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体火箭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斯瑞新材(688102):材料强国之高端制造系列报告之六:高端铜基合金领军企业,多赛道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5 12:3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7][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高端铜基合金领军企业,形成核心优势产业并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产能释放和新兴板块需求放量有望提升盈利能力,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铜基特种材料领域领军企业,拓展多领域布局 - 技术优势显著,积极布局新领域新方向:公司前身为陕西斯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历程丰富,2024 年布局航天领域产业化项目,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业务细分明确 [16][18][19] - 深耕高端金属材料,营收及业绩持续提升:公司深耕高端金属材料行业,产品下游应用广泛,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净利率提升,费用率控制成效显著,境内外业务差异化增长 [21][25][29] - 公司募投推进产能建设,股权激励激发员工活力:公司募集资金建设铜铁和铬锆铜系列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拟定增募资推进商业航天和医疗影像领域生产进程,产业园和火箭发动机推力室项目预计提高产能,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提高员工积极性 [36][38][41] 2. 核心优势产业稳健发展,铜基合金市场领跑者 - 高强高导铜合金:技术领先驱动市场拓展:公司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产品应用于多领域,拓展至新应用场景,受益于轨交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潜在需求释放 [42][44][53] - 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电网建设保障稳定增长:公司研发的铜铬与铜钨材料可用于多种电气设备,铜基材料是主流,市场潜在需求有望扩大,应用于多领域,铁路车辆增加带动车载断路器需求提升 [60][66][67] - 高性能金属铬粉:高温合金及靶材需求扩张助力业绩提升:高性能金属铬粉制备工艺复杂、应用广,是制备靶材的关键材料,靶材市场规模增长,高温合金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需求有望扩张 [76][77][79] 3.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公司多元化拓展 - CT&DR 球管零组件:国产替代稳步推进:公司是国内少数提供相关零组件及“一站式”技术服务的企业,已成为主要供应商并开拓国际市场,我国 CT 和 DR 设备人均保有量低,销售量有望增长 [81][85][91] - 火箭推力室内壁:液体火箭开辟新蓝海:公司在细分领域领先,参与相关配套且发射成功,加大产能提升满足需求,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拉动运载火箭发射需求 [92][95][96] - 光模块芯片基座与壳体材料:AI 需求推动业务爆发:公司研发的光模块芯片基座采用钨铜材料并批量供货,产能逐步提升,光模块项目预计实现生产能力,高速率光模块对热管理要求高,钨铜合金材料应用价值高 [99][100][101]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 2025E - 2027E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5.97、19.15、22.96 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 20.1%、19.9%、19.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5、2.0、2.5 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 34.4%、30.2%、25.1%;毛利率分别为 23.1%、23.2%、23.4% [105]
我国首次完成液体火箭发动机“九机并联”试车
快讯· 2025-06-20 15:20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试车成功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研制进展顺利 [1] - 试车过程中9台发动机按时序分批点火,完成推力调节、发动机摇摆等测试 [1] - 试车总推力超过750吨,各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有序关机 [1]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技术参数 - 火箭为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具备一级重复使用能力 [1] - 起飞重量约570吨,全箭长度约66米 [1] - 运载能力不小于18.3吨 [1]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应用前景 - 计划今年首飞 [1] - 可支撑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高密度发射 [1] - 适用于大型通信卫星发射以及各型飞船发射任务 [1]
工匠精神助力强国建设 ——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3
航天科技领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公司一线工人何小虎团队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并申请25项技术专利 实现非精密环境中微米级精度控制 [1] - 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制造要求微米级精度标定 对技能工人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1] 石油能源行业 - 大庆油田采油班长刘丽32年积累形成设备故障快速诊断能力 包括工具规格识别/井下状况电流判断/机械故障声音辨别等专项技能 [1] 电力电网技术 - 国家电网山东公司李敏团队完成无人机巡检技术三级跃升 从手动操控1 0发展到机巢协同3 0 实现特高压线路巡视智能化转型 [2] - 团队累计完成120余次带电检修任务 总作业时长超500小时 2013年起推动无人机在特高压运检领域应用 [2] 重型装备制造 - 中国一重刘伯鸣团队攻克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等数十项"卡脖子"技术 在15000吨水压机上独创53种锻造方法 [2] 轨道交通产业 - 中车长客姚智慧团队严格执行"一口清"装配工艺标准 通过工艺复述/多重核验确保高铁装配零差错 [3] - 团队15年参与中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领跑进程 保障接线质量与功能完整性 [3]
“高职毕业”的火箭工人成25项“专利达人”,高铁女工见证中国高铁领跑……这些央企匠人定义 “工匠精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22:12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表示,现代化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产品加工技能、完善知识体系、总结分享能力以及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 [1][3] - 航天科技六院推进"卓越产品行动"后,工作现场应用智能化加工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光学检测等先进制造手段,发动机制造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3] - 何小虎从2013年开始撰写技术论文,到2024年已申请获得25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均来自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攻关和创新总结 [4] 高铁技术创新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铁工人姚智慧参与CR450动车组生产试制,该车型试验速度达每小时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更舒适等特点 [5][6] - CR450动车组采用"鹰击长空"流线型方案,通过87个外观方案筛选和100余次模拟仿真分析及风洞试验,最终使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 [7] - 噪声试验团队测试300多种降噪方案,采用分车、分区、分频的降噪方式,定制化开发降噪结构和材料,使整车客室内部噪声降低2个分贝 [7] - 车体焊接采用搅拌摩擦焊技术,焊接变形量更小、质量更高,转向架侧梁、横梁、构架三大工序机械手焊接全覆盖,自动焊接率上升至90%以上 [7] 产业工人转型 - 何小虎认为,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产业工人需要全面提升素质,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实现从"手艺人"向"智造者"的蜕变 [4] - 姚智慧和团队在CR450动车组线束布局中采用三维电气模型规划和AI技术线号识别,精准高效完成全车线束铺设,确保每根线零隐患、零差错排布 [6]
斯瑞新材: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持续督导年度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5-21 19:38
公司基本情况 - 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4,001万股,每股发行价10.48元,募集资金总额4.193亿元,净额3.569亿元,于2022年3月16日在科创板上市[1] - 国泰海通证券担任持续督导保荐机构,督导期至2025年12月31日,2024年度督导工作包括规范运作、信息披露审查等[1][2] - 公司核心技术涵盖高强高导铜合金、中高压电接触材料、金属铬粉、CT/DR球管零组件等七大领域[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3.30亿元,同比增长12.73%;归母净利润未披露具体数值但扣非净利润增速26.88%[20][22] - 总资产21.34亿元,同比增长24.3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44%,同比提升0.86个百分点[21][22] - 研发投入6,882.69万元,占营收5.18%,同比增加0.14个百分点[10][22] 研发进展 -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铜合金材料完成10余项新型号研制,覆盖蓝箭航天等商业航天客户[22][23] - 成功开发风电用铜/铝导流环组件,实现直驱/半直驱风机样品交付[24] - 半导体靶材组件实现全球头部客户供货,高纯无氧铜工艺达进口水平[25][26] - 医疗领域完成DR球管阳极靶熔铸工艺开发,CT球管铸铜转子进入验证阶段[27] 行业风险 - 技术替代风险:碳纤维复合材料可能替代牵引电机铜合金,钴基高温合金可能替代铬基材料[10][17] - 研发转化风险:新材料研发周期长,2024年研发费用6,882万元但存在成果转化不及预期可能[10][11] - 原材料波动:铜材占成本比重高,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应对价格波动[14] - 国际贸易风险:出口业务占比高,受海外政策影响,医疗CT组件国产化进度与行业不匹配[16] 募投项目 -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产业化项目(5年建设期)及科技产业园项目(6年建设期)存在资金筹措不及预期风险[13] - 2024年无募集资金使用,专户已于2023年注销[28] 合规事项 - 子公司因税务申报逾期被处罚款50元,不构成重大违规[18][19]
深蓝航天总部正式启用 为无锡商业航天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证券时报网· 2025-05-18 21:03
公司发展 - 深蓝航天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首批专注于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研制的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提升太空进入能力并降低成本 [1]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星云1号"和"星云2号"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雷霆R"和"雷霆RS"液氧煤油发动机,以及亚轨道旅行载人舱 [1] - 无锡液体火箭总装基地总投资15亿元,占地75.2亩,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协作机器人辅助装配,具备年产10发火箭整箭及100台发动机的能力 [1] - 基地达产后可实现29亿元营收规模,将加速"星云"系列火箭迭代升级,未来三年以"一年一迭代"节奏推进大运力火箭研发 [1][2] 行业布局 - 无锡高新区围绕微小卫星制造、商业航天运载器、卫星地面终端三大方向建设750亩航空航天专业园区,已集聚30家重点企业,包括4家上市及后备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 园区初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星箭制造、配套服务等多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和优质生态圈 [3] - 无锡高新区将打造全国商业火箭行业示范基地,通过深蓝航天项目带动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崛起 [2][3] 战略规划 - 深蓝航天将以无锡制造基地为依托,加速"星云2号"火箭入轨发射,实现运力高效跨越 [2] - 公司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智能制造为支撑,商业化交付为目标,为火箭常态化发射储备能力 [2] - 无锡高新区希望深蓝航天帮助引进更多生态圈企业和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2]
山东城市观察 | 工业强市“济南战法”再升级,从万亿规模迈向全链革新
新浪财经· 2025-05-17 10:23
工业强市战略升级 - 济南召开全市工业强市工作推进会议,系统谋划未来工业进阶路径,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1] - 工业强市战略始于2019年,连续三年发布重磅政策文件,2020年动员大会后规上工业营收三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2024年突破10189.4亿元[5][6] - 2023年底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2024年5月再启"工业强市再出发"动员令,明确产业链全链条提质目标[6] 产业链体系重构 - 从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精品钢材料、生物医药)升级为"13+34"产业链体系,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软件等关键领域[8][9] - 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动态优化,通过"一链一图谱"实现区县错位发展,例如历下区科创金融、槐荫区医养健康等特色集群[9][11] - 产业链革新推动生产力布局重构,解决区县产业趋同问题,要素资源向重点项目集中[9] 新质生产力培育 - 聚焦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大未来产业,成立专项办公室快速落地项目,如天兵科技火箭总装基地填补领域空白[13][15] - 人工智能产业实施算力筑基等四大路径,形成全链条布局,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达430家,重点大模型企业58家[15][16] - 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338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973项(占全省30.2%),专精特新等企业总量超8500家全省第一[15] 数字化转型与要素保障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80家次,产业大脑10个,均居全省首位[16] - 强化用地、金融等要素保障,构建适合产业链发展的整体生态[16]
斯瑞新材: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中有关财务会计问题的专项说明(豁免版)
证券之星· 2025-05-16 19:42
融资规模与效益测算 -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000万元,将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一阶段)和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2][3] -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项目拟投资23,0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用19,927.12万元,厂房改造费用445.50万元 [3][4] - 医疗影像装备项目拟投资40,0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用17,184.28万元,厂房建设及装修费用15,107.66万元 [6][7] - 设备购置费用测算基于多家可比供应商报价和历史采购价格,具有公允性 [5][8] - 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预测毛利率28.63%-35.00%,医疗影像装备项目预测毛利率35.81%,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水平 [24][26][27] 募投项目关系与建设进度 - 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分为两个阶段,本次募投为一阶段(23,000万元),二阶段计划投资28,000万元 [9] - 医疗影像装备项目为斯瑞新材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一)的子项目,该产业园总投资82,000万元 [9] - 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预计2026年完成建设,医疗影像装备项目预计2027年完成建设 [10] - 截至2024年10月,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已投入3,800.93万元,医疗影像装备项目已投入5,677.15万元 [14] 资金需求与合理性 - 公司2024年末货币资金16,403.70万元,可自由支配资金16,222.39万元 [13][15] - 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32.51%上升至2024年的45.60%,主要因银行贷款增加 [15] - 经测算公司最低现金保有量为14,678.37万元,未来三年资金缺口达106,985.75万元 [16][17][18][19][20][21][22] - 公司已获得招商银行1.8亿元和工商银行2.8亿元专项贷款用于募投项目建设 [11] 设备与建设费用明细 - 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将配置102台设备,包括高精密数控立车(7台,单价240万元)、立式加工中心(33台,单价165万元)等 [3] - 医疗影像装备项目将配置166台设备,包括马扎克i200车铣复合机(5台,单价450万元)、高温真空钎焊炉(4台,单价230万元)等 [6] - 厂房建设费用测算基于供应商报价,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厂房改造单价233.33元/m²,医疗影像装备项目厂房建设单价3,300元/m² [4][7]
巨星陨落!朱森元逝世
券商中国· 2025-05-15 07:22
朱森元院士生平与贡献 - 朱森元同志于2025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液体火箭技术专家,长期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 [1] - 1930年10月出生于江苏溧阳,1952年入党,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研究生院,1961年起进入国防部五院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1] - 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大型运载火箭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组组长、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科技委常委等关键职务 [1] 技术成就与行业影响 - 主持我国首型氢氧火箭发动机研制,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2] - 主导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方案论证,被认定为氢氧火箭发动机技术主要开拓者及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发展核心推动者 [2] - 参与多个国家重点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对航天事业、国防装备发展及科技人才培养作出系统性贡献 [2]
商业航天研究报告2024
泽平宏观· 2024-12-15 23:01
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的重要性 - 商业航天是国家航天能力的延伸,聚焦市场化机制和商业化盈利,在卫星通讯、星链发射、太空补给等领域形成有力补充[2] - 21世纪下半叶太空观光、深空探测、外星移民等太空经济项目或迎需求爆发,参与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是航天大国的必由之路[2] - 轨道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商业航天是占领稀缺轨道资源的最佳选择,例如SpaceX星链占全球在轨卫星超60%[4] - 全球在轨工作航天器达9850个(2023年),其中通信卫星占71%,对地观测卫星占14%,美国6736个、欧洲1275个、中国892个[4] - 航天事业从冷战"太空竞赛"转向"太空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商业航天承载全球化合作使命[6] SpaceX超越NASA的核心因素 - 2023年SpaceX完成98次发射(占全球44%),部署1984颗星链卫星,运送1600吨载荷(占全球80%)[7] - 研发效率对比:SpaceX研发速度是NASA两倍,成本仅NASA十分之一;项目超支幅度1.1%(NASA为90%),超支频率50%(NASA为90%)[10][12] - 成本控制突破:NASA航天飞机运输成本27万美元/公斤,SpaceX降至1410美元/公斤[12] - 工程师文化驱动:采用消费级部件替代专业设备(如龙飞船门闩降本98%),超标准验证物理模型[12][14] - DARPA风险投资赋能:早期获得国防订单和NASA合作,累计获135亿美元订单完成技术积累[16][18]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欧美阶段 - 1961年首颗商业卫星发射,1980年法国阿里安空间成为首家商业发射公司[19] - 2008年SpaceX猎鹰1号首飞,2012年首次私营企业完成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19] - 2023年维珍银河首次送乘客进入太空,2024年SpaceX星舰助推器回收标志私营技术领先国家项目[19] 中国阶段 - 2015年民营资本开放,"北京二号"启动商业航天;2018年首枚民营亚轨道火箭发射成功[20] - 2023年中国67次发射(世界第二),商业发射26次成功率96%;2024年朱雀三号完成垂直起降试验[20]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预计2025年实现"月月有发射",推动全产业链闭环[21] 全球航天竞争格局 - 2023年全球发射223次(历史新高),总质量1490吨,中美俄占70%以上发射量[22][24] - 中美主导发展:中国长征系列十年发射增长3.3倍,SpaceX猎鹰系列从3次增至96次(2023年)[24] - 运载能力对比:长征12号LEO运载12吨,SpaceX猎鹰重型达63.8吨,星舰远期规划超250吨[26] - 商业航天三巨头:SpaceX(可回收技术)、蓝色起源(太空旅行)、维珍银河(旅游服务)[26] - 中国代表企业: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中科宇航(一箭26星纪录)、天兵科技(闭式循环发动机)、银河航天(卫星互联网)[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