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负极

搜索文档
杨瑞甫: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 | 钛资本新能源组
钛媒体APP· 2025-09-13 12:40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概况 - 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动力及储能三大领域实现广泛应用,近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量超20% [5] - 2024年正极材料出货量达320万吨,负极材料出货量超210万吨,且仍保持增长态势 [5] - 石墨负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95%,硅基、硅碳及其他复合负极材料占比不足5% [5] 石墨负极技术特性 - 石墨负极具有六方六面体层状结构,层间距为0.335纳米,成为锂离子嵌入与脱出的天然通道 [6] - 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商业化产品比容量多在330-360mAh/g [7] - 循环性能优异,消费电子电池循环寿命超1000次,动力电池超3000次,储能电池可达10000次以上 [7] - 电子导电率高,无需额外添加导电剂,且锂离子嵌入时电位接近锂金属 [7] - 制备工艺成熟且成本低,近40年的技术迭代与规模扩大推动成本持续下降 [7] - 比容量天花板突出,商业化产品已接近372mAh/g的理论值 [8] - 快充性能受限,大电流充电易导致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 [8] - 低温适应性差,在-30℃环境下容量损失可能超30% [8] 硅基负极材料发展 - 硅理论比容量达4200mAh/g,是石墨的十倍以上,但存在体积膨胀率高和电导率差的问题 [9] - 预计到2030年前后,硅基负极的渗透率将达到30%,磷基等材料在高端领域的应用也将逐步扩大 [9] - 硅基负极材料技术迭代围绕解决容量、循环寿命、成本三大核心矛盾持续迭代,已形成四代技术体系 [10] 第一代硅基负极技术 - 技术核心是通过机械球磨+碳包覆工艺制备微米级核壳结构材料 [11] - 工艺门槛极低,能直接适配现有锂离子电池负极生产线 [11] - 碳包覆将硅材料原本300%的体积膨胀率降至约150% [11] - 循环寿命短,通常循环200次后容量会出现显著衰减 [11] - 首次库伦效率低,首效仅能维持在70%-80% [12] - 导电性差,需在材料中掺入较高比例的导电剂 [12] 第二代硅基负极技术 - 以氧化亚硅(SiO)与碳复合为技术核心,通过硅氧键的形成优化材料性能 [13] - 体积膨胀率进一步降至100%-120% [13] - 循环寿命可稳定循环500次以上 [13] - 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 [13] - 首效仍维持在70%-80%的水平 [14] - 导电性仍需改善,需通过添加导电剂来优化电子传输效率 [14] - 存在不可逆容量损失,约消耗30%的锂离子 [14] 第三代硅基负极技术 - 引入物理预锂化技术,核心是通过主动补锂解决首次容量损失问题 [15] - 首效从第二代的70%-80%提升至90%以上 [15] - 循环寿命进一步延长,普通体系可接近1000次循环,适配车用电池时可达1000-1500次 [15] - 电池质量比能量可达到250-300Wh/kg [15] - 工艺难度高,需精确控制锂元素的分布,需引入专用设备 [16] - 安全风险提升,金属锂粉易与空气、水分发生反应,存在氧化燃烧风险 [16] - 材料制备成本较前两代上升15%-20% [16] 第四代硅基负极技术 - 核心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构建三维导电网络 [17] - 多孔碳骨架可承受15MPa以上的压力,将整体体积膨胀率控制在50%-100% [18] - 电子与离子传输效率高,多孔碳骨架为SP²杂化结构,具备高导电性 [18] - 界面稳定性优异,能诱导形成稳定的SEI膜,提升循环寿命 [18] - 应用场景适配性灵活,硅负载量50%-60%的材料侧重高容量,30%-40%的材料侧重循环稳定性 [18] - 产业链长且成本高,制备流程显著更长、工艺更复杂 [19] - 体积能量密度受限,体积比能量仅比高容量石墨负极提升20%-30% [19] - 长期循环结构稳定性不足,硅颗粒反复膨胀收缩会逐渐破坏多孔碳骨架完整性 [19] - 电解液兼容性差,需专用电解液抑制,进一步增加电池体系成本 [19] 无负极电池技术 - 核心技术特征是不在负极集流体表面预制活性材料,让锂离子直接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沉积、脱嵌 [22] - 能量密度更高,省去预制负极活性材料的空间与重量 [22] - 成本更低,减少了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加工与装配环节 [22] - 面临锂金属沉积行为失控与界面稳定性差的问题,易形成锂枝晶 [22] - 行业主要围绕集流体改性、电解液优化、人工SEI膜构建和补锂技术开展技术攻关 [23] - 3D多孔技术被视为未来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领域,包括3D多孔金属负极与复合金属负极 [23] 张家港博威公司技术布局 - 在多孔碳的研发上已完成两代技术迭代 [23] - 第一代产品为无定形块体多孔碳 [23] - 第二代产品是高球形度多孔碳微球,实现粒径和孔径可控 [23] - 目前已具备小批量工程验证能力 [23] 负极材料市场需求与机会 - 到2030年仅硅碳负极即可形成千亿级空间 [24] - 多孔碳技术可用于动力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兆瓦级快充等场景,每个细分都是百亿级需求 [24] - 行业尚处产业化初期,技术领先者将率先占据头部位置 [24] 博威公司合作战略 - 定位为"协作型供应商",以技术代差切入硅碳负极赛道 [24] - 在粒径与孔径控制上领先对手一至两年 [24] - 与国内多家头部企业洽谈验证样品,计划以"供应+技术共创"模式合作 [25] - 通过"先发技术+龙头渠道"的协同关系,快速锁定下游订单 [25]
锂电材料行业周报:高镍三元价格持续走弱,负极材料量价同跌-20250616
湘财证券· 2025-06-16 17:5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1][6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上周锂电材料行业反弹1.53%,跑赢基准(沪深300)1.79pct,行业估值(市盈率TTM)回升0.51x至31.5x,处于20.8%长期历史分位 [3][12] - 正极材料方面,三元前驱体价格下调,碳酸锂现货价反弹、期价走低,氢氧化锂价格下跌,三元材料6系、8系价格走弱,6月头部预计去库,磷酸铁锂价格暂稳,6月排产环比变动有限 [4] - 电解液方面,原料端溶剂价格大幅下调,电解液价格平稳,产量及开工延续下降 [5] - 负极材料方面,石墨负极价格下行,产量及开工大幅下行,下游需求走弱,产能消纳困难 [6] - 隔膜价格走平,开工及库存小幅走升,但市场供大于求格局未变 [11] - 电池级铜箔均价及加工费保持平稳 [11] - 基本面看,下游动力需求淡季,储能需求短期增加,消费及小动力需求贡献有限,供给端多数环节产能过剩,开工欠佳,行业格局分化,议价能力弱,价格中枢提升难,盈利低位;估值层面,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需待供需再平衡拐点,维持“增持”评级 [6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锂电材料行业市场行情及估值变动 - 上周锂电材料行业反弹1.53%,跑赢基准(沪深300)1.79pct,行业估值(市盈率TTM)回升0.51x至31.5x,处于20.8%长期历史分位 [3][12] 锂电材料产业链数据跟踪 - **正极材料** - **原料端**:三元前驱体NCM111、NCM523、NCM622及NCM811价格分别下行1.27%、0.96%、0.93%和0.57%;碳酸锂现货价反弹0.25%至6.07万元/吨,期货价跌0.83%至5.99万元/吨,氢氧化锂均价下跌2.63%至6.29万元/吨,正磷酸铁价格持稳于1.06万元/吨 [14] - **三元材料**:NCM111及NCM523价格持平,NCM6系及NCM811价格分别跌0.57%和0.42%;产量环比略增0.3%至15085吨,开工率升0.14pct至47.95%,库存降1.48%至13300吨;6月头部预计去库,价格随成本走弱 [21][22] - **磷酸铁锂**:动力型和储能型价格持平;产量环比增加0.86%至65938吨,开工率微升0.06pct至59.99%,库存增加1.42%至36596吨;6月排产环比变动有限,利润倒挂,现金流压力增加 [31] - **电解液** - **原料端**:六氟磷酸锂及双氟磺酰亚胺锂价格走平,溶剂DMC、DEC、EMC、EC及PC价格分别下跌5.1%、1.62%、2.84%、5.10%和6.90%,添加剂PS价格下跌2.08% [37] - **产品端**:价格走平,产量环比减少0.59%至32260吨,开工率降0.14pct至30.74%;需求平淡,价格及利润有下行压力 [42] - **负极材料** - **价格**: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市场均价分别下跌1.25%和4.22%,中间相碳微球市场均价持稳,石墨化代加工费持平 [46] - **产量及开工**:产量环比下降2.46%至43795吨,开工率降1.16pct至45.92%,库存减0.94%至195160吨;需求走弱,产能消纳困难,利润环比下行 [48] - **隔膜** - **价格**:干法隔膜、湿法隔膜、陶瓷涂覆隔膜价格持平 [51] - **产量及开工**:产量增加0.37%至54300万平米,开工率升0.3pct至83.17%,库存升0.28%至52900万平米;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位弱稳 [56] - **电池级铜箔**:8μm、6μm及4.5μm锂电铜箔市场均价和平均加工费均持平 [58] 投资建议 - 基本面,下游动力需求淡季,储能需求短期增加,消费及小动力需求贡献有限,供给端产能过剩,开工欠佳,行业格局分化,议价能力弱,价格中枢提升难,盈利低位;估值层面,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需待供需再平衡拐点,维持“增持”评级 [60]
硅基负极大决战!
起点锂电· 2025-04-02 18:43
锂电池技术创新路径 - 锂电池行业正从"量变"转向"质变",技术创新是主要驱动力,分为电池结构创新(如CTP、大圆柱、全极耳、半固态)和材料创新(如正负极、隔膜、电解液)[2] - 硅基负极是当前负极材料端明确的技术路线,处于产业化放量前夕[3] 硅基负极与石墨负极性能对比 - 石墨负极占据98%市场份额,天然石墨成本低但膨胀率高(15%),实际比容量340mAh/g;人造石墨循环寿命>1000次但比容量接近理论极限372mAh/g[5][6][7] -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4200mAh/g(石墨10倍),实际复合产品400-650mAh/g,需预锂化处理解决首次效率低(50%-85%)和体积膨胀(50%-300%)问题[8] - 硅碳负极快充性能优异但循环寿命短(300-500次),适用于消费电子/动力电池;硅氧负极循环寿命较好(500-800次)但成本高,更适合动力/储能[9][10] 硅基负极市场需求驱动 - 消费电子领域已应用:小米11 Pro(5000mAh硅氧)、华为Mate Xs 2(4880mAh高硅)、荣耀Magic5 Pro(5450mAh硅碳)[11] - 大圆柱电池(如特斯拉4680)极片结构适配硅基膨胀,宁德时代46系列2026年供货宝马;快充电池(4C/6C)利用硅基多向嵌锂特性提升性能[12] - 半固态电池2024年国内动力装机2.2GWh,其电解质体系可缓冲硅基膨胀,预计2027年全球硅基需求达120万吨(市场规模600亿元)[13] 主要企业产业化进展 - 传统负极厂商:贝特瑞硅基产能5000吨(2028年扩至5万吨),杉杉宁波4万吨基地试产,璞泰来芜湖2万吨项目2025年投产[16][17][18] - 硅材料厂商:石大胜华现有1000吨硅碳产线,多氟多启动5000吨项目,博迁新材与丰田合作C样验证[21][22] - 当前有效产能不足3万吨,多数企业处于验证/建设阶段,头部企业主导技术迭代[22] 成本与技术瓶颈 - 硅碳负极CVD法成本高达88万元/吨(多孔碳30-50万/吨+硅烷气25万/吨),预锂化硅氧负极51万/吨,远高于高端人造石墨(5.9万/吨)[26][27] - 降本路径:硅碳负极开发生物基多孔碳/优化CVD工艺,硅氧负极用固态电解质替代预锂化,预计2025年价格降幅超35%[27][28] 配套材料机会 - 新型粘结剂PAA替代传统CMC+SBR,国产率95%,交联粘结剂(如PAA-PVA)是新发展方向[30] - 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性能优于炭黑,粉体价格1000-1500万/吨,天奈科技等少数企业实现吨级量产,2030年浆料市场规模或达178亿元(CAGR 4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