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

搜索文档
涉及储能!远景携手星巴克中国
行家说储能· 2025-07-21 19:01
远景能源近期合作动态 - 公司与澳大利亚FERA Australia签署1GW风电和1.5GWh储能合作订单[1] - 与星巴克中国合作升级供应链碳管理平台,覆盖7500家门店及供应商全链碳足迹测算[2][4] - 星巴克咖啡创新产业园采用公司零碳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整合光伏、储能及数字化系统[5] - 中国7500家星巴克门店核心设备接入远景EnOS系统,实现能源、碳排放等智能化管理[6] 全球零碳产业园布局 - 公司在巴西、鄂尔多斯、江苏、西班牙等地打造零碳产业园[7] - 巴西项目为拉美首个零碳产业园[8] - 与武威市签订零碳产业园战略框架协议[8] 2025年储能订单统计 - 上半年累计公布12项储能合作,总规模达2.18GWh[7] - 欧洲Kallista Energy项目:120MW/240MWh磷酸铁锂储能电站[8] - 印度Juniper Green Energy项目:1GW风电机组配套320MWh储能[8] - 京能锡林郭勒项目:60MW/120MWh储能系统[8] 海外市场拓展 - 与印度尼西亚SUN Terra合作开发东南亚、澳大利亚储能解决方案[8] - 欧洲市场新增工商业储能项目[12]
汽车链主赋能中小供应商,做实ESG降碳指标
新浪财经· 2025-07-03 16:01
政策与标准制定 -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推动ESG体系从"披露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强调行业需制定具体披露指南[3] - 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统一ESG报告内容规范,解决当前披露标准不统一问题[5] - 汽车行业需明确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碳排放核算标准,要求定性描述与定量指标结合[5][6] 汽车行业ESG现状 - 中国汽车行业ESG信息披露呈现结构性特征,定性指标披露率平均约90%,定量指标仅34%[6] - 范围三碳排放核算面临数据分散、供应链复杂等挑战,汽车产业链90%为中小企业,数据采集难度大[8] - 欧盟法规(如CBAM、ELV)要求严格,需可靠数据支撑,第三方审计追溯原始证据链[9] 数据采集与技术应用 - 晓数绿景通过AI识别和大模型算法完成汽车供应链碳排放数据清洗,调研100家工厂人力投入从几十人降至几人[10] - 采用实景数据可减少单车碳足迹10%误差,需实地收集原材料、电力消耗等上亿条数据[9][10] - 小鹏汽车启动"供应商碳赋能项目",分层培训106家供应商,提供54次一对一碳管理服务[14] 企业实践与供应链重塑 - 小鹏汽车在2024年ESG报告中详细披露范围三分类明细,包括外购商品、上游运输等5类碳排放[11][12] - 供应链碳管理成为提质增效关键路径,小鹏汽车计划内部制定碳目标,形成管理闭环[15] - 行业需第三方制定统一碳核算标准,链主企业需反哺数据以打造绿色供应链[16] 国际合规与竞争力 - ESG评级影响汽车出口和融资,高评级企业更易获得绿色债券和低息贷款[7] - 欧洲市场ESG标准严苛,车企需通过碳追溯实现价值链脱碳以满足出口需求[9][11] - 小鹏汽车连续两年获MSCI ESG最高"AAA"评级,示范范围三碳数据分项披露[11][12]
应对气候变化新标出台,企业面临核算、减碳、适应三重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18:05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从基础能力支撑、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三大维度构建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框架 [1] - 重点规划了温室气体核算、市场机制设计、适应行动规范等领域工作,为气候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1] - 方案的实施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碳排放管理,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1] 温室气体核算与核查 - 温室气体核算、核查、监测列为"基础能力支撑"的核心支柱,为整个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 - 国内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已相对完善,发布了数十项国家标准,涵盖组织层面核算通则及具体行业核算标准 [2] - 我国在制定温室气体核算相关标准时,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部分国际标准已被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2] - 温室气体核查标准虽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已有一些实践操作规范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3] 温室气体监测与排放管控 - 当前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4] - 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在碳市场中的应用规则尚不完善,亟待构建配套标准体系 [4] - 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强化源头防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4] 能碳管理平台应用 - 能碳管理平台作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步在企业中普及 [4] - 能碳管理平台监测的数据范围主要是企业的直接排放和能源使用排放,供应链排放的界定和监测相对复杂 [6] - 能碳管理平台的用户多为大型制造企业或政府,中小企业应用相对较少 [6] 市场机制与减排动力 - 市场机制作为连接政府政策与企业行动的桥梁,其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减排目标的实现 [7] - 全国碳市场当前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限于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尚未获准入场 [7] - 未来的排放强度标准将对企业运营产生直接约束 [7] 跨部门协作与标准体系构建 - 行业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需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7] - 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非常必要 [8] - 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落地亟需跨领域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 [7] 适应气候变化标准建设 - 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标准建设步伐有待提速 [9] - 国内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及减缓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 [9] - 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39个市(区)入选 [9] 金融支持与气候适应 - 完善的适应标准体系可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风险识别工具 [9] - 标准体系为开发支持适应行动的金融产品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认证依据 [10] - 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可以为气候风险投融资提供重要依据 [10]
巴斯夫携手可持续发展(TfS)发布最新中文版《产品碳足迹指南》
第一财经· 2025-06-07 17:11
指南发布背景 - 全球化工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TfS在上海碳中和博览会期间发布《产品碳足迹指南3 0(中文版)》 [1] - 指南以2022年初版为基础 聚焦范围三排放核算和跨框架协同等核心领域进行系统性升级 [1] - 旨在为化工行业及其他使用化学材料的行业提供更精准的技术工具以应对全球气候目标 [1] 指南核心升级内容 - 整合TfS成员企业 供应商及行业利益相关方反馈 新增多项说明以简化实施流程 [3] - 在废弃物管理 质量平衡以及碳捕集和使用等模糊领域提供明确指导 [3] - 与国际框架接轨 确保化学企业可无缝融入全球运营体系 [3] - 帮助企业及供应商更便捷地生成并报告可靠的碳足迹数据 [3] 指南四大核心优势 - 全球标准协同: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PACT框架 Catena-X及全球电池联盟等国际标准深度对接 构建统一数据接口 [5] - 定义精准化:优化"废弃物"及"多产出流程决策"等术语界定 提升报告精准度与执行可行性 [5] - 数据质量提升:强化数据核算方法论 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精确性与可比性 实现范围三排放全流程透明化追踪 [5] - 免费共享:通过TfS网站及官方微信免费发布 促进跨领域行业协同应用 [5]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化工行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 其中77%为范围三排放 [5] - 企业面临提供详实可比排放数据的迫切要求 [5] - 回应监管压力升级与利益相关方对可持续发展报告透明度的期待 [5] 行业影响与展望 - 更新版指南标志着推动化工供应链实质性减排的又一里程碑 [6] - 通过提升数据透明度与核算一致性 企业能更精准定位减排环节 [6] - 中文版指南响应中国"双碳"战略 期待与中国化工企业 行业协会及专家开展广泛合作 [6] 企业参与情况 - 巴斯夫可持续发展方法总监担任TfS《产品碳足迹指南》工作组联合主席 [3] - 巴斯夫亚太区原材料全球品类管理负责人担任TfS中国轮值主席 [6] - 巴斯夫在展会期间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解决方案 重点关注"碳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议题 [7]
U.S. Energy (USEG)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12 22: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约220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540万美元,反映2024年下半年资产剥离的影响 [18] - 本季度租赁运营费用为160万美元,即每桶油当量34.23美元,去年同期为320万美元,即每桶油当量29.2美元,整体下降反映自去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资产剥离,每桶油当量费用增加是资产组合变化的结果 [19] - 2025年第一季度现金、一般和行政费用为190万美元,其中包括约30万美元的离散成本,预计正常季度一般和行政成本约为16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8% [1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2000万美元循环信贷安排无未偿还债务,现金头寸超过1050万美元,反映第一季度成功股权发行产生的1030万美元净现金收益 [20] - 2025年已回购约83.2万股,约占流通股的2.5% [16]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上游开发 - 2024年第四季度钻探第一口工业气井,之后分析结果以完善开发方法 [7] - 2025年1月收购2.4万净英亩土地及一口含大量非烃氦的现有井 [8] - 目前正在钻探两口针对富含氦和二氧化碳的杜布罗地层的井,每口井预算约120万美元,预计其中一口将被指定为永久二氧化碳储存的二级注入井 [8] 基础设施建设 - 6月完成初始开发计划后,将开始在基宾穹顶建设处理厂,预计处理约1700万立方英尺/天的原料气,其中二氧化碳占比80% - 85%,氦占比0.5% - 1% [9] - 处理厂预计耗资约1500万美元,约40周完成,资金来自当前资产负债表和适度战略债务 [10] 碳管理 - 公司控制美国最大的已知二氧化碳矿床之一,基宾穹顶地质适合碳储存,已持有多个二级注入许可证,预计6月获得更多 [11][12] - 最近在两口处置井完成成功注入测试,注入量约1700万立方英尺/天,处理厂投产后,预计每年封存约25万吨二氧化碳 [12] - 已开始起草监测、报告和验证(MRV)计划,预计7月提交给美国环保署 [12]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氦市场终端用户主要是半导体和芯片行业,增长前景最好,价格从几年前的峰值有所下降,目前气态氦市场低价约为每千立方英尺400美元,液化氦价格更高,通常是气态氦的两到三倍 [30][31] - 氦气承购协议期限通常为两到五年,部分可达十年,公司倾向较短期限以保留选择权 [32][3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主要专注于蒙大拿州工业天然气项目开发,构建从生产、加工到长期碳储存的全周期平台,同时保持严格的资本配置策略 [6][14] - 继续执行策略,投资核心蒙大拿项目,适时剥离非核心油气资产,2025年是公司转型的关键一年 [15] - 公司具有可扩展、经济上有吸引力的开发平台,拥有有价值的遗留资产,能抵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在工业气体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16]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蒙大拿州冬季限制了部分野外活动,但公司已启动初始开发计划的重要阶段,对项目前景高度乐观,认为公司将成为工业气体领域的先行者 [7][13] - 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大幅回落,影响了包括公司在内的整个行业盈利,但遗留油气资产仍有价值 [14] -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结构清晰,内部现金流充足,相信正在释放可扩展、高利润率的增长平台,将为股东创造持久价值 [17] 其他重要信息 - 会议讨论可能包含前瞻性陈述,实际结果可能因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与预测有重大差异,公司无义务更新前瞻性陈述 [4] - 会议可能披露非公认会计准则(GAAP)财务指标,GAAP与非GAAP指标的完整调节可在最新季度收益报告和会议演示中获取 [4]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处理厂成本高于预期,是否有复杂情况或成本因素? - 没有复杂情况,处理厂成本是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井的供应和产量等多方面因素得出的,目前认为1500万美元的成本是合理且保守的,有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但目前以此预算 [25][26][27] 问题: 处理厂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是否会推迟到第二季度? - 处理厂完成时间受天气影响,目前预计在2026年3月左右,可能在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暂以4月1日为预计完成日期,可能有两到三周的浮动 [28][29] 问题: 请介绍氦市场的终端市场、定价、需求、合同条款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 终端市场主要是半导体和芯片行业增长前景好,价格从峰值有所下降,气态氦低价约每千立方英尺400美元,液化氦价格更高,承购协议期限通常两到五年,部分可达十年,公司倾向较短期限 [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