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苏行转债
icon
搜索文档
苏州银行第一大股东 完成增持1.18亿股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公司股东增持 - 第一大股东国发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可转债转股方式累计增持股份1.18亿股 占总股本比例2.6333% 增持资金合计8.56亿元 [1] - 增持后国发集团直接持股比例达14.6453% 与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合计持股比例增至14.7292% 原3亿元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1] - 苏州银行2024年股价涨幅超30% 其发行的"苏行转债"成为2025年首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 [1] 公司经营表现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7271.54亿元 较年初增长4.82% 不良贷款率保持0.83%低位水平 [1] -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50亿元 同比增长0.76% 归母净利润15.54亿元 同比增长6.80% [1] 行业动态 - 银行板块持续走强推动估值大幅修复 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2] - 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已发布公告行使可转债提前赎回权 [2]
A股站上3600点 可转债市场再迎“赎回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3:43
A股市场与可转债市场联动 - A股市场走强带动上证综指站上3600点,可转债市场同步上涨并出现大面积强赎摘牌情况 [1] - A股市场表现与转债退出方式呈现正相关,2020年强赎退出占比达95.89%,2024年因行情低迷强赎比例降至59.52% [4] - 权益市场企稳回升加速转债强赎进程,发行主体主动赎回意愿提升以优化财务结构 [5]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现状 - 7月以来超10只可转债停止交易,仅7月28日单日有3只转债退市 [2] - 8月将有12只转债迎来最后交易日,新规新增"Z"标识提示投资者及时操作 [3] - 今年以来超50只转债摘牌,强赎退出占比超8成,较去年数量和比例均提升 [3] 银行转债退出主导市场萎缩 - 银行转债成为市场缩量主因,2025年已有6只银行转债离场(4只强赎+2只到期) [6] - 齐鲁转债因股价触发强赎条款将于8月14日摘牌,赎回价100.7068元/张 [6][7]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近3000亿降至1500亿以下,市场占比由40%下滑至20% [7] 可转债市场供需格局变化 - 供给端:再融资政策收紧导致审核周期延长,2025年上半年新发转债仅18只募资206亿元,同比下滑76% [8] - 需求端:强赎加速存量退出,预计全年银行转债退出规模超900亿,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 [7][8] - 当前转债总存量6590.85亿元,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年末余额或跌破6000亿 [8] 可转债退出机制与投资者操作 - 转债生命周期可通过转股、回售或到期结束,投资者需根据条款选择最优退出方式 [4] - 停止交易后仍有3个交易日转股期,未转股转债将按约定价强制赎回(如北陆转债101.64元/张) [2][3] - 中信转债到期摘牌时未转股率仅0.14%,显示投资者对转股机制的高效利用 [7]
A股站上3600点,可转债市场再迎“赎回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3:03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 - 7月30日为北陆转债最后交易日 收市后停止交易 7月以来已有超过10只可转债停止交易 仅7月28日就有3只停止交易 [2] - 8月份还有12只转债将迎来最后交易日 可转债新规新增最后交易日"Z"标识以提示风险 [3] -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只转债摘牌 强赎方式退出占比超过8成 数量和比例均较去年提升 [3] 可转债退出方式变化 - 2020年73只退出转债中70只以强赎方式退出 占比95.89% [4] - 2021年83只退出转债中70只强赎退出 占比降至84.34% [4] - 2022年强赎退出比例降至72.22% 2023年再降至71.93% [4] - 2024年84只退出转债中仅50只强赎退出 多数发生在下半年 [4] 市场规模变化趋势 - 下半年可转债市场规模或逐步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1][6] - 截至上周末可转债市场总存量6590.85亿元 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新发转债仅18只 募资206亿元 同比下滑76% [9] - 年末余额或将跌破6000亿 存量规模降幅约1000亿 [9] 银行转债市场变化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近3000亿元减少至当前1500亿元之下 [8] - 市场占比由峰值40%下滑至约20% [8] - 今年至少有6只银行转债离场 其中2只到期 4只强赎 [6] - 全年银行转债退出规模预计超900亿元 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规模 [9] 影响因素分析 - A股市场走强带动可转债市场水涨船高 出现大面积强赎摘牌 [1] - 监管层对再融资政策持续收紧导致转债发行审核周期延长 [5] - 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减弱 新券供给规模明显下跌 [5] - 权益市场企稳回升促使大量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5]
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已发行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36
限售股上市流通概况 - 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数量为7,262,54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624% [1] - 上市流通日期为2025年8月4日 [1] - 涉及871名自然人股东,全部为首次公开发行前持股股东 [3][10] 股份结构演变历程 - 2019年首次公开发行A股333,333,334股,发行后总股本增至3,333,333,334股 [1][2] - 2021年发行5,0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苏行转债),2025年3月17日摘牌 [2] - 2022年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1股)及现金分红(每10股派2.8元) [2] - 截至2025年7月18日,公司总股本为4,470,662,011股,尚未解除限售股份81,703,527股 [3] 股东承诺履行情况 - 时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承诺36个月锁定期,且设有多项减持限制条款(每年减持不超过持股总数15%,5年内不超过50%) [3][4][5][6][7][8] - IPO申报期间新增股东及持有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均承诺3年锁定期,并遵守相同减持比例限制 [9] - 所有申请解除限售股东均严格履行承诺,无违规情形 [10] 资金占用与担保情况 - 持有本次流通限售股份的股东不存在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 [10] - 公司未对相关股东提供违规担保 [10] 股本结构变动 - 本次解限后,无限售条件股份比例将增加0.1655% [10] - 实际解除限售股数计算基于转增后股本调整(144,817,206股的5%) [11] - 现任风险总监兼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后斌等关键管理人员涉及本次解限 [12] 股东结构变化 - 原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人数由865人调整为868人,因司法转让、遗产继承等原因发生变动 [12] - 股东承永钢所持未确权股份已完成登记托管手续 [10][12]
苏州银行: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部分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7-30 00:43
文章核心观点 - 招商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对苏州银行首次公开发行前部分限售股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事项出具无异议的核查意见 确认本次解限符合相关法规及股东承诺要求 [1][2][15] 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情况 - 苏州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333,333,334股 发行前总股本3,000,000,000股 发行后总股本增至3,333,333,334股 其中有限售条件流通股3,000,000,000股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33,333,334股 [2] - 截至2025年7月18日 总股本为4,470,662,011股 尚未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81,703,527股 [3] - 本次解限涉及871名股东合计7,262,540股 占总股本0.1624% 将于2025年8月4日上市流通 [3] 股东承诺履行情况 - 时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承诺上市后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 锁定期满后每年减持不超过持股总数25% 离职后半年内不转让股份 [3][4][5] - IPO申报期间新增股东及持有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承诺3年锁定期 期满后每年减持不超过15% 5年内减持不超过50% [9] - 所有申请解限股东均未违反承诺 不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情形 [10] 股本结构变动 - 本次解限后 有限售条件股份减少7,262,540股至74,440,987股 其中首发前限售股降至72,768,709股 [14] - 无限售条件股份增加7,262,540股至4,396,221,024股 总股本维持4,470,662,011股不变 [14] 保荐机构结论 - 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规要求 解限数量及时间符合股东承诺 [15] - 苏州银行相关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保荐机构对解限事项无异议 [15]
苏州银行: 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已发行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30 00:43
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上市流通情况 - 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总股本为3,000,000,000股,2019年8月2日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333,333,334股A股 [1] - 截至2025年7月18日总股本为4,470,662,011股,其中尚未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81,703,527股 [2] - 本次上市流通限售股为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涉及871名股东合计7,262,540股,占总股本0.1624%,将于2025年8月4日上市流通 [2] 股份变动及资本运作历史 - 2021年4月12日公开发行5,0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苏行转债,代码127032),2021年10月18日进入转股期,2025年3月17日摘牌 [1] - 2022年4月22日股东大会通过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8元(含税),并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股,股权登记日为2022年5月10日 [1] 股东股份锁定承诺内容 - 时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承诺上市后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锁定期满后每年出售不超过持股总数15%,任职期间每年转让不超过25%,离职后半年内不转让 [2][3][4] - 持股锁定期满后2年内减持价格不低于首次公开发行发行价,违反承诺则减持收益归公司所有 [3][4] - IPO申报期间通过司法裁决受让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承诺上市后锁定期不低于3年,锁定期满后每年出售不超过持股总数15%,5年内出售不超过50% [8] 本次解除限售股份详情 - 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7,262,540股,占无限售条件股份比例未明确披露,涉及871名自然人股东 [9] - 股东中包含现任风险总监兼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后斌,时任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张水男、钱锋,时任监事朱文彪 [12] - 限售股解除后有限售条件股份减少至74,440,987股,无限售条件股份增加至4,396,221,024股,总股本保持不变 [13] 股东承诺履行及合规情况 - 申请解除股份限售股东不存在违反相关承诺的情形,也不存在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违规担保情况 [9] - 股东承永钢所持股份已完成确权登记,原持有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因司法转让、遗产继承等原因调整为868人 [12]
南银转债进入退市倒计时 银行转债降至8只
搜狐财经· 2025-07-14 16:34
银行转债退市情况 - 南银转债将于7月18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 成为本月第二只被摘牌的银行转债和今年第四只被摘牌的银行转债 [1] - 南银转债最后一个交易日为7月14日 最后一个转股日为7月17日 投资者可选择按8.02元/股转股价格转股或以100.1537元/张被强制赎回 [2] - 杭银转债于今年7月7日摘牌 累计转股比例达99.39% 未转股余额仅剩0.61% [2] - 苏行转债于2025年3月17日在深交所摘牌 未转股率仅0.07% [2] - 齐鲁转债已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最后交易日为8月8日 最后转股日为8月13日 将于8月14日摘牌 [3] 银行转债市场变化 - 截至7月14日银行转债数量降至8只 预计8月和10月还将各有一只转债退市 银行转债规模将大幅缩减 [4]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的近3000亿元减少至1500亿元之下 市场占比由峰值40%下滑至约20% [5] - 发行高峰集中在2019-2022年 受银行板块长期破净估值导致股权融资困难及监管审核趋严影响 新发渠道基本停滞 [5] 退市影响与机构配置调整 - 银行转债退市导致大额可转债供给减少 可能造成公募基金持仓规模阶段性收缩 加剧优质大额转债稀缺性 [5] - 投资者持仓结构将调整 资金可能向久期较长的公用事业类转债等稳定分红品种转移 [5] - 各类基金对银行转债呈现持续减配趋势 一级债基相对有韧性 二级债基、可转债基金及偏债混合基金显著减仓 [6] - 市场整体供给收缩使存量银行转债稀缺价值提升 对可转债市场整体估值形成支撑作用 [5] 银行资本结构优化 - 提前赎回可转债能加速银行一级资本补充 增强资本实力并优化资本结构 [4] - 杭州银行可转债转股完成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接近0.8个百分点 [4] - 提前赎导向市场传递银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稳定的积极信号 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心 [4]
银行股“牛市”:转债触发强赎潮,有股东错失增持良机
券商中国· 2025-07-09 22:10
银行股市场表现 - 银行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20.54%,近20只银行股屡创新高 [1] - 银行股可转债迎来强赎潮,两只转债本月摘牌退出资本市场 [2] - 有银行股东因股价持续超过增持价格上限,增持计划期限过半仍未成功增持 [2] 银行可转债动态 - 南京银行南银转债将于7月14日最后交易,7月17日最后转股日,7月18日摘牌 [3] - 杭州银行150亿元杭银转债已于7月7日完成市场化转股和摘牌 [4] - 南银转债因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高于转股价130%触发赎回条款 [4] - 杭银转债因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突破转股价130%阈值触发强制赎回 [4] - 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分别于2月、3月摘牌,转股率均超99.9% [5] - 齐鲁转债已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全市场仍有7只银行转债存续 [5] - 浦发转债尚有4个月到期,多家银行股价贴近可转债转股价1.3倍 [5] 股东增持计划受阻 - 成都银行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增持计划期限过半仍未增持,因股价持续超过上限 [6][7] - 增持价格上限为17.59元/股,拟增持股份数量不超过1.878%,不低于0.939% [8] - 成都银行股价5月8日已达17.65元,超过增持价格上限 [9] - 股东将继续根据股价波动及市场趋势择机实施增持计划 [10]
银行转债存量“缩编”机构底仓资产如何腾挪
中国证券报· 2025-07-09 04:50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年初以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带动多只银行转债加速转股并摘牌,如杭银转债7月7日摘牌,南银转债将于7月18日摘牌 [1] - 中信证券测算今年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完成转股,叠加发行节奏放缓,市场整体规模将缩量 [2] - 截至7月8日可转债总存量为6646.47亿元,较年初减少689.75亿元,天风证券预计下半年规模或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3] 银行转债退场影响 - 银行转债转股有助于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降低资本补充压力,支撑风险资产投放 [2] - 相较于增发、配股等传统方式,可转债转股操作成本较低,性价比高 [2] - 银行转债退出加剧可转债市场供需缺口,提升存量银行转债投资价值,影响机构配置策略 [3] 机构配置情况 - 可转债因"债底保护+股票期权"特点成为资管机构重要配置品种,提升投资组合收益表现 [3] - 某银行系险企可转债仓位中银行转债占比近40% [4] - 某信托公司可转债投资占比30%-70%,银行转债占其可转债投资比例8%-12% [4] - 某股份行理财公司配置可转债规模约40亿元,占比0.4% [5] - 某公募基金"固收+"产品可转债仓位占28% [5] 替代资产探索 - 银行转债缩量后,机构关注转债ETF、生猪光伏大盘转债、公共事业建筑建材等低波稳健品种 [6] - 部分机构考虑增加REITs和行业主题ETF配置 [6] - 低价债性转债(价格115元以下)可能成为替代选择 [6] 市场供需展望 - 供给端持续收缩,需求端显著扩张,供需矛盾加剧或促使可转债估值易上难下 [7] - 机构在资产荒背景下不会轻易减仓,等待估值上行机会 [7] - 股性转债在股市向好时可能迎来"正股上涨+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7]
杭银转债今日摘牌 6只银行转债年内到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1:21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杭银转债正式摘牌 银行转债存量降至9只 且持续减少趋势明显 [1] - 齐鲁银行公告行使"齐鲁转债"提前赎回权 成为年内第四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 [1] - 2025年至少6只银行转债将退出市场 包括已摘牌的中信转债和即将到期的浦发转债 [1] 齐鲁转债详情 - 齐鲁转债触发赎回条款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中有15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 [2] - 该转债发行规模80亿元 期限6年 初始转股价5.87元/股 当前转股价5元/股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转股26.6亿元 转股比例达11.06% [2] 其他银行转债情况 - 杭银转债累计转股149.08亿元 转股比例高达99.39% 转股股数13.11亿股 [3] - 南银转债将于2025年7月14日停止交易 7月17日停止转股 7月18日摘牌 [3] - 苏行转债已于2025年3月17日摘牌 为年内首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 [3] 银行板块表现 - 中证银行指数年内上涨17.7% 板块42只个股全部上涨 18只创历史新高 [4] - 浦发银行表现最佳 年内涨幅达41.69% 为板块唯一涨幅超40%的个股 [4] 银行转债规模变化 - 中信转债未转股率仅0.14% 浦发转债500亿元规模将于10月28日到期 [5] - 信达证券增持浦发转债1.18亿张 占总发行量23.57% 市值达132.52亿元 [5] - 当前银行转债存量规模不足1500亿元 较2023年高峰期的3000亿元大幅下降 [6] 市场影响分析 - 银行转债市场占比从峰值40%下滑至约20% 供给端枯竭是主因 [6] - 机构投资者配置策略分化 部分基金转向高息银行信用债或其他可转债替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