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纳米芯片
搜索文档
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
搜狐财经· 2025-10-28 12:53
谈判成果与核心分歧 - 中美双方在吉隆坡举行第五轮面对面经贸磋商,围绕海事物流、关税暂停期、芬太尼管控等六大核心议题展开谈判[3] - 最终达成初步框架协议,同意延长部分关税暂停期,并就芬太尼联合执法机制展开试点合作[6] - 谈判过程激烈,美方要求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配额,中方则坚持要求美方取消对中国造船业的301关税制裁[7] - 美国财长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显示出在战略技术领域的强硬立场[9] 半导体行业竞争态势 - 尽管美国实施EUV光刻机出口禁令,中国企业已实现28纳米芯片量产,14纳米工艺进入试产阶段[15] - 美国计划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台积电、三星等在中国境内的芯片工厂将无法获得美国产的先进制造设备[15] - 美国计划对中国AI芯片实施性能限制,要求英伟达出口的H20芯片性能不得超过H100的20%[17] - 英伟达2025年在中国大陆的收入同比下滑66%,直接损失超过120亿美元[17] - 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投入超3400亿元支持本土半导体企业[28] 稀土行业格局与中国优势 - 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占全球92%,掌握全球供应链主导权[19] - 日本尝试建立稀土回收体系,但成本比直接采购中国稀土高出230%[24] - 中国通过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厂,构建了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22] - 全球58%的稀土专利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中国正在推动稀土应用技术的标准化[22] - 欧盟投入数十亿欧元研发无稀土永磁体,但其性能仅为传统磁体的60%[25] 科技与金融领域制度竞争 - 华为海思推出的麒麟9100芯片采用完全自主架构设计,性能直逼高通骁龙8 Gen3[19] - 美国凭借《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527亿美元补贴吸引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28]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范围已扩大至109个国家,2025年交易额同比增长217%[28] - 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动摇了美元的石油结算霸权[28] - 美国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重构产业链,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30]
GDP曝光!全国50强城市大洗牌:重庆约1.6万亿,南京接近万亿,长春逆袭南昌!
搜狐财经· 2025-10-24 10:5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前50强城市GDP数据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与转型挑战,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核心驱动力 [1] - 城市竞争是区域发展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果的全面检验,领先城市依靠创新生态构筑壁垒,追赶者通过产业精准定位实现破局 [3][15] 城市经济总量排名 - 上海以26222.15亿元GDP总量稳居榜首,北京以25029.2亿元紧随其后并突破2.5万亿大关,深圳以18322.26亿元构成第一梯队 [2][3] - GDP超万亿城市数量增至9个,武汉新晋“万亿俱乐部”,重庆、广州、苏州等5个城市稳居万亿阵营 [7] 城市经济增长表现 - 有24个城市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61%,金华以17.29%的名义增长率领跑,榆林是唯一负增长城市(-0.55%) [9] - 成都(8.57%)、济南(8.62%)、西安(11.21%)、温州(12.42%)、沈阳(10.76%)、南宁(10.99%)等城市增速亮眼 [4][5][6] 重点城市产业发展动态 - 重庆作为西部增长极,GDP达15929.58亿元,汽车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8%,长安汽车新能源车型出口量同比增长42% [12] - 南京GDP达9179.18亿元,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增长31%,紫金山实验室6G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投资超200亿元 [14] - 长春汽车产业升级成功,一汽新能源品牌红旗E-HS9销量同比增长78%,汽车制造业税收占比达34% [14] 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 - 以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如杭州、成都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上半年GDP增量分别达1165亿元和956.07亿元 [9][4] - 依赖传统资源的城市面临转型压力,南昌VR产业企业数量增长22%,但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为合肥的三分之一 [14]
撤销豁免,美对台积电大陆芯片厂下手
环球网资讯· 2025-09-05 07:12
美国撤销台积电VEU授权事件 - 美国撤销台积电南京厂"经验证最终用户"(VEU)授权 授权将于2023年12月31日到期并终止[1] - 台积电南京厂主要生产16纳米和28纳米成熟制程芯片 用于汽车电子、物联网、智能手机及消费电子产品[1] - 美国此前已对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大陆工厂采取相同措施 撤销VEU资格的做法如出一辙[1] 台积电业务影响评估 - 南京厂仅占台积电整体产能约3% 且所有设备已摊销完毕 客户订单相对稳定[2] - 该厂2022年贡献台积电税后净利约2.21% 对应全年净利11732亿元新台币[2] - 公司正评估撤销豁免的影响 包括与美国政府沟通以确保南京厂运营不受影响[2] 产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三星DRAM芯片约20%产能位于大陆 SK海力士约40%产能位于大陆[2] - 美国限制措施可能为大陆本土芯片厂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加速设备替代和本土化进程[3] - 大陆芯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美国限制可能反而推动其在成熟制程更快取得主导权[2][3] 战略发展视角 - 不能仅从短期产能比例评估影响 需考虑台积电全球布局策略长期受美国限制的深层挑战[2] - 美国战略意图是限制大陆先进制程发展 但实际可能促使其成熟制程自给能力更加完整[3]
时代芯存重整失败:“救世主”违约致使130亿12英寸晶圆厂再入深渊
新浪证券· 2025-07-10 17:32
重整失败 - 时代芯存重整计划因投资人华芯杰创严重违约而彻底失败 [1][2] - 华芯杰创未按协议支付200亿元重整资金 经延期后仍无法履行 [2] - 管理人依法解除《重整投资协议》 终止重整程序 [2] 项目背景 - 时代芯存曾计划投资130亿元建设12英寸晶圆厂 [2] - 核心资产包括价值1.43亿元的ASML光刻机 但因技术过时流拍 [2] - 公司由北京时代全芯与淮安园兴合资成立 计划年产10万片PCM [3] 经营困境 - 2020年资金链断裂 无力支付设备尾款与员工工资 [3] - 被执行总金额高达8.63亿元 涉及供应商承包商等 [3] - 公司资产无法覆盖债务 原股东权益归零 [3] 行业现状 - 德淮半导体 武汉弘芯 南京德科码等项目均出现烂尾 [4] - 中芯国际通过上海临港基地提升28纳米芯片产能 [4] - 长电科技采用扇出型封装技术降低成本 [4] 政策支持 - 深圳市设立50亿元"赛米产业私募基金"支持半导体发展 [4] - AI算力 AIoT 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成为结构性机会 [4] 未来方向 - 时代芯存启动新一轮投资人招募 但复活难度大 [5] - 原股东将通过代工形式推进PCM技术市场化 [5] - 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重构"转型 [5]
印度首颗芯片,终于来了,28nm工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2 08:42
印度自主研发半导体芯片进展 - 印度首款完全本土生产的28纳米和90纳米工艺节点半导体芯片将于2025年中期推出,标志着该国首次实现芯片制造能力突破 [1] - 印度联邦信息技术部长确认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通过验证后将于2023年内开始大规模推广 [2] - 尽管工艺节点落后国际领先水平(如台积电3纳米、英特尔2纳米研发),但28纳米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机器和廉价智能手机,90纳米则服务于传统嵌入式系统 [2] 印度半导体产业战略意义 - 该计划突破印度长期依赖芯片设计和外包制造的瓶颈,首次实现从硅片到成品的全流程自主可控 [1][3] - 通过建立半导体园区、吸引美光/富士康等国际企业投资,印度正构建完整产业链而非仅停留于政策宣传 [2][3] - 28纳米工艺选择具有实际商业价值,可满足电源管理芯片、汽车控制器、物联网硬件等全球供应链需求 [3] 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背景 - 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欧盟半导体主权计划、中国中芯国际技术突破)均在争夺芯片供应链主导权 [3] - 印度此举旨在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减少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芯片供应的依赖 [4] - 半导体被视为"数字时代的炼油厂",印度从代码编写转向实体制造标志着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升级 [3][5] 技术发展路径与产业影响 - 印度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以成熟制程为切入点积累制造经验,而非直接挑战尖端工艺 [2][5] - 本土晶圆厂建设带动机械制造、工程师培养等配套能力提升,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3] - 该突破被视为印度"数字独立"的里程碑,从战略层面转向实际生产能力建设 [4][5]
印度首颗芯片,终于来了,28nm工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2 08:41
印度自主研发半导体芯片进展 - 印度首款完全本土生产的28纳米和90纳米工艺节点芯片将于2025年中期推出,标志着该国首次实现半导体制造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突破 [1] - 印度联邦信息技术部长确认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通过验证后将于2024年内开始大规模推广,产品定位为实际商用而非原型展示 [2] 技术节点定位与市场意义 - 28纳米工艺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设备和低端智能手机,90纳米节点则服务于传统嵌入式系统,两者占据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 [2] - 尽管工艺落后国际领先水平(台积电/苹果已采用3纳米),但印度选择成熟节点切入市场,旨在建立基础设施并替代中国大陆/台湾供应链 [2][4] 产业生态建设与战略意图 - 美光、富士康等国际企业投资印度晶圆厂,配合政府半导体园区政策和海外人才回流,形成制造生态闭环 [3] - 计划核心目标为对冲全球芯片短缺风险,减少进口依赖,实现数字主权,而非短期技术超越 [4][5] 国家战略层面的突破 - 芯片自主化象征印度从"软件代工"转向"硬件创造",首次参与全球半导体产业规则制定权竞争 [3][5] - 28纳米芯片量产被视为基础设施、人才、政策协同发展的里程碑,为长期技术升级奠定基础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