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行转债
搜索文档
“巨无霸”谢幕!银行转债仅余6只,市场将重构?
国际金融报· 2025-10-27 23:49
浦发转债转股完成与摘牌 - 浦发转债于10月27日迎来最后一个转股日,并于10月28日从上交所摘牌,成为可转债历史上首个500亿元的“巨无霸”项目 [2] - 截至10月27日收盘,浦发转债转股比例高达99.67%,未转股比例仅为0.33%,远超市场预期 [2] - 浦发转债发行总额为500亿元,截至10月24日未转股余额为1.64亿元,转股工作基本完成 [4] 推动转股的关键因素 - 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形式多次增持浦发银行普通股,转股价格为12.51元/股,转股后其持股比例增加至18.18% [4]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股份,截至9月29日持有普通股10.73亿股(持股比例3.44%)及可转债860万张 [5] - 信达投资通过信丰1号资管计划累计增持1.18亿张浦发转债,占发行总量的23.57% [5] - 浦发银行管理层通过业绩改善、释放转股信号及优化股价条件,清晰安排转股节奏,推动转股落地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5] 银行可转债市场现状 - 浦发转债摘牌后,市场上仅剩6只银行可转债,分别为紫银转债、上银转债、兴业转债、重银转债、常银转债和青农转债 [7] - 除兴业转债转股比例近20%外,其余5只可转债的未转股比例均在99.89%以上,转股情况冷热不均 [7][8] - 2023年是银行可转债密集摘牌年,年初至今已有成银转债、苏行转债、中信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等多只完成转股或强制赎回而退市 [7] 市场冷热不均原因与后市展望 - 银行转债转股情况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正股表现,表现强势的银行股其转债更容易触发强赎实现转股 [8][9] - 银行可转债市场规模短期内可能持续收缩,因大量转债已退市且暂无大型金融转债发行计划补充,同时若正股股价无法提升,低转股率问题将延续 [9] - 银行转债大规模退出将引发转债市场重构,作为“固收+”基金偏爱的底仓资产,其退出将迫使资金流向公用事业、消费类、优质国企或绩优科技成长型转债以填补低波资产缺口 [9]
“白衣骑士”频登场、多数仍陷转股难 银行可转债背后“冰火两重天”
北京商报· 2025-10-16 22:47
银行可转债市场分化格局 - 10月银行可转债市场呈现显著“冷热不均”态势,全市场超半数存续银行可转债转股率近乎0%,而浦发银行500亿元转债在到期前实现超七成转股率 [1] - 市场分化体现为优质银行依托机构增持和基本面支撑实现主动转股突围,而中小银行则受困于正股“破净”及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被动承压 [1] - 分析认为未来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将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格局,不同类型银行的转股能力与资本补充路径将显著差异 [1][8] 浦发银行高转股率案例 - 截至10月15日,“浦发转债”累计转股金额达382.51亿元,累计转股股数30.28亿股,转股比例占发行总量的76.5016% [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将所持5631.454万张浦发转债全部转为普通股,合计4.5亿股,持股比例从17.00%升至18.18% [2]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2] - 信达投资通过“3天闪电操作”在6月27日完成转股,合计转股股数约9.12亿股,推动浦发银行普通股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3] - 机构增持被视为在银行股估值低位“低价”入股优质股份行的机会,既能获得稳定股息,也可分享未来估值修复红利 [3] 成功触发强赎退出的银行案例 - 年内已有5家银行的可转债通过强赎实现退出,累计涉及发行总额达560亿元 [4] - 齐鲁银行转债因正股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的130%而触发强赎,于8月8日最后交易并摘牌 [4] - 南京银行“南银转债”于7月18日摘牌,杭州银行“杭银转债”以99.96%的转股率完成强赎 [4][5] - 成都银行“成银转债”和苏州银行“苏行转债”分别于2月和3月摘牌,转股率分别高达99.94%和99.93% [5] - 中信银行400亿元“中信转债”虽未触发强赎,但控股股东中信金控在到期前将所持263.88亿元转债全部转股,大幅减轻兑付压力 [5] 转股率低迷的银行现状与原因 - 目前全市场存续的7只银行可转债中,除浦发转债、兴业转债外,其余5只转股率均接近0% [5] - 上海银行200亿元可转债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仅2217.40万元完成转股,占发行总量比例仅为0.1109% [5] - 转股率低迷核心原因包括正股价格长期低于转股价导致转股即面临账面亏损,以及转股价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规定使多数“破净”银行股失去转股价下修空间 [6] - 机构投资者偏好将银行可转债作为稳健型资产配置而非博取转股收益,银行自身经营基本面不佳也削弱投资者转股意愿 [6] - 转股率长期偏低直接制约银行通过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能力,影响信贷投放和风险缓冲空间,对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底线的银行压力尤甚 [6] 提升转股能力与资本补充路径建议 - 转股困难的银行需从三方面着力:改善经营基本面以增强正股吸引力和市场信心;结合自身定位优化区域布局培育新增长点;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时推动转股价下修并加强投资者沟通 [7] - 在可转债市场分化加剧背景下,单一依赖可转债补充资本的路径已显局限,需探索多元化资本补充方式 [8] - 国有大行与优质股份行可能通过股价修复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高转股率,而大多数中小银行因区域经济承压及估值修复乏力,转股率可能持续低迷 [8] - 对于经营状况较弱、未达可转债发行标准的银行,可通过发行永续债或补充二级资本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9]
鑫闻界丨中国移动增持了这家银行
齐鲁晚报· 2025-10-15 11:09
银行板块市场表现 - 10月14日A股银行板块发力,银行ETF(512800)场内价格上涨2.41% [1] - 自去年9月以来A股银行板块快速上扬 [2] 主要股东增持行动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万张浦发银行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亿股,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1] - 截至6月末,中国移动合计持有9085.323万张浦发转债,转股后手中仍有部分可转债尚未完成转股 [1]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的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截至9月29日持有10.73亿股普通股及860万张可转债 [1] - 信达资产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9.12亿股,成为该行主要股东 [1] 银行可转债转股动态 - 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可转债因触发强赎条款而完成摘牌,包括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南银转债、杭银转债、齐鲁转债 [2] - 中信转债于今年3月到期兑付摘牌 [2] - 浦发转债将于10月28日在上交所摘牌 [2]
苏州银行第一大股东 完成增持1.18亿股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公司股东增持 - 第一大股东国发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可转债转股方式累计增持股份1.18亿股 占总股本比例2.6333% 增持资金合计8.56亿元 [1] - 增持后国发集团直接持股比例达14.6453% 与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合计持股比例增至14.7292% 原3亿元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1] - 苏州银行2024年股价涨幅超30% 其发行的"苏行转债"成为2025年首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 [1] 公司经营表现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7271.54亿元 较年初增长4.82% 不良贷款率保持0.83%低位水平 [1] -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50亿元 同比增长0.76% 归母净利润15.54亿元 同比增长6.80% [1] 行业动态 - 银行板块持续走强推动估值大幅修复 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2] - 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已发布公告行使可转债提前赎回权 [2]
A股站上3600点 可转债市场再迎“赎回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3:43
A股市场与可转债市场联动 - A股市场走强带动上证综指站上3600点,可转债市场同步上涨并出现大面积强赎摘牌情况 [1] - A股市场表现与转债退出方式呈现正相关,2020年强赎退出占比达95.89%,2024年因行情低迷强赎比例降至59.52% [4] - 权益市场企稳回升加速转债强赎进程,发行主体主动赎回意愿提升以优化财务结构 [5]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现状 - 7月以来超10只可转债停止交易,仅7月28日单日有3只转债退市 [2] - 8月将有12只转债迎来最后交易日,新规新增"Z"标识提示投资者及时操作 [3] - 今年以来超50只转债摘牌,强赎退出占比超8成,较去年数量和比例均提升 [3] 银行转债退出主导市场萎缩 - 银行转债成为市场缩量主因,2025年已有6只银行转债离场(4只强赎+2只到期) [6] - 齐鲁转债因股价触发强赎条款将于8月14日摘牌,赎回价100.7068元/张 [6][7]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近3000亿降至1500亿以下,市场占比由40%下滑至20% [7] 可转债市场供需格局变化 - 供给端:再融资政策收紧导致审核周期延长,2025年上半年新发转债仅18只募资206亿元,同比下滑76% [8] - 需求端:强赎加速存量退出,预计全年银行转债退出规模超900亿,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 [7][8] - 当前转债总存量6590.85亿元,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年末余额或跌破6000亿 [8] 可转债退出机制与投资者操作 - 转债生命周期可通过转股、回售或到期结束,投资者需根据条款选择最优退出方式 [4] - 停止交易后仍有3个交易日转股期,未转股转债将按约定价强制赎回(如北陆转债101.64元/张) [2][3] - 中信转债到期摘牌时未转股率仅0.14%,显示投资者对转股机制的高效利用 [7]
A股站上3600点,可转债市场再迎“赎回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3:03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 - 7月30日为北陆转债最后交易日 收市后停止交易 7月以来已有超过10只可转债停止交易 仅7月28日就有3只停止交易 [2] - 8月份还有12只转债将迎来最后交易日 可转债新规新增最后交易日"Z"标识以提示风险 [3] -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只转债摘牌 强赎方式退出占比超过8成 数量和比例均较去年提升 [3] 可转债退出方式变化 - 2020年73只退出转债中70只以强赎方式退出 占比95.89% [4] - 2021年83只退出转债中70只强赎退出 占比降至84.34% [4] - 2022年强赎退出比例降至72.22% 2023年再降至71.93% [4] - 2024年84只退出转债中仅50只强赎退出 多数发生在下半年 [4] 市场规模变化趋势 - 下半年可转债市场规模或逐步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1][6] - 截至上周末可转债市场总存量6590.85亿元 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新发转债仅18只 募资206亿元 同比下滑76% [9] - 年末余额或将跌破6000亿 存量规模降幅约1000亿 [9] 银行转债市场变化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近3000亿元减少至当前1500亿元之下 [8] - 市场占比由峰值40%下滑至约20% [8] - 今年至少有6只银行转债离场 其中2只到期 4只强赎 [6] - 全年银行转债退出规模预计超900亿元 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规模 [9] 影响因素分析 - A股市场走强带动可转债市场水涨船高 出现大面积强赎摘牌 [1] - 监管层对再融资政策持续收紧导致转债发行审核周期延长 [5] - 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减弱 新券供给规模明显下跌 [5] - 权益市场企稳回升促使大量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5]
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已发行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36
限售股上市流通概况 - 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数量为7,262,54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624% [1] - 上市流通日期为2025年8月4日 [1] - 涉及871名自然人股东,全部为首次公开发行前持股股东 [3][10] 股份结构演变历程 - 2019年首次公开发行A股333,333,334股,发行后总股本增至3,333,333,334股 [1][2] - 2021年发行5,0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苏行转债),2025年3月17日摘牌 [2] - 2022年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1股)及现金分红(每10股派2.8元) [2] - 截至2025年7月18日,公司总股本为4,470,662,011股,尚未解除限售股份81,703,527股 [3] 股东承诺履行情况 - 时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承诺36个月锁定期,且设有多项减持限制条款(每年减持不超过持股总数15%,5年内不超过50%) [3][4][5][6][7][8] - IPO申报期间新增股东及持有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均承诺3年锁定期,并遵守相同减持比例限制 [9] - 所有申请解除限售股东均严格履行承诺,无违规情形 [10] 资金占用与担保情况 - 持有本次流通限售股份的股东不存在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 [10] - 公司未对相关股东提供违规担保 [10] 股本结构变动 - 本次解限后,无限售条件股份比例将增加0.1655% [10] - 实际解除限售股数计算基于转增后股本调整(144,817,206股的5%) [11] - 现任风险总监兼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后斌等关键管理人员涉及本次解限 [12] 股东结构变化 - 原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人数由865人调整为868人,因司法转让、遗产继承等原因发生变动 [12] - 股东承永钢所持未确权股份已完成登记托管手续 [10][12]
苏州银行: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部分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7-30 00:43
文章核心观点 - 招商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对苏州银行首次公开发行前部分限售股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事项出具无异议的核查意见 确认本次解限符合相关法规及股东承诺要求 [1][2][15] 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情况 - 苏州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333,333,334股 发行前总股本3,000,000,000股 发行后总股本增至3,333,333,334股 其中有限售条件流通股3,000,000,000股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33,333,334股 [2] - 截至2025年7月18日 总股本为4,470,662,011股 尚未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81,703,527股 [3] - 本次解限涉及871名股东合计7,262,540股 占总股本0.1624% 将于2025年8月4日上市流通 [3] 股东承诺履行情况 - 时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承诺上市后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 锁定期满后每年减持不超过持股总数25% 离职后半年内不转让股份 [3][4][5] - IPO申报期间新增股东及持有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承诺3年锁定期 期满后每年减持不超过15% 5年内减持不超过50% [9] - 所有申请解限股东均未违反承诺 不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情形 [10] 股本结构变动 - 本次解限后 有限售条件股份减少7,262,540股至74,440,987股 其中首发前限售股降至72,768,709股 [14] - 无限售条件股份增加7,262,540股至4,396,221,024股 总股本维持4,470,662,011股不变 [14] 保荐机构结论 - 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规要求 解限数量及时间符合股东承诺 [15] - 苏州银行相关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保荐机构对解限事项无异议 [15]
苏州银行: 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已发行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30 00:43
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上市流通情况 - 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总股本为3,000,000,000股,2019年8月2日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333,333,334股A股 [1] - 截至2025年7月18日总股本为4,470,662,011股,其中尚未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81,703,527股 [2] - 本次上市流通限售股为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涉及871名股东合计7,262,540股,占总股本0.1624%,将于2025年8月4日上市流通 [2] 股份变动及资本运作历史 - 2021年4月12日公开发行5,0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苏行转债,代码127032),2021年10月18日进入转股期,2025年3月17日摘牌 [1] - 2022年4月22日股东大会通过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8元(含税),并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股,股权登记日为2022年5月10日 [1] 股东股份锁定承诺内容 - 时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承诺上市后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锁定期满后每年出售不超过持股总数15%,任职期间每年转让不超过25%,离职后半年内不转让 [2][3][4] - 持股锁定期满后2年内减持价格不低于首次公开发行发行价,违反承诺则减持收益归公司所有 [3][4] - IPO申报期间通过司法裁决受让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承诺上市后锁定期不低于3年,锁定期满后每年出售不超过持股总数15%,5年内出售不超过50% [8] 本次解除限售股份详情 - 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7,262,540股,占无限售条件股份比例未明确披露,涉及871名自然人股东 [9] - 股东中包含现任风险总监兼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后斌,时任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张水男、钱锋,时任监事朱文彪 [12] - 限售股解除后有限售条件股份减少至74,440,987股,无限售条件股份增加至4,396,221,024股,总股本保持不变 [13] 股东承诺履行及合规情况 - 申请解除股份限售股东不存在违反相关承诺的情形,也不存在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违规担保情况 [9] - 股东承永钢所持股份已完成确权登记,原持有内部职工股(超5万股)股东因司法转让、遗产继承等原因调整为868人 [12]
南银转债进入退市倒计时 银行转债降至8只
搜狐财经· 2025-07-14 16:34
银行转债退市情况 - 南银转债将于7月18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 成为本月第二只被摘牌的银行转债和今年第四只被摘牌的银行转债 [1] - 南银转债最后一个交易日为7月14日 最后一个转股日为7月17日 投资者可选择按8.02元/股转股价格转股或以100.1537元/张被强制赎回 [2] - 杭银转债于今年7月7日摘牌 累计转股比例达99.39% 未转股余额仅剩0.61% [2] - 苏行转债于2025年3月17日在深交所摘牌 未转股率仅0.07% [2] - 齐鲁转债已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最后交易日为8月8日 最后转股日为8月13日 将于8月14日摘牌 [3] 银行转债市场变化 - 截至7月14日银行转债数量降至8只 预计8月和10月还将各有一只转债退市 银行转债规模将大幅缩减 [4] - 银行转债余额从2023年高峰的近3000亿元减少至1500亿元之下 市场占比由峰值40%下滑至约20% [5] - 发行高峰集中在2019-2022年 受银行板块长期破净估值导致股权融资困难及监管审核趋严影响 新发渠道基本停滞 [5] 退市影响与机构配置调整 - 银行转债退市导致大额可转债供给减少 可能造成公募基金持仓规模阶段性收缩 加剧优质大额转债稀缺性 [5] - 投资者持仓结构将调整 资金可能向久期较长的公用事业类转债等稳定分红品种转移 [5] - 各类基金对银行转债呈现持续减配趋势 一级债基相对有韧性 二级债基、可转债基金及偏债混合基金显著减仓 [6] - 市场整体供给收缩使存量银行转债稀缺价值提升 对可转债市场整体估值形成支撑作用 [5] 银行资本结构优化 - 提前赎回可转债能加速银行一级资本补充 增强资本实力并优化资本结构 [4] - 杭州银行可转债转股完成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接近0.8个百分点 [4] - 提前赎导向市场传递银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稳定的积极信号 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