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能量密度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中科信息推进低空联合创新合作 助力四川低空经济乘势“高飞”
证券日报网· 2025-08-26 18:44
公司战略合作 - 中科信息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创新研究院签署低空联合创新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涉及科研合作 学生实习与就业 联合实验室建设领域 [1] - 与北航成都创新院合作聚焦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技术研发 空天信息技术创新及共建联合实验室 [1] - 公司将开发低空智联网示范区 并在金融押运 应急救援 新型物流 公共安全 智慧农业等场景开展落地应用 [1] 技术研发重点 - 公司聚焦低空智能交通管控模型 无人机适航认证技术 高能量密度电池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1] - 将研发面向行业和领域的低空应用系统 重点关注低空押运 卷烟物流 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 [2] - 组建天府学者领衔的低空应用研究团队 研究低空资源有效利用及效率 成本优化问题 [2] 区域产业发展 - 四川天府新区加快建设成都市低空经济综合集成试点 以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引领 [2] - 构建以无人机整机制造为核心 关键系统及设备 新型材料 先进测试等环节协同布局的产业生态 [2] - 培育低空飞行应用场景 打造西部低空经济新兴产业核心区 [2] 合作生态建设 - 各方将在低空经济产业规划 核心技术攻关 人才培养 应用场景打造 专项基金设立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2] - 通过创新平台吸引飞行爱好者 通航企业 上下游产业 投资机构参与成都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2] - 合作涉及90余名嘉宾见证 是天府新区开发建设低空智联网示范区的重要实践 [1][2]
2025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景图谱+低空经济行业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5-18 20:24
低空经济概述 - 低空经济以1000米以下空域为活动空间,核心载体包括无人机、eVTOL、直升机等,辐射农业、物流、交通、文旅、应急救援等领域 [1] - 产业链完整覆盖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中游航空器制造与保障系统、下游多元应用场景,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 [4] - 核心特征为创新性、高质量、规模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1]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国家战略地位 [5]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填补微轻小型无人机监管空白,《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新增非管制空域 [5] - 深圳发布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6] - 工信部等四部门提出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重点推动eVTOL、无人机商业化 [7][9] 产业链分析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 - 碳纤维占eVTOL材料成本超90%,2030年全球订单将拉动千吨级需求,单台eVTOL需100-400公斤 [11] - 三元NCM电芯为主流高能量密度电池,2025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400Wh/kg [11] - 飞控系统国产化率超60%,自主化与轻量化加速推进 [12] 中游:航空器制造与保障 - eVTOL凭借零排放、低噪音优势成为核心赛道,亿航EH216-S、峰飞V2000CG获全球首批适航认证 [13] - 2024年eVTOL产业规模预计32亿元,2026年有望达95亿元 [13] 下游:应用场景 - 物流配送领域无人机单票成本降至5-20元,顺丰、京东大湾区日均运输单量超1.2万票 [14] - 低空旅游人均消费500-2000元,深圳-珠海"空中的士"完成百架次载客飞行 [16] - 应急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无人机巡检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70% [17] - 深圳占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4%,工业级无人机国内占比55%,农业无人机渗透率年增40% [18]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2030年:物流、农业无人机大规模普及,eVTOL进入试点运营,深圳规划600个起降点 [20] - 2030年后:空域全面开放推动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规模破万亿,技术融合深化(5G-A/6G、通感一体化网络) [20] - 中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从2023年5059.5亿元增至2035年6万亿元 [22]
3200余家电池参展商云集深圳 前沿技术竞相登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22:19
展会概况 -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被誉为"全球电池行业风向标" [1] - 展会展览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吸引全球3200余家展商、超40万专业观众 [1] - 展会以"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为主题,全面升级为覆盖"材料-电芯-装备-回收-应用"的全产业链超级平台 [1] 展会布局与特色 - 设立3大绿色能源馆、4大先进材料馆、7大智能制造馆及1个国际馆,全景呈现从基础材料革新到终端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3] - 特色展区包括"宁德时代馆"和"光储充展区",展示光伏储能协同、智能电网融合等跨领域解决方案 [3] - 新增三大互动专区:逛展打卡区、新品发布专区、海外买家洽谈区,提供沉浸式体验与精准对接平台 [3] 前沿技术与产品展示 - 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竞相登场 [5] - 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瑞浦兰钧能源等携满足动力电池新国标的产品亮相,展示高能量密度电池和快速充电技术产品 [5] - 欧美日韩企业展示无钴正极、硅碳负极等突破性材料 [5] 行业研讨与发布 - 同期举办"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议题包括"卤化物基全固态电池进展"、"高比能超充固态电池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下一代动力:固态电池和氢混动力技术"、"1000Wh/L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等 [8] -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郑宏宇表示,2025年是电池超快充技术、固态电池技术、钠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技术试水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8] - 同期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蓝皮书2024》、《低空飞行器电池标准化白皮书》、《中国磷酸铁锂发展白皮书》,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指引 [8]
宁德时代首季赚139亿陆股通再增持 联手蚂蚁集团开拓“智驾”朋友圈
长江商报· 2025-04-16 08:23
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847.05亿元,同比增长6.19% [2][4] - 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39.63亿元,同比增长32.85%,创历史同期新高 [2][4] - 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净利润118.29亿元,同比增长27.92%,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4] - 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507.4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 [3]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率17.55%,同比上升3.52个百分点 [5]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328.68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91% [6] 研发投入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48.14亿元,同比增长10.92% [2][7]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55.10亿元、183.56亿元、186.07亿元 [7] 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3月末货币资金3213.2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14.22亿元,合计3427.46亿元,同比增加540亿元 [3][6][7] - 有息负债1355.35亿元,同比增加30.56亿元 [6][7] - 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费用-22.88亿元,同比减少26.01亿元 [5] 业务发展 - 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激增,公司作为全球最大供应商直接受益 [5] - 2024年储能业务销量增长34.32%,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形成新利润增长点 [5] - 技术革新和规模效应显著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高端产品市场溢价能力强 [5] - 与蚂蚁集团、哈啰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生态体系建设 [3][8] - 与百度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普及及AI工业应用 [8] 资本市场 - 陆股通连续五个季度增持,2025年第一季度增持1331.11万股,期末持股比达12.60% [3][5] - 港股IPO计划顺利推进,募集资金将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和国际业务拓展 [7]
策略聚焦|牛市的烦恼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09 17:03
港股与A股市场分化 - 港股进入核心资产牛市,恒生科技指数春节后累计上涨27.8%,恒生指数反弹近20%,而A股沪深300仅小幅上涨,科创50因硬科技集中涨幅16% [3] - 新经济核心资产(互联网、硬科技、智能车、创新药)在港股具有独占性,恒生科技指数覆盖电商、消费电子、半导体等板块,2023年港股IPO以软件、创新药为主 [3] - A股核心资产45%未走出经营拐点,经济周期属性强,ROE与营收增速呈4年周期波动,预计2024年末至2025年初现拐点 [4] - 公募产品60%无港股通权限,港股通基金港股持仓率仅25.5%,无权限基金被迫聚焦A股,收益率中位数(3.7%)显著低于纯港股基金(15.1%) [5] 宏观环境与策略范式转变 - 政策方向明确后边际影响弱化,政策节点前后上证指数涨跌幅标准差较2022-2024年下降37%,市场进入低波动阶段 [7] - 宏观波动降低,消费与地产呈现"总量企稳、结构亮点",市场焦点转向科技产业驱动的结构性机遇,类似2010-2015年美国转型期特征 [8][9] - 外部扰动(如美国加征关税)对市场冲击有限,中国政策后手与经济韧性更强,科技领域持续追赶下中国资产避险属性凸显 [10] 产业投资机会 - A股端侧AI和高能量密度电池为独占性主题,二季度将迎密集催化,传统核心资产出清加速后随经济修复现经营拐点 [1][12] - 供给侧改革推动铝、钢铁、面板等行业供需出清,新能源领域需关注供需变化,科技创新聚焦国产算力、创新药等方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