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

搜索文档
理想在纯电使用油车审美与纯电正向设计之间选择了后者
理想TOP2· 2025-07-06 23:22
纯电车设计理念差异 - 纯电车采用油车审美与纯电正向设计是不同商业选择,无绝对优劣,但会导致不同短中长期商业结果 [1] - 小米SU7/YU7因高颜值获得市场认可,其设计理念明确要求"大多数主流消费者第一眼觉得好看",这导致其必然接近油车时代审美 [1] - 理想MEGA因先锋设计遭遇强烈舆论反弹,促使公司调整i8/i6车型设计方向,降低先锋性以贴近主流审美 [1] 小米车型设计特点 - SU7/YU7外形具有典型油车审美特征:长前悬设计,且被广泛认为与某些油车相似 [2] - 两款车型均为纯电正向设计,注重低风阻(0.195Cd)、低能耗、高续航(YU7标准版25万价位实现800+CLTC续航)及快充能力 [2] - SU7 MAX操控性能按Model 3 Performance的90%标定,显示其接近特斯拉的操控水平 [4] 理想设计理念突破 - 提出第二代纯电正向设计思路,可能在5-10年内引领行业,核心是配套补能体系(5C超充)和空间重构(取消前备箱) [3][5] - 5C电池+超充站组合被视为固态电池商用前中国市场最优解,在体系ROI和正外部性上优于换电模式 [5] - 取消前备箱换取更大座舱空间的设计基于"自动驾驶实现后内部空间价值最大化"的判断 [6] 特斯拉行业标杆地位 - 特斯拉第一代纯电设计(低风阻/操控/能耗/续航)仍是行业基准,其他厂商在能耗等方面难以超越 [4][5] - 特斯拉前备箱设计(短前悬+前储物空间)成为行业参照系,但理想选择完全不同的空间分配方案 [5] 市场反馈与财务表现关联 - 小米过去15个月财务增量表现良好,理想同期表现低于预期(原计划2024年80万辆/2025年160万辆),导致舆论对其设计决策的批评加剧 [2] - 公司财务表现直接影响舆论对其商业决策的评价倾向,属于行业普遍现象 [2] 技术路线比较 - 理想在补能体系(5C超充)和空间利用(座舱最大化)实现差异化突破,但在风阻/操控/能耗等基础性能上承认无法超越特斯拉 [4][5] - 小米选择在操控等维度贴近特斯拉标准,同时通过油车审美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4] 自动驾驶影响评估 - 理想认为其空间设计在自动驾驶时代更具长期价值,但实现周期可能超过1-2年 [6] - 若自动驾驶快速普及,理想的设计理念可能比小米的现时审美导向更具时间考验性 [6]
新款特斯拉 Model Y 性能版谍照曝光:采用运动型尾翼、21 英寸轮毂、尾部特殊标识
新浪财经· 2025-06-23 04:36
新款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外观更新 - 新车增加了运动型碳纤维尾翼和运动型后保险杠 [1] - 采用了更大的21英寸轮毂和尾部特殊标识 [1] - 可能推出新的车漆颜色 [1] 新款Model Y Performance性能提升 - 车身高度比标准版更低,提升驾驶动态表现 [4] - 预计搭载510马力双电机配置,相比现款456马力显著提升 [4] - 0-60英里/小时加速时间有望优于现款的3.7秒 [4] 特斯拉Model Y产品线扩展 - 在基础版RWD长续航车型更新后,将推出7座版和Performance高性能版 [4] - 新款Model Y Performance原型车已在城市街道和赛道多次被目击 [4]
一位很喜欢理想的M3P车主为何对理想i8 Cltc不到800很遗憾?
理想TOP2· 2025-05-26 21:38
核心观点 - 一位资深纯电用户对理想纯电车型未能突破800公里CLTC续航表示遗憾 认为更高续航能显著提升高速补能体验和用户安全感 [2][3][4] - 当前700公里CLTC续航在长途高速场景下仍存在补能焦虑 800公里以上可减少充电次数并优化行程规划 [3][6] - 理想超充站密度和排队问题仍是制约补能体验的关键因素 需实现主流线路每200公里覆盖及10%以下排队率 [6] 用户需求分析 - 资深用户期望夏季实跑550公里/冬季450公里以上续航 以支持连续3-4小时高速行驶 [3] - 多100公里CLTC续航可完全转化为用户安全感 不受电量百分比计算方式影响 [4] - 90%用户高速行驶240公里内需休息 未来辅助驾驶普及后该里程阈值可能提升 [4] 补能场景痛点 - 北京-上海高速:700CLTC需3次充电(含第三方桩) 800CLTC仅需2次理想5C充电 [3] - 湖南地区超充站分布不均 南北干线仅长沙/郴州/岳阳有理想站 服务区第三方桩质量差 [6] - 杭州-广州线路存在457公里无理想超充的空白段 800CLTC可提升该路段通过性 [6] 产品性能争议 - MEGA车主实测120km/h巡航:夏季400-450公里/冬季350公里(100%-0%) 与厂商宣传存在差异 [3] - 多数车主电耗估算存在偏差 实际驱动电耗鲜少低于20kWh/100km [3] - 用户愿意为10度电池容量支付1.5-2万元溢价 但当前性价比偏低 [2] 基础设施挑战 - 理想需解决超充站三大问题:密度(200公里全覆盖)、排队率(<10%)、下高速站配套(卫生间/餐饮/快速返高速) [6] - 现有MEGA车主普遍具备高技术水平(如自制充电规划程序) 普通用户操作门槛可能过高 [5][6]
马力大,就是原罪!
电动车公社· 2025-05-14 23:45
小米汽车近期舆论风波 - 小米SU7事故后雷军首次公开表态情绪低落[1] - 事故引发全国关注并成为主管部门严管辅助驾驶虚假宣传的导火索[2] - SU7 Ultra交付后因超速和严重交通事故引发对公共道路释放大马力的质疑[2] - 前机舱盖设计争议进一步加剧舆论压力[4][5] 大马力电动车行业问题 - 电气化时代获取马力门槛降低 二三十万即可拥有零百3秒性能[12] - 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极氪001等车型均有类似飙车事件[11] - 行业需共同面对马力监管与法规完善问题[13] 小米SU7 Ultra的OTA限制措施 - 5月1日推送软件更新 将1548匹马力限制至约900匹[15][17] - 需在赛道刷圈速达标才能解锁"排位模式"[19] - 直线竞速模式增加60秒P档待机限制[20] - 超速提醒功能在135km/h时触发多重警报[27] 车主反应与小米应对 - 部分车主认为权益受损 投诉未提前通知[27] - 5月7日小米暂停推送并道歉 承认沟通不足[31] - 已更新用户需等待4-8周新版系统[33] 行业监管与法规探讨 - 燃油车同等性能需200万级超跑 电动车实现科技平权但带来安全隐患[35][36] - 澳大利亚要求370马力/吨以上车型需"超级驾照"[47] - 意大利禁止新手驾驶73马力/吨以上车辆 拟延长限制至3年驾龄[50][51] - 日本90年代通过280马力限制协定 2004年后逐步放开[57][59] 技术本质与解决方案 - 电动车性能竞赛类似日本70年代马力竞争历史[54][60] - 需推动驾照分级和行业统一标准 而非单纯限制技术[39][46] - 提议分四级动力模式 通过培训逐步解锁性能[41][4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