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羊
icon
搜索文档
枸杞红、藜麦彩、牧歌悠,青海海西特色产业“链”出好“丰”景
人民网· 2025-11-16 16:09
产业体系与规模 - 形成以藏羊、牦牛、枸杞、青稞、饲草五大产业为优势,藜麦、设施果蔬、冷水鱼、柴达木双峰骆驼等为特色,肉苁蓉、食用菌等为新兴产业的“5+5+N”特色产业体系 [4] - 枸杞产业为全国第一大种植区和最大有机枸杞基地,年产干果近10万吨,有机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洲、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5] - 藏羊产业2025年出栏量达180万只,出栏率60%以上,羊肉总产量约3万吨,建成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18个 [5] - 藜麦种植规模超10万亩,年加工能力3万吨,拥有藜麦米、饼干、麦片、酒、醋、粉等系列产品,审定登记品种达19个 [6] - 饲草产业人工种植面积达12.77万亩,产量10.5万吨,产值1.624亿元,拥有天然草原1.8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亿亩 [5] 绿色发展与质量认证 - 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23%,农田残膜回收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84%以上 [10] - 自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8%以上,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9.46% [10] - 拥有绿色食品企业55家451个产品,有机产品企业42家213个产品,规模居全省首位,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 [11] - 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32个特色农产品获香港STC优质“正”印认证 [11] 品牌建设与市场输出 - 着力打造“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94家企业395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累计建设39家优品旗舰店、专卖店 [12] - 积极扩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国内知名农产品博览会,策划精品旅游线路,融通“农体文旅商”产业体系 [12] - 2024年全州共输出各类农畜产品28.58万吨,输出额达55.37亿元 [12]
青海:构建全产业链融合体系 十万农牧民共享产业增值红利
中国新闻网· 2025-11-13 01:23
产业发展战略与投入 - 青海省通过全产业链融合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构建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激发农牧民内生发展动力 [1] - 截至2025年累计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89亿元,建设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23个农业产业强镇 [3] - 资金重点投向标准化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与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项目覆盖8个市州的35个县(市) [3] 经营模式与主体参与 - 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3] -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方式,累计吸引265家经营主体参与,包括180家企业、59家合作社及26家事业单位 [3] - 该模式已累计带动近10万户农户发展,创造约1.2万个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增收约2万元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新引擎,2025年全省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900家 [4] - 从业人员7.1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达3.6万人,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5万元 [4] - 全年预计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3.9亿元 [4] 乡村产业村建设 - 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村建设,落实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类资金14.5亿元,累计建设315个乡村产业村 [5] - 用活用好产业项目资产联农带农“十大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 [5]
青海连续5年牦牛藏羊出栏量居中国第一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20:18
行业生产规模 - 青海省连续5年牛羊年出栏量稳定保持在900万头只以上,牦牛藏羊出栏量居全国第一 [1] - 2024年青海省牛羊出栏量达936.59万头只,同比增长1.6% [1] - 2024年青海省牛羊存栏量为1960.12万头只,同比减少0.6%,实现减畜不减产 [1] 产业发展模式 - 青海推动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扶持培育牦牛藏羊养殖基地(生态牧场)554个 [1] - 大力推行“牧繁舍育”、“户繁场育”生产模式,推广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产”等实用技术,发展“羔羊经济” [1] - 通过优化畜群结构、强化科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加快牛羊出栏 [1] 政策与区域发展 - 青海各地出台牛羊出栏奖励补贴政策,有效带动牧户养殖出栏积极性,提高牛羊商品化率 [1] -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被列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试点县 [1]
省部共建 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成果显著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20:02
输出地建设成果 - 青海省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和冷水鱼生产基地 [1] - 建成国家级春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基地 [1] - 冷凉蔬菜、冷水鱼等特色农畜产品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 [1] -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总数已达1621个 [3] - 累计输出相关产品超过324.8万吨,实现价值559.1亿元 [3] 产业发展特点 - 产业发展呈现绿色底色更浓、有机成色更足的特点 [3] - 产业基础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3] - 特色品牌更响、市场口碑更优 [3]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农业农村部五年累计减免相关费用达2186万元以支持产业发展 [3] - 未来将持续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鼓励绿色有机认证 [3] - 支持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推动牦牛、藏羊等特色品种纳入国家核心育种场体系 [3] - 将发展冷水鱼良种繁育等关键技术,打造现代化种业振兴平台 [3]
青海家宴擂台“互怼” 以餐“为媒”激活消费新体验
搜狐财经· 2025-09-21 08:24
活动概况 - 青海家宴擂台赛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 汇聚该省两市六州8支代表队 展示藏羊 牦牛 三文鱼等特色优势食材 [3] - 活动通过擂台"互怼"形式有机融合地域特色文化与现代消费体验 推动商旅文体健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3] 活动形式与内容 - 八支代表队通过"登场展示+互怼辩论+观众互动"模式 将食材生态优势 菜品文化故事 产业科技赋能融入方言俚语 [5] - 设有奖答题环节 主办方为观众送出餐券福利 观众作为参与者和评判者提供市场反馈 [7] 品牌与文化价值 - 全面挖掘青海家宴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立体呈现"高原 绿色 有机"的青海餐饮形象 [1] - 江苏游客表示活动形式轻松活泼接地气 绿色生态饮食理念符合期待 有助于传播青海美食文化 [7]
青海农产品质检体系实现涉农区域全覆盖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 全省建成三级质检机构48家 包括省级1家 市州级8家 县区级39家 实现涉农区域全覆盖 [1] - 实验室总面积达1.57万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值1.06亿元 [1] - 检测范围覆盖牦牛 藏羊 青稞等八大类高原特色产品 [1] 检测能力与认证突破 - 新增18家县级及以上机构通过"双认证" 实现39个农业县区全覆盖 认证机构总量增长9倍 [2] - 检测覆盖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 重金属等6大类风险因子 高风险农产品问题发现率提升25个百分点 [2] - 针对性强化12种高风险参数检测能力 建立重点品种专项监测数据库 [2] 人才建设与区域协同 - 累计选拔储备技术骨干43名 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2] - 创新"精准帮扶+片区指导"双轨机制 被帮扶机构平均检测参数提升70% [2] - 检测报告差错率下降至0.8% 区域最大能力差距缩小至15个百分点以内 [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青海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致富花开遍高原
人民日报· 2025-08-07 15:4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特色优势资源,多措并举壮大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新业态、增加新动能,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1] - 青海省制定农牧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 [3] - 截至6月底,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科技赋能农牧业 - 祁连县优化藏羊种群质量,联合高校院所检测多胎基因,推广"两年三羔"技术,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拔地而起,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藏羊,良种覆盖率超98% [2] - 2024年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20多位专家聚力攻关,测数据、做实验,给藏羊划分多个精细分割部位,研发推广发酵饲料,协助制定多项团体标准 [2] - 精深加工让藏羊效益翻番,旺季每天能卖1吨,产品发往各地 [2] 乡村旅游发展 - 边麻沟村整合帮扶项目启动"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发展生态旅游,育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70多户村民进入生态旅游行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4] - 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 [4] - 门源县油菜花海成为"金色银行",正冲刺国家5A级景区,盛花期每天有上万名游客 [6] 农产品加工升级 - 门源县推动油菜籽加工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迈进,年产量从两三吨提升到上千吨 [7] - 门源县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去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带动周边6500户农户增收致富 [7] - 门源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8.95万亩,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7]
增强牧区发展动力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7-18 08:06
牧区战略地位与政策支持 - 牧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和西北部省份,涉及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甘南藏族自治州等重点区域 [2]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饲草生产能力、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方向性要求 [1] - 国务院2011年发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覆盖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 [4] - 内蒙古财政2025年下达2.6亿余元支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出台《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规划(2023—2030年)》 [5] 牧区经济发展成效 - 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20534.08亿元(同比+6.1%),西藏2764.94亿元(+6.3%),甘肃13002.9亿元(+5.8%) [6] - 2024年内蒙古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8%,西藏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 [6] - 内蒙古2024年牛肉产量89.1万吨(+14.5%),西藏年末牲畜存栏1760.32万头(新增38.93万头) [6] - 2024年内蒙古投入125.4亿元财政衔接资金帮扶产业,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劳务收入达71.55亿元 [6]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 - "十四五"期间全国年均种草改良超4000万亩,退化草原面积缩减近7亿亩,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 [10] -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100亿元用于草原保护与修复,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鲜草总产量超5.5亿吨 [11] - 建成1个中心库+20个资源圃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2024年草种产量突破7万吨,饲草种子自给率近70% [12] - 内蒙古达茂旗试点"草票"制度,甘肃夏河县建立"国有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13] 畜牧业转型升级路径 - 2023年牧民牧业人均收入较2021年增长15.8%,内蒙古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降至10%以下 [14][15] - 内蒙古架构"公司+集体+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新疆布尔津县推行职业代牧人制度 [16] - 2024年内蒙古审定通过42个草品种(含羊草、苜蓿等),青海推广"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良种 [17] - 内蒙古阿拉善盟应用北斗定位系统节约50%放牧时间,青海打造智慧羊舍实现藏羊"两年三产" [18]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甘肃尕秀村牧民转型发展藏家乐,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打造"99号公路"旅游目的地 [19][21] - 新疆2024年文旅经营主体达51.41万户,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转型为旅游"网红村" [21][22] - 内蒙古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模式,陈巴尔虎旗开发牧文旅融合特产馆 [20][21] - 数字技术催生智慧牧场体验、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IP创造 [22]
“高原金草”亮相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
行业活动与发布 - 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5夏季发布活动在浙江德清举办 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路径 集中发布多项指数研究成果 [1] - 青海省玉树州在论坛中展示被誉为高原金草的野生冬虫夏草 向全球展示兼具生态价值与产业智慧的中华瑰宝 [1] 玉树野生冬虫夏草产业概况 -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全国野生冬虫夏草的核心产区之一 产业发挥生态草 经济草 民生草重要作用 [1] - 玉树虫草产业以野生为核心竞争力 品质优良 市场规范有序 拥有较高市场口碑与知名度 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1] - 玉树州委州政府2023年以来针对产业开展调查研究 围绕科学采集 生态采集 产业标准化 文化赋能等关键节点主动作为 [1] 价格指数与市场监测 - 新华·玉树野生冬虫夏草价格指数实现对产品价格的全面监测 为市场提供数据参考 提升产业软实力 为产业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1] - 截至4月20日 新华·玉树野生冬虫夏草价格指数为809.90点 2024产季综合指数波幅不大呈现平稳走势 [2] - 受宏观经济波动和上游产量大幅上升影响 价格指数保持平稳 随着库存消耗和经济环境好转 2025年新产季价格有望回升 [2] 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 - 玉树州采用野生虫草+传统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赋予传统文化感染力与生命力 与价格指数相辅相成拓展知名度与影响力 [2] - 玉树州享有野生冬虫夏草之乡美誉 同时拥有牦牛 藏羊 黑青稞 芫根 蕨麻 矿泉水等特色产业资源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初具规模 [2] - 玉树州委州政府4月印发《玉树州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措施》 提出49条专项措施强化招商引资 统筹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