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
icon
搜索文档
债券ETF数量和规模双增 专家称今年市场总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31
公司债ETF产品表现 - 平安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ETF规模突破100亿元达100.17亿元 成为全市场第三大债券ETF [1] - 该产品为国内首只Smart Beta债券ETF和首只中高等级信用债ETF 优选上交所上市主体/债项双AAA且隐含AA以上评级公司债 [1] - 今年以来该ETF规模增长约40亿元 近一个月规模增长超20亿元 [1] 债券ETF市场整体状况 - 全市场债券ETF共20只 规模合计992.41亿元 较2023年底增长190.89亿元 增速达23.82% [1][2] - 2024年债券ETF市场总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2] - 按指数类别划分:利率债ETF15只 信用债ETF3只 可转债ETF2只 [2] 债券ETF业绩表现 - 今年以来20只债券ETF中19只实现浮盈 仅1只浮亏 [2] - 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和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回报率超5% [2] - 海富通上证10年期地方政府债ETF、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等多只产品回报率超3% [2] 债券ETF发展驱动因素 - 工具属性鲜明且运作透明 受配置型投资者青睐 [3] - 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投资者需求增长 长久期和超长久期债券ETF满足其需求 [3] - 债券市场规模壮大、流动性提升、信用风险有效控制 基础设施和指数体系日益完善 [3] - 债市走牛带动债券ETF业绩表现 [3] 债券ETF产品优势 - 支持日内回转交易 当日买入份额可卖出 卖出资金当日可用 [3] - 可实现与股票、债券等场内产品的无缝衔接 [3] - 费率较低且持仓透明 适合中长期资产配置 [3] - 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环境下 交易便利性有助于投资者通过波段操作增厚收益 [3] 债券ETF市场发展空间 - 中国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但债券ETF仍处起步阶段 发展空间巨大 [4] - 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理财需求持续提升 [4] - 需推动跨市场债券ETF产品发行推广 [4] - 当前参与者以保险、银行、券商等机构为主 个人投资者认知度较低 需提升投资便利性 [4]
转债周记(8月第1周):可转债ETF规模突破500亿:股债双属性的高效配置工具
华安证券· 2025-08-06 14: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可转债ETF融合债券稳健性与股票成长性,是攻守兼备的配置工具,采用T + 0交易与实物 + 现金申赎机制,两只主流产品持仓结构风格不同,监管划定风险边界并提升透明度 [2] - 2024 - 2025年可转债ETF市场规模增长迅猛、交易热度高涨,收益飙升与回撤波动并存 [3] - 可转债ETF交易灵活、跟踪指数紧密、持仓透明、费率低和风险分散,能平衡投资组合风险与收益,适应多变市场环境 [4][5] - 当前转债ETF市场处于供需错位与政策推动共振阶段,具备进一步扩容与产品迭代基础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转债ETF:兼具债性防御与股性成长的混合资产工具 - 可转债ETF是投资于交易所上市可转债与可交换债券的指数基金,跟踪特定债券指数,兼具债性与股性,市场上有博时和海富通两只产品 [13] - 采用T + 0与双市场机制,结合二级市场交易效率与一级市场大额申赎机制,无固定期限,T + 0交易提升资金效率,申赎“实物 + 现金”交割降低成本,做市商保障场内流动性 [14][15][16] - 博时转债ETF侧重权重均衡与风险分散,海富通转债ETF更集中配置头部个券,前者在震荡市场抗风险能力好,后者在单边上涨行情可能收益更高 [18] - 监管层设置投资比例、集中度限制、杠杆控制与信息披露等红线,确保转债ETF稳健运行,提升透明度,为机构资金入场提供制度保障 [22] 可转债ETF市场交易火热,规模达历史最高 - 截至2025年7月25日,可转债ETF市场规模达511.71亿元,占可转债市场7.7%,创历史新高,2024年规模增长5.72倍,2025年6月20日至7月25日环比增加29.54% [3][25] - 近一个月换手率超14%,7月4日成交额高达94.48亿元,自2024年9月起维持高位震荡,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3][30][32] - 2024 - 2025年可转债ETF收益率显著上升,部分产品累计收益率突破30%,2025年回撤幅度加大,博时转债ETF最大回撤约 - 10%、修复天数79天,海富通转债ETF最大回撤约 - 8%,与其他资产对比,收益高且最大回撤相对较小 [3][35][36] 费用低、流动性高、组合透明、攻守兼备:可转债ETF优势凸显 - 可转债ETF可在二级市场随时买卖,T + 0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按指数规则构建,每日披露持仓清单及权重信息,减少费用支出,海富通ETF管理费0.25%、博时0.15%,托管费均为0.05% [44][46] - 可转债ETF股债兼备,股市上行提供股性收益,下跌时债性保护降低组合波动,能平衡风险与收益、增强收益,适应多变市场环境 [4][5][47] 新产品有望推出,转债ETF市场还有增长空间 - 博时等头部产品获大额净流入,主力持有人为银行理财、保险资金与养老金,显示机构对债股结合型工具高度认可 [6] - 仅18家基金公司布局债券ETF,超半数公募机构未入场,行业扩容空间明显 [6] - 监管文件鼓励债券ETF供给创新,与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协同推进,推动转债ETF扩容与产品迭代 [6]
债券ETF规模破1000亿!“头部玩家”海富通基金如何勇立债券ETF发展潮头
中国经济网· 2025-07-31 14:01
债券ETF市场发展 - 债券ETF市场规模从2013年首只国债ETF的54亿元增长至2025年7月的4000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1] - 2024年5月债券ETF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5年7月较2024年末激增160%达到4800亿元[1][7] - 投资者对稳健、透明、高效工具需求激增推动债券ETF成为新热点[1] 海富通基金市场地位 - 公司债券ETF总规模于2025年7月17日突破1000亿元,成为行业首家突破千亿的基金公司[1] - 构建覆盖信用债、利率债、可转债的完整工具矩阵,产品包括短融ETF、城投债ETF、地方债ETF等[1][8] - 2014年发行的城投债ETF募集规模达66亿元,是当时市场较大规模的债券ETF产品[8] 标杆产品短融ETF表现 - 海富通中证短融ETF规模从2021年5月的5000万元增长至2025年7月的531.95亿元[3][5] - 该产品成立以来累计上涨11.99%,年化收益率2%-3%,年化波动率不超过0.2%,近两年最大回撤不超过0.04%[5] - 2024年全年成交额达2.64万亿元,日均成交额超109亿元[6] 产品运营策略 - 采用"场景化"思路精准定位核心客群,开发差异化服务策略[3] - 团队攻克流动性瓶颈,优化交易体验,在市场波动时引导逆向投资[4] - 管理团队由3位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组成,分别具有16年、7年和10年从业经验[6] 风险管理体系 - 坚持信用评级团队独立于投资团队的原则,信用风险管理成效显著[8] - 为每只信用类ETF制定专门信用风险控制方案,通过金额和比例约束保证组合分散度[8] - 将"保证流动性和信用安全"作为首要目标[4][8] 行业生态建设 - 积极与监管机构、做市商合作共建债券ETF生态圈[9] - 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及客户交易习惯持续优化做市策略[9] - 通过持营与投教扩大投资者基础,提升产品认知度[9]
这一指数,连刷十年新高!多只主题基金年内收益率亮了
证券时报· 2025-07-02 19:06
可转债市场表现 - 可转债市场接连刷新十年新高,中证转债指数7月1日盘中最高达11605点,年内涨幅达718%,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涨幅超22% [1][2] - 转债市场呈现低波动、低回撤走势,增量资金持续入场,投资体验较好可能吸引更多资金 [2] - 供需矛盾支撑转债估值抬升,供给端自2024年持续收缩,需求端增量资金增加 [2] 可转债基金业绩 - 全市场跟踪可转债投资的基金年内收益率均为正,最高为中欧可转债A达1311% [1][4] - 南方昌元可转债A、博时转债增强A、宝盈融源可转债A、华宝可转债A等多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12% [4] - 东方可转债A、中海可转换债券A、银华可转债A、交银可转债A等年内收益率不低于10% [4] - 两只可转债ETF表现可观,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年内收益率超7%,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收益超5% [5] 市场驱动因素 - 资产荒逻辑下可转债成为必然选择,兼具债底保护和股性弹性 [1] - 权益市场赚钱效应强化转债结构受益,A股市场表现强化跌不动预期 [2] - 权益市场好转拓宽发行人化债渠道,转债偿债违约风险可控,退市风险聚焦个券影响有限 [3] 基金经理观点 - 中欧可转债基金经理李波认为,转债Beta价值来自债端夏普比率下降和股端小票+科技风格活跃 [6][7] - 持仓分散化以获取指数贝塔收益,超配偏股型转债放大弹性,行业配置均衡,化工、银行、机械、汽车靠前 [7]
【广发金工】美国可转债被动化投资历程与启示
国内可转债ETF发展现状 - 国内已发行两只可转债ETF,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2025Q1规模376.6亿元)和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2025Q1规模57.8亿元),合计占全市场可转债规模的6.1% [1][6] - 两只ETF管理费率分别为0.15%和0.25%,低于主动可转债基金 [1][9] - 2024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占比超97%,成为规模增长主力,机构通过ETF分散非系统性风险需求显著 [1][12] - 2024年收益表现:博时5.87%、海富通8.32%,优于主动可转债基金均值 [1][22] - 两只ETF持仓接近全复制策略,博时持有457只可转债,海富通持有103只 [25] 美国可转债市场特征 - 美国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达2540亿美元(2024年末),为全球最大最成熟市场 [2][42] - 发行主体覆盖中小企业至大型公司,行业集中于TMT(31%)、消费(23%)、金融地产(20%)和医疗保健(12%) [2][50] - 条款设计灵活多样,包含强制转股债券、反向可转债等创新结构,期限跨度从2年至30年以上 [37][46][66] - 票息分化明显:零票息占比13%,0-2%占比38%,2-4%占比29% [53] - 信用评级分散:无评级占比74.8%,投资级(BBB-及以上)占比38.8% [55] 美国可转债指数与ETF - 主流可转债指数包括ICE BofA All U.S. Convertibles Index(1988年推出)和Bloomberg US Convertible Liquid Bond Index [72][76] - 首只可转债ETF(SPDR Bloomberg Convertible Securities ETF,代码CWB)于2009年推出,当前规模40亿美元 [76][77] - iShares Convertible Bond ETF(ICVT)规模26亿美元,管理费率0.20%,成交活跃度高于CWB [77][86] - 被动ETF近五年年化收益10%-11%,显著跑赢主动基金均值(7.3%) [3][88] - 2024年可转债ETF规模占全市场不足3%,低于中国6.1%的占比 [3][82] 中美可转债市场差异 - 市场规模:美国2540亿美元 vs 中国7231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 [60] - 期限结构:中国以5-6年为主,美国跨度广泛(2-30年) [66][68] - 条款设计:美国含硬赎回、反向转股等灵活机制,中国侧重投资者保护条款(下修、回售) [66][68] - 投资策略:美国多头与套利策略并存,中国以买入持有为主 [69] 可转债被动化投资启示 - 完善指数体系,开发细分策略指数(如行业、期限指数) [89] - 低费率是被动产品核心竞争力(美国ICVT 0.20% vs 中国ETF 0.15%-0.25%) [89] - 提升ETF及底层资产流动性,美国ICVT单日成交达0.38亿美元 [86][90] - 创新条款设计,在保护投资者前提下引入硬赎回等灵活机制 [90]
债券类ETF规模突破2500亿元 投资需要注意哪几类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5-13 19:52
债券型ETF市场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5月12日,全市场29只债券型ETF总规模达2536.53亿元,突破2500亿元关口 [1] - 2025年初以来规模激增近800亿元,增幅达45.8%,成为ETF市场规模增幅第二大的产品类型(仅次于商品型ETF) [1] - 规模增长呈现加速趋势:1月初1739.73亿元→1月末1920.46亿元(+10.39%)→5月12日2536.53亿元(累计+45.8%) [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新发基金贡献显著:2025年新成立的8只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合计募资217.1亿元,管理规模已达419亿元 [1] - 存量产品持续吸金:21只存量债券ETF年内获得309.7亿元净流入 [1] 产品结构特征 - 部分ETF持仓集中于国开债,对利率变化敏感 [4] - 跟踪偏离度整体较小,但波动性大的指数可能增加跟踪误差 [7] 代表性产品案例 - 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511180 OF) [3] - 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511380 OF) [3] - 华安中债1-5年国开行ETF(159649 OF) [3]
基金转债持仓季度点评:低转债仓位固收+基金,25Q1规模大增
华西证券· 2025-04-27 16:00
业绩表现 - 2025Q1典型固收 + 基金跑赢纯债基金,转债基金收益率中位数达3.48%,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分别为0.13%、0.23%、0.39%,中长期纯债基金为 - 0.19%[1][8] 规模与仓位 - 2025Q1一、二级债基规模分别增加331、871亿元至7686、7692亿元,偏债混合基金规模轻微回落,转债基金规模达984亿元,环比增长34亿元[2][18] - 常规类别基金转债仓位全面回调,一级债基微降至8.65%,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分别降至12.22%、6.71%,转债基金仓位增至91.24%[2][22] 个券配置 - 公募基金加仓泛AI主线个券和光伏组件标的,如兴业转债、隆22转债等;减配大金融个券,如杭银转债、浦发转债等[3][35][37][39] - 2025Q1银行转债持仓前列数量减少,电新、农牧个券位列核心重仓[39][41] 行业倾向 - 2025Q1公募基金重点加仓电新、化工、电子、有色等板块,减仓银行、金融、医药、建筑等行业[3][42] 转债策略 - 多数机构选择静观其变,交易型机构积极做波段交易[45] - 转债对关税纷争脱敏,估值有修复空间,但需关注评级下调和正股波动风险[51] 风险提示 - 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权益市场风格轮动、转债市场规则调整影响市场[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