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金

搜索文档
专访赖晓明: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各项机制发展与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6:44
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59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1][2] -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2025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1][2] - 2024年综合价格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价格在70-80元/吨,年度成交额181.14亿元创历史新高 [3] 上海碳市场发展 - 上海碳市场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4] - 2024履约年度碳普惠减排量使用量达15690吨(同比+72%),绿电消费量增长24%,8家企业获38710吨配额激励 [5] - 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55.21亿元,连续12年100%履约,推出碳质押等创新产品盘活800万吨碳资产 [5][6] 碳金融创新 - 上海环交所推出碳质押、回购、保险等产品,碳回购业务累计成交18万吨/600万元 [6] - 发布碳中和指数(100家上市公司)及碳价格指数,推出规模最大的低碳主题ETF [6][7] - 计划推出转型金融指数,强化碳市场与绿色投融资联动 [7] CBAM应对策略 - CBAM将影响我国高碳行业出口竞争力,绿电/氢能等技术或迎发展机遇 [8] - 全国碳市场扩容覆盖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均为CBAM重点领域),需加速绿电应用和碳足迹摸底 [9]
我国各省市应做大做强碳金融生态圈
国际金融报· 2025-05-06 17:21
ESG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 ESG理念成为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 [1] - 各省市需结合金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突破 [1] 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 - 需构建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需求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与标准 [2] - 借鉴GRI、TCFD等国际标准并扩大国际绿色金融标准互认范围 [2] - 出台地方绿色金融标准、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 [2] - 金融机构需将政策融入业务流程并在项目审批、风险评估中遵循 [2] 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 建立协调统一的绿色金融ESG信息披露标准提高规范性和强制性 [3] - 推动绿色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促进衍生产品创新 [3] - 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协助链主企业完善ESG信息披露 [3] - 金融机构需将ESG因素纳入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 [3] 发挥金融市场与产业集群优势 - 引导资本流向低碳减排领域做大做强碳金融生态圈 [4] - 开展绿色信贷、绿色普惠金融和绿色科技金融业务 [4] - 绿色金融服务需与产业升级结合推动企业加强信息披露 [4] - 金融机构需加强合作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4]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 推广碳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等绿色金融创新成果 [5][6] - 开发碳配额远期交易等标准化碳衍生品 [5][6] - 金融机构需全面准确披露产品环境效益和风险信息 [6] 强化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 将绿色金融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培育力度 [7] - 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 [7] - 金融机构需培养既懂金融业务又熟悉ESG理念的专业人才 [7] - 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区域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 [7]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作用
证券时报· 2025-03-10 12:03
湖北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机遇 -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绿色低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中碳登")落户武汉,为碳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 中碳登建成运营后成为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碳债券、碳基金、碳指数、碳回购等创新业务落地,并涌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林业贷等全国首创模式 [2] 碳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 -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不明确,《民法典》未界定其作为动产或权利的性质,导致质押存在"先天不足" [2] - 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违约时需依赖第三方处置押品,可能引发金融资产受损及碳价负面冲击 [4]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碳配额登记、质押、处置管理办法,启用中碳登质押冻结功能以防范重复质押等风险 [3] - 建议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通过中碳登注册登记确保交易合法性,并利用其结算系统保障交易安全 [4] - 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吸引碳金融专营机构集聚,打造"中碳指数"品牌以稳定碳价预期并提供定价信号 [5] 碳金融基础设施作用 - 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大脑和后台",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已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交易等突破 [2] - 未来需依托中碳登结算系统实现配额交割与资金划转,强化其在碳资产确权、交易中的核心枢纽功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