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藏品
icon
搜索文档
技术应用 | 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发展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7-08 12:56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 - 区块链技术被列为"十四五"规划中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金融监管总局鼓励银行保险行业积极探索应用创新 [1] - 截至2024年8月底,中国已备案4038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其中金融科技领域占比15%(601个),保险相关39个 [1] - 区块链应用分为存证溯源(占比最高)、多方协作、价值共享三大类别,分别对应不同行业需求和技术难度 [3][4] 区块链典型应用场景 - 存证溯源类:司法存证(杭州互联网法院案例)和商品溯源(食品/药品/奢侈品行业)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 [3] - 多方协作类:供应链金融等领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组织数据共享,降低信任成本 [4] - 价值共享类:跨境贸易场景(如TradeLens)链接进出口商/港口/银行等参与方,提升数据互信 [5] 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案例 - 国际案例:安盛保险2017年推出基于以太坊的航延险产品Fizzy,实现自动理赔 [6] - 国内案例:中国人保2018年建设肉牛养殖保险平台解决承保计量难题 [6] - 上海保交所区块链再保平台实现保险公司间数据实时同步,消除人工对账 [7] 中国太保区块链战略 - 定位联盟链应用,聚焦六大场景领域(医疗健康/跨境贸易等)和四大流程领域(核保理赔等) [7][8] - 自主研发"太保链"平台,包含存证溯源/隐私计算等六大功能模块,支持BaaS服务 [8] - 沪惠保项目应用区块链实现主动理赔服务,2024年覆盖超600万参保人 [9] 未来发展趋势 - 保险行业内部可通过联盟链加强数据协作,防范骗保等风险 [10] - 跨行业协作将构建新型生态圈,如农业(土地流转数据共享)、绿色低碳(能源设备保险)等领域 [11][12] - Web3发展带来新机遇,包括DePIN(分布式能源网络保险)和RWA(数字资产保险)等创新场景 [12][13]
山东千万资金助力文艺精品创作孵化
齐鲁晚报· 2025-07-05 05:09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支持 - 山东省发布《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包含5个方面23条措施 重点支持文化科技研发 文化智能装备 文化应用场景等方向 [1] -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后补助 对原创性文化技术类 应用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对文化元宇宙"名品""名景"给予资金奖励 [1] - 每年统筹1000万元资金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孵化 对"好苗子"创作项目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扶持 [2]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规划 - 《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2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 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 培育20家左右重点企业 [2] - 山东省已培育1659个首版次高端软件 包括齐鲁文化大模型 73个首件套电子产品 16个元宇宙创新"名品" 18个应用"名景" [3] - 11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1% [3] 文旅数据平台建设 - 山东省整合齐鲁文化大模型 山东公共文化云等现有平台 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 [4] - 通过整合版本资源 文献资源和算力资源等核心要素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 [4] - 加速文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4]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 山东省选取11家单位试点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 构建齐鲁文化基因数据库 [6] - 推动文化基因的数字化 版权化 商标化 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和价值化 [6] - 将形成省市县三级文化基因资源清单 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 数字演艺等数字化产品 [6]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③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18
北京中轴线文化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 - 天坛公园以祈年殿景观开发的文创雪糕成为爆款产品,吸引大量游客[1] - 限量版"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冰箱贴每日仅售400个,需提前3天预约,带动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1] - 文创产品融合历史与现代元素,为中轴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创造可观经济效益[1] 文商旅融合业态 - "全聚德中轴食礼"体验店推出京味茉莉白毫茶饮与茶点套餐,打造美食文化沉浸体验[2] - 沉浸式剧本杀店以"中轴线密室逃脱"为卖点,将历史事件与老建筑实景结合[2] - 隆福寺文化街区市集同步销售非遗手工艺品与数字藏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2] -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住宿餐饮商业繁荣,构建文化驱动的综合消费生态[2] 城市生活场景创新 - 胡同文创店推出主题盲盒手办,老茶馆与咖啡馆共存的混搭文化场景[3] - 东城区精选30余处露台景观,如王府井酒店露台可观赏故宫落日,明城墙咖啡店可聆听北京站钟声[3] - 文化供给与商业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文化浸润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3] 文化遗产价值转化 - 中轴线通过文创开发、业态融合、场景再造,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潜能释放[1][2][3] - 创新模式既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3]
数字消费融入生活 北京以数字技术重构消费|聚焦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搜狐财经· 2025-07-02 18:45
张开双手,翩翩飞舞的蝴蝶可以落在双手上;用手指拖动八大星球,就能把它们依次放在闪闪发亮的银河系轨道 图中。小朋友们发出阵阵惊呼。走进位于北京坊地下一层和二层的数字体验空间,便沉浸在数字化虚拟空间中 了。现场共包含数字体验、AI互动空间、LBE院线、科技艺术中心和数字研学中心五大主题场景,综合运用人工 智能、数字科技等前沿技术,构建全新的沉浸式数字消费空间。在一条狭长的走廊里,头戴MR(增强现实)眼 镜的小朋友们正在虚拟的游戏场景中互动。在未来场域探索馆内,还可以走进1∶1还原的C919飞机模拟舱,过一把 飞行员的瘾。这正是LBE大空间定位技术与实物教具联动构建的"航空航天主题MR课堂"。数字艺术展厅则通过 3D影像和AI生成技术重构奥地利克里姆特基金会授权的19件艺术作品;AI非遗研学工坊则将传统手工艺与数字技 术结合,打造"新国潮"体验。 数字体验空间中的"全龄段数字科技艺术计划",为全年龄段人群都提供了合适的互动体验项目。少年儿童在AI科 学艺术馆完成"AI诗词、数字绘画、手工绘本"创作;老年人通过"数字文旅精灵"获取AR文物导览、参与AI打卡拍 照;听障人群借助AR翻译眼镜实现无障碍参观,便捷感受数字科 ...
圆牧绿芯峰会首发:区块链赋能能源数字藏品平台“智藏阁”
搜狐财经· 2025-06-26 02:03
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智藏阁"区块链能源数字藏品平台,深度融合区块链与绿色芯片技术,实现能源数据可信记录与价值流转 [1] - 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第四代EdgeAI芯片矩阵,7nm EUV制程工艺,单芯片算力达200TOPS,功耗仅为传统芯片三分之一 [1] - 技术架构采用端到端加密和零知识证明,通过ISO 27001信息安全认证,确保数据安全 [3] 业务模式创新 - 发行"绿电数字藏品"与风电场、光伏电站实时发电量挂钩,持有者可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碳积分交易 [3] - 展示"数字藏品+虚拟电厂"模式,用户购买藏品可直接用于虚拟电厂电力调度,实现能源消费可视化与可追溯性 [3] - 平台与南方电网达成战略合作,首批10万份数字藏品将于7月上线 [3] 行业影响 - 平台预计释放价值50亿元的数据资产,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3] - 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建立监管沙盒,交易流程全程审计,确保合规运营 [3] - 实现全球能源网络PB级数据流实时处理能力,为平台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1]
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经济日报· 2025-06-25 08: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和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1] - 非遗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1] - 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1] - 非遗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2][3] - 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3] - 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 [3] - 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节庆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文化认同 [3] 非遗的守正创新 - 非遗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特征,需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 [4][5] - 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 [5] - 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 [5] - 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 [5]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 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6]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7] - 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 [7] - 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受众 [7] - 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7] - 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实现个性化定制 [7] - 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非遗传播和商业化路径 [7]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经济日报· 2025-06-15 16:19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经济价值转化 - 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新增超2亿条 同比增长31% 非遗商品年销量超65亿单 [2] - 博物馆行业2024年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 同比增长63.7% [2] - 文旅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遗产活化 形成沉浸式演绎空间 非遗教学等新消费场景 [3]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与开发 - 大数据和机器人技术提升自然遗产保护效能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物永久保存 [4] - 手机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使遗产体验触达率提升300% [4]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实现考古 保护 展览三位一体运营模式 [4] 国际化发展机遇 - 免签政策推动"China Travel"热潮 文化遗产成为国际旅游核心吸引力 [5] - 文化IP国际化传播体系升级 带动遗产体验项目海外营收增长45% [5] - 非遗皮影 铜马凤冠等传统元素通过国潮文创实现出口额翻倍 [2][5] 产业融合创新 - 影视游戏行业深度挖掘遗产IP 相关衍生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8% [2] - 数字文旅将名山大川转化为虚拟景点 带动周边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 [2] - 餐饮行业结合非遗技艺 推出限定产品线贡献12%营收增量 [2]
从潮玩品牌到全球化IP帝国:泡泡玛特的崛起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5-31 17:51
IP战略 - 头部IP孵化:Molly是公司第一个爆款IP,2024年单IP营收达20.9亿元,占总营收130.4亿元的16% [2] - Labubu和Dimoo等IP覆盖不同用户群体,Labubu联名款盲盒曾被炒至2600元,溢价超25倍 [2] - 艺术家合作平台:签约全球100+设计师,标准化流程帮助作品快速变现,例如小野IP以"丧萌"风格引发Z世代情绪共鸣 [2] - 高频迭代:通过限定款、联名款保持IP新鲜度,2024年毛绒品类收入暴涨1289%至28.3亿元 [2] 商业模式 - 盲盒的"成瘾性设计":99元盲盒(隐藏款概率1/144)激发收藏欲,二手市场溢价显著,用户将盲盒视为"轻资产投资" [2] - 进化版玩法:BUQYES"灵魂碰撞机"加入碎片合成、跨IP剧情联动,用户从"收集者"变为"共创者" [2] - 会员经济的复购引擎:4608万会员贡献92.7%销售额,复购率49.4% [2] - 社群运营:通过盲盒抽奖、线下潮玩展(如上海PTS展)增强黏性 [2] - 全球化爆发式增长:2025年Q1海外营收同比增480%,美洲增速达895%-900%,欧洲超600% [2] - 渠道创新:海外130家门店(巴黎卢浮宫店等)单店坪效增160%,TikTok电商营收增速5779.8% [2] 底层逻辑 - 存在感经济:创始人王宁提出"消费从满足需求转向建构身份",78%用户购买后会社交分享,潮玩成为"社交货币+情感寄托" [4] 未来边界 - 技术赋能IP:AR互动让用户通过手机与虚拟IP角色交互,区块链应用如限量版数字藏品(模因币7个月涨60倍)拓展IP价值 [6] - 供应链与品控挑战:尽管Labubu等IP火爆,但品控问题(如瑕疵率争议)仍是隐患,反映高速扩张中的管理压力 [6] - 2024年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106.9%),净利润34亿元(增185.9%) [6] - 目标:构建覆盖影视、游戏、元宇宙的"IP宇宙",对标迪士尼的轻资产模式 [6]
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5-30 04:56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 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孪生"和"人机协同"等技术深刻改变劳动形态、内容和方式,重塑劳动教育底层逻辑 [2] - 高校劳动教育需实现三大战略转向: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单一物理空间迈向虚实融合场景、从封闭教育体系转向开放协同生态 [2] - 劳动教育需培育"数字公民责任"和"人工智能伦理"等新型劳动价值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2] 高校劳动教育创新模型 - 文化生态再造通过"环境赋能—文化浸润—场景创新"三阶方式构建"劳动+"多维育人场景 [3] - 环境赋能包括建设"工匠精神长廊"等实体空间,文化浸润开发VR故事馆等数字文化品牌,场景创新举办跨学科嘉年华活动 [3] - 形成"劳动尊严—劳动创造—劳动幸福"的价值闭环,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 [3] 课程体系重建 - 构建"基础通识—专业特色—前沿拓展"三级课程矩阵,分类分层开展劳动教育 [4] - 基础层开设"智能时代劳动伦理"通识课,专业层开发"数字营销创意工坊"等选修课,拓展层建设"区块链劳动权益保护"等前沿项目 [4] - 建立"技能证书+实践学分+素质档案"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认证与社区反馈 [4] 实践平台重构 - 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共创、校社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创建实训基地和"AI训练师培养计划"等项目 [5] - 组织社区智慧养老、数字助农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 - 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 [5] 劳动教育建构路径 -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重构教育模式,以文化浸润滋养价值根基 [6] - 创建政府主导机制,高校执行课程体系,企业融入实践育人,社会支持资源供给 [6] - 通过多方协同培育卓越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
未来消费赛道 金融预备跑
北京商报· 2025-05-27 21:3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 - 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工作首要重点任务 [1] - 金融支持消费需聚焦银发经济、绿色健康、情绪价值、人工智能四大赛道 [1] 银发经济 - 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 [3] - "60后"银发群体具有高教育水平、高家庭净资产和高互联网渗透率特征,消费能力强 [3] - 健康管理服务是重点消费目标,包括个性化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健康咨询等 [3] - 酒店式养老模式和康养旅游成为新热点 [3] - 智能适老产品如健康监测穿戴设备、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需求增长 [3] 绿色健康消费 - 新能源汽车销售及保有量攀升,租赁与共享模式降低购车成本和碳排放 [4] - 电动自行车换电服务解决续航焦虑并减少废旧电池污染 [4] - 有机农产品因无农药残留成为消费常客 [5] - 餐饮行业推出"低碳菜单"和光盘奖励机制 [5] - 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根据基因检测、体检报告等制定专属方案 [5] 情绪消费 - Z世代成为情绪消费主力军,追求二次元、盲盒经济等非实物体验 [6] - 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消费场景兴起 [6] - 宠物经济涵盖美容、摄影、寄养等服务,宠物咖啡馆等新业态涌现 [6] 人工智能驱动消费 - 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和AI实现设备远程操控与智能联动 [7] - 虚拟偶像、数字藏品成为文娱新形态 [7] - AI游戏NPC动态调整剧情,VR/AR结合打造沉浸式娱乐体验 [7] 金融机构布局 - 保险公司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年金保险创新 [8] - 银行与游戏、文化IP联名信用卡绑定年轻客群 [8] - 消费分期服务可拓展至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科技产品 [9] - 预购服务、分期付款等金融工具将更深度嵌入消费场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