉、视觉、定位等全谱系传感感知以及先进的柔顺交互 [3] - 开放式“ROKAE+”生态平台使公司发展成为机器人行业的生态领导者 [3] - 一体化平台构成核心竞争壁垒,能快速迭代产品并提供深度定制化解决方案 [4] 产品矩阵与商业应用 - 产品矩阵分为三大类别: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 [4] -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线包括人形机械臂、复合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 [4] - 产品覆盖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等制造业,以及商业服务、医疗保健等多元场景 [4] - 公司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业内首批在消费电子领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产品 [7] - 业务已覆盖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1,000家客户提供服务 [4] 财务表现与增长潜力 - 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53亿元增至3.25亿元,两年实现翻倍 [9] - 毛利率由2022年的7.0%提升至2024年的21.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抬升至22.3% [9] - 2025年6月末在手现金及等价物为3.27亿元 [9] - 自2023年起,公司在销量增长率方面连续两年位居中国主要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之首 [7]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 - 柔性协作机器人的收入占比已由2022年的13.8%提升至2024年的29.1% [10] - 协作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品的毛利率通常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其占比提升将有益于整体盈利能力 [10] - 通过ROKAE+平台提供解决方案,具备提升单用户收入与盈利水平的空间 [10] - 灼识咨询预计,到2029年中国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53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6% [10] - 2025年9月与智元机器人订立协议,为其人形机器人提供“人形手臂”,标志着产品通过严苛场景验证 [5][11]
港股迎来“全系列智能机器人第一股”珞石机器人:2024年销量居全球第七,率先实现具身智能商业化
格隆汇· 2025-09-30 11:10
公司核心定位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港交所稀缺标的,有望成为港股市场"全系列智能机器人第一股" [1] - 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 [1][5] - 按2024年销量计,其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 [1][8] 技术平台与核心优势 - 核心优势体现在自研的xCore控制系统,可兼容多种机器人类型并通过大模型训练平台增强功能 [3] - 公司研发了具身AI模型训练平台,能够实现力觉、视觉、定位等全谱系传感感知及柔顺交互 [3] - 依托开放式"ROKAE+"生态平台,公司已发展成为机器人行业的生态领导者 [3] - 一体化平台构成核心竞争壁垒,能快速迭代产品并提供深度定制化解决方案 [5] 产品矩阵与市场应用 - 产品矩阵分为三大类别: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 [5] -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线包括人形机械臂、复合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 [5] - 产品覆盖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等制造业,以及商业服务、医疗保健等多元场景 [5] - 公司业务已覆盖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1,000家客户提供服务 [5] - 2024年,公司在国内柔性协作机器人及轻负载工业机器人销量排名第一 [8]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营收从2022年的1.53亿元增至2024年的3.25亿元,两年实现翻倍 [11] - 毛利率由2022年的7.0%提升至2024年的21.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抬升至22.3% [11] - 2025年6月末在手现金及等价物为3.27亿元,资金实力充足 [11] - 自2023年起,公司在销量增长率方面连续两年位居中国主要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之首 [8][9] - 柔性协作机器人的收入占比已由2022年的13.8%提升至2024年的29.1% [12] 行业前景与战略合作 - 灼识咨询预计,到2029年,中国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53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6% [12] - 公司与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机器人订立协议,为其人形机器人提供"人形手臂",产品通过严苛场景验证 [6] - 公司有望成为中国版的FigureAI或Tesla Optimus [12]
珞石机器人以智能之笔,助力绘就新能源船舶建造新图景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10:57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已构建两大系列60余款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产品矩阵 [1] - 公司是国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并担任山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单位 [1]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船舶制造工艺特殊性导致机器人应用受限,目前多局限于少量批量化零件的上下料与焊接环节 [1] - 公司联合新能船业团队系统梳理全流程,针对小组立、中组立及船台合拢等关键环节开展船舶分段机器人焊接实验 [2] - 依托协作机器人柔顺、轻便、易编程特性,探索出船舶分段数字化建造全新思路,破解传统造船业自动化水平偏低瓶颈 [2] 技术研发与未来规划 - 公司将继续加大底层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推出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2] -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开放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平台能力,与伙伴共建智能机器人产业新生态 [2] - 推动AI在新能源船舶焊接及更多垂直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解决"无人工厂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 [2] 战略合作与行业影响 - 公司与济宁能源集团、新能船业形成战略合作,投入大量研发力量深耕智能造船工艺 [1] - 攻克技术难关为新能船业二期建设及全行业智能化升级筑牢根基 [2] - 公司认为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和技术突破,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
打破垄断,与世界顶尖品牌“平起平坐”
齐鲁晚报· 2025-07-25 07:13
公司核心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协作机器人,产品包括NB220系列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和多种形态的柔性协作机器人 [1][2][4] - 自主研发xCore高性能控制系统,优化多轴联动运动协同算法,提升复杂路径处理能力 [2] - 柔性协作机器人采用自研柔顺控制算法和力控搜索规划技术,装配成功率提升至99.5%以上 [5] - 关节力控技术实现0.5N精密零件保护和0.01毫米检测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 [2][5][6]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累计机器人装机量突破4万台,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2024年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国内第一 [6] - 2025年预估销量15000台,接近翻倍增长 [7] - 国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打破进口品牌长期垄断格局 [7] 核心应用场景 - 汽车行业:应用于小米YU7焊装车间,实现焊接精度0.4毫米,生产节拍效率提升 [1][3] - 家电制造:空调管口装配场景中,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9%,节拍时间压缩至14秒 [5] - 多行业覆盖:电子制造、光伏、锂电、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 [6] 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 - 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构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研发设计技术平台 [7] - 2023年启动"机器人+AI"战略,推出AR人形力控关节臂、轮式双臂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品矩阵 [7][8] - 轮式双臂机器人融合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可完成精密装配、高精度检测及生活服务操作 [8] 合作伙伴与生态建设 - 与小米、赛力斯等车企合作,拓展焊接、打磨、检测等高端应用场景 [3] - 牵头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转化 [8]
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前所未有巨大生产力
齐鲁晚报· 2025-07-16 05:57
机器人产业链核心企业概况 - 4家企业代表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链不同领域:珞石机器人(工业协作)、海尔机器人(工业和服务+家电场景)、优宝特(人形机器人)、纽氏达特(核心零部件) [2] 珞石机器人 - 工业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2024年销量超8000台,国产出货量第四,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国内第一 [2] - 产品覆盖电子制造、汽车、光伏等12个行业,拥有60余款机器人产品 [2] - 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突破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 布局"机器人+AI"战略,开发AR人形力控关节臂等具身智能产品,轮式双臂机器人可完成汽车/电子领域精密装配 [3] 海尔机器人 - 家庭机器人产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外骨骼产品可实时调整用户力控参数 [4] - 2021年布局家庭机器人产业,依托4亿+全球家庭用户和160+工厂园区资源 [5] -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超10万家企业,推动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工业场景 [5] 优宝特智能 - 2024年两个月内开发出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创行业速度纪录 [6] - 二代产品集成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泰山盘道测试展示复杂地形适应能力 [6] - 当前应用于矿山/电力等特种领域,计划拓展至智慧农业/康养陪伴等场景 [7] 纽氏达特 - 精密行星减速机年出货70万套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谐波减速机产能30万套全国第二 [8] - 已孵化15家生态企业(含5家规上企业),目标2035年培育30家生态企业 [8] - 重点突破金属材料/润滑材料等技术,保障机器人供应链安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