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海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让“蓝色引擎”动能更澎湃
广州日报· 2025-06-07 03:18
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 - 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约3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参会 [1] - 大会展示"港、船、能、药、游"五大海洋经济赛道的前沿成果,吹响广州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1] - 广州依托通江达海的交通基础、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产业基础和66家涉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国内领先 [2] 广海汇平台 - 全国首个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广海汇"正式发布,整合企业、政策、土地、投融资和产学研用五大资源库 [2][3] - 平台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嵌入"海精灵"AI"科技红娘"实现产学研信息一键触达 [2][3] - 广州航海学院科研处处长表示平台可帮助找到更多合作者,广州海工副总经理认为平台有助于快速找到上下游合作企业和投资机构 [3] 海洋科技创新项目 - 大会路演展示20个前沿项目,签订11项合作协议(战略合作类4项、招商类6项、标准制定类1项) [3][5][6] -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治疗鼻咽癌、肝癌等恶性肿瘤 [4] -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将水产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值胶原蛋白肽等产物,应用于医药、日化、保健品等领域 [4] - 广州航海学院研发深远海SPAR漂浮式风光波能源岛,集风能、太阳能、波浪能采集技术于一体 [5] - 深海智人公司研制深海机器人,可用于深海油气开发、海底管缆埋设等领域,提升作业效率节约成本 [5] 战略合作与招商项目 - 战略合作类4项包括广州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合作协议 [5] - 招商类6项涵盖黄埔区、南沙区、番禺区、广州港集团与涉海企业在港口建设、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6] - 标准制定类1项为"智能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测试标准研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启动 [6]
对话世航智能创始人陈晓博:水下机器人是一个长期坚持有价值的产业|钛媒体AGI
钛媒体APP· 2025-05-16 12:25
公司融资与投资 - 世航智能近期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5000万元融资,天使+轮由招商启航资本领投,Pre-A轮由金沙江创投、云泽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昆山天使基金持续跟投,吴中金控、鞍羽资本跟投[2] - 这是公司成立近两年的第三轮融资[3] -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领投该公司,此前曾宣布"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2]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水下机器人首次实现稳定、高速、全自由度作业,拥有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六大全面自研系统[7] - 已拥有水下机器人、智能船艇等相关知识产权150余项[7] - 自研全自由度姿态控制算法,适应3节及以上海况作业,抗流能力全球领先[7] - 机器人可在0米至1万米海洋作业,应用于无人船舶、运输、清洗等多个水下场景[7] - 首款水下清洗机器人"虎鲸"已投入商用一年多,比国外同类产品效率高3倍,成本只有七分之一[7] - 将于今年四季度发布Ocean X系列新品[12] 公司商业化进展 - 在0-300米层面已经商业化并产生销售收入[3] - 去年收入实现翻倍增长[7] - 合作客户包括中国华电科工集团等高可靠特种行业、航运公司、港口集团[7] - 公司采用"应用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策略,当前主要应用于船舶清洗场景[3] 行业现状与前景 - 水下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高,国内相关企业数量较少,市场格局分散[8] - 2022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110.2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400亿元[8] - 海洋占地球70%面积,但目前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只有1%[5] - 中国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全球前五,但海洋高端工程核心设备自给自足率不到5%[5] 公司团队与创始人 - 创始人陈晓博毕业于哈工程和西工大,28岁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5岁成为正高级工程师[5] - 曾主持20余项国家和国防重大科研计划,主导研发全国首台商用水下清洗机器人[6] - 核心团队大部分出自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利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6] - 目前团队总规模不到100人[6]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定位是解放0到1万米深海的超级生产力[3] - 提出"机器人三定律":做人干不了或极其危险的事、效率低的事、成本高的事[9] - 强调长期技术投入,认为水下机器人是长期坚持有价值的产业[10] - 目标是带领中国科技崛起,共建海洋强国[12]
华菱线缆2024年营收净利双增,海外业务收入飙升250%
经济网· 2025-04-01 09:31
公司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58亿元,同比增长19.82%,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26.07% [1]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62元(含税) [1] - 海外市场业务收入约2亿元,同比增幅达250% [1] - 研发费用达1.34亿元,同比增长17.03% [1] 业务发展 - 能源分部保持淮北矿业、山东能源、中煤、陕煤等战略客户,新开发矿用通信电缆在盘江精煤取得批量销售,单笔合同超千万 [1] - 完成深海机器人用柔性脐带缆国产化试用,航空用铝合金导线国产化鉴定,铝合金避雷线研发及35kV风力发电用耐扭转电缆6套产品交付 [1] - 开发机器人电缆具有耐扭转性能,弯曲寿命2000万次以上,适用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深海机器人等移动部位 [2] 行业机遇 - AI、机器人、生物医疗等新技术产业为线缆行业带来新机遇,AI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对智能复合传输数据线缆提出更高要求,AI设备散热需求推动耐高温线缆材料使用 [2] - 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对轻量化、耐扭转特种控制缆需求加大 [2] 战略规划 - 公司将紧跟人工智能、机器人、高频通信等新产业领域,探索以特种电缆和新产业为主的第二增长曲线 [2] - 通过产业+资本双轮驱动,聚焦特缆等核心产业链和市场,借助资本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优质企业并购整合与产业协同 [2] - 目标建成高端线缆集成和智能复合传输世界一流领军企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