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补贴

搜索文档
沿着消费政策发力方向探讨内需空间
国联证券· 2025-05-23 18: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消费券即时刺激文旅餐饮服务消费但效果随时间弱化;提高生育率是长期问题,直接资金补助助力中期人口回升;日本经验显示政策助力入境旅游进步,游客“量变到质变”需时间,入境游退税购物空间广格局优[4][8][8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政策方向:挖潜内需成为共识 - 政策梳理:全球经济不确定、逆全球化背景下,内需优势凸显,挖潜内需成共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列为重点任务之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发展服务消费[15] - 政策脉络:促进收入增长、加大生育保障、扩大入境消费等是提振消费有力抓手,包括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服务消费提质等行动[16] 政策影响:消费券即时提振效果优,生育+入境消费政策带来中长期增量 - 消费券:消费券分行业券和通用券,长三角餐饮类消费券占比最高,地方常结合节假日发券。上海餐饮类消费券乘数效应约4.2,消费券拉动作用与地方经济水平成反比,酒店景区类消费券拉动效果更好,上海本地企业受益明显,全国性企业受益有限[22][29][32] - 生育政策:2022年后中国人口负增长,出生人口下滑,结婚人数减少和生育意愿走低压制出生人口。政府出台生育激励政策且力度范围加大,2024年湖北天门市出生人口同比增17%印证直接资金投入生育补贴效果。海外政策显示提振生育率需兼顾多层面,是长期问题,不同国家政策效果因实施年限和力度而异[35][42][46] - 入境消费:签证、支付及住宿便捷化使入境游客快速回升,2024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61%,消费规模增长但占GDP比重低于世界主要国家。日本“观光立国”政策助力入境游发展,但游客“量变到质变”需时间,退税购物成日本零售业繁荣驱动力,百货公司占主导。中国退税政策优化有望扩大效应,敏感性测算中长期退税空间为800亿元[54][64][76] 投资建议:看好政策带来的中长期增量 - 看好产品、品牌势能突出的头部公司,如老铺黄金、巨子生物等;拼搭角色玩具龙头布鲁可;头部酒店集团华住集团;IP运营能力优且估值性价比高的名创优品;消费品进出口枢纽+具备AI变现能力的小商品城;兼具顺周期+AI应用双重催化的北京人力;建议关注中国中免、王府井等[11][83]
生育补贴怎样做更有效
2025-05-15 23:0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未提及公司,行业为生育补贴相关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中国生育政策演变**:自十八大以来,2013 年放开单独两孩政策,2016 年全面实施两孩政策,2021 年放宽至三孩政策并首次提出配套支持措施[3] - **各地生育补贴政策特点**:倾向三孩,一孩、二孩、三孩补贴占比分别约 3%、30%、70%;总体补贴金额较低,三分之一地区 123 孩合计补贴占居民年度收入比例不足 20%;部分地方将生育补贴与购房券结合,如湖北天门市[6] - **生育补贴与经济激励结合效果**:湖北天门市结合现金和购房券高额补贴,提高出生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开发投资和销售均增长超六个百分点[7][8] - **各地生育补贴政策促进出生率差异**:天安政策效果显著,2024 年出生率改善明显;鄂州、青岛、义乌等地效果可能不及天安;攀枝花有阶段性效果;克拉玛依出生率数据优于全国;云南和宁夏出生率趋势较好;杭州和郑州产业发展提升出生率;大部分地区效果有限,黑龙江出生率仍较差[9] - **评估地方生育政策影响因素**:需考虑经济条件、住房价格、生育意愿、人口结构等,总和生育率更合适但数据缺失,如黑龙江因年轻人流出出生率差[10] - **地方政府生育补贴政策效果**:效果有限,多数地区出生率未显著改善,原因包括人口流出、财政压力大、对流动人口包容性不足[11] - **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生育政策挑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缺乏明确考核指标,部分实施细则未出台[12] - **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原因及政策匹配性**:主要由一孩出生率大幅下滑所致,现行政策主要针对三孩补贴与实际不符,应转向一孩家庭并加大补贴力度[2][13] - **优化生育支持体系措施**:重点转向一孩家庭,加大整体补贴力度,中央统筹全面覆盖式补贴,各地结合特色产业推出额外激励措施[14][15] - **国际经验中高额生育补贴与出生率关系**:存在一定正相关性,但东亚地区需综合治理社会结构性问题[16] - **东亚地区生育率低原因**:经济成本高、生育养育成本大、文化因素、制度不完善、移民少、女性婚后就业瓶颈等[17] - **补贴政策对东亚地区生育率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但因特殊因素需更大力度补贴,总体出生人口可能仍下降[18] - **未来几年东亚地区出生人口趋势**:持续下降,2030 年前速度较快,2042 年左右加速下行,长期母婴相关需求或受益[19] - **生育率与出生人口关系**:增加补贴可能提高平均生育率,但适龄妇女人数减少使总体出生人口面临压力[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1 年四川攀枝花率先响应,每月为二孩发放 500 元补贴直到孩子三岁;2022 年 7 月 17 个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各地跟进出台政策;202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文件,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生育政策和育儿补贴作为重点工作,下半年预计密集出台细则[4][5] - 2023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 28.2‰,一孩出生率为 13.4‰,二孩为 11‰,三孩为 3.9‰;2001 - 2023 年一孩出生率从 30‰降至 13.4‰[13] - 天门市 24 年财政投入占比约 2%,全国推广该比例每年投入约 2340 亿[15] - OECD 国家很多将家庭支持占 GDP 比例设定在 2.5%左右;日本自 2005 年以来 GDP 占比有所抬升并稳定维持[16] - 日本和韩国非婚生育比例为 2% - 3%,法国为 60%,德国为 35%,欧元区约为 40%[17] - 投资者应关注母婴相关需求领域,综合评估新生儿数量、适龄妇女人数及结婚人数等因素[21]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7 22:53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但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 [4] -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5.7%增至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家庭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 [7] - 生育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抑制生育意愿,"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4.6%、2.2%增至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智能化、数字化 [11] - 产品和服务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相对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严重 [12] - 日本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65岁及以上占比29%),社保三支柱体系完善但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老龄化率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结构年轻但教育分化、失业率高,复制中国人口红利较难 [15] 政策建议 - 实行差异化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推动社保全国统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