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制造

搜索文档
北京“三个100”重点工程!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今天开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5 19:36
项目概况 -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于9月15日在房山区正式开园 该项目是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 聚焦生命科技与智慧健康领域[1] - 基地由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及北京京东方医院构成 以医工融合为特色 构建医教研产用健康创新生态[1] - 基地获得"中关村(房山)智慧医工产业园"和"良乡大学城科技园(智慧医工分园)"称号[3] 战略合作 - 与GE医疗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共同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及中国医疗装备智能化升级与国产化创新[3] 医院建设进展 - 北京京东方医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规划总床位1500张 一期建设1000张床位[3] - 医院重点推动肿瘤 急危重症 康复等优势学科前沿诊疗技术转化与应用[3] - 医院将依托智慧健康物联网体系参与房山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延伸服务至社区与家庭[3] 业务规模 - 京东方健康已在北京 合肥 成都 苏州布局5家数字医院 总床位数超5600张[4] - 拥有数千名医护专家 在骨科 心血管 肿瘤等学科形成优势[4] - 累计服务客户超400万人次[4] 产业生态 - 基地提供技术研发支撑 成果转化孵化 产业资源对接 市场推广赋能等全链条服务[3] - 致力于打通医工融合创新技术从研发探索 成果转化到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1]
东软盖龙佳出席新加坡亚洲愿景论坛 探讨全球医疗产业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9-14 18:26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数字健康领域解决方案最完整且医疗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提供商 打造了覆盖医疗保障 智慧医疗卫生 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医疗设备制造 云医院 健康与医疗教育六位一体的产业生态 [3] - 公司是中国第一台CT生产商 目前全球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0多家医院使用其医疗设备 总装机量超过5万台 [3] - 公司于2025年8月成功推出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 也是全球首台8cm宽体光子计数CT 成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的历史性突破 [3] 技术发展与创新实践 - 公司积极推动智能化 数据价值化 服务化和生态化的解决方案 面向医疗健康领域推出"添翼"智能化解决方案并在多家医院成功落地 [5] - 公司充分挖掘社保 医保 医疗等数据价值 面向人社 医院 卫健 智慧城市等行业推出数据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探索"数据要素×"服务新模式 [5] - 公司通过AI 大数据等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 推动数据对医院运营 疾病诊疗 药物科研 健康保险 健康管理的全方位支持 [6]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医疗健康与数字技术融合成为行业变革核心力量 养老 医疗健康 就业等领域数据价值化成为数字经济社会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基础设施 [5] - 专科专病诊疗因数字技术 穿戴产品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取得更多感知和突破 数据价值化是平衡治疗与预防以提升长期效率的关键 [5] - 未来五年医疗体系核心挑战是让医疗资源更加精准和均衡 公司协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质量以缓解资源不均衡问题 [6] 国际合作与论坛参与 - 公司代表出席第三届亚洲愿景论坛 就医疗体系重构 智能化解决方案及医疗数据在降低成本 应对老龄化 推进城市化中的作用进行专题讨论 [1] - 论坛以"变局时代的亚洲机遇"为主题 涵盖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30多个全球热点话题 400多位全球政策制定者 商界领袖与学者参会 [6] - 公司期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携手 推动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6]
通达电气助力5G脑心动车发布 开启精神心理移动医疗新模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1 21:09
产品发布与技术创新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发的"5G脑心动车"正式发布 集成阿尔茨海默病血浆标志物检测、脑机接口电生理标志物等多项创新技术[1] - 项目突破多维度多场景筛查评估系统、数字化脑功能康复认知训练系统等关键技术 获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七项科研奖励[2] - 产品搭载柔性穿戴脑机接口及5G智能AI系统 整合10余项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 实现移动化、智能化的精神心理医疗服务[3] 跨领域合作与产业协同 - 医疗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提供诊疗标准与临床场景 技术端由华南理工大学注入柔性穿戴脑机接口与AI算法[2] - 产品端由广州极芯智元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柔性传感电极与模块化穿戴设备研发 制造端由通达电气提供移动载体与医疗功能集成[2] - 通达电气凭借车载电气与智能系统技术积累 持续拓展移动医疗边界[7] 应用场景与社会价值 - 产品适用于社区、养老机构老年痴呆早期筛查 以及学校、企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可提升精神疾病早期诊断率并增强公共心理危机干预能力[6] - 实现跨区域多场景移动诊疗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 为精神心理医疗服务普惠化提供实践参考[3][6]
攻克低液氦超导磁体技术,「普思影医疗」获近亿元A轮融资 | 36氪独家
36氪· 2025-08-28 08:32
36氪获悉,苏州普思影医疗近日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常春藤资本领投,老股东东软资本持续追加注 资,小明科技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低氦虹吸导冷技术PhaseXCool®在超导磁体装置上的产业化落 地及拓展,包括医疗磁共振(MRI)设备、工业磁拉单晶超导磁体系统、精密科学仪器三大领域。 对医院而言,这意味着基建要求降低、安装更灵活,使用维护成本也同步下降。同时,因为节省了巨额 液氦成本,磁体的综合运维成本可下降50% 。 再者,全封闭的自循环系统杜绝了液氦泄漏和失超风险,停机后的恢复时间也缩短至传统设备的三分之 一。 普思影医疗创始人倪志鹏博士的职业轨迹,围绕着"超导磁体"这一核心。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中科 院电工所、飞利浦医疗、东软医疗等机构任职期间,多次在超导磁体研发方面取得突破。2019年,他作 为首席科学家,主导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液氦低温超导磁体研发"(项目编号: 2019YFC0117500)项目。 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诊断的基石,其核心部件超导磁体必须在零下268.95摄氏度(4.2K)以 下的极低温环境中才能工作。传统技术营造低温超导的方法是,将超导线圈系统浸没在装满液氦的"浴 ...
攻克低液氦超导磁体技术,「普思影医疗」获近亿元A轮融资 | 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8-28 08:09
公司融资与技术发展 - 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常春藤资本领投 老股东东软资本追加注资 小明科技跟投[3] - 融资将用于加速低氦虹吸导冷技术PhaseXCool®在超导磁体装置的产业化落地 覆盖医疗磁共振设备 工业磁拉单晶超导磁体系统 精密科学仪器三大领域[3] - 创始人倪志鹏博士曾主导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液氦低温超导磁体研发"项目(编号2019YFC0117500)[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自主研发PhaseXCool®技术通过氦的气液相变实现GM冷头与磁体内部关键部件高效换热 液氦蒸发吸热后经GM制冷机冷凝回流 实现磁体稳定运行[4] - 新一代低液氦磁体直接利用GM制冷机二级冷头(3–4K)作为冷源 通过低氦虹吸导冷技术对超导线圈等关键部件高效换热[5] - 技术实现全封闭自驱动冷却系统 杜绝液氦泄漏和失超风险 停机恢复时间缩短至传统设备的三分之一[6][7] - 通过优化算法满足10 ppm级别磁场均匀度 控制磁场球面谐波分布 保持高质量成像性能[6] - 结构设计取消传统线圈骨架 采用轻量化连接件 整机重量从4.5–6吨降至约3吨 减重近一半[6] 成本与效率优势 - 传统3.0T磁共振设备全生命周期消耗数千升液氦 成本高达数百万元 与设备物料制造成本相当[4] - 新技术使磁体综合运维成本下降50% 主要源于液氦消耗大幅减少[6] - 设备重量减轻降低制造和装机门槛 医院基建要求降低 安装更灵活[6] 市场应用与规划 - 医疗领域:技术应用于3.0T低液氦磁共振设备 首批将于明年6月前交付国内主要客户测试验证[2][8] - 精准放疗领域:技术可支持MR-Linac(磁共振与放疗结合)设备开发 国内单套售价近亿元[8] - 脑科学研究:支持7T、9.4T等高场磁共振系统 降低传统高场设备液氦消耗和维护难度[8] - 工业领域:应用于半导体与光伏行业磁拉单晶(MCZ)工艺 提供磁场更稳定、成本更低的国产装备 工业磁体计划明年年底前交付测试[8] 行业市场数据 - 2024年全球MRI设备市场规模约71亿美元 预计2030年增长至103亿美元[9] - 低液氦MRI市场规模从2024年28亿美元扩展至2033年59亿美元[9]
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精准者:腔镜手术机器人引领外科手术精度革命,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8-25 20:3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4] 核心观点 - 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是结合腔镜与机器人技术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4] - 行业受政策严格监管 需经过系统注册审批流程 产业协同度高 涉及多个高精度工业领域 [4] - 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技术壁垒高 研发周期长 需跨学科团队和持续资本投入 [4] - 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得益于国产化突破和采购成本下降 [4] - 未来国产企业竞争加剧 预计出现出清潮 但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指结合腔镜技术与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由医生控制台 患者手术平台 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 手术器械及附件组成 [5] - 系统通过医生在控制台的操作实现对手术器械的精确控制 辅助完成复杂的微创手术操作 [5] -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 妇科 普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精度高等优势 [5] - 与传统腔镜手术相比 通过智能算法和机械放大效应可显著降低因医生疲劳或抖动带来的风险 [5] - 按照手术技术分为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两大类 [5]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需在患者腹部建立多个操作通道 适用于复杂胃肠手术 妇科手术 泌尿科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等多个科室 [6] -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单一手术切口插入多个柔性机械臂与内窥镜 旨在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 提升美观性 [6] 行业特征 - 研发周期长 政策监管严格 腔镜手术机器人属于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 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流程严格监管 [6] - 注册周期通常长达5年以上 临床试验平均周期超过36个月 涉及至少3–5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试验 [6] - 单一产品试验总成本普遍在2,000–5,000万元人民币之间 例如微创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 [6][7] - 产业协同度高 融合精密制造 传感控制 图像识别 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技术 [8] - 以微创医疗为例 其整机系统关键组件来自超过30家专业供应商 构建完整且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8] - 截至2024年累计已在全国21个省份近60家医院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 其中高难度术式超过1,100例 [8] - 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2.6%提升至2024年的48.9% 全国年销量突破100台 同比增长超100% [8] - 技术壁垒高 专利防护强 核心能力在于在狭窄腔体内完成高精度 低延迟的远程操作 [9] - 关键性能指标包括手术器械尖端控制精度需达亚毫米级(0.1mm级) 系统响应延迟要求控制在100毫秒以内 术中图像帧率稳定维持在>30fps [9] - 截至2024年底 图迈医疗已累计申请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关专利超过1,300项 其中核心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 [9]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5–2000年)代表性事件包括1985年工业机器人PUMA560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以及1992年ROBODOC用于骨科髋关节置换术 [10][11] - 启动期(2000–2021年)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标志行业进入商业化阶段 [10][13] - 2006年达芬奇系统在中国解放军总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2009年图迈医疗在中国成立并启动自主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 [13] - 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中国企业如微创医疗 威高 航天长峰等完成多款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注册与上市 [10][15]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数量显著上升 腔镜 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成为热门产品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部件供应直接决定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性能上限 并通过成本结构影响中游厂商的市场化能力和下游的临床推广效率 [17] - 图像系统需持续输出≥30fps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 目前业内广泛采用的IMX253系列传感器最高支持75fps [17] - 2024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约为1,447亿元 同比增长9.5% 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市占率提升至51.6% 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 [17][18] - 中游环节为核心 成本结构呈现显著集中 以IntuitiveSurgical为例 2024年全年营收为83.5亿美元 产品制造成本达到约30亿美元 占比约36% [19] - 机械臂与成像导航系统合计成本占制造成本的70%以上 IntuitiveSurgical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0% 毛利率高达69.1% [19] - 上游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壁垒决定产业准入门槛与发展速度 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统 减速器和控制器 [23] - 截止到2024年 减速器 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分别占整机成本的35% 20%和15% 三者合计占比达70% [24] - 高精尖部件依赖进口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普遍偏低 精密传动国产化率不足40% 图像处理系统国产化率约为30%-40% [25] - 控制系统国产替代率不超过25% 力反馈和扭矩传感器自主率低于30% 材料端国产替代率在30%-50%之间 [25] - 上游环节整体自主化率仅为30%-40% [25] - 中游头部企业率先实现量产交付 国产腔镜机器人进入临床主流应用 [29]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4年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试验 累计装机39台 [30] - 达芬奇系统截至2024年在中国累计装机超460台 完成手术超过67万人次 [30] - 软硬件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率提升 系统整合能力构建竞争壁垒 [31]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5G远程手术延迟低于40ms 成功率100% 累计完成远程手术超过120例 [31] -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5% [31] - 下游重点三甲医院率先引入 试点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35]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完成首台商业化装机并开展400余例临床验证手术 [35]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装机首月成功完成29例复杂大手术 [35] - 目前已上线30余家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 累计认证数百位主刀医生 [35] - 术式成本下降带动普及 医院和医生接受度逐步提高 [36] - "十四五"规划中新增规划设备超过3,528台 远高于"十三五"期间的225台 设备数量增幅超过218% [36] - 2024年中国腔镜机器人目标术式的年手术总量约为791万例 若渗透率提升至50% 预计相关手术量将达395.5万例 [36] - 国产设备单台手术费用可降至进口达芬奇机器的50%–60% 部分手术耗材已控制在1万元以内 [36] 行业规模 - 2022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1.2亿元人民币 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8.4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33.3% [37] - 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大至351.6亿元人民币 2026年至2030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5% [37] - 设备 耗材与服务三大板块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0.7% 29.9%和19.9% [37] - 国产化突破显著降低采购成本 推动医院集中采购放量 [38] - 进口"达芬奇"设备中标价格普遍在2,000万–3,000万元区间 国产品牌中标价大幅下降至600万–1,400万元之间 [38] - 达芬奇国产型号IS4000CN从1,800万直降至1,300万–1,450万元 2024年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量超过25台 [38] - 2024年前三个季度达芬奇国内装机仅28台 同比下降近30% 而同期国产品牌累计中标突破31台 [38] - 2020年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约为350台 至2023年增长至800台以上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38] - 国产品牌的渗透率由不足10%上升至35%以上 [38] - 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推动行业快速起量 [39] - "十四五"期间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新增配置证达559台 较"十三五"期间225台增加了约149% [39] - 截至2024年全国各地已累计发放超240张腔镜机器人配置证 [39] - 从2021年到2024年 全国三甲医院中配置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数量由不足20家迅速扩大到超过80家 [40] - 未来国产企业数量众多 短期内竞争将加剧并出现出清潮 [41]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有超过10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此外仍有20余款产品处于注册或临床试验阶段 [41] - 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2] - 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全球累计装机量已超过9,600台 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42] - 微创医疗旗下"图迈"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完成79,694例手术 [42] - 中小企业聚焦于特定术式或特定应用场景 例如唯精医疗在狭小空间精细化术式中布局微型机械臂 瑞龙外科采用模块化分体设计 [42]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 第一梯队有直观医疗 微创医疗 术锐医疗 思哲瑞 山东威高集团等 [48] - 第二梯队有精锋医疗 瑞尔博 朝聚医疗 博联睿等 第三梯队有东软汉鼎 术本智能 朗呈医疗 瀚海医疗等初创企业 [48] - 竞争格局的核心原因在于进口巨头早期进入和国产替代政策启动时间滞后 造成技术代差和市场时差 [49] - 截至2024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已累计完成超40万例手术 覆盖全国近300家三甲医院 [49] - 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直到2021年才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 国产企业在市场化路径上至少落后15年 [49] - 研发与注册周期长导致中国企业积累滞后 产品从原型设计到最终获得批准周期普遍长达5–10年 [50] - 图迈医疗自2009年启动研发历时13年方于2022年获得上市批准 [50] - 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趋势 头部企业将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持续拉大差距 [51] - 进口达芬奇系统定价高昂 历史标价普遍在2,000万至3,000万元每台 年维护费约150万元 [51] - 国产品牌竞标报价多在900万至1,700万元/台 思哲睿SR1000型号中标价仅538万元 售价不到进口机器人的25% [51] - 数据闭环能力将重构竞争门槛 [52] - 微创医疗公司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24年已完成超过1,000台手术 形成结构化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集 [52] - 其系统算法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 而中小企业算法优化周期普遍超过12个月 [52] 上市公司速览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总市值411.8亿 营收规模9923.7万 同比增长108.5% 毛利率47.4% [54] - 山东威高集团总市值220.8亿 营收规模69.0亿 同比增长-1.1% [54]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营收规模1.3亿元 同比增长58.6% 毛利率68.8% [55] 企业分析 - 微创医疗具备强大的母公司支持和成熟的产业协同优势 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国产四臂系统 [59] - 精锋医疗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精密机械设计和智能控制系统 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和专利储备上表现突出 [63] - 思哲瑞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自主研发 技术实力突出 拥有多项核心专利 涵盖机器人手术精密控制 视觉导航等关键技术 [67] - 术锐医疗具备较早的产品注册和市场准入优势 拥有多款获批产品 覆盖不同手术场景 临床装机量领先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72]
北京亦庄47家先进级智能工厂领跑全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4 10:00
北京亦庄智能工厂发展概况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47家先进级智能工厂 占全市14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的31.5% 数量居全市首位 [1] - 该区域贡献全市9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中的3家 占比达33% [1] - 政府目标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基础级智能工厂全覆盖 卓越级工厂批量涌现 领航级工厂突破零 [9] GE医疗北京基地智能制造成就 - 基地为GE医疗全球最大影像设备制造基地 承担全系列产品线生产包括CT、手术机等及核心部件[3] - 全球销售CT中70%产自该基地 产品供应100多个国家 [3] - 部署45个数字化解决方案 运用AI及工业物联网技术使订单交付时间从14天缩短至7天 急单准时发货率提升40% [3] - 通过自动化测试隧道将设备测试时间从6天压缩至5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升44% [4] - 太阳能光伏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 几乎覆盖全部用电需求 [4] SMC智能工厂技术创新 - 采用3.5bar低压空气系统实现能耗优化 通过AMS系统自动调节气流并触发预测性维护 [7] - 高精密气缸组装车间自动化生产线覆盖90%以上主力机种产能 [6] - 加工车间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90% 应用视觉检测技术提升质量检测精度 [6] - 自动装配线通过MES系统与PLC交互 单线效率提升50%以上 [7] - 未来计划通过IoT和AI算法优化生产排程与库存管理 [9] 产业政策支持 - 市级"新智造100"政策对智能工厂提供25%-30%投资补贴 最高3000万元 [9] - 区级配套措施正在制定 旨在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9]
均普智能发展逐步多元化 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实现突破式进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8-23 12: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32亿元[1] - 期末在手订单规模34.64亿元[1] - 新接订单11.12亿元,同比增长20.22%[1] 业务结构 - 非汽车业务订单达4.45亿元,占总新接订单约40%[1] - 医疗健康领域中标连续血糖监测传感器生产线项目,年设计产能1500万件[1] - 获得胰岛素注射笔及自动注射器全自动生产线项目[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自主研发多刃体智能装配工艺应用于国际知名品牌剃须刀刀片组装订单[1] - 获得高端电动牙刷驱动单元柔性装配线订单[1] - 人形机器人贾维斯2.0智能系统完成多模态升级,接入大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2] 战略合作与产能建设 - 与国内头部医疗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开发胰岛素注射笔平台化凸轮技术[1] - 与智元机器人合资公司首条本体量产中试线投产[2] - 合资公司接获超2800万元人形机器人生产销售订单,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步生产[2] 研发与教育合作 - 贾维斯轻量化1.0版本交付清华大学等高校用于科研教学[2]
中集环科: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以担当彰显企业风范
中证网· 2025-08-22 20:16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2.14亿元,归母净利润6260.12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27亿元 [1] 技术创新与绿色制造 - 建成行业首条全自动粉末喷涂线,通过"油改粉"降低生产过程污染源 [1] - 采用绿色钢材(低碳钢)降低碳排放,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1] - 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获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绿色智造双化协同标杆奖等荣誉 [1] 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 - 成功研发国内首例TDI铁路罐箱并通过静强度及冲击试验,推动危化品运输"公转铁"进程 [2] - 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提升,客户群体持续扩大 [2] - 医疗设备部件业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6.12%,连续多期保持两位数增速 [2] 发展战略 - 以"智改数转、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 [2] - 通过罐箱柔性绿色智能工厂建设奠定长期可持续发展基础 [1]
威奥股份(605001.SH):已将O2ark氧舱在西藏地区成功布局了10多个点位
格隆汇· 2025-07-31 16:01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采用"线上精准触达+线下场景渗透+垂直领域合作"的立体化渠道策略推广O2arK氧舱产品 [1] - O2arK氧舱产品覆盖从个人消费者到B端机构的全链条需求 [1] - 产品适用于居家、休闲、办公、商业等多种场景 [1] - 公司已与海外客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在拓展海外市场 [1] - 在西藏地区已成功布局10多个点位,覆盖稻城亚丁、八廓街、羊湖、纳木错、冈仁波齐等高海拔区域 [1] 行业趋势 - 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导致老年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1] - 市场对健康改善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