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强赎
搜索文档
最后4小时!不操作或亏29%
中国基金报· 2025-10-13 22:36
文章核心观点 - 多只可转债因触发强制赎回条款或到期,即将停止交易和转股,若投资者未及时操作将面临重大亏损 [2][4][7] 中辰转债关键事件 - 中辰转债最后交易日为10月14日,最后转股日为10月17日,强制赎回价格为100.58元/张 [2] - 10月13日收盘价为141.29元,若被强制赎回,投资者将面临28.81%的亏损 [2] 鹿山转债关键事件 - 鹿山转债最后交易日为10月14日,最后转股日为10月17日,强制赎回价格为100.6805元/张 [4][5] - 10月13日收盘价为139.536元,若被强制赎回,投资者将面临27.85%的亏损 [5] 其他面临赎回的可转债 - 10月份还有科达转债、景兴转债、天路转债、浦发转债等多只可转债将进入最后交易并被赎回 [7] - 天路转债10月22日为最后交易日,当前价格310.527元,到期赎回价仅为110元,不及时操作亏损将超过60% [7]
柳 工(000528) - 2025年9月24日柳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25 17:10
战略规划 - 2030年营业收入目标600亿元,其中国际收入占比超过60%,净利率不低于8% [3] - 构建三大增长曲线:土方机械全球业务(核心引擎)、矿山机械/工业车辆/起重机械/预应力(第二引擎)、农机/新技术/产业金融(未来引擎) [3] - 全球深化区域能力建设,打造全价值链本土化优势 [3] - 通过组织和流程变革、质量控制、资产优化、激励机制创新提升运营效能 [3] 矿山业务发展 - 以绿色能源、服务能力、产品组合、营销模式、国际市场五大核心创新驱动矿机业务 [4] - 聚焦7个战略市场和8个重点海外市场,通过电动化/智能化打造差异化优势 [4] - 在海外核心市场建立子公司和直营服务驻点,推行"铁三角"营销模式 [4] - 提供有竞争力融资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客户决策门槛 [4] - 聚焦中型露天矿山客户,避免与国内巨头的同质化竞争 [5] 资本市场与股权 - 累计回购5523万股,金额约6亿元,用于新一期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2] - 港股上市是公司考虑的选项,但需评估发行定价、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国资监管要求 [6] - 大股东正在规定时间内履行增持承诺 [8] 海外市场拓展 - 预计2025年行业周期逐步筑底,2026年小幅增长,机会聚焦亚洲、非洲市场 [7] - 加大海外核心国家研发、制造、营销和金融布局,提升四大业务规模(土方/矿山/电智/工业车辆) [7] - 通过全球化转型和全价值链能力建设实现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7] 国内市场竞争 - 拒绝无序价格竞争,聚焦技术创新、价值营销与全面解决方案 [11] - 通过技术+生态+服务构建壁垒,引领行业理性健康发展 [11] - 五大举措:倡导行业变革、电动生态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重构产业价值链、共创产业生态 [11] 业务风险管控 - 塔式起重机业务因房地产行业下滑导致信用减值计提加大 [11] - 公司持续评估业务影响,加强信用资产管控以防系统性风险 [11]
蒙泰高新(300876) - 300876蒙泰高新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9
2025-09-19 17:26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2] - 活动时间为2025年09月19日 15:30-17:00 [2] - 活动地点为"全景路演"网站 [2] - 参与人员包括线上全体投资者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 [2] 可转债赎回相关说明 - 公司于9月9日发布《关于蒙泰转债预计触发赎回条件的提示性公告》 [2] - 赎回决定将根据相关规定及《募集说明书》约定执行 [2] - 目前暂未满足赎回条件 [2] - 提醒投资者关注后续公告并注意投资风险 [2] 信息披露说明 - 本次活动不涉及未公开披露的重大信息 [3]
9月1日投资提示:华友转债强赎
集思录· 2025-08-31 22:33
可转债强赎及不下修公告 - 华友转债(代码113641)宣布强制赎回 具体条款待公告[1][2] - 博23转债(代码113069)和神通转债(代码111016)均公告不强赎[1][2] - 天能转债(代码123071)和天赐转债(代码127073)公告不下修转股价[1][2] 临近到期可转债数据 - 中装转2(代码127033)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9月3日 最后转股日为2025年9月18日 现价85.7元 转股价值85.75元 剩余规模7.832亿元 转债占正股流通市值比例达37.12%[1][6] - 开能转债(代码123206)最后交易日2025年8月27日 现价124.657元 转股价值125.19元 剩余规模仅0.047亿元[4] - 奇正转债(代码128133)最后交易日2025年8月28日 现价145.298元 转股价值146.71元 剩余规模0.215亿元[4] 高溢价可转债情况 - 东杰转债(代码123162)现价250.65元 转股价值249.94元 剩余规模1.234亿元[4] - 大元转债(代码113664)现价263.961元 转股价值264.98元 剩余规模3.378亿元[4] - 华友转债(代码113641)现价138.829元 转股价值139.56元 剩余规模达60.238亿元 为市场中规模较大的可转债[4] 新股申购信息 - 艾芬达发布沪深新股申购机会[1]
哪类优质银行成分股还在低位?
2025-08-13 22:53
银行股投资机会分析纪要总结 行业与公司概述 * 纪要主要涉及中国银行业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分析[1] * 重点讨论银行股包括常熟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齐鲁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3][6][7][10][13] 公募基金配置逻辑 * 公募基金对银行股配置比例重构逻辑是从长期欠配到一定程度的修复[1] * 短期受市场风险偏好影响配置放缓 中期呈现震荡上行趋势[1][4] * 过去两年主要配置力量为追求分红型、稳定型收益的险资和国资等资本[3] 绝对收益资金视角 * 险资和固收家看重银行股的盈利和分红稳定性[5] * 银行股市值容载量较大 适合大型险资持续增配股票[5] * 短期内未必有相对收益 但绝对收益配置价值突出[5] 顺周期标签银行股 * 常熟银行和宁波银行此前受经济预期下行影响估值承压[1][6] * 常熟银行2023年中报业绩增速良好 分红比例从20%提升至25%[8] * 宁波银行若零售贷款生成率回落 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预计继续提升分红比例[8] * 若出台顺周期政策支撑零售贷款资产质量 估值有望明显修复[1][8] 可转债影响城商行 * 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在二季度受到机构大幅认可和加仓 实现可转债强赎 股价创新高[7][9] * 齐鲁银行过去一个多季度表现落后 因消化可转债转股压力 目前已基本消化完毕[10] * 齐鲁银行中报显示利润增速高达16.6% 资产质量指标显著改善[10] * 南京银行完成可转债消化 地方国资可能进一步增持股份[11][12] 国有大行落后标的 * 交通银行A股2025年预期股息率4.2% 高于其他大行均值3.9%[13] * 交通银行PB为0.6倍 其他五家大行在0.7到0.85倍之间 具补涨空间[13] * 邮储银行因零售贷款占比高受零售资产质量波动影响 但消费贷政策利好下具备相对收益潜力[13] 重点推荐标的分类 * 顺周期标签明显且过去两年涨幅落后品种:常熟、宁波[14] * 受可转债压制但已逐步消化完毕品种:齐鲁、杭州、南京[14] * 大行中涨幅落后且受注资或基本面因素扰动品种:交通、邮储[14]
苏州银行第一大股东 完成增持1.18亿股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公司股东增持 - 第一大股东国发集团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可转债转股方式累计增持股份1.18亿股 占总股本比例2.6333% 增持资金合计8.56亿元 [1] - 增持后国发集团直接持股比例达14.6453% 与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合计持股比例增至14.7292% 原3亿元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1] - 苏州银行2024年股价涨幅超30% 其发行的"苏行转债"成为2025年首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 [1] 公司经营表现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7271.54亿元 较年初增长4.82% 不良贷款率保持0.83%低位水平 [1] -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50亿元 同比增长0.76% 归母净利润15.54亿元 同比增长6.80% [1] 行业动态 - 银行板块持续走强推动估值大幅修复 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2] - 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已发布公告行使可转债提前赎回权 [2]
感受“幸福的烦恼”可转债强赎现象增多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8
可转债市场动态 - A股市场企稳回暖背景下可转债提前赎回现象增多 为存量可转债估值提升和活力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1] - 浙22转债因正股价格连续30个交易日中有15日达到转股价130%触发赎回条款 赎回价100.275元/张 与市价125.61元/张存在显著差异 [2] - 11月单月已有约16家上市公司发布提前赎回公告 创年内月度纪录 涉及瀛通通讯 胜蓝股份 聚飞光电等企业 [2] 可转债市场机制 - 可转债主流退出方式包括赎回和转股 强制赎回促使投资者转股 将债务转为股权 优化上市公司财务结构 [3] -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动权益市场回暖 正股价格回升是触发提前赎回条款的主因 [3] 市场表现与估值 - 中证转债指数11月21日涨0.14% 9月 10月 11月分别累计上涨5.79% 1.52% 1.77% [4] - 可转债具有"上不封顶 下有托底"特征 当前整体估值处于较低水平 [4] - 转债市场前期涨幅低于权益市场 性价比逐渐显现 强赎占比上升导致存量规模缩小 为估值提升创造条件 [5] 市场发展信号 - 高价强赎个券增加与新券发行速度恢复构成两大积极信号 预计将提升发行人正向激励和市场活跃度 [5]
正股上涨激活转债强赎机制 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缓解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1
苏农银行可转债及资本变更 - 苏农银行注册资本拟由18.03亿元变更为20.19亿元 因可转债转股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1] - 2018年8月发行25亿元可转债 期限6年 2024年8月到期兑付 期间累计转股3197.61万股 [2] - 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每10股转增1股 实际转增1.84亿股 [2] 银行可转债强赎动态 - 南京银行南银转债触发强赎条款 因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高于转股价130%(10.69元/股) [2] - 杭州银行杭银转债触发强赎条款 截至2025年6月16日剩余规模8.66亿元 [3] - 南银转债剩余规模48.36亿元 2021年发行总额200亿元 [3] - 2025年以来苏州银行、成都银行等可转债均触发强制赎回 [3] 银行股表现与转债市场影响 - 2024年申万银行指数涨幅近50% 居行业首位 16家A股银行单日涨幅超1% [4] - 银行分红方案落地推动转股价格下调 增强强赎预期 [4] - 银行转债规模快速下降 浦发转债到期后市场银行转债规模或降至1000亿元以下 [4] - 可转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对估值形成支撑 [5] 资本补充与银行经营 - 可转债转股提升杭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8个百分点 [6] - 强赎可转债可优化银行资本结构 传递财务稳定信号 [6] - 商业银行一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0% 较2024年四季度下降30个基点 [7]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约5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10% 江苏银行等低于8.5% [7] - 中小银行通过定增、专项债、二永债等方式补充资本 需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 [7]
刷新纪录!年内近百只转债退出!存量规模缩水超80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6 20:36
可转债市场强赎潮概况 - 2025年可转债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强赎潮”,截至8月5日已有超过90只转债公告退出市场,其中七成以上因正股价格上涨触发强赎机制 [1] - 今年以来已有91只转债公告退出,超过2024年全年的88只,刷新年度转债退出数量历史纪录 [2] - 在2025年退出的转债中,有69只因触发强赎条款被强制赎回,强赎占比达75.82% [4][6] 强赎潮成因分析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正股价格普遍上行,大量可转债正股价格突破转股价130%的强赎阈值 [7] - 新发转债规模收缩导致存量品种稀缺性溢价显现,转债价格水涨船高 [7] - 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固收类资金加大转债配置力度,整体估值中枢上移 [7] - 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市场利率上行,可转债债底支撑减弱,发行人加速行权锁定低融资成本 [7] - 监管层优化再融资政策,鼓励股权融资,企业“债转股”动力增强 [7] 市场供需与规模变化 - 截至8月5日,转债市场规模为6527.58亿元,较年初减少808.64亿元 [8] - 今年以来转债市场加上强赎和到期合计或超1600亿元规模,而新增供给预计仅500亿元左右,年末余额或将跌破6000亿元 [8] - AAA级转债规模由2024年末的2912.69亿元缩水至2307.81亿元,缩水规模超600亿元 [9] - 银行转债余额已从2023年高峰的近3000亿元减少至当前约1500亿元,市场占比由峰值38.97%下滑至约22.64% [9] 市场表现与估值展望 - 中证转债指数年内涨幅达12.85%,与万得全A指数涨幅相近 [11] - 在供给端收缩明显而需求端保持韧性的情况下,多家机构预计转债估值有望维持高位 [11] - “资产荒”环境持续,转债市场规模收缩有助于支持转债整体的高估值 [11] - 基于政策支撑和结构性轮动行情,转债市场有望延续震荡上行 [11][12]
刷新纪录!近百只退出!
证券时报· 2025-08-06 20:2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可转债市场正经历由权益市场回暖驱动的“强赎潮”,导致市场存量规模显著缩水,并可能推动市场估值维持高位 [1][2][13][14] 转债退出潮现状与数据 - 截至8月5日,已有超过90只转债公告退出市场,其中七成以上因触发强赎机制 [1] - 今年以来已有91只转债公告退出,超过2024年全年的88只,刷新年度退出数量历史纪录 [4] - 在91只退出转债中,69只因触发强赎条款被强制赎回,强赎占比达75.82% [6] - 2025年强赎占比(75.82%)相较于2024年(57.95%)显著提升,主要因A股市场表现较强 [6] 强赎机制及其影响 - 强制赎回指公司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有15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时,公司有权赎回未转股转债的行为 [7] - 对上市公司而言,强赎可促使债转股,减少未来财务成本和偿债压力 [7] - 对投资者而言,强赎是双刃剑,若不转股将提前获得本息但失去股价上涨收益,且可能因赎回价低于市价而受损 [7]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正股价格普遍上行,大量转债正股价格突破强赎阈值,为上市公司赎回转债提供良好环境 [8] - 新发转债规模收缩导致存量品种稀缺性溢价显现,以及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金加大配置,共同推升强赎触发概率 [8] 市场存量规模变化 - 截至8月5日,转债市场规模为6527.58亿元,较年初减少808.64亿元 [11] - 预计全年强赎和到期规模合计超1600亿元,而新增供给仅约500亿元,年末市场余额或将跌破6000亿元 [11] - 银行转债规模显著收缩,AAA级转债规模由2024年末的2912.69亿元缩水至2307.81亿元,缩水超600亿元 [11] - 银行转债余额已从2023年高峰的近3000亿元减少至约1500亿元,市场占比由峰值38.97%下滑至约22.64% [12] 市场估值与未来展望 - 中证转债指数年内涨幅达12.85%,与万得全A指数涨幅相近,显示转债与正股市场紧密联动 [14] - 在供给端收缩而需求端保持韧性背景下,多家机构预计转债估值有望维持高位 [13][15] - 在“资产荒”持续背景下,市场规模收缩有助于支持转债整体高估值,后续表现更多依赖正股走势 [15] - 政策支撑和结构性轮动行情下,转债市场有望延续震荡上行,指数具备天然的长期上行特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