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强赎

搜索文档
9月1日投资提示:华友转债强赎
集思录· 2025-08-31 22:33
可转债强赎及不下修公告 - 华友转债(代码113641)宣布强制赎回 具体条款待公告[1][2] - 博23转债(代码113069)和神通转债(代码111016)均公告不强赎[1][2] - 天能转债(代码123071)和天赐转债(代码127073)公告不下修转股价[1][2] 临近到期可转债数据 - 中装转2(代码127033)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9月3日 最后转股日为2025年9月18日 现价85.7元 转股价值85.75元 剩余规模7.832亿元 转债占正股流通市值比例达37.12%[1][6] - 开能转债(代码123206)最后交易日2025年8月27日 现价124.657元 转股价值125.19元 剩余规模仅0.047亿元[4] - 奇正转债(代码128133)最后交易日2025年8月28日 现价145.298元 转股价值146.71元 剩余规模0.215亿元[4] 高溢价可转债情况 - 东杰转债(代码123162)现价250.65元 转股价值249.94元 剩余规模1.234亿元[4] - 大元转债(代码113664)现价263.961元 转股价值264.98元 剩余规模3.378亿元[4] - 华友转债(代码113641)现价138.829元 转股价值139.56元 剩余规模达60.238亿元 为市场中规模较大的可转债[4] 新股申购信息 - 艾芬达发布沪深新股申购机会[1]
哪类优质银行成分股还在低位?
2025-08-13 22:53
银行股投资机会分析纪要总结 行业与公司概述 * 纪要主要涉及中国银行业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分析[1] * 重点讨论银行股包括常熟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齐鲁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3][6][7][10][13] 公募基金配置逻辑 * 公募基金对银行股配置比例重构逻辑是从长期欠配到一定程度的修复[1] * 短期受市场风险偏好影响配置放缓 中期呈现震荡上行趋势[1][4] * 过去两年主要配置力量为追求分红型、稳定型收益的险资和国资等资本[3] 绝对收益资金视角 * 险资和固收家看重银行股的盈利和分红稳定性[5] * 银行股市值容载量较大 适合大型险资持续增配股票[5] * 短期内未必有相对收益 但绝对收益配置价值突出[5] 顺周期标签银行股 * 常熟银行和宁波银行此前受经济预期下行影响估值承压[1][6] * 常熟银行2023年中报业绩增速良好 分红比例从20%提升至25%[8] * 宁波银行若零售贷款生成率回落 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预计继续提升分红比例[8] * 若出台顺周期政策支撑零售贷款资产质量 估值有望明显修复[1][8] 可转债影响城商行 * 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在二季度受到机构大幅认可和加仓 实现可转债强赎 股价创新高[7][9] * 齐鲁银行过去一个多季度表现落后 因消化可转债转股压力 目前已基本消化完毕[10] * 齐鲁银行中报显示利润增速高达16.6% 资产质量指标显著改善[10] * 南京银行完成可转债消化 地方国资可能进一步增持股份[11][12] 国有大行落后标的 * 交通银行A股2025年预期股息率4.2% 高于其他大行均值3.9%[13] * 交通银行PB为0.6倍 其他五家大行在0.7到0.85倍之间 具补涨空间[13] * 邮储银行因零售贷款占比高受零售资产质量波动影响 但消费贷政策利好下具备相对收益潜力[13] 重点推荐标的分类 * 顺周期标签明显且过去两年涨幅落后品种:常熟、宁波[14] * 受可转债压制但已逐步消化完毕品种:齐鲁、杭州、南京[14] * 大行中涨幅落后且受注资或基本面因素扰动品种:交通、邮储[14]
苏州银行第一大股东 完成增持1.18亿股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公司股东增持 - 第一大股东国发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可转债转股方式累计增持股份1.18亿股 占总股本比例2.6333% 增持资金合计8.56亿元 [1] - 增持后国发集团直接持股比例达14.6453% 与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合计持股比例增至14.7292% 原3亿元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1] - 苏州银行2024年股价涨幅超30% 其发行的"苏行转债"成为2025年首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 [1] 公司经营表现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7271.54亿元 较年初增长4.82% 不良贷款率保持0.83%低位水平 [1] -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50亿元 同比增长0.76% 归母净利润15.54亿元 同比增长6.80% [1] 行业动态 - 银行板块持续走强推动估值大幅修复 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2] - 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已发布公告行使可转债提前赎回权 [2]
感受“幸福的烦恼”可转债强赎现象增多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8
可转债市场动态 - A股市场企稳回暖背景下可转债提前赎回现象增多 为存量可转债估值提升和活力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1] - 浙22转债因正股价格连续30个交易日中有15日达到转股价130%触发赎回条款 赎回价100.275元/张 与市价125.61元/张存在显著差异 [2] - 11月单月已有约16家上市公司发布提前赎回公告 创年内月度纪录 涉及瀛通通讯 胜蓝股份 聚飞光电等企业 [2] 可转债市场机制 - 可转债主流退出方式包括赎回和转股 强制赎回促使投资者转股 将债务转为股权 优化上市公司财务结构 [3] -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动权益市场回暖 正股价格回升是触发提前赎回条款的主因 [3] 市场表现与估值 - 中证转债指数11月21日涨0.14% 9月 10月 11月分别累计上涨5.79% 1.52% 1.77% [4] - 可转债具有"上不封顶 下有托底"特征 当前整体估值处于较低水平 [4] - 转债市场前期涨幅低于权益市场 性价比逐渐显现 强赎占比上升导致存量规模缩小 为估值提升创造条件 [5] 市场发展信号 - 高价强赎个券增加与新券发行速度恢复构成两大积极信号 预计将提升发行人正向激励和市场活跃度 [5]
正股上涨激活转债强赎机制 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缓解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1
苏农银行可转债及资本变更 - 苏农银行注册资本拟由18.03亿元变更为20.19亿元 因可转债转股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1] - 2018年8月发行25亿元可转债 期限6年 2024年8月到期兑付 期间累计转股3197.61万股 [2] - 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每10股转增1股 实际转增1.84亿股 [2] 银行可转债强赎动态 - 南京银行南银转债触发强赎条款 因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高于转股价130%(10.69元/股) [2] - 杭州银行杭银转债触发强赎条款 截至2025年6月16日剩余规模8.66亿元 [3] - 南银转债剩余规模48.36亿元 2021年发行总额200亿元 [3] - 2025年以来苏州银行、成都银行等可转债均触发强制赎回 [3] 银行股表现与转债市场影响 - 2024年申万银行指数涨幅近50% 居行业首位 16家A股银行单日涨幅超1% [4] - 银行分红方案落地推动转股价格下调 增强强赎预期 [4] - 银行转债规模快速下降 浦发转债到期后市场银行转债规模或降至1000亿元以下 [4] - 可转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对估值形成支撑 [5] 资本补充与银行经营 - 可转债转股提升杭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8个百分点 [6] - 强赎可转债可优化银行资本结构 传递财务稳定信号 [6] - 商业银行一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0% 较2024年四季度下降30个基点 [7]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约5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10% 江苏银行等低于8.5% [7] - 中小银行通过定增、专项债、二永债等方式补充资本 需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 [7]
刷新纪录!年内近百只转债退出!存量规模缩水超80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6 20:36
2025年可转债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强赎潮"。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数据统计,截至8月5日,已有超过90只转债公告陆续退出转债市场,其中,七成以上因正股价格持续上涨触发强赎机制。由于转债新券 供给持续低迷,今年转债市场存量规模缩水超800亿元。 年内近百只转债退出 在权益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今年转债的退出正在加速。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91只转债公告将陆续退出转债市场,超过2024年全年的88 只,刷新了年度转债退出数量的历史纪录。 | स्टेस्ट्र | 转债赎回 (只) | | | 债券到期(只) 正股退市(只) 其他情形 (只) 强赎占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 | | 70 | 15 | O | O | 82.35% | | 2021年 | | 70 | 14 | O | O | 83.33% | | 2022年 | | 52 | 20 | O | O | 72.22% | | 2023年 | | 41 | 17 | 2 | O | 68.33% | | 2024年 | | 51 | ...
刷新纪录!近百只退出!
证券时报· 2025-08-06 20:27
2025年可转债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强赎潮"。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5日,已有超过90只转债公告陆续退出转债市场,其中,七成以上因正股价格持续上涨触发强赎机制。由于转债新券供 给持续低迷,今年转债市场存量规模缩水超800亿元。 受访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场由权益市场回暖驱动的退出潮,既为发行人带来资本补充的"幸福",也让投资者面临持仓调整的"烦恼"。 | स्टेस्ट्रे | | | 转债赎回(只) 债券到期(只) 正股退市(只) 其他情形(只) 强赎占比(%)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 | 70 | 15 | O | O | 82.35% | | 2021年 | 70 | 14 | 0 | O | 83.33% | | 2022年 | 52 | 20 | O | O | 72.22% | | 2023年 | 41 | 17 | 2 | O | 68.33% | | 2024年 | 51 | 34 | 2 | 1 | 57.95% | | 2025年内 | ୧୨ | 21 | 1 | O | 75 ...
今年强赎数量已达51只 可转债市场供不应求
第一财经· 2025-08-06 19:44
可转债退市情况 - A股年内已有71只可转债摘牌退市 其中51只因赎回退市 占比约七成 [1][2] - 到期赎回和正股退市摘牌的可转债总计20只 [2] 强赎触发原因 - 正股普遍上涨触发可转债强制赎回机制 全A个股年内涨跌幅平均值为25.9% [2] - 股价上涨推动正股价格触及或超过转股价130% 满足连续30个交易日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的条件 [4] - 上市公司强赎为促使债券转股 降低付息成本并优化资本结构 [2] 银行转债案例 - 齐鲁银行股价年内累计上涨16.83% 2024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75% 触发强赎 [3] - 齐鲁转债未转股余额7.73亿元 4月以来未转股余额累计下降约58亿元 [3] - 浦发转债将于10月28日到期 总规模500亿元 目前72.11%(360.5亿元)尚未转股 [3] - 今年至少4只银行转债触及强赎 [3] 其他强赎案例 - 飞鹿转债转股日为8月8日 赎回价格100.55元/张 [4] - 广大特材股价年内累计上涨超过60% [4] - 新化股份近三个月股价上涨15.54% [4] 市场供需状况 - 今年可转债发行数量不足30只 新债发行放缓 [5] - 强赎潮导致可转债市场总存量规模和数量大幅下降 [5] - 机构"固收+"资金刚性配置需求强烈 纯债利率下行推动增配意愿 [5] - 市场形成供不应求局面 推动可转债估值重塑 [5] 市场表现 - 万得可转债等权指数上涨16.5% 报收226.55点创历史新高 [5] - 中证转债指数跑赢权益市场主要指数 尤其超过深证成指及创业板指 [5] - 板块轮动与股票市场类似 TMT主题和创新药板块热度较高 [6] 机构配置策略 - 银行转债因高股息特征成为固收配置主要品种 [6] - 机构加仓电子、化工、医药等高景气度、高弹性品种 [6] - 优质转债稀缺性推动估值水平(转股溢价率)处于相对高位 [6]
今年强赎数量已达51只,可转债市场供不应求
第一财经· 2025-08-06 19:31
可转债退市情况 - 年内A股71只可转债摘牌退市 其中51只因赎回退市 占比约七成[1] - 到期赎回和正股退市摘牌的可转债总计20只[1] - 齐鲁银行 飞鹿股份 广大特材等多家公司公告可转债赎回并摘牌[1] 强赎触发机制 - 正股普遍上涨触发可转债强制赎回机制 全A个股年内涨跌幅平均值达25.9%[1] - 股价上涨推动正股价格触及或超过转股价130% 满足连续30个交易日中15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的条件[3] - 上市公司强赎旨在促使债券转股 降低付息成本 优化资本结构[1] 银行转债强赎案例 - 齐鲁转债最后转股日为8月13日 赎回价格100.7086元/张 未转股余额7.73亿元[2] - 齐鲁银行股价年内累计上涨16.83% 2024年以来累计上涨超75%[2] - 浦发转债10月28日到期 总规模500亿元 未转股余额360.5亿元 占比72.11%[2] - 今年至少4只银行转债触及强赎[2] 其他强赎案例 - 飞鹿转债转股截止日为8月8日 赎回价格100.55元/张[3] - 广大特材股价年内累计上涨超60%[3] - 新化股份近三个月股价上涨15.54%[3] 市场供需状况 - 可转债新债发行不足30只 市场总存量规模和数量大幅下降[4] - 机构"固收+"资金刚性配置需求强烈 纯债利率下行推动增配意愿[4] - 优质银行转债数量减少 大额高评级品种稀缺性凸显[1][5] 市场表现 - 万得可转债等权指数上涨16.5% 报收226.55点创历史新高[4] - 中证转债指数跑赢权益市场主要指数 尤其超过深证成指及创业板指[4] - 板块轮动与股票市场类似 TMT主题热度较高 创新药驱动医药板块行情[5] 个券表现 - 奇正转债 汇车退债 东杰转债 天路转债和景23转债涨幅领先[5] - 电子 化工 医药等高景气度 高弹性品种成为机构加仓首选[5] 估值水平 - 供不应求推动可转债估值重塑 转股溢价率处于相对高位[4][5] - 机构缺乏替代性大额高资质品种 加剧筹码获取难度[5] - 转债投资难度加大 下半年存量品种稀缺性更加凸显[5]
可转债强赎提速,存量规模下降,“老龄化”凸显
证券时报网· 2025-08-06 10:35
降降降!强赎提速,"老龄化"凸显! 由于强制赎回频频"扫货",可转债的存量规模越来越少。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年内已有71只可转债从交易所退市,其中51只的退市原因是赎回。受此 影响,年内可转债总存量规模下降805.64亿元至6530.58亿元。 "今年权益市场震荡上行,尤其是小微盘股不断创下新高,带动转债市场触发强赎条件的转债数量明显 增加。"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翟恬甜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与此同时,近年来转债市场"老龄 化"问题进一步显现——触发强赎条件的转债平均剩余期限不断缩短。考虑到后续促转股时间有限,触 发强赎后发行人选择强赎方式退出的意愿整体提升。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发高级董事、资深研究员史晓姗则认为,发行人财务成本降低也是重要因素。在 再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强赎将债务转为股权,可降低财务成本并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为未来融资预留空间。 由于大量可转债赎回,年内可转债总存量规模已降至6530.58亿元,下降了805.64亿元。 供给增量跟不上 在存量可转债摘牌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新发可转债的增量却非常有限。 有分析人士认为,权益市场回暖叠加新增融资成本下行,加速了可转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