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海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未来机器人陶泽文:中国深海机器人的逆袭之路|50x50
钛媒体APP· 2025-08-18 19:30
深海机器人行业概况 - 全球90%海域水深超过1000米 蕴含丰富油气资源 矿产及生物群落[2] - 人类饱和潜水技术极限深度仅300米 超300米需依赖深海机器人探索[2] - 美国和加拿大主导水下机器人市场 Schlumberger Oceaneering International Saab Seaeye等为全球领先企业[2] - 中国自1986年"海人一号"起步 逐步发展出覆盖全海深技术体系 包括6000米级CR-01 7000米级"蛟龙号"及"潜龙""海斗"系列[3] 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 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8年12.4亿元增至2022年62.7亿元 年均增速38.6% 预计2025年超80亿元 2027年达300亿元[4] - 全球深海机器人整机交付市场规模2028年预计4200亿元 工程作业服务市场达1.5万亿元[4] - 海底光缆年均故障超200次 传统人工维护单次成本500万美元 机器人方案可降本40%以上[3] - 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预计500GW 中国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水下机器人运维需求年增23%[3] - 深海采矿领域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亿美元[3] 技术国产化进程 - 2018年国内水下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达85% 推进系统超90% 高精度传感器近80%[4] - 截至2025年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降至20%以下[4] - 以液压矢量机械臂为例 国产化后售价从400余万元降至200万元以内[7] - 国产替代促使海外厂商降价(如德国水下挖掘机器人降价1/3)并改善服务响应[11] 公司核心竞争力 - 未来机器人实现从核心配件到控制系统全产业链国产化 产品覆盖6000米深度 销往30余国[5] - 公司成立22个项目组攻克上万零件技术难题 例如深海35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耐压与传输技术[8] - 产品性能 稳定性 作业效率达国际一流水平 ROV领域与国际头部公司无技术差距[9] - 当前订单排至2026年 海外订单占比峰值达70% 涉及俄罗斯 新加坡 秘鲁等国花岗岩切割与清淤机器人[12] 融资与战略布局 - 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中石油昆仑资本等产业基金[5] - 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市场拓展及产业化布局 目标构建"基础-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应用"一体化产业链[13] - 中石油集团将"深地深海能源"列为未来产业 投资旨在补链海洋工程装备 延链油气主业[14][15]
中国经济圆桌会·新华全媒头条|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5-08-13 12:01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还多 [2]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海工装备市场份额超50% [2] -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世界首位 [2]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海洋产业涵盖15个主要门类,从传统渔业向深海矿产、基因资源利用拓展 [2] - 山东港口烟台港完成单支83.5吨海上风电叶片装船,推动"港产城"融合 [3] - 山东计划建设裕龙岛炼化、日照精品钢基地等重大项目,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 [3] 海洋科技创新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标志性装备突破 [5]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10909米纪录,"梦想"号钻探船最大钻深11000米 [5]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覆盖2000米梯度试验环境 [6] 新兴产业布局 - 自然资源部推进海洋能规模化、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及"AI+海洋"布局 [7] - 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139处,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825万吨,增加值超千亿 [7] - 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推动渔业工业化、智能化生产 [7] 国际合作与治理 - "雪龙2"号联合8国科研机构完成南极科考,创单船任务最长纪录 [8] - 中国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生境、蓝碳等领域 [8] - 上半年全国邮轮旅客量同比增40.1%,天津港单日过境免签旅客超400人 [9] 全球基础设施联通 - 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瓜达尔港向产业枢纽转型 [9] - 秘鲁钱凯港开港运营,福建开通首条直航厄瓜多尔班轮航线 [9] -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6000+人次海洋领域培训 [9]
筑基深海产业新高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1 15:39
产业基础与实力 - 黄埔区聚集4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 包括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 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7] - 交付国内首批甲醇双燃料65000载重吨散货船 5万吨级新型绿色化学品成品油船和普盛海洋牧场6号平台[7]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最大11000米钻深能力 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的科考船[7] - 深海装备基地承担多项国家级研发任务 深海机器人和深海基站产品已出口多个国家[7] 科研资源与技术突破 - 集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南海遥感技术应用中心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等顶级机构[8] -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研发"探索6000"AUV和"海星7000"ROV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8]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及下属6家驻穗事业单位长期深耕深远海观测监测[8] 发展挑战与瓶颈 - 产业规模与产业链完善度有待提升 深海装备制造和资源开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10] - 科技创新转化效率不高 产学研用融合不够紧密 科研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10] - 专项政策精准度不足 海洋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缺失[10] - 市场应用场景拓展不足 与南沙东莞中山等周边区域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10] - 高端复合型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存在缺口[10] 战略举措与布局 - 出台深海产业专项政策 在税收优惠 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方面加大扶持[12]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12] - 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深海科技产业核心区 布局深海装备制造基地和生物基因技术中试平台[12] - 在"三城一岛"规划中划定专属用地建设深海科技产业园 吸引海洋测绘和深海探测等上下游企业集聚[12] - 成立深海产业发展协调专班 与南海局等单位共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13] - 靶向引进国际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13] - 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加大高端复合型人才引进[13] - 联合南方海洋实验室建立全球深海科学家工作站 实施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智[13]
让“蓝色引擎”动能更澎湃
广州日报· 2025-06-07 03:18
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 - 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约3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参会 [1] - 大会展示"港、船、能、药、游"五大海洋经济赛道的前沿成果,吹响广州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1] - 广州依托通江达海的交通基础、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产业基础和66家涉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国内领先 [2] 广海汇平台 - 全国首个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广海汇"正式发布,整合企业、政策、土地、投融资和产学研用五大资源库 [2][3] - 平台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嵌入"海精灵"AI"科技红娘"实现产学研信息一键触达 [2][3] - 广州航海学院科研处处长表示平台可帮助找到更多合作者,广州海工副总经理认为平台有助于快速找到上下游合作企业和投资机构 [3] 海洋科技创新项目 - 大会路演展示20个前沿项目,签订11项合作协议(战略合作类4项、招商类6项、标准制定类1项) [3][5][6] -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治疗鼻咽癌、肝癌等恶性肿瘤 [4] -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将水产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值胶原蛋白肽等产物,应用于医药、日化、保健品等领域 [4] - 广州航海学院研发深远海SPAR漂浮式风光波能源岛,集风能、太阳能、波浪能采集技术于一体 [5] - 深海智人公司研制深海机器人,可用于深海油气开发、海底管缆埋设等领域,提升作业效率节约成本 [5] 战略合作与招商项目 - 战略合作类4项包括广州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合作协议 [5] - 招商类6项涵盖黄埔区、南沙区、番禺区、广州港集团与涉海企业在港口建设、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6] - 标准制定类1项为"智能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测试标准研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启动 [6]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深海科技”,上市公司掘金万亿新蓝海
财经网· 2025-03-25 18:29
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与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并列[2] - 上海 青岛 深圳 海南 广东等地出台专项规划和合作协议 加速深海科技产业化进程[3] - 政策表述从2021年深海工程 2023年深海深地探测升级为2025年深海科技 标志战略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转型[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深海科技被东吴证券定义为十万亿级市场 深海科技指数近一月累计上涨15.54%[1][4]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 较上年增长5.9%[2] - 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收到超过400条深海科技业务布局问询[8] 产业链与关键技术 - 产业链覆盖上游装备制造与基础技术研发 中游资源勘探与开发 下游商业化服务与衍生应用[5] - 关键技术包括耐高压耐腐蚀装备 AUV/ROV/UUV水下航行器 海底数据中心 漂浮式风电平台等[6][7] - 深海装备制造 资源开发和新基建成为三大先行赛道[6] 技术突破与成就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10909米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突破11000米钻深能力[5] - 全球在大洋深水区钻井超4000口 取芯超40万米[5] - 中集集团蓝鲸1号/2号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 钻井深度15240米为全球最深[8] 上市公司布局 - 中集集团在超深水装备和FPSO/FLNG订单取得实质性进展 彰显高端装备制造能力[9] - 海油工程具备3000米级水下工程作业能力 拥有17台水下机器人和深水软铺系统[9] - 科思科技开发自研AI算法和轻量化处理技术 提高水下探测准确率[9] - 邵阳液压深海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实现1500米深潜数据采集和故障诊断[10] 资本市场表现 - 深海科技指数成分股神开股份 巨力索具 海默科技等涨超50%[1] - 巨力索具3月13日至21日达成6连板 股价从3.35元升至6.55元[8] - 神开股份走出7连板 海兰信等短期大幅上涨[8] 产业应用场景 - 海底数据中心节能方案和漂浮式风电平台技术逐步落地[6] - 海上风电开发成为深海科技重要表现形式 深远海风电引领技术发展[7] - 深海机器人 水下多相流量计等装备应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