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麦角硫因
icon
搜索文档
福瑞达股价微跌0.12% 公司回应麦角硫因产品规划问题
金融界· 2025-08-09 02:32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8日15时福瑞达股价报8 43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 01元跌幅0 12% [1] - 当日成交量为109948手成交金额达0 92亿元 [1] 公司基本面 - 福瑞达属于生物制品行业业务涉及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1] - 公司总市值85 70亿元市盈率为42 25倍 [1] 产品动态 - 公司表示目前未将麦角硫因作为主营产品进行规划 [1] 资金流向 - 8月8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55 59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 08% [1]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3762 98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 44% [1]
麦角硫因研究登上Cell子刊
生物世界· 2025-08-05 12:15
研究核心发现 - 膳食抗氧化剂麦角硫因的代谢互养作用可增强人体肠道细菌的厌氧能量代谢 [3] - 来自不同门的肠道细菌在厌氧条件下相互提供麦角硫因以产生能量 [5] - 共生梭菌编码的麦角硫因酶能将麦角硫因转化为电子受体硫脲酸(TUA) [6][10] 代谢机制 - 梭菌属木聚糖分解菌通过还原TUA显著提升ATP合成效率和细菌生长 [7][10] - 特定人类粪便微生物群落可选择性地生成和消耗TUA [8][10] 与疾病的关联 - 麦角硫因酶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宏基因组中显著富集 [9][10] - 肠道麦角硫因稳态与结直肠癌之间存在新发现的关联 [9][10] 研究意义 - 揭示了共生抗氧化营养物质的交叉喂养如何增强微生物能量代谢 [10] - 可能解释人际间疾病风险的差异 [10]
投资1亿元!云洛生物年产855吨绿色活性原料项目(益生菌、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玻色因、葡萄糖酸)
山东云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 公司拟新建年产855吨绿色活性原料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占比7.5%,建设周期1年 [2] - 项目通过租赁厂房并新增设备实现达产,产品包括1吨益生菌剂、5吨麦角硫因、126吨依克多因、250吨玻色因及473吨葡萄糖酸 [2] - 所有产品均执行企业标准并外售,母公司上海云洛生物技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覆盖天然香料、化妆品原料、医药中间体等领域 [3]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及农业三大方向 [5] - 议程包括开幕式、3场专题论坛及闭门研讨会,同期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青年论坛及科技成果展览 [6] - 活动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协办,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及产业化全链条 [5][6] 行业动态 - 会议将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并推出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 [6][8] - 特色专场包括20+场青年创新报告,旨在挖掘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与产品转化潜力 [6]
总投资9.29亿,陕西华森盛邦麦角硫因、红景天苷、白藜芦醇等建设项目公示
项目概况 - 陕西华森盛邦科技有限公司拟新建生物医药原料和生物基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总投资92871万元 环保投资占比7.25% [2] - 项目位于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内容包括9条年产200吨生产线及配套建筑(生产厂房9栋 综合库房3栋等) [2] - 公司当前主要产品涵盖麦角硫因 红景天苷 白藜芦醇 四氢嘧啶等生物医药中间体及健康食品原料 [3] 公司背景 - 企业定位为高科技生物医药公司 专注于生物医药中间体 原料研发制造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覆盖西安和蒲城两地研究中心 [4] - 技术方向聚焦微生物合成新方法 涉及抗肿瘤 抗衰老 大健康及器官移植领域的技术突破 [4]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在宁波举办 聚焦AI+生物智造 绿色化工等五大方向 [6][7] - 大会目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探讨"十五五"期间生物制造产业趋势及革新技术 [7]
拓新药业领投,仅三生物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
战略投资与合作 - 拓新药业完成对仅三生物的战略投资,领投其Pre-A轮融资,显示资本市场对麦角硫因产业化的看好[1] - 仅三生物在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后仅三个月即获得拓新药业战略投资[1] - 拓新药业作为核苷类原料药细分领域标杆企业,此次投资瞄准全球抗衰市场新风口[1] 拓新药业战略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1年,深耕核苷类似物领域20余年,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领域的标杆企业[2] - 2024年公司前瞻性布局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及保健食品领域,储备麦角硫因等热门功能原料技术[2] - 未来战略包括深耕抗肿瘤、抗病毒领域研发,同时拓展大健康赛道,构建"原料+终端"产业生态[4] 仅三生物技术突破 -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99.99%超高纯度麦角硫因规模化量产,月产能达3-5吨,原料成本降低90%[6][8] - 建立制药级cGMP生产标准平台,完成菌株构建、发酵、提纯、工程化量产全环节技术突破[8] - 参与制定中国首个《化妆品用原料麦角硫因》团体标准,主导制定洗眼液质量安全规范标准[17] 麦角硫因应用拓展 - 应用场景从护肤拓展到眼部健康、睡眠健康、肝健康等多个领域[10] - 人体临床研究显示:30天补充后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下降21.3%和19.6%,日间功能障碍改善51.56%[11] - 每粒口服胶囊含30mg麦角硫因,2粒≈1.5斤新鲜灵芝含量[11] 市场表现与科研合作 - 仅三麦角硫因产品在小红书实现428倍搜索增长,蝉联热搜词第一[11] - 与Barry Halliwell教授(麦角硫因研究之父)签署科研合作协议,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应用[13] - 与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生殖系统功能衰退干预[15] 行业影响与全球化 - 拓新药业与仅三生物合作标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向预防性健康和大健康领域延伸[17] - 仅三生物已通过美国食品安全GRAS认证,为国际化铺平道路[18] - 中国企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望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18]
拓新药业投资入股仅三生物 发力产业横向拓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7-17 12:07
投资动态 - 公司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仅三生物进行增资,其中22.34万元计入注册资本,剩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1] - 增资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仅三生物1.75%的股权 [1] - 增资款将全部用于仅三生物主营业务发展及运营 [1] - 本次投资是公司延伸产业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产业横向拓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3]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主营业务为核苷系列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2024年新增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及保健食品的研发与生产 [1] - 已储备麦角硫因、谷胱甘肽、辅酶Q10、γ-氨基丁酸等功能食品核心技术 [1] - 部分功能食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1]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整合三轨并行培育新增长点 [2] 技术平台与研发 - 公司建立化学合成技术平台、连续流催化技术平台、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微生物发酵技术平台和药物分析技术平台 [2] - 2024年研发成果转化提升2项 [2] - 依托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两大核心技术生产核苷 [2] - 加快营养强化剂、保健食品等大健康产品的研发注册工作 [2] - 未来3年将推出一系列基于核心技术的大健康产品 [2] 被投企业情况 - 仅三生物是专注于麦角硫因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的合成生物科技公司 [3] - 已实现高纯度麦角硫因的制备,产品包括护肤品、口服胶囊、洗眼液等 [3] - 拥有菌株构建、发酵、提纯及工程化量产等全链条技术 [3] - 公司认为仅三生物具备上游技术优势和下游销售优势 [3] - 未来有望发挥产能补充作用实现业务高效对接 [3]
盯上抗衰“黑马”麦角硫因,拓新药业拟参股仅三生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9:42
拓新药业投资仅三生物 - 公司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仅三生物进行增资 其中22.34万元计入注册资本 剩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仅三生物1.75%股权 [1] - 仅三生物是一家集研发 生产 销售于一体的合成生物科技公司 专注于麦角硫因的研发 生产与产业化应用 已实现高纯度麦角硫因制备 [1] - 仅三生物主要产品包括麦角硫因护肤品 口服胶囊 洗眼液等 [1] - 公司认为此次投资可结合自身在化学及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技术优势与目标公司的上下游优势 布局大健康产品领域 [1] - 公司表示未来有望通过产能补充实现与仅三生物业务的高效对接 [1] 麦角硫因行业概况 - 麦角硫因是一种天然小分子组氨酸硫脲衍生物 具有抗氧化 抗炎 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人体需通过饮食摄取 [3] - 麦角硫因作为第五代抗氧化剂 其清除自由基效率是辅酶Q10的40倍 谷胱甘肽的14倍 维生素E的6000倍 [3] - 全球90%麦角硫因通过微生物发酵或酶催化生产 国内川宁生物 华熙生物 仅三生物和中科欣扬等企业已突破技术壁垒 实现纯度99%以上生产 [3] - 2024年中国麦角硫因终端产品市场规模达15.7亿元 其中60%用于护肤领域 30%用于保健食品领域 [3] - 2024年全球麦角硫因原料市场规模0.63亿美元 预计2031年达1.61亿美元 对应CAGR超过14% [3] 麦角硫因市场争议 - 知名生物学家饶毅曾发文称麦角硫因是"假药" 并质疑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的代言行为 [4] - 科伦药业回应称从未宣传麦角硫因为药物 但强调其在海外有科研论文和临床论证支持 [4] - 科伦药业75岁董事长刘革新因赤膊代言麦角硫因胶囊走红 公司称其健硕形象是长期健康生活方式与服用麦角硫因的综合结果 [4]
拓新药业:拟对仅三生物增资1000万元 仅三生物实现了高纯度麦角硫因的制备
快讯· 2025-07-16 17:37
公司投资动态 - 拓新药业拟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江苏仅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 [1] - 增资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仅三生物1 75%的股权 [1] 被投企业技术成果 - 仅三生物成功实现了高纯度麦角硫因的制备 [1] - 主要产品包括麦角硫因护肤品 口服胶囊 洗眼液等 [1]
海正药业进军新赛道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百舸争流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4 13:08
合成生物学行业概况 - 合成生物学通过工程化设计改造生物系统,使微生物成为"活体工厂"生产药物、能源、材料等,具有颠覆性潜力 [1]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预计2032年增至1380亿美元,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27% [1] - 中国90%以上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下游应用环节,其中88%涉及医药健康领域 [4] - 行业面临实验室成果转化难(0-1阶段)与规模化成本高企双重挑战,部分企业因价格战陷入亏损(如Amyris 2023年破产) [5] 海正药业战略布局 - 2025年成立合资子公司澐生合成,并建立"浙工大-海正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加速切入合成生物赛道 [1] - "合成生物+"战略覆盖保钙壮骨、保肝护肝、心血管、医美大健康等领域,依托55年微生物发酵技术积累实现技术迁移 [4][5] - 投资1.7亿元建设柔性生产线(8月投产首款骨健康产品),支持多技术平台模块化组合以实现快速生产响应 [7] - 采用"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强调制造能力与创新并重,通过产业化经验降低规模化生产中的品质损耗 [6][7] 长三角产业生态 - 上海形成"一核两翼"格局(浦东创新核心+金山/宝山制造承载),张江药谷聚集300亿市值凯赛生物等全生态企业 [10][11] - 台州凭借完整化学药产业链(126家规上医药化工企业)和制造优势,支持海正等企业差异化竞争 [8][9] - 常州打造"一城三园"合成生物港,聚集72家相关企业(32家高新企业);无锡通过发酵工业基础降低透明质酸成本至数百元/公斤 [12] - 长三角合成生物制造大走廊初具规模,串联三省一市资源,年产值近千亿元且持续扩张 [13] 技术突破与市场前景 - 海正药业曾凭酶法合成技术获国家发明奖,相关经验可迁移至合成生物领域 [5] - 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60%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实现,行业长期增长空间明确 [13]
海正大手笔押注合成生物,千亿赛道产业化挑战何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09:11
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2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约为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42%,2023年约151亿美元,2024年约达19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43亿美元 [1] -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5] 政策支持与战略布局 - 美国、英国、欧盟和中国加大合成生物学的顶层布局、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该领域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1] - 全国多个省(市)将"合成生物"写进"十四五"规划,从平台建设、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方面规划发展路径 [1] - 合成生物学已列入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领域 [4] 企业动态与产业化进展 - 海正药业与子公司合资设立合成生物学独立子公司澐生合成,注册资本3.5亿元,海正药业认缴出资2.6亿元占74.29% [2] - 澐生合成拥有占地110亩的产业基地,具备3000立方米发酵产能,投资1.7亿元建设的合成生物学产业柔性生产线即将投产,预计今年8月首个产品面世 [5] - 昇合建物(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全国首个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产品可用于化妆品、功能食品及创新药领域 [2] 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 - 合成生物学核心理念是通过重新设计生命的基本构建模块(如DNA、RNA和蛋白质)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在生物医药、环境治理及生物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 AI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支持,减少实验盲目性和重复性 [6] - 基因测序、编辑与合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转化开辟新格局 [1] 行业挑战与竞争态势 - 合成生物学面临技术可行性验证、工程转化与市场适应性等多重挑战,中试环节缺失成为制约产业化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7] - 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需跨越放大效应、提纯技术、注册流程等障碍,产业化能力是核心资产 [8] - 行业存在价格战竞争,竞争核心在于创新不足,开发高价值、新技术产品和领域是关键 [9] 国际比较与国内发展水平 - 国际合成生物学优势力量集中在美国和欧洲,我国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基础研发领域尚有进步空间 [5][6] - 华安证券指出我国各省市积极制定政策为合成生物学发展提供支持,预计将有新纲领性文件出台引领行业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