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证自愿减排量
搜索文档
碳市场周报-20251121
建信期货· 2025-11-21 19:03
油) 021-60635738 lijie@ccb.ccbfutures.com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31215 021-60635737 renjunchi@ccb.ccbfutures.com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37892 硅)028-8663 0631 penghaozhou@ccb.ccbfutures.com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65843 021-60635740 pengjinglin@ccb.ccbfutures.com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75681 021-60635570 liuyouran@ccb.ccbfutures.com 期货从业资格号:F03094925 研究员:冯泽仁(玻璃纯碱) 021-60635727 fengzeren@ccb.ccbfutures.com 期货从业资格号:F03134307 碳市场周报 日期 2025 年 11 月 21 日 能源化工研究团队 研究员:李捷,CFA(原油燃料 研究员:任俊弛(PTA/MEG) 研究员:彭浩洲(工业硅/多晶 研究员:彭婧霖(聚烯烃) 研究员:刘悠然(纸浆) 请阅读正文后的声明 周度报告 一、碳市场周度概况 图1: ...
全国碳市场持续下跌 将进一步强化碳市场定价功能
证券时报网· 2025-11-02 10:43
全国碳市场10月行情表现 - 10月全国碳市场呈现放量下跌趋势,综合价格收盘价为51.96元,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10.37% [1] - 10月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达4156.25万吨,虽然交易日减少,但成交放量近三成 [1] - 10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日均收盘价约为54.76元/吨,较9月的62.51元/吨大幅下跌12.4%;日均成交量为172.14万吨,较9月的148.64万吨增加15.81% [1] - 履约期将至但市场未走出履约行情,10月交易较为活跃,连续多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百万吨 [1] 未来碳价预期与官方表态 -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预计11月CEA价格指数仍将下行,买入价格预期为47.59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55.42元/吨,中间价为51.51元/吨 [1] - 生态环境部回应称碳价由市场自发形成,受供需关系、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暂波动正常 [2] - 官方将强化碳市场定价功能,推动形成更好反映真实减排成本的碳价,实现碳减排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2] 全国碳市场未来建设方向 - 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 [3] - 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逐步收紧配额以提升稀缺性,加强市场与产业政策协同,推动碳价更精准反映减排成本 [3] - 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建立方法学体系,开发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3] - 丰富交易主体类型和数量,加强市场交易监管,努力提高全国碳市场活力 [3]
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额创开市新高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表现 - 截至8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 累计成交额约480亿元[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1] - 2024年市场运行242个交易日 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上涨43.55%[1] - 2024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 成交额181.14亿元[1] - 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1]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今年3月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1] - 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1300家[1]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60%以上[1]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1] - 今年3月首批新登记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展交易[1] - 截至8月底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 成交额2.29亿元[1] - 成交均价多次超过每吨100元[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活力进一步提升
期货日报· 2025-09-25 00:0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表现 -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1] - 2024年市场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 [1] - 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 - 2025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系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1] - 扩容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2025年3月,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交易系统开展交易 [2] - 截至8月底,该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累计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过每吨100元 [2]
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7:28
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 - 全国碳市场经过四年运行,已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和碳定价的主要方式 [1] - 2024年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上涨约44% [4] - 2024年配额成交均价为96元/吨,同比上涨41%,交易价格基本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5] - 2024年履约清缴完成率达99.98%,创历史最优水平,共计2096家企业参与清缴,清缴总量52.43亿吨 [5] - 2024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2025年7月创新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模式 [5] - 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7]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2024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实现首次行业扩围 [4] - 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余家,增加管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 [4]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远超60%的水平 [4] - 市场管控实现从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单一能源活动排放向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单一二氧化碳向多种温室气体的转变 [4] 顶层设计与发展目标 - 2024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为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 [2] - 文件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有偿相结合的碳市场,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 [2] 重点工作任务部署 - 《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17项重点工作任务 [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积极扩大覆盖范围,科学设定由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稳妥推进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自愿减排市场需加快方法学开发,强化项目全链条管理,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丰富交易产品和主体 [3] 自愿减排市场进展 - 已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两批共六项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等 [5] - 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第一批五家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名单 [5] - 截至2025年8月底,已公示106个项目,其中29个项目完成登记,登记减排量近1300万吨 [5] - 市场累计成交量270万吨,累计成交额约2.3亿元 [5] 数据质量监管强化 - 生态环境部将数据质量作为碳市场建设的生命线,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 [6] - 对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实行月度存证和审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6] - 2024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不符合项目数量同比减少约24%,地方审核发现问题数量减少约30% [6] - 自愿减排市场落实项目业主与核查机构双承诺制度,要求准确披露信息,确保数据可测量、可核查、可追溯 [6] 市场功能与影响 - 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逐步成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的重要依据 [7] - 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对地方试点碳市场显现风向标作用,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价格信号 [7]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新华网· 2025-09-24 16:08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表现 - 截至8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1] - 2024年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1] - 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发挥重要作用[1] 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大 - 2025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1] - 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1]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 - 截至8月底自愿减排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累计成交额2.29亿元[2] - 自愿减排市场成交均价屡次超过每吨100元[2] 碳市场未来发展 - 未来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2] - 将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2]
中长期路线图指路 碳市场建设迈向深水区
金融时报· 2025-09-24 10:15
碳市场顶层设计与战略定位 - 中办、国办发布首份中央文件,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升碳市场在国家气候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1] - 文件将全国碳市场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抓手,标志着碳市场建设从起步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1][3] -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系统性重构成为衔接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市场的关键纽带[1] 配额分配机制优化 -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免费分配配额,虽降低企业转型阻力但减排约束力不足[2] - 提出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2]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广东2024年部分行业免费配额比例已降至95%-97%[2][4] 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深化 - 已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工作,形成总量管控关键锚[6] - 当前披露范围和深度有限,企业排放数据、履约情况未实现统一标准化,数据可比性不足且共享机制存在部门壁垒[6] -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全链条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和价格信号有效性[7] 碳金融市场发展机遇 - 提出丰富交易产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利用全国碳市场进行价格发现[8] - 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引入将带来更多资金、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9][10] 中小企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中小企业碳盘查需要额外投入,对利润微薄企业造成负担,且存在排放量与财报数据关联风险[7] - 建议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采购区块链、AI设备成本[8] - 加强监管确保数据真实,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参与,数据连通后为碳资产奠定可靠基础[8]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
新华社· 2025-09-19 16:1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意见,旨在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1][2] - 核心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制度健全、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碳市场体系 [2] - 政策工具包括强制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性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碳排放特征等因素 [3] - 完善配额管理制度,科学设定配额总量,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3]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并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3] - 统筹并规范地方试点碳市场,鼓励其在扩大覆盖范围、创新监管手段等方面先行先试,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市场 [4]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加快方法学体系建设,针对重点领域加快开发,强化项目开发、审定、核查等全链条管理 [5] - 倡导党政机关、企业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 [6] - 项目业主和核查机构需恪守诚信原则,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全国碳减排资源统筹管理 [5][6]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碳质押、碳回购等 [7] - 扩展交易主体,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自愿减排市场将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交易 [7] - 加强交易监管,规范信息发布,打击操纵市场等行为,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7]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8] -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修订核算指南并探索基于自动监测的核算 [8]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完善技术规范,确保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数据高质量企业可简化核查 [8] -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 [9] 组织实施与国际合作 -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需抓好落实,生态环境部负责统筹协调和跟踪评估 [10]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11] - 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加强技术、方法、标准、数据的国际互认与合作 [12]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仪器信息网· 2025-09-18 11:58
中国碳市场体系框架 - 中国已建立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两个独立运行但相互衔接的碳市场体系 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4] - 强制碳市场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4] - 自愿碳市场支持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能效提升和林业碳汇等领域 未来将扩展至生物质利用、固废处理等领域[6] 市场交易数据表现 -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4] -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4] 制度体系建设进展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4] - 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 未来将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7] -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监管效能[9] 碳市场发展路线图 - 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将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6] - 到2027年自愿碳市场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全覆盖[6] - 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6] 市场机制创新举措 - 研究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8] - 探索开发碳质押、碳回购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拓展重点排放单位融资渠道[11] - 将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11]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2023年以来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支持领域逐步扩大[4] - 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重点开发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方法学[9][11] - 对企业排放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 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9]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6:49
全国碳市场体系构成与现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共同构成,两者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6] - 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2000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7] - 截至2025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7] - 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启动,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7] - 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7] 碳市场政策与发展规划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4] - 强制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市场[9] - 自愿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9] - 配额分配方式将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9] - 将加强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11] 企业参与碳市场的实践与效益 - 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通过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得收益7700余万元,并将收益投入新节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8] - 该公司完成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等技改项目,2024年累计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8] - 河北省对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减排专项服务行动,帮助企业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8] - 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以更低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标[5] 碳金融创新与市场机制完善 - 碳资产可进行质押、回购等金融操作,有利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并盘活碳资产[12] - 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评估林地碳汇变化,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13] - 《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并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14] - 交易主体的拓展有利于改善交易结构,形成连续价格信号,激活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