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
搜索文档
深度|多地推进长护险落地,社保“第六险”加速扩面
券商中国· 2025-11-08 16:51
从局部试点到全国建制,从地方差异到统一标准……历经9年试点后,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正加 速扩面。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道出的是无数家庭的辛酸。长护险被誉为社保"第六险",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已覆 盖约1.88亿人。近来,全国多地加快推进长护险落地,更多家庭将受惠于这项保险制度。 老龄化小城的长护实践 家住常州的秦志绪今年77岁,迄今已重度失能13年。两次脑溢血摧毁了他的健康,64岁第二次病发影响到了肢 体功能、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并导致失明。 十多年来,秦志绪一直由老伴周阿姨照顾。周阿姨今年71岁,在经历7次骨折和子宫、胆囊因病切除后,对于 照护老伴日渐力不从心。3年前,长护险待遇申请成功和护理员沈桂花的到来,让周阿姨得到一丝喘息。 经过评估,秦志绪被评为重度失能。根据政策,长护险提供每月上门9次,每次2小时的护理服务,以及每月 600元的亲情护理补贴。常州市为居家照护的老人还提供护理辅具租赁服务。周阿姨租赁了一个家用移位机, 长护险基金支付75%。"长护险和小沈帮了我们大忙。"周阿姨感慨地说。 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长护险制度全面实施已是众望所归。截至2024年底, ...
社保“第六险”是啥?破解近3亿老人面临的大难题
央视网· 2025-10-16 07:09
央视网:我国失能失智老人面临的核心痛点是什么?长护险主要解决哪些社保覆盖不到的难题? 胡宏伟: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高龄老人多,家庭失能照护负担沉重,失能照护面临资金筹集和服务不足的双重挑战。 而现 有的社会保险体系功能并未覆盖失能照护服务的经济支持。 在此背景下,长护险应运而生,主要为失能人群报销一定比例或额度的专业护理服务费用,包括机构护理和上门服务等,从而减轻家庭压力,推动医养结 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央视网:截至2023年,我国长护险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累计支出超过850亿元。2024年,定点服务机构达8837家,护理人员29.28万人。请问试点阶段有 哪些成果和经验可推广? 胡宏伟:整体来看,试点成果显著:一是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二是减轻了家庭负担,多数地区政策规定报销比例为70%左右;三是带动了护理产业发 展,创造相关就业岗位,推动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约4500万。国内老龄化进程加速与医疗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加剧了老年人 带病生存的困境。 自2016年起,我国在49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简 ...
养老机构责任险迈向“应保尽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7:16
政策引导与行业动态 - 北京市民政局发布文件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涵盖意外伤残或身故责任、法律费用等理赔范围[1] - 北京、新疆、河北、上海等地均出台政策,通过政府补贴或引导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险,以化解运营意外事故风险[1] - 养老机构责任险为入住老人发生事故时由机构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提供保险赔偿,保障范围包括人身伤亡、无责救助及法律费用[2] 养老金融产品创新 - 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49个城市推进,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数超过1.8亿人,累计超过200万人享受护理待遇[3]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通过灵活缴费和稳健账户增值满足老年人补充养老收入需求,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提升老年群体医疗费用保障水平[4] - 针对老年人的意外伤害保险产品不断优化,例如“沪家保”3.0新增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意外伤害骨折津贴保障[4]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统筹层级低、待遇不统一、农村覆盖不足及失智人群未被充分纳入等挑战[3] - 养老金融体系存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差异、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第三支柱产品繁杂且参与度低三大瓶颈[5] - 专家建议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养老生态,通过AI与大数据整合信息实现个性化资产配置,并建立“适老化+可信化”服务平台[5] - 需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并把握老龄化社会中的消费升级趋势,发掘银发经济潜力[5]
三年左右全国铺开 长护险筹资难题待解
搜狐财经· 2025-08-28 02:14
长护险全国实施时间表与推进路径 - 长护险制度将结束九年试点阶段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1] - 国家医保局部署用三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科学规范的长护险制度 [1] - 实施过程不会"一刀切" 将分步分批推进并充分评估地方条件 [1] 制度建设与政策框架 - 国家医保局首次明确全国统一长护险政策的四个核心要点:统筹城乡制度框架、多元筹资渠道、基本待遇保障、数字化技术赋能管理服务 [3] - 坚持"逐步覆盖全民"原则 将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被视为"难而正确"的方向 [3] - 国家层面将统一规范政策制度 地方可根据条件从覆盖职工、退休人员等起步 逐步扩大至未就业城乡居民 [4] 试点覆盖现状与推进计划 - 目前全国共有84个试点城市(含49个国家试点和省级试点) 覆盖27个省份 [4] - 截至2025年2月 共有52个试点城市覆盖了城乡居民 [4] - 各省份需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 因地制宜分步分批推进制度建立 [5] 筹资机制设计 - 可持续制度需要建立稳定多元的筹资渠道 单一依靠医保基金划拨的城市为极少数 [1] - 主流筹资方式包括个人缴费、用人单位缴费、医保基金划转及财政补贴等多渠道组合 [1][7] - 实行量能筹资原则 确保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3] 服务体系建设与创新 - 要求合理规划配置定点长护服务机构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长期护理服务 [2] - 推进长期照护师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引导服务下沉社区和居家 [2] - 鼓励商保机构开发保障功能衔接的商业长护险产品 [2] - 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管理服务 创新服务和基金管理模式 [3] 农村地区拓展挑战与解决方案 - 农村扩面面临筹资难和护理服务配送双重挑战 [3] - 国家医保局推动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长护险服务 促进医养融合发展 [8] - 江苏徐州推出"卫生院+照护"模式 截至2025年6月推动33家基层医疗机构转型 当期服务约670人 基金累计支付3677万元 [8] 地方实践与标准提升 - 上海市政府原则同意提高长护险养老机构照护费用支付标准 旨在减轻失能老人负担并提升服务质量 [5] - 要求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改善照护条件、优化人员配置 强化护理员专业技能 [8] - 发挥长护险"价值性购买"作用 引导养老服务供给侧创新 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8] 试点历程与发展瓶颈 - 长护险试点自2016年6月启动 已历时九年 [6] - 制度"碎片化"现象日趋严重 存在长期"试而不定"问题 [6] - 试点推进审慎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保降费周期、贸易摩擦和疫情冲击等对企业经营压力的影响 [6]
三年左右全国铺开 长护险筹资难题待解|长护险扩围探路
第一财经· 2025-08-27 23:52
长护险全国实施时间表与推进策略 - 长护险试点满九年即将结束 全国全面实施工作已部署 计划用三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适度的制度 [1] - 国家医保局将全面实施长护险列入下一步九大任务清单 要求合理规划定点服务机构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 鼓励商保机构开发商业长护险产品 [2] - 全国统一长护险政策明确四个要点:坚持城乡统筹覆盖全民、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实行量能筹资、保障基本待遇稳定预期、强化数字化技术赋能管理服务 [3] 覆盖范围与城乡扩展进程 - 目前49个国家试点城市中多数从职工医保起步逐步覆盖城乡居民 部分城市试点八年仍未覆盖城乡居民 [3] - 全国共有84个试点城市(含省级试点)覆盖27个省份 截至2025年2月共有52个试点城市覆盖城乡居民 仅青海西藏宁夏海南4省无试点 [4] - 全面实施后将从覆盖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起步 逐步纳入未就业城乡居民 要求各省分步分批推进确保惠及全体人民 [4] 筹资机制与服务供给挑战 - 可持续制度需稳定多元筹资渠道 地方试点多数采用个人缴费+用人单位缴费+医保基金划转+财政补贴组合方式 仅极少数依赖医保基金单一渠道 [8] - 服务基础设施存在不完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 需加快养老体系建设 做好机构定点及护理员培训 避免陷入"有保险无服务"困境 [8] - 农村地区面临筹资难和服务配送难双重挑战 医保部门已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 如徐州33家基层机构服务670人 基金支付3677万元 [9] 地方政策优化与产业带动效应 - 上海拟提高养老机构照护费用支付标准 旨在减轻失能老人负担并提升服务质量 要求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优化人员配置 [5][6][9] - 长护险通过"价值性购买"带动供给侧创新 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鼓励做深服务品牌做大养老产业 实现民生保障与行业发展的双赢 [9]
三年左右全国铺开,长护险筹资难题待解|长护险扩围探路
第一财经· 2025-08-27 21:09
长护险全国实施时间表 - 用三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适度、科学规范的长护险制度 [1][2] - 全国落地时间表确定 分步分批实施而非一刀切 需评估地方条件 [2] 政策部署与培训 - 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将全面实施长护险列入下一步九大任务清单 [3] - 国家医保局在成都举办全国加快推进长护险制度建设培训班 开启全面实施新篇章 [2][4] - 会议要求合理规划定点服务机构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 鼓励商保机构开发商业长护险产品 [3] 制度设计框架 - 首次明确全国统一政策制度四个要点: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多元量能筹资、基本待遇保障、数字化技术赋能管理 [4] - 按照独立险种、统一规范原则加快推进制度建设 [4] - 地方建立制度可从覆盖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起步 逐步纳入未就业城乡居民 [5] 试点覆盖现状 - 目前49个国家试点城市中多数从职工医保起步 部分尚未覆盖城乡居民 [4] - 全国共有84个试点城市(含省级试点) 覆盖27个省份 52个试点城市已覆盖城乡居民 [5] - 青海、西藏、宁夏、海南4省份暂无试点 [5] 农村覆盖与公平性 - 逐步覆盖全民是重要共识 农村老龄化形势较城市更严峻 [4] - 农村扩面面临筹资难和服务配送难问题 但属于"难而正确"的事 [4] - 制度正义要求覆盖城乡居民 资金池扩大可增强支付能力 [5] 地方实践与标准调整 - 上海市政府原则同意提高长护险养老机构照护费用支付标准 旨在减轻失能老人负担并提升服务质量 [6] - 要求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条件、优化人员配置 强化护理员专业技能 [9] 试点遗留问题 - 试点9年导致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 需尽快推行全国统一制度以避免转轨成本增加 [7] - 试而不定主因2015年社保降费周期及疫情冲击 企业压力下新增险种成本敏感 [7] 筹资与服务挑战 - 全国落地面临筹资和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8] - 可持续制度需稳定多元筹资渠道 多数试点采用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医保划转和财政补贴等多渠道方式 [8] - 普遍存在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备、数量不充分、质量不高问题 可能陷入"有保险无服务"困境 [8] 服务模式创新 - 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长护险服务 江苏徐州推出"卫生院+照护"模式 [9] - 棋盘镇中心卫生院累计收住失能人员85人 35张床位全满 [9] - 徐州市县两级推动33家基层医疗机构转型 当期服务670人 基金累计支付3677万元 [9] 产业发展与银发经济 - 发挥长护险价值性购买作用 引导养老服务供给侧理念、模式、技术创新 [9] - 鼓励经营主体做深服务品牌、做大养老产业 拉动银发消费 实现民生保障与行业发展双赢 [9]
浙江:长护险省内异地全流程“线上办”率先落地绍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20:28
长护险政策创新 - 浙江省率先实现长护险省内异地全流程线上办理 覆盖申请、评估、服务和结算全环节 绍兴成为首个落地城市 [1][2][4] - 政策核心为"三个打通":打通服务地与参保地管理边界 打通系统结算通道 打通待遇享受地域差异 实现异地照护"无感结算" [4][5] - 首批试点城市包括杭州、绍兴、嘉兴、金华、衢州和丽水 预计9月底覆盖浙江全省所有地市 比原计划提前3个多月 [2][7] 参保规模与实施背景 - 浙江省为长护险试点较早省份 2025年已实现全省参保缴费全覆盖 参保人数超5000万人 [2] - 政策出台背景为老龄化加剧和人口流动频繁 异地居住失能者难以享受长护险待遇的问题日益凸显 [1][2] 服务标准与实施机制 - 异地服务统一按"服务地标准"执行 避免地域待遇差异 与医保异地就医"按参保地待遇"模式不同 [5] - 失能等级评估结果实行省内互认 已评估者结果直接采纳 未评估者可在备案时同步申请评估 [7] - 通过"浙里办"APP或服务地医保经办窗口办理备案 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直接结算 无需个人垫付 [5][7] 典型案例与社会效益 - 绍兴市18岁脑瘫患者成为首位线上异地申请受益人 将显著缓解其家庭照护压力 [1] - 88岁嘉兴参保人在绍兴养护院享受异地护理服务 线上直接结算大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7] - 政策被定位为"全国首次"实现长护险省内异地全流程线上办 为跨省异地实施提供可复制经验 [8]
长护险全面铺开仍需破解多重难题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1
长护险发展现状 - 长护险自2016年试点启动以来覆盖1.9亿人 超过200万人享受待遇 [1] - 制度试点九年仍处于"试而未定"状态 尚未在全国范围铺开 [1] 筹资机制挑战与建议 - 当前筹资模式以医保基金划拨为主、财政补贴为辅 加重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且缺乏可持续性 [1] - 建议建立"财政补贴+医保基金+个人缴费+企业分担"多元筹资模式 分散资金风险并提高各方责任感 [2] - 需完善个人缴费激励机制 对灵活就业人员设置梯度缴费标准以提高参保积极性 [2] 服务供给瓶颈与解决方案 - 存在服务供给不足 专业化程度低 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 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且技能不足 [1] - 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发展滞后 与老年人实际需求明显脱节 [1] - 可通过扩大高校护理专业招生 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数量与能力 [2] - 发展"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支持社区护理站建设并推广家庭病床服务 [2] - 农村地区可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流动护理队伍以缩小城乡差距 [2] 标准体系与政策协同 - 失能评估标准未统一 部分地区采用巴氏量表而部分地区自定标准 导致地区间待遇差异 [1] - 需制定全国统一失能等级评估标准 建立护理服务分级定价机制确保公平性与合理性 [3] - 应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全国统一长护险信息平台实现全流程监管 [3] - 政策协同不足 需明确与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责任边界并建立衔接机制 [2][3] 制度发展前景 - 国家医保局表示将加快建立覆盖全民 政策规范统一的长护险制度 [3] - 需要政府 市场 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衔接 [3] - 商业长护险可通过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与政策性长护险形成互补 [2]
长护险制度 综合效应凸显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04
长护险制度发展现状 - 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第六险 旨在破解失能老人照护难题 [1] - 试点自2016年15个城市扩展至2020年49个城市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1] - 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数达1.9亿人 累计惠及超200万失能群众 [1] - 累计筹集资金超1000亿元 支出850亿元 减轻群众负担超500亿元 [1] 地方试点实施成效 - 南宁市细分80项服务标准(生活照护59项+医疗护理21项) [1] - 累计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超678万人次 [1] - 年均为参保人员减负超2万元 [1] - 山东覆盖5173万人 带动近8万人就业 [3] 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 2022年长期照护师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2] - 2024年4月全国首批81人获长期照护师职业等级证书 [2] - 试点城市护理服务人员达30万人 较初期增长超50% [3] - 上海市通过星级评定机制(三星至五星)提升服务质量 [2] 产业协同与经济效益 - 49个试点城市定点服务机构超8800家 [3] - 资金聚集效应为养老机构提供稳定客源和收入预期 [3] - 南宁创新"服务跟着人走"模式 促进医疗机构与社区协同 [3] - 制度成为银发经济重要引擎 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3] 政策体系完善进程 - 国家医保局已出台失能评估、机构管理等15个规范性文件 [4] - 正在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统一长护险制度框架 [4] - 制度基础持续夯实 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 [4]
破题长护险:以制度完善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经济观察报· 2025-07-25 08:57
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现状 - "十四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 [1] - 医疗救助每年资助参保约8000万人,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 [1] - 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和普通门诊费用统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 [1] 长期护理保险行业概况 -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社会保险"第六险",主要覆盖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人群 [1] - 截至2024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覆盖全国49个城市,参保覆盖近1.9亿人 [1][2] - 宁波在2023年实现长护险区域、人群全覆盖,成都将保障范围由重度失能扩展到中度失能人员 [2] 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 制度设计碎片化:各试点城市在参保范围、保障对象等关键制度设计上差异较大,例如重庆、天津等14城仅覆盖职工医保,长春、南通等城范围更广 [3] - 筹资压力大:大部分试点地区依赖医疗保险基金划转,账户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单独建账 [3] - 服务供给不足:49个试点城市仅有7679个定点服务机构和33.1万护理人员,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导致依赖亲情照护模式 [4] - 农村地区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受劳动力外流和薪酬待遇等因素影响 [4] 行业发展建议 - 国家层面需出台统一制度规范,明确参保范围、筹资机制等核心要素,同时允许地方适度创新 [4][5] - 加强护理人才培养:支持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保障机制 [5] - 强化服务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