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火箭发动机

搜索文档
解决火箭运力不足问题,广东推动液体燃料技术攻关
选股宝· 2025-08-20 07:29
政策支持 - 广东省提出鼓励企业聚焦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1] - 对符合配套条件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省级给予不超过50%的配套资金支持 [1] - 落实企业研发支出10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 技术趋势 - 液体燃料火箭凭借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及系统适配性高等优势,正成为新一代可复用火箭的主流选择 [1] - 发展可回收火箭与液体燃料等技术是提升运力的关键 [1] - 预计2030年至少需要年均64发火箭才能满足规划的组网计划 [1] - 2030年火箭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1] 行业进展 - 2025年下半年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等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即将首飞 [1] - 民营液体火箭商业化运营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突破 [1] 公司动态 - 斯瑞新材启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2] - 泰胜风能的火箭贮箱是用于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关键压力容器,为运载火箭核心部件之一 [2]
真金白银引进项目,胶州市举办上合全球创新创业大赛
齐鲁晚报网· 2025-07-29 14:02
大赛概况 - 2025上合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于7月28日启动,设置10个金奖项目,每个项目可获得10万元分阶段奖金、500平方米场地3年免租使用权及最高1000万元股权投资 [1] - 所有参赛团队均可享受5000元差旅补助 [1][3] - 大赛项目征集通道于7月28日开启,持续至8月31日,10月下旬进行决赛 [4] 往届成果 - 大赛始办于2021年,累计吸引459个海内外顶尖团队,成功推动11个项目落地胶州 [3] - 往届项目累计获得股权投资超4000万元、综合资助400余万元 [3] - 往届金奖项目液体火箭发动机已实现技术开发收入771万元,两款主力型号发动机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4] - 往届金奖项目基于新型DEL药物的药物发现平台已为香港某知名企业完成定制开发,预计2025年产值达500万元 [4] 赛事创新点 - 本届大赛重点征集"早、小、硬科技"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3] - 创新赛首创"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模式,通过专家与企业精准匹配联合攻关技术瓶颈 [3] - 校地校企合作采用"签约+联盟+平台"三维模式,推动高校资源与本地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3] - 创新赛金奖团队奖励3万元,合作企业通过省揭榜挂帅平台最高可获100万元补贴 [3] 校地合作举措 - 决赛期间将推出校地校企合作系列活动,与重点高校签署战略协议 [4] - 成立上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组建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 [4] - 通过"订单班"定向输送技能人才,实现"科研资源—技术攻关—人才供给"链式联动 [4]
我国首次完成液体火箭发动机“九机并联”试车
快讯· 2025-06-20 15:20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试车成功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研制进展顺利 [1] - 试车过程中9台发动机按时序分批点火,完成推力调节、发动机摇摆等测试 [1] - 试车总推力超过750吨,各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有序关机 [1]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技术参数 - 火箭为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具备一级重复使用能力 [1] - 起飞重量约570吨,全箭长度约66米 [1] - 运载能力不小于18.3吨 [1]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应用前景 - 计划今年首飞 [1] - 可支撑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高密度发射 [1] - 适用于大型通信卫星发射以及各型飞船发射任务 [1]
工匠精神助力强国建设 ——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3
航天科技领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公司一线工人何小虎团队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并申请25项技术专利 实现非精密环境中微米级精度控制 [1] - 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制造要求微米级精度标定 对技能工人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1] 石油能源行业 - 大庆油田采油班长刘丽32年积累形成设备故障快速诊断能力 包括工具规格识别/井下状况电流判断/机械故障声音辨别等专项技能 [1] 电力电网技术 - 国家电网山东公司李敏团队完成无人机巡检技术三级跃升 从手动操控1 0发展到机巢协同3 0 实现特高压线路巡视智能化转型 [2] - 团队累计完成120余次带电检修任务 总作业时长超500小时 2013年起推动无人机在特高压运检领域应用 [2] 重型装备制造 - 中国一重刘伯鸣团队攻克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等数十项"卡脖子"技术 在15000吨水压机上独创53种锻造方法 [2] 轨道交通产业 - 中车长客姚智慧团队严格执行"一口清"装配工艺标准 通过工艺复述/多重核验确保高铁装配零差错 [3] - 团队15年参与中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领跑进程 保障接线质量与功能完整性 [3]
“高职毕业”的火箭工人成25项“专利达人”,高铁女工见证中国高铁领跑……这些央企匠人定义 “工匠精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22:12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表示,现代化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产品加工技能、完善知识体系、总结分享能力以及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 [1][3] - 航天科技六院推进"卓越产品行动"后,工作现场应用智能化加工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光学检测等先进制造手段,发动机制造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3] - 何小虎从2013年开始撰写技术论文,到2024年已申请获得25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均来自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攻关和创新总结 [4] 高铁技术创新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铁工人姚智慧参与CR450动车组生产试制,该车型试验速度达每小时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更舒适等特点 [5][6] - CR450动车组采用"鹰击长空"流线型方案,通过87个外观方案筛选和100余次模拟仿真分析及风洞试验,最终使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 [7] - 噪声试验团队测试300多种降噪方案,采用分车、分区、分频的降噪方式,定制化开发降噪结构和材料,使整车客室内部噪声降低2个分贝 [7] - 车体焊接采用搅拌摩擦焊技术,焊接变形量更小、质量更高,转向架侧梁、横梁、构架三大工序机械手焊接全覆盖,自动焊接率上升至90%以上 [7] 产业工人转型 - 何小虎认为,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产业工人需要全面提升素质,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实现从"手艺人"向"智造者"的蜕变 [4] - 姚智慧和团队在CR450动车组线束布局中采用三维电气模型规划和AI技术线号识别,精准高效完成全车线束铺设,确保每根线零隐患、零差错排布 [6]
巨星陨落!朱森元逝世
券商中国· 2025-05-15 07:22
朱森元院士生平与贡献 - 朱森元同志于2025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液体火箭技术专家,长期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 [1] - 1930年10月出生于江苏溧阳,1952年入党,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研究生院,1961年起进入国防部五院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1] - 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大型运载火箭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组组长、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科技委常委等关键职务 [1] 技术成就与行业影响 - 主持我国首型氢氧火箭发动机研制,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2] - 主导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方案论证,被认定为氢氧火箭发动机技术主要开拓者及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发展核心推动者 [2] - 参与多个国家重点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对航天事业、国防装备发展及科技人才培养作出系统性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