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
搜索文档
中国高铁里的高质量发展辩证法
人民日报· 2025-10-13 13:40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中国中车首次展出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低速时通过橡胶轮走行,时速达150公里后实现悬浮运行[1] - CR450动车组样车成功达速每小时450公里,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1] - 复兴号动车组在全球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11] - 中国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将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12] - CR450动车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等新型材料,减重约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20%[15] 公司财务与市场地位 - 中国中车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48%,新签海外订单约309亿元,保持全球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地位[3] - 公司2024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刷新历史纪录,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8][12] - “十四五”以来,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截至去年底高铁营业里程突破4.8万公里,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8] - 当前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15] 研发投入与自主创新 - 中国中车坚持1:7原则,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配套投入7元资金自主创新[7] - 复兴号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11] - 公司坚持年均超百亿元的研发投入,持续锻长板、补短板[12] - 中国铁路已主持或参与制定超过300项国际标准,国际铁路联盟高铁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12] 国际化与重大项目 - 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一年,上座率达99.6%[12] - 匈塞铁路首列动车组正式亮相,中国高速动车组首次服务欧洲[12] - 公司成功中标迪拜地铁蓝线项目[12] 产业与宏观背景 -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提出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里程达1.2万公里[6] - “十四五”以来,中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17] -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18] - 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18]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丨中国高铁里的高质量发展辩证法
人民日报· 2025-10-13 12:04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 - 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低速时通过橡胶轮走行,时速达150公里后实现悬浮运行 [1] - CR450动车组样车成功实现每小时450公里达速测试 [1] - 高铁发展历程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领跑世界,被评价为装备制造的亮丽名片和国际标杆 [2] 中国中车业绩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48%,新签海外订单约309亿元,保持全球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地位 [4] - 截至去年底,公司投用标准组动车组列车超4800列,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9] - 2024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刷新历史纪录,例如雅万高铁上座率达99.6%,匈塞铁路动车组服务欧洲,中标迪拜地铁项目 [12] 高铁产业规模与规划 -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设里程达1.2万公里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催生巨大市场 [7] - "十四五"以来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截至去年底高铁营业里程突破4.8万公里,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成为全球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国家 [9] - 当前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 [15]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复兴号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在全球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 [11] - 公司坚持年均超百亿元的研发投入,研制出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将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 [12] - 研发碳纤维地铁列车整车减重13%,每跑一公里可节省1.5千瓦时电;氢能源动力机车每台年均减碳量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 [12] CR450动车组技术特点 - CR450动车组更智能,配有智能监测、诊断系统,全列4000多个监测点实时收集数据,实现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 [15] -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等新型材料,整车减重约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20% [15] 中国制造业宏观背景 - "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17] - 涌现出国产大型邮轮、空间站、大飞机C919等重大突破 [17] -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全球创新力排名第十一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 [18]
从“中车看世界”到“世界看中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3 10:25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中国中车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首次展出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该列车低速时通过橡胶轮走行,时速达150公里后实现悬浮运行 [1] - CR450动车组样车成功实现每小时450公里的达速测试,成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 [1] - 复兴号动车组在全球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其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比84% [11] - 中国中车研制出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将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推动研发迈入人工智能新阶段 [12] - CR450动车组采用智能监测、智能诊断系统,全列4000多个监测点实现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运行阻力与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 [15] 公司财务与市场表现 - 中国中车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48%,新签海外订单约309亿元人民币,保持全球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地位 [4] - 公司2024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纪录 [12] - “十四五”以来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高铁营业里程突破4.8万公里,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9] - 中国中车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雅万高铁上座率达99.6% [9][12] 行业发展与战略路径 -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设1.2万公里“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催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 [7] - 公司通过合资合建(如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引进技术,并坚持1:7原则投入自主创新资金,2007年和谐号动车组正式上线 [8] -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投用标准组动车组列车超4800列 [9][15] - 中国铁路主持或参与制定超过300项国际标准,国际铁路联盟高铁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 [12]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中国中车坚持年均超百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投入 [12] - 为降低列车客室噪声进行3000多次试验,为降低气动阻力比选40多种方案,复兴号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和2362项线路试验 [11] - 研发碳纤维地铁列车实现整车减重13%,每公里节省1.5千瓦时电;氢能源动力机车单台年均减碳量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 [12]
中国高铁里的高质量发展辩证法(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历程 - 中国高铁实现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领跑世界的跨越 [1][7] -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设1.2万公里"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催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 [6] - 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时,中国仍在研发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比中国早44年 [4] 中国中车业绩与市场地位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48%,新签海外订单约309亿元 [3] - 公司保持全球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地位,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3][8] - 2024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12] 高铁网络规模与运营数据 -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突破4.8万公里,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8] -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投用标准组动车组列车超4800列 [8][15] - "十四五"以来,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 [8] 技术创新与质量标准 - 复兴号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11] - 中国铁路已主持或参与制定超过300项国际标准,国际铁路联盟高铁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标准均由中国主持制定 [12] - 研发投入年均超百亿元,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仿真大模型将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 [12] CR450动车组技术突破 - CR450动车组成功实现时速450公里达速测试 [1] - 列车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全列4000多个监测点实时收集数据,实现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 [15] - 采用新型材料减重约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20% [15] 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 研发碳纤维地铁列车整车减重13%,每跑一公里节省1.5千瓦时电 [12] - 氢能源动力机车用"排水"代替"排碳",每台机车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 [12] - 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时速达150公里后实现悬浮运行,展出时速达600公里 [1] 海外项目拓展成果 - 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一年,上座率达99.6% [12] - 匈塞铁路首列动车组亮相,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首次服务欧洲 [12] - 成功中标迪拜地铁蓝线项目 [12]
城记 | 同济大学教授陈小鸿:“第二高铁”建设背后的“三把标尺”考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5 21:16
交通基建规划新方向 - 交通基建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阶段 高铁网络整体框架基本成形 重点转向加密网络覆盖和提升服务质量[4][5] -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 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 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4] 第二高铁建设特点 - 第二高铁并非简单平行线 而是补密度、补点位、增服务的加能线 旨在让高速交通红利惠及更多中小城市[5] - 京沪第二高铁接入山东沿海和苏北地区 成渝中线高铁将通达时间缩短到50分钟 广深第二高铁串联两大机场并解决东莞中心城区无高铁站问题 沪杭高铁二线强化嘉兴枢纽地位并覆盖更多区县[6] - 通过梯次配置实现差异化服务 借鉴东京都市圈分层服务体系 包括新干线、JR线、通勤专列和磁浮新干线等多种轨道形态[6] 跨区域交通实践案例 - 上海探索多元轨道形态立体结合 跨城地铁11号线与苏州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 采用大站快车模式匹配潮汐通勤需求[7] - 加快5条市域铁路建设包括机场联络线和嘉闵线 强化郊区与主城区联系 沪苏嘉城际铁路打通跨省界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7] 交通规划三把标尺 - 国土尺度决定高铁速度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需更高速度高铁 城市群区域内200-300千米/小时速度足够构建当日往返跨城朋友圈[8] - 经济密度决定供给方式选择 我国呈现集群化分布特征 更适配网络化高铁 需加密站点和线路密度[9] - 需求强度决定配置优先级 国家要求双向客流密度达2500万人次/年以上才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 避免资源浪费[9] 磁悬浮技术应用 - 磁悬浮核心技术具备可实施性 安全性比轮轨高铁更好 但需考虑经济可行性[10] - 上海临港到主城70公里距离 磁悬浮15分钟可达 技术优势明显 可通过高频次通勤大客流平衡建设成本[11] - 未来10-15年磁悬浮项目有望从蓝图走向实际建设 系统技术不断完善[11]
高速磁浮列车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9 10:40
高速磁浮列车技术发展 - 中国已展示两种时速600公里以上的高速磁浮列车技术路线,包括中车四方的常导电磁悬浮列车和中车长客的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 [1] - 中车四方的常导磁浮列车采用电磁悬浮技术,实现10毫米悬浮间隙,可在三分半内加速至600公里 [1] - 中车长客的超导磁浮列车采用高温超导技术,配备超导磁体与轨道线圈形成磁力悬浮,目前处于概念车阶段 [1][2] 技术成熟度与工程进展 - 中车四方的常导磁浮列车已完成试验车和工程车建造,并在试验段运行 [2] - 超导高速磁浮列车具备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噪音低、维护成本低等优势 [2] - 国家规划到2035年建成2000公里以上磁浮线路,形成超级城市走廊 [2]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超导磁浮列车需保持零下196度工作温度,依赖液氮冷却导致高昂成本 [2] - 普通高铁轨道建设成本每公里1-1.5亿元,超导磁浮轨道成本达3-5亿元/公里 [3] - 日本JR中央新干线磁浮项目成本从每公里7.5亿元飙升至14亿元 [3] - 京沪线若采用超导磁浮技术,建设成本可能达1.82万亿元 [3] - 超导磁浮列车制造成本是传统高铁2-3倍,运行电力消耗高数倍 [3] 应用前景 - 高速磁浮列车可实现上海-北京2小时、上海-南京半小时的城际通勤 [2] - 超导磁浮技术短期内仅适合经济强城市小范围铺设,难以替代现有铁路网 [3]
香港青年感受吉林“智造”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22:22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数据监控与分析中心展示港铁列车实时运行数据 [1] - 公司被称为中国地铁、动车组和磁浮列车的"摇篮" [1] - 自2008年起与港铁合作,已为观塘线、南港岛线等提供400余辆地铁列车 [1] - 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采用车载超导磁体与轨道线圈无接触运行技术,最高设计速度达每小时600千米 [1]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运营超百颗"吉林一号"卫星,组建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2] - 展厅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吉林一号"卫星模型 [2] 香港青年认知祖国系列活动 - 活动组织30余位香港青年参观中车长客、长光卫星等企业 [1][2] - 香港青年后续将赴吉林市、延边州了解汽车工业、水电工业及长白山人参文化 [2]
时速达450公里!智慧产线助力中国高铁更快更稳
新华社· 2025-07-15 22:19
公司产品与技术 - CR450动车组样车最高试验速度超过450km/h,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在行车控制、安全监控、旅客服务等领域全面升级[1] - 公司生产车间下线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等高端轨道客车产品,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转型[1] - 自主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系统,集成5G、物联网、大数据等10余种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计划自动生成和物料精准配送[2] - 转向架装配采用智能力矩系统,解决漏装、过扭等质量问题,提升产品安全性[3] - 国内首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最高运营时速达600公里,亮相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3] 研发与创新 - 公司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领域取得实质进展,构建9大产品平台和30个主型产品[3] - 1959年生产第一辆铁路客车,1967年研制新中国第一列地铁列车,具备深厚技术积累[1] 国际市场拓展 - 2024年轨道列车出口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签约额超140亿美元[4] - 2023年与塞尔维亚签署中国首个出口欧洲的高速动车组采购合同[3] - 1995年实现中国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出口零突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参与者[4][3] 行业地位与影响 - 产品覆盖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冬奥会专用智能动车组等,支撑中国铁路多次提速[2] - 公司被视作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的金色名片,代表高速、安全、智能的行业标杆[1][3] - 通过供应链深度融合和全球市场布局,推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5]
时速600公里!北京⇌上海,最快2.5小时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09:55
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技术进展 - 时速600公里的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1] - 第一阶段的工程样车已于2024年7月圆满完成研制[1] - 利用车载超导磁体与轨道线圈间的电磁感应实现磁浮运行[1] - 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智能舒适的特点[1] 技术优势与定位 - 可有效填补高铁(300公里/小时)和飞机(800-900公里/小时)之间的速度空白[1] - 定位为干线跨省大城市之间的点对点交通工具[3] - 适合2000公里以内的运输距离[4] - 京沪行程有望从4小时压缩至2.5至3小时[1][4] 商业化应用前景 - 更适合规模较大、有较多高端客流的都市群之间[4] - 长距离运输综合效益和优势更明显[4] - 短距离频繁启动制动难以发挥技术优势[4] - 未来票价预计高于高铁[4] 安全评估与认证 - 需进行型式试验和认证、安全评估和认证等工作[2] - 600公里/小时速度下需从材料、系统结构设计等多方面严格评估[2] - 比飞机离开地面的速度高很多,安全要求极高[2] 行业意义 - 展现中国磁浮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实力[5] - 彰显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5] - 有望在未来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5]
科股早知道: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亮相,这类新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钛媒体APP· 2025-07-14 08:26
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 - 时速600公里的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第一阶段工程样车已于2024年7月完成研制 其核心车载高温超导磁体可产生超过5T的强大磁场 [2]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相比第一代具有更高临界温度(液氮温区)、载流能力、临界场强和力学强度 原料成本更低 正加速下游应用发展 [2] - 预计2030年全球高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达105亿元 2024-2030年CAGR为53.91% 其中可控核聚变领域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3亿增至2030年49亿元 CAGR达59.29% [2] AI医疗行业 - 阿里达摩院多癌早筛AI已覆盖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服务2000万人次 [3] - 华为、科大讯飞、Kimi等科技企业重点布局AI医疗赛道 包括名医智能体、AI诊疗和新药研发方向 [3] - 科技巨头入局有望加速国内医疗信息化进程 推动AI垂类应用场景落地 [3] 折叠屏产业链 - 三星显示正为苹果建设专用折叠OLED产线 设备更换已于2023年下半年启动 月产能达3.5万片第六代基板(折合7英寸OLED年产能1500万片) [4] - 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1780万台 预计2027年达7000万台 2024-2027年CAGR为57.8% [4] - 苹果入局将带动折叠屏手机放量 并推动UTG盖板、铰链、液态金属及3D打印等工艺创新升级 [4][5] 空调市场需求 - 东北地区空调销售激增 黑龙江线下销售额两周同比分别增长817.68%和438% 吉林增长128.76%和788.4% [5] - 2025年6月中国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 高温日较2024年提前半个月 气象局已发布多次高温预警 [5] - 欧洲同期遭遇极端高温 西班牙达46℃ 法国创40.9℃的6月纪录 历史数据显示气温与空调销量呈正相关 [5] - "热穹顶"效应和全球变暖趋势将持续刺激空调需求 叠加国补资金到位 Q3空调市场整体向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