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

搜索文档
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AI Agent,定义下一代碳管理| 36氪2025AI Partner百业大会
36氪· 2025-08-29 21:27
8月27日,由36氪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盛大启 幕。本次大会以"中国式方案"为主题,分为"中国式方案"和"谁来定义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两大篇章, 围绕"中国式创新的黄金时刻""超级智能体能否成为下一代AI的核心形态""中国式方案重塑世界科技竞 争格局""AI+千行百业融合创新的繁荣景象"四大话题,全方位集中呈现中国AI的最新突破与生态体 系,分享中国式AI的成长路径和未来前景,探索中国式方案的创新模式。 当日,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带来了《AI Agent,定义下一代碳管理》主题演讲。 以下为致辞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尊敬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来自碳阻迹的晏路辉。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垂直的领域 —— 碳中和领域的 AI 智 能体(Agent),以及我们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与最新成果,希望能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伙伴带来一 些启发。 我们之所以投入大量精力、成本研发 AI 智能体,核心是因为要解决的问题 ——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应对 —— 本身具有极高的严峻性与挑战性。当前,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时期已上升 1.55 度,而本 世纪末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点赞中国“双碳”成果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7 15:16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 GCMC·中国碳管理论坛以"破界·重塑 企业新动能"为主题在北京举办 [1] - 论坛聚焦全球绿色转型中碳排放的核心战场地位 [1]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强调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1] 行业趋势与技术发展 - 碳阻迹作为行业先行者率先运用人工智能引擎驱动企业绿色变革 [1] - 中国碳管理行业在全球形势趋紧背景下逆势上行并加速进入发展快车道 [2] - 行业正推动"碳智能体"发展促使企业迈向高阶碳管理阶段 [2] 政策与实践成果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披露当地低碳减排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效显著 [1]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局参与探讨产业实践 [1] 企业行动方向 - 企业需重点推进范围三排放管理、供应链减碳和高质量碳信用三大领域行动 [2] - 论坛通过圆桌对话探讨碳管理在"全球与本土""合规与价值"维度的挑战与机遇 [2] 研究成果发布 - 碳阻迹CEO晏路辉发布《"双碳"五年:全球碳管理行业十大洞察》报告 [2]
职业工种批量“上新”!求学就业瞄准这些“新赛道”
央视新闻· 2025-07-23 14:11
新职业发布概况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包括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同时调整变更9个职业和工种信息[1] - 新职业包括检验检测管理工程技术人员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养老服务师电子电路设计师等[2] - 新工种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服务犬驯养师睡眠健康管理师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装配工等[2] 新职业特点分析 - 与前六批相比新工种数量明显增加达到42个显示职业细分程度不断提升[2] - 新职业紧跟产业发展前沿和社会民生需求如睡眠健康管理师智慧景区管理师旅拍定制师等反映生活品质提升需求[3] - 健康管理师职业下增设睡眠健康管理师工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睡眠健康评估筛查分析等专业化能力[3] 新职业的就业影响 - 新职业凸显民生导向且就业容量较大如养老服务师等增加社会就业岗位[4] - 自2019年以来累计新增职业110个显示职业体系持续扩展[5] 新职业的发展趋势 - 数字技术发展催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云网智能运维员等数字新职业[5] - 绿色低碳趋势推动碳排放管理员氢燃料电池测试员等绿色职业工种出现[5] - 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新职业体现低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5] 新职业的培训规划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制定新职业国家职业标准并开展新职业培训[6] -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6] - 探索建立新职业观察区域合作机制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重点区域[6]
“碳循未来・足迹先行”引领能源革命——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探索零碳转型中国路径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0 20:33
零碳产业大会概况 - 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以"新质驱动数智融合零碳转型"为主题,汇聚200余位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 [1] - 大会由中国投资协会与昌平区政府联合主办,获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及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支持 [1] - 下午会议聚焦《"碳循未来・足迹先行"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之路》议题 [1] 能源转型成效与挑战 - 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扩大,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面临能源供应可靠性、传统能源清洁化转型及经济平衡发展挑战 [3] -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构建政企研交流桥梁,开展政策研究、技术对接及培训活动推动绿色变革 [3] 碳市场与碳足迹管理进展 - 2024年全球自愿碳市场合规需求同比增长15%达2.5亿吨,自然碳移除项目受青睐,国际合规市场价格高于自愿市场 [7] - 中国自愿碳市场2024年启动后登记减排量948万吨,成交额超2亿元,CCER价格稳定在80~90元/吨 [7] - 产品碳足迹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应对占全球总量50%以上的供应链排放,计划2027~2030年制定200项重点产品核算规则 [9] 企业低碳实践案例 -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累计完成温室气体核查超10000次,减排项目审核超1000项,牵头参与近200项标准制定 [5] - 江中药业通过光伏发电(绿电占比30%)、节能技术(能耗降60%)及药渣资源化实现中水回用率100% [23] - 固德威零碳园区建成4.4MW光伏系统(年发电400万度)与1125kW/2349kWh储能,11款产品获碳足迹认证 [26] 技术创新与系统发布 - "零碳中国"评价信息系统具备标准化评价、智能数据分析、可视化监测及全流程管理四大功能,支持碳足迹核算与减排方案定制 [19] - 洛克美森零碳工厂采用"源-网-荷-储"模式,光伏年供绿电90万度,能耗降48%,碳排放减65% [28] -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累计贡献绿电1000亿千瓦时,消纳农林生物质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 [25][26] 碳足迹与全球化竞争 - 碳足迹从"绿色壁垒"转变为企业出海核心能力,需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价值,加强供应链协同减碳 [30] - 欧盟"新电池法"等政策要求披露产品碳足迹,中国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国际贸易新门槛 [11]
广东实现企业碳足迹全流程数字管理
深圳商报· 2025-07-12 00:49
活动主题与背景 -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举办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 主题为"碳路先锋绿美广东" 旨在打造"零碳全运"并展示绿色低碳发展成效 [1] - 活动通过绿色低碳实践分享及科普宣传形式 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 广东省低碳发展现状 - 广东省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国 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改善 主要环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1] - 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 [1] - 广东碳标签实现粤港互认 碳强度处于全国第二低位 [1] 未来低碳转型方向 - 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1] - 推进城市、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1] - 深化碳减排市场机制改革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 [1] 政策与技术创新 - 发布《关于完善碳减排市场机制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若干措施》 为绿色转型提供制度支持 [2] - 上线"广东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企业碳足迹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 - 升级广东省碳普惠平台 鼓励全社会践行低碳生活 [2] 零碳全运实践 - 启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特许商品碳标签 颁发碳标签证书 [2] - 公众可通过扫码追溯产品碳足迹 推动"零碳全运"理念普及 [2] 行业经验分享 - 科研机构专家和企业代表分享绿色低碳经验 提供可借鉴的"绿色样板" [2]
应对气候变化新标出台,企业面临核算、减碳、适应三重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18:05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从基础能力支撑、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三大维度构建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框架 [1] - 重点规划了温室气体核算、市场机制设计、适应行动规范等领域工作,为气候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1] - 方案的实施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碳排放管理,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1] 温室气体核算与核查 - 温室气体核算、核查、监测列为"基础能力支撑"的核心支柱,为整个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 - 国内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已相对完善,发布了数十项国家标准,涵盖组织层面核算通则及具体行业核算标准 [2] - 我国在制定温室气体核算相关标准时,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部分国际标准已被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2] - 温室气体核查标准虽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已有一些实践操作规范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3] 温室气体监测与排放管控 - 当前温室气体监测标准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4] - 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在碳市场中的应用规则尚不完善,亟待构建配套标准体系 [4] - 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强化源头防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4] 能碳管理平台应用 - 能碳管理平台作为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步在企业中普及 [4] - 能碳管理平台监测的数据范围主要是企业的直接排放和能源使用排放,供应链排放的界定和监测相对复杂 [6] - 能碳管理平台的用户多为大型制造企业或政府,中小企业应用相对较少 [6] 市场机制与减排动力 - 市场机制作为连接政府政策与企业行动的桥梁,其设计合理性与执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减排目标的实现 [7] - 全国碳市场当前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限于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尚未获准入场 [7] - 未来的排放强度标准将对企业运营产生直接约束 [7] 跨部门协作与标准体系构建 - 行业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需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7] - 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非常必要 [8] - 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落地亟需跨领域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 [7] 适应气候变化标准建设 - 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标准建设步伐有待提速 [9] - 国内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及减缓领域,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 [9] - 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39个市(区)入选 [9] 金融支持与气候适应 - 完善的适应标准体系可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风险识别工具 [9] - 标准体系为开发支持适应行动的金融产品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认证依据 [10] - 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可以为气候风险投融资提供重要依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