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碳管理平台

搜索文档
四方股份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比双增 将高度关注AI技术发展动态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21:17
财务业绩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20亿元,同比增长15.6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2.41% [1] - 产品综合毛利率总体保持稳定 [1] 业务驱动因素 - 受益于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 [1] - 持续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并提升服务质量 [1] - 电网自动化产品收入稳步增长,电厂及工业自动化等产品收入增长显著 [1] 产品发展 - 一次装备产品规模持续扩大,二次设备产品在各应用领域规模稳步扩大 [1] - 一二次融合配电产品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自主可控、环保化技术替代趋势 [1] - 安全可控、环保型成套开关设备及新能源开关设备需求稳定增长 [1] 市场拓展 - 中标国家电网2025年首批次区域联合采购多个标包及南方电网2025年第一批次框架招标项目 [1] - 在国家电网集中招标的中标金额同比增加60%,在南方电网框架招标的中标金额同比增加15% [2] - 持续巩固两网市场并加快向行业用户及区域配网市场方向拓展 [1] 技术应用与创新 - 主站产品完成适用于园区级电网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控制功能,并在江苏、湖南、海南等多地部署应用 [1] - 在数据中心领域深度融合能源管理与数字技术,在西北、华北等区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场景 [2] - 中标张家口察北阿里巴巴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新疆克拉玛依市碳和水冷数据中心等多个项目 [2] 新兴领域布局 - 自主研发的能碳管理平台构建"监测-分析-优化"闭环体系,实现能耗、安全、碳排全链条全面管理 [2] - 为河南龙源新能源公司项目提供"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备用柴发"等可调资源微电网集群运行解决方案 [2] - 紧密跟踪绿电直连以及直流配电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 [2] 未来战略方向 - 高度关注AI技术发展动态,为电源侧、电网侧、用电侧提供智能化、数字化、自主可控的系统解决方案 [3] - 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3] - 秉持"创新驱动、价值创造"理念,积极拥抱新技术并提升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 [3]
能碳管理平台:企业绿色转型的“数字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7-21 17:47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转型 - "双碳"目标从政策口号转变为落地考核,企业面临环保压力和生存方式重构[1] - 实时在线的能碳管理平台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数字引擎",将环境责任转化为可量化、可管理、可变现的经营指标[1] 能碳管理平台的技术实现 - 平台通过IoT终端+边缘计算接入水、电、气等能源介质的秒级数据,结合生产批次、设备负荷等参数,形成"能源-生产-碳排"三位一体的数据湖[2] - 传统能耗统计停留在月度报表,颗粒度粗且滞后性强,而平台实现实时监测[2] 能效提升案例 - 汽车零部件工厂通过平台两周内定位到涂装车间烘干炉天然气热效率比行业均值低8%,清洗后单台炉子年省气费26万元,碳排下降180吨[3] - 化纤企业发现夜班蒸汽单耗比白班高12%,通过调整SOP并设置预警阈值,三个月内蒸汽成本下降140万元[3] 能源成本管理 - 平台内置多费率、分时计价模型,可按产线、订单甚至单台设备生成"能源损益表"[3] - 能源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5%~15%,平台帮助精确拆解成本来源[3] 碳排合规管理 - 平台内置排放因子库、国家核算指南等,一键生成符合ISO 14064、GHG Protocol的排放报告[3] - 情景模拟功能可预测未来三年碳排曲线,某光伏企业借此提前锁定10万吨CCER,避免次年2000万元履约支出[4] 绿色商业价值 - 平台通过区块链生成可验证的"碳足迹护照",对接国际认证机构实现"数据-认证-披露"闭环[6] - 某童装品牌展示产品碳排比行业低22%,在亚马逊获得绿标后同款售价提升8%仍供不应求[6] 设备智能运维 - 平台在电流、振动等信号中植入AI时序模型,提前3~7天预警设备隐患[6] - 某锂电池工厂同类故障预警准确率92%,年均减少非计划停机38小时,间接减少160吨碳排[6] 商业模式变革 - 能碳管理平台将"碳"从外部约束变成内部经营指标,将"节能"从部门任务变成全员工具[8] - 世通国际认证为碳数据提供全球市场"通行证",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跨国穿透力[8]
零碳园区提速发展,新能源、数字化等企业迎来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7:03
零碳园区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 国家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用能结构转型、节能降碳、产业结构调整等 [1][2] - 政策采取"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策略,2025年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名单,优先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试点 [1] - 零碳园区定义为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的园区 [1] 零碳园区建设资金支持机制 -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3] - 形成"财政+金融"双轮驱动模式,多元化资金支持将加速项目落地 [3] 受益行业与企业准入条件 - 新能源(风光发电设备、储能、氢能)、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系统)、绿色金融(信贷及债券)企业将率先受益 [4][5] - 园区建设主体需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需具备能耗统计基础且3年内无重大安全环境事故 [4] 企业核心能力建设要求 - 能源管理能力: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微电网运营 [5] - 碳资产管理能力:碳排放核算、碳信用开发全流程 [5] - 技术创新能力:氢能、CCUS技术工程化落地 [5] - 数字化转型能力:部署碳监测设备及实时数据分析平台 [5] 零碳园区技术模式与发展趋势 - 推广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6] - 德勤报告预测"十五五"期间绿电直供模式将快速发展,整合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构建能源方案 [6] - 未来可能呈现分散式系统或集中式单一主体形态,独立园区模式在欧美市场已验证可行性 [6]
SNEC PV+ 2025 | 双良零碳智慧 链动共生价值
财富FORTUNE· 2025-06-12 21:03
SNEC PV+ 2025展会概况 - 展会汇聚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余家企业参展 国际展商比例达30% 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伏盛会[1] - 双良以"零碳智慧共生"理念参展 展示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融合光伏、氢能、储能、数字化技术形成系统能力[1] 双良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架构 - **发电端**:定制"光-氢-储"系统 屋顶光伏直供生产 绿电制氢用于工业原料/燃料 配套液冷储能电站实现电网调峰[2] - **用电端**:运用电制冷、电热泵等节能设备 结合余热回收技术提升能源效率[2] - **运维端**:推出能碳管理平台 实时监控能源流动与碳排放 实现精准控制[2] 光伏领域技术实力 - 多晶硅还原炉市占率超65% 建成2,000亩光伏产业园 单晶硅片产能近100GW 规模居行业前三[4] - 自产A+级硅片获ISO/TÜV等认证 组件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 出口韩国、意大利、巴西等市场[4] 储能与绿氢技术突破 - 液冷储能系统节能超50% 温控精度±0.2℃ 电芯温差<2℃ 智算中心PUE可降至1.1以下[5] - 建成5GW电解槽基地 研发全球最大5,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 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合同[5] 国际化布局与ESG表现 - 设立11家全球分公司 产品覆盖100多国 与意大利ENERGY DOME、沙特Vision等达成战略合作[8] - 入选"全球新能源ESG百强榜"和《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单 强化国际市场准入优势[8] 行业发展趋势 - 零碳园区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推广 成为工业碳中和关键载体 绿电交易市场完善将提升其竞争力[1] -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布局叠加 清洁能源发展加速 数字化技术推动园区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1]
SNEC PV+ 2025|双良零碳智慧 链动共生价值
中国能源网· 2025-06-12 11:13
展会概况 - SNEC PV+ 2025国际光伏储能两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余家企业参展,国际展商比例占30% [1] - 展会是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光伏盛会 [1] 公司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 公司以"零碳智慧共生"理念打造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光伏、氢能、储能、电能利用等领域 [1] - 方案包括发电端"光-氢-储"系统、用电端节能技术、运维端能碳管理平台三大模块 [1] - 发电端采用屋顶光伏发电、绿电制绿氢、大型液冷储能电站等技术 [1] - 用电端利用电制冷、电热泵等绿电设备和余热回收技术提升能源效率 [1] - 运维端通过能碳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精准控制 [1] 技术分享与市场反响 - 公司举办"碳"索者说技术分享会,聚焦零碳园区关键技术、节能节水技术、碱性电解槽等话题 [2] - 展台成为展会焦点区域之一,吸引大量行业人士驻足交流 [2] 光伏领域优势 - 公司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占有率超65%,单晶硅片产能近100GW,规模与品质稳居行业前三 [4] - 入选"PVBL2025全球光伏品牌价值(硅料、硅片)20强榜单"和"全球光伏100强榜单" [4] - 高效光伏组件使用自产A+级硅片,产品获ISO、TüV、CQC等权威认证,并畅销海外市场 [4] 储能与绿氢技术 - 储能模块采用集中式浸没液冷系统,整体节能超50%,温控精度±0.2℃以下 [5] - 绿氢模块建成5GW电解槽智造基地,自主研发出全球单台产氢规模最大的5000Nm3/h碱性水电解槽 [5] - 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销售合同,并为多个海外重量级项目供货 [5] 智慧运维与国际化布局 - 智慧运维模块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能碳管理平台,实现园区精准用能 [6] - 公司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及办事处,产品服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与意大利ENERGY DOME、瑞典P2H、阿联酋MMEC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8] 行业认可与未来规划 - 公司上榜"全球新能源ESG百强榜"和《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单 [8] - 未来将持续优化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构建全球绿色生态 [9]
应对气候变化新标出台,企业面临核算、减碳、适应三重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18:05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从基础能力支撑、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三大维度构建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框架 [1] - 重点规划了温室气体核算、市场机制设计、适应行动规范等领域工作,为气候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1] - 方案的实施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碳排放管理,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1] 温室气体核算与核查 - 温室气体核算、核查、监测列为"基础能力支撑"的核心支柱,为整个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 - 国内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已相对完善,发布了数十项国家标准,涵盖组织层面核算通则及具体行业核算标准 [2] - 我国在制定温室气体核算相关标准时,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部分国际标准已被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2] - 温室气体核查标准虽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已有一些实践操作规范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3] 温室气体监测与排放管控 - 当前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4] - 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在碳市场中的应用规则尚不完善,亟待构建配套标准体系 [4] - 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强化源头防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4] 能碳管理平台应用 - 能碳管理平台作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步在企业中普及 [4] - 能碳管理平台监测的数据范围主要是企业的直接排放和能源使用排放,供应链排放的界定和监测相对复杂 [6] - 能碳管理平台的用户多为大型制造企业或政府,中小企业应用相对较少 [6] 市场机制与减排动力 - 市场机制作为连接政府政策与企业行动的桥梁,其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减排目标的实现 [7] - 全国碳市场当前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限于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尚未获准入场 [7] - 未来的排放强度标准将对企业运营产生直接约束 [7] 跨部门协作与标准体系构建 - 行业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需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7] - 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非常必要 [8] - 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落地亟需跨领域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 [7] 适应气候变化标准建设 - 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标准建设步伐有待提速 [9] - 国内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及减缓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 [9] - 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39个市(区)入选 [9] 金融支持与气候适应 - 完善的适应标准体系可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风险识别工具 [9] - 标准体系为开发支持适应行动的金融产品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认证依据 [10] - 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可以为气候风险投融资提供重要依据 [10]
【财经分析】破解“三缺”困局推动能源行业“绿色转身”——云南电力“突围”实践调查
新华财经· 2025-04-29 14:44
电力行业供需格局与挑战 - 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转型核心枢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面临高质量发展挑战 [2] - 云南作为"西电东送"主力军,其电力形势影响南方区域如广东、广西等地能源供应 [2] 云南电力"三缺困局"与解决方案 - 云南电力存在缺电、弃电及调节能力不足的"三缺困局",导致结构性矛盾如中午电力过剩、晚上供应不足 [3] - 截至2024年底,云南新能源装机突破5400万千瓦,但调峰能力不足导致电力短缺与时段性消纳困难并存 [3] - 云南能投集团建设400兆瓦共享储能电站,预计每年减少弃风弃光电量超5亿千瓦时 [3] - 安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利用地下盐穴存储压缩空气发电,突破地理限制 [3] - 智能调度系统通过AI算法预测天气变化,将发电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 [3] 风光水储一体化与新能源发展 - 云南能投集团打造"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形成790万千瓦控股电力装机,风电、光伏占比达46% [4] - 计划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超600万千瓦,构建"午间光伏顶峰、夜间水电调峰"协同体系 [4] 煤电绿色转型与技术突破 - 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比近六成,承担超七成电力顶峰任务,仍是电量供应和灵活性调节主力电源 [5] - 云南红河电厂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供电煤耗仅265克/千瓦时,比传统机组降低15%,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5][6] - 先锋煤业矿区采用"四边"模式,可绿化区域实现100%覆盖 [6] - 小龙潭布沼坝露天矿无人机三维测绘精度达毫米级,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率达95%,井下作业人员减少40% [6] - 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0%,采煤机械化率实现100% [6] 数字能源生态与技术创新 - 2024年我国数字能源市场规模预计达152亿美元,2029年将扩大至881亿美元 [7] - 云南能投集团2024年推进19个重大专项,新增国家级重点"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户 [7] - 红河电厂"智慧火电"系统通过3000多个测点优化燃烧参数,锅炉效率提升1.5个百分点 [7] - 永宁风电场应用无人机巡检,单次作业识别32类设备缺陷,运维成本下降40% [7] - 集团每年研发投入超3亿元,与云南高校共建"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 [7] 流通领域数字化与绿色金融 - "煤炭集采集销平台"上线后,交易周期从15天压缩至72小时,物流空驶率降低28% [8] - "云能集链"电商平台整合2000余家供应商,年降低交易成本超1.2亿元 [8] -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97万企业或个人授信3900亿元 [8] - 能碳管理平台精准测算每兆瓦时绿电碳减排量,帮助化工企业单笔订单溢价达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