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催生药物研发和治疗新模式
中国证券报· 2025-07-29 05:05
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行业 - 人工智能正全方位赋能生物医药行业,从药物研发模式变革到临床治疗创新,从数据处理优化到科研思路拓展 [1] - 人工智能将从辅助工具转变为人类协作伙伴,推动药物研发模式变革 [1] - 人工智能可突破临床诊断局限,从遗传倾向、生活经历等多方面提前介入疾病,改变疾病发展轨迹 [1] 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进行逆向药物设计,直接根据所需特性构建药物,改变传统靶点筛选模式 [1] - 人工智能能预测药物作用后的连锁反应,大幅减少安全评估和耐受性测试工作量 [2] - 人工智能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临床试验,解决安全性问题,并实时监测试验进展和患者状况 [2] 人工智能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类疾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2] - 在肿瘤领域,人工智能能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信息,判断肿瘤对治疗的反应 [3] - 人工智能在分析组学数据、开发新疗法、优化肿瘤疫苗及辅助临床用药决策等方面取得进展 [3] 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创新中的作用 - 人工智能可减少创新成本,实现高保真数据压缩,如斑马鱼全脑成像数据百倍至千倍压缩 [3] - 人工智能加速创新迭代,在晶体结构解析中达到专家水平准确率且速度大幅提升 [3] - 人工智能提升创新高度,大语言模型能提出高质量研究想法,生成创新性科研思路 [4] 人工智能应用的挑战 - 当前核心挑战是将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应用到药物研发等场景并产品化 [4] - 药企面临结构数据缺失、数据共享难、模型结果存在偏向性等问题 [5] - 数据整合需处理内外部不同来源数据,同时解决数据隐私、格式标准化等问题 [5]
产学研协同破题,推动复合型AI专才发掘与培育
环球网· 2025-07-02 18:38
产学研合作 - 公司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加速创作流程革新,利用虚拟人、视觉特效、可视化等领域竞争力培育复合型专才 [1] - 公司自2016年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业务据点,与高校紧密联动,为本土创意人士和科技菁英提供发展机会 [1] - 公司联合高校开设产学研基地,促进市场需求与新质生产力匹配,持续为创作流程注入"AI+"趋势的新生力量 [1] 校企合作项目 - 公司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协同计划 [2] - 公司在安徽芜湖落地影像创作训练营,为期六周,提供大师课、主题讲座、工作坊等教学环节,探讨"AI+"时代的技术升级 [2] - 训练营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为复合型专才提供就业空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强调这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 [4] 虚拟人技术应用 - 公司完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的"数字复刻",虚拟人具备情感实时响应能力,可应用于多地域、多语种教学场景 [5] - 赵忠秀教授认为公司虚拟人技术展现了"AI+"赋能教育的新视角,期待深化合作提升教学体验的科创含量 [5] - 公司参与香港大学"UGC AI Community of Practice"项目,扩大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定制虚拟人研发训练方案,并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合作实习项目 [5]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CEO表示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创意人才和科技菁英的有效途径,致力于为"AI+"时代储备复合型专才,加速创作流程的智能进化 [6]
数字王国与多所高等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助认知“AI+”及投入应用
快讯· 2025-07-02 11:22
产学研合作 - 公司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共识 [1] - 联合开设产学研基地 建立校企互访机制和实训路径 [1] - 推进一系列产学研协同计划 协助完成从认知"AI+"到投入应用的过渡 [1] 技术发展 - 深化"AI+"时代中虚拟人、视觉特效、可视化的创意迭代和技术升级 [1]
AI账号成起号新套路 多手段绕过“AI打标”背后有哪些隐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1 09:00
AIGC技术在社交媒体的应用现状 - AIGC技术正在改变社交媒体生态 能够生成文字、图片和视频内容 提升创作效率 [1] - 部分用户利用AI批量生产虚假内容(如俊男靓女、育儿百科等低俗猎奇内容)进行账号孵化 形成以假乱真的虚拟形象 [1] - 存在传授绕过平台"AI打标"经验的现象 部分账号通过镜像参数规避强制标注机制 [5][7] AI起号产业链运作模式 - 标准化起号流程:借助2-3个AI工具 按"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流程 5分钟可制作5秒虚拟人视频 课程售价499-900元 [5] - 账号孵化成功后主要变现路径:隐藏AI内容转型带货(案例显示某育儿账号卖出21万商品)、包装成成功案例售卖课程、直接转卖账号 [3][7] - 账号交易市场活跃 AI起号账号因成本低(相比真人运营账号价格更低)形成灰色产业链 [7] 平台监管与技术对抗 - 平台已升级AI识别系统 要求显著标注AI内容 但部分未主动标注作品仍能逃过检测 [7] - 从业者采用技术手段规避:控制虚拟人动作幅度避免穿帮 使用预配置镜像参数降低被识别风险 [5][7] - 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2025年9月起实施显式标识(水印)和隐式标识(机器可读)双重监管 [9][10] 典型案例分析 - 育儿类账号案例:AI生成"外国专家"虚拟形象发布绝对化观点 39万粉丝账号实现21万销售额 [3] - 颜值博主案例:用AI将普通男生照片升级为高颜值形象 多数网友未察觉非真人 [5] - 教学课程案例:导师展示虚拟人技术(嘴部/头部/身体同步动作)作为成功案例推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