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贾国龙中国堡
icon
搜索文档
贾国龙推出的快餐子品牌都“凉”了
新浪财经· 2025-09-18 10:38
核心观点 - 西贝因预制菜风波引发品牌信任危机 公司承诺调整加工工艺以恢复消费者信心[1] - 西贝多个快餐子品牌发展受阻 第二增长曲线战略阶段性落空[1][2][4] - 公司战略重心回归主品牌 通过品牌简化与业务收缩聚焦核心餐饮业务[6][7] 品牌调整与关停情况 - 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品牌周期不足一年 北京仅存1家门店且暂停营业[1][2] - 贾国龙中国堡项目2023年计划开店100家 但2024年3月全部关闭[2] - 贾国龙小锅牛肉从28家门店收缩至3家 部分业务被独立并自负盈亏[4][6] 产品与价格策略 - 西贝小牛焖饭产品由中央厨房供应 客单价35.9元较主品牌100元大幅降低[1][5] - 消费者反馈价格偏高且分量不足 即便优惠后仍难以匹配写字楼消费水平[5] - 产品线改造延续供应链协同 焖饭与小锅牛肉存在配料与口味相似性[4]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式快餐人均消费聚焦10-30元区间 超六成品牌定位该价格带[6] - 塔斯汀采用加盟模式快速扩张 2024年门店达8000家对比西贝直营模式受限[2][4] - 现炒快餐与食材新鲜度成为消费关注重点 行业进入低增长竞争阶段[6] 战略转型举措 - 西贝2024年收窄快餐副业与零售业务 重心回归莜面村主品牌[6] - 主品牌更名为"西贝"并更换Logo 迈向全球化与去品类化战略[6] - 借鉴九毛九等同行做法 放弃未达预期子品牌以集中资源[7] 品牌迭代历史 - 2016-2024年累计推出超10个快餐子品牌 包括燕麦面/肉夹馍/功夫菜等[6] - 快餐品牌平均存活周期短 公司持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形态[2][6]
以产品主义著称的西贝,为何走上标准化快餐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9-16 18:38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创始人贾国龙在2015年起开启密集副牌孵化实验 推出十余个副牌覆盖快餐、轻食、烘焙、零售、预制菜等热门赛道 累计投入超5亿元[2] - 副牌实验包括"莜面村"到"中国堡"、"燕麦工坊"到"弓长张"等品牌 但无一成功 最短命品牌仅存3个月[2] - 2024年6月公司宣布将"贾国龙小锅牛肉"升格为第三增长曲线 明确不再碰30元以下快餐 标志十年快餐实验正式落幕[8] 品牌定位问题 - 副牌在品牌命名上大量使用创始人个人IP或模糊概念 如"燕麦工坊"被误认为健康食品店 "西贝酸奶屋"客单42元被误认为甜品店[5] - "弓长张"被误解为33元现炒 实际客单45元 造成价值错位 品牌命名未能清晰传达产品定位和价格区间[5] - 副牌与主品牌"西贝莜面村"缺乏清晰关联逻辑 导致品牌资产稀释 消费者无法理解品牌关系[5] 产品与市场策略 - 公司副牌客单价集中在28-45元区间 陷入定价陷阱 既无法与低价快餐竞争 又难以与规模连锁品牌抗衡[6] - "麦香村"客单28元因选址商场地下层房租成本高导致毛利侵蚀 "超级肉夹馍"客单39元接近正餐但体验不匹配价格预期[6] - 公司最终回归正餐逻辑 "小锅牛肉"定位80元客单价 120平米门店 现炖牛肉 专注于单客价值最大化与品牌体验升级[9] 运营效率挑战 - 副牌普遍存在出餐慢、翻台低、人效差问题 "超级肉夹馍"翻台不足3次 远低于快餐行业6次基准[5] - "弓长张"因炒菜机卡锅导致出餐口排队20米 违背快餐本质[5] - 公司组织基因为正餐导向 缺乏快餐所需的供应链管理、中央厨房建设和标准化流程能力[6] 行业认知与反思 - 公司创始人承认"组织无法同时驾驭两种逻辑" 正餐团队天然排斥标准化[8] - 快餐核心是效率而非口感 消费者在快餐场景下决策周期短、价格敏感度高、等待时间容忍度低[5] - 中餐快餐化存在复杂性 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标准化 规模不是目的 可持续盈利才是关键[9] 危机事件影响 - 罗永浩微博指责公司"几乎全是预制菜"引发舆论危机 导致公司日营业额骤降300万元[2] - 公司采取开放全国370家店后厨 上线"罗永浩菜单" 声称"零预制"并宣布起诉等应对措施[2] - 事件揭示餐饮行业"预制工艺"与"预制菜"边界模糊 消费者知情权长期悬空的问题[2]
西贝贾国龙,其实和于东来是一类人
36氪· 2025-09-15 21:35
公司发展历程 - 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1988年从大学退学创业 先后尝试火锅 海鲜和蒙古宴等餐饮项目 2009年聚焦西贝单一品牌[5] - 公司从初创企业发展至年收入超60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品牌 2023年营收达62亿元[5][24][35] - 创始人计划2028年退休 并制定五年退休计划 同时推动公司预计2026-2027年上市[25][34] 创始人管理风格 - 贾国龙以"乱动"和"折腾王"著称 不断尝试新餐饮项目 曾推出贾国龙中国堡 小锅牛肉等子品牌但多数未成功[9][26] - 强调"使命 愿景 价值观"管理理念 实行创业合伙人制 新店前三个月亏损由总部承担 盈利后分部享40%股份[21] - 2017年发放7000万元"喜悦奖"给员工 2018年实行员工自报年终奖模式 发放8000万元[22][23] 舆论危机事件 - 2020年公开称西贝账面资金撑不过三个月 400家门店基本停业 损失营收7-8亿元 月员工支出1.5亿元 随后获得银行5.3亿元授信[11][12] - 2020年4月因疫情期间涨价引发争议 土豆牛肉条售价达80元 后恢复原价[13] - 2020年9月提出"715工作制"(每周7天每天15小时)引发舆论批评[13][14] - 近期因罗永浩质疑预制菜问题 贾国龙选择公开回应并上线"罗永浩菜单" 但加剧舆论危机[6][15][26] 业务模式与战略 - 全国拥有400家门店 并开始推行出海业务 在美国洛杉矶开设门店[34][38] - 推行中央厨房标准化模式 但陷入预制菜争议[32][35] - 通过儿童餐细分策略获得增长 但面临海底捞 麦当劳等更大品牌的竞争[35] - 上市目标为200亿元营收 需实现33%年复合增长率 但当前餐饮环境下难度较大[34][35] 行业对比 -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公开支持西贝 称其提供相对放心可口的用餐场所[18] - 贾国龙与于东来同为白手起家 年龄相差一岁 均活跃在行业一线且具有强烈表达欲[20][21] - 但与胖东来持续正面形象不同 西贝陷入舆论危机[29]
“穿鞋”的贾国龙,薅住“光脚”的罗永浩
新浪财经· 2025-09-13 16:27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新冠疫情初期公司面临经营危机 贷款发工资仅能维持3个月[1] - 疫情期间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研发团队从30人扩大到300人 年研发成本增加1亿元[1] - 2015-2024年间耗资5亿元推出11个快餐品牌 包括西贝燕麦面/麦香村/超级肉夹馍等[5] - 快餐业务普遍失败 西贝燕麦面和麦香村当年停业 超级肉夹馍和酸奶屋两年关张 弓长张未能开业[7] - 贾国龙中国堡成为相对成功案例 1年内在北京开出53家门店 计划扩张至300-500家[8] - 2023年公司营收达62亿元创历史新高 并设立2026年IPO和2030年营收超千亿目标[8] - 2024年战略重心回归主品牌西贝莜面村 关闭不赚钱的快餐业务[13]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2024年主品牌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销售额平均下降约10%[10] - 截至2025年5月营收持续下滑 经营困难局面未改善[13] - 快餐业务未能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 直营模式成本高且难以复制单店模型[9] - 消费者普遍认为品牌定价偏高 尽管已进行降价调整[13]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2024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3.5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为近十年最低增速(除2020/2022年)[11] - 行业参与者积极寻求变革 太二酸菜鱼/乡村基开放加盟联营 海底捞开放加盟并推出烤肉子品牌[13] - 消费理性化趋势明显 价格竞争力成为关键因素[13] 品牌事件与市场反应 - 罗永浩评价事件对经营产生实质影响 北京门店外卖订单量下降50% 从平时200多单降至100多单[14] - 部分门店午餐高峰期订单从30多单骤降至3-4单 堂食出现空位现象[14] 创始人愿景与全球化战略 - 创始人持有全球化愿景 曾提出"全球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都开有西贝"的目标[4] - 早期认为主品牌不适合全球化 因牛羊肉食材导致定价较高限制扩张能力[4] - 最终回归西贝莜面村作为全球化载体 其他快餐尝试均未成功[9]
强势贾国龙,“放大”西贝的舆论漩涡丨消费快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5:37
核心观点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与罗永浩就预制菜问题爆发公开争议 贾国龙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并计划起诉罗永浩 同时西贝面临餐饮行业整体下滑的经营压力 [1][3][16] 预制菜争议事件 - 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高 并引用报告称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超80% [1] - 贾国龙强势反击 称西贝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 认为预制菜与预制工艺存在本质区别 [4][5] - 西贝人均消费达85.03元 显著高于真功夫26.57元和吉野家31.06元 反映消费者对预制菜容忍度有限 [5] - 贾国龙披露罗永浩一行五人消费830元(15道菜品) 并推出"罗永浩菜单"供消费者点选 [7] 公司治理模式 - 西贝管理模式以创始人为中心 贾国龙拥有绝对权威 曾主导中国堡、功夫菜等项目但均未达预期 [13] - 公司承认存在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问题 现重心回归主品牌 [13][14] - 创始人身处舆论一线 但公关策略被指缺乏专业性 未能有效安抚公众情绪 [12][19] 行业经营环境 - 2025年上半年餐饮行业普遍承压:海底捞营收同比下滑3.7%至207.03亿元 九毛九下滑10.1%至27.53亿元 呷哺呷哺下滑18.9%至19.42亿元 [16] - 一线城市餐饮市场明显萎缩:2025年1-7月北京餐饮收入792.0亿元(同比下降3.6%) 上海餐费收入1141.95亿元(下降2.9%) [17] - 全国餐饮收入虽同比增长3.8%至31984亿元 但增速放缓且区域性分化显著 [17] - 行业压力下品牌抗风险能力减弱 负面舆论可能引发重大经营危机(参考钟薛高案例) [18]
贾国龙没学好任正非
搜狐财经· 2025-06-19 15:22
公司发展历程 - 1988年贾国龙开始创业,从内蒙古临河卖啤酒、饸饹面起步,后转向北京发展西北菜,2001年北京首家西贝莜面村开业[14][15][16] - 2009年启动连锁化扩张,截至2024年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400家门店,成为中餐头部企业[17] - 标准化运营是成功关键:中央厨房严控食材流程、门店统一红白格桌布标识、菜品从烹饪到上菜时间均有严格标准[18][19] - 2014年通过"I❤莜"超级符号和《舌尖上的中国》营销合作实现品牌出圈,知名度大幅提升[20][21][22] 2023-2024年业绩波动 - 2023年整体营收超6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莜面村销售净额20亿元,接待顾客3766万人次,零售收入3.4亿[6] - 2024年遭遇市场寒流,客流量断崖式下滑,业绩增长停滞,被创始人称为"最艰难的一年"[3][6][7] - 消费分层加剧、新兴品牌冲击、公司副牌战略分散资源是业绩下滑主因[8][9][11] 战略调整与改革措施 - 2024年贾国龙重新出任CEO,砍掉11个副牌业务(包括快餐和零售),聚焦正餐主业[4][5][26] - 品牌升级:将"西贝莜面村"简化为"西贝",强化品牌认知[27] - 改革激励机制:每日发放20-30万元奖金给排名前20的门店,全年奖励支出约1亿元[28] - 调整资本策略:2020年放弃"永不上市"承诺,计划2026年IPO,但2024年表态上市积极性降低[31][32] 战略反思与行业挑战 - 过度依赖创始人决策导致与市场脱节,2014年后贾国龙将60%精力投入零售、30%投入快餐,仅10%关注核心业务[12][25] - 副牌战略消耗数亿元资金但多数失败,快餐业务尝试11个品牌均未达预期[9][11] - 行业趋势向单品化、垂直化发展(如夸父炸串),西贝大而全的品类策略面临效率挑战[30] - 学习华为存在表面化问题:未能建立抗风险业务生态,资源分配失衡导致主业受损[31]
副牌退潮,“孤勇者”只剩海底捞
创业邦· 2025-03-03 17:55
海底捞副牌扩张策略 - 海底捞以"月更"速度推出新副牌,近期推出"嗨妮牛肉麻辣烫"(杭州首店20㎡,人均30元,计划2024年开出25家)和"从前印象砂锅菜"(重庆首店600㎡,人均50元)[1][2] - 副牌布局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瞄准年轻人和下沉市场,品类覆盖麻辣烫、砂锅菜、小火锅、烧烤等,客单价30-100元不等[2][3] - "焰请烤肉铺子"扩张最快,自2023年9月落地杭州后已开30家门店,人均100-110元,提供免费增值服务(洗头、编发等)[4] 餐饮行业副牌失败案例 - 库迪旗下奶茶品牌"茶猫"运营5个月闭店率22.32%,关闭至少25家门店[7] - 海底捞高端副牌"囿吉山"(人均300元)存活9个月后关闭,小众品类难规模化[7] - 西贝"贾国龙中国堡"一年内50家门店全关,经历三次品牌更迭(空气馍→小锅牛肉→焖饭拌面)后彻底退出[9] - 九毛九旗下"怂火锅"武汉3家门店一年内歇业,单店月营业额曾破200万;高端粤菜品牌"那未大叔"2024年4月被剥离[10][11] 行业趋势变化 - 头部餐饮从"狂开副牌"转向"微创新",如瑞幸新增轻乳茶系列、西贝在现有门店上线烤鸭(158元/套)[13] - 海底捞副牌策略从"广撒网"(面馆、米线等)转为聚焦供应链协同,如"嗨妮麻辣烫"利用现有牛肉资源[16] - 乡村基与"大米先生"案例显示,副牌成功关键在于共享供应链、定位互补及低试错成本[17] 战略反思与回归主业 - 行业共识从"创新=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贾国龙承认快餐试错为"沉没成本",但强调能力建设价值[19] - 九毛九2024年Q4同店业绩大幅下滑:太二酸菜鱼月销售额从80万/店降至60万/店(-24.6%),怂火锅从130万/店降至不足100万(-26.9%)[11] -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守住主品牌护城河,而非盲目扩张副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