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高墙
搜索文档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这个“合理”咋理解
人民日报· 2025-11-13 21:51
制造业合理比重的定义 - 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即为合理比重,其高低与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关[2] -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0.2:46.8:43.0转变为2024年的6.8:36.5:56.7,制造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 - 制造业比重过高不现实,过低更不可取,需防止产业空心化现象[2]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必要性 - 制造业是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百姓吃穿用住行等基本需求均离不开制造业[3] - 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坚实依托,农业和服务业水平提升均有赖于制造业实力[3] - 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从业人员超1亿人,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24.4%[3] - 中国虽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4] - 国际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4]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0多年居全球首位[7] - 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7] - 中国生产全球70%以上的锂电池和光伏组件,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装备[7] - 行业仍存在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关键产业领域技术缺口等短板[7]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路径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6]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6]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7] -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7]
兴业证券王涵 | 美国的政策空间在收缩
王涵论宏观· 2025-11-06 09:59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对华立场趋于软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内政策面临内生性约束,特别是制造业空心化和“脱钩断链”政策导致通胀压力持续和美元信用受损,从而严重限制了其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使其无力与中国进行经济“持久战” [1][2][19]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与“脱钩断链”的影响 - 美国长期的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商品供给高度依赖进口,而“脱钩断链”政策通过关税等措施增加了商品进入美国的成本,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割裂风险,放大了商品供给的不确定性,致使通胀压力“易上难下” [1][7][8] - “脱钩断链”政策暴露了美国“硬实力”的下降,削弱了美元信用的基础,其通过军事霸权为美元、美债“增信”的难度上升,“小院高墙”政策试图割裂美元与全球最大商品供应国的关联,直接冲击了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以币易货”底层逻辑 [1][7][10]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困境 - 在通胀压力持续和美元信用下降的背景下,美国若实施“货币财政双宽松”政策,将面临通胀上升和美元贬值的压力,例如《大而美法案》预计新增3.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叠加美联储暂停缩表,加剧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2025年初以来美元指数下跌近8%,6月末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降至56.3% [2][12] - 若实施“宽财政+紧货币”政策,在高债务环境下将导致美债发行难度上升,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2025财年国债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占财政支出比重高达14.6%,紧缩货币政策推高市场利率会加剧政府融资成本 [2][13] - 若实施“宽货币+紧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推升资产价格利好股市,但财政紧缩通过削减民生福利(如计划削减医疗补助、食品券等约1.2万亿美元)对中低收入群体形成压力,加剧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2][14] - 若实施“紧财政+紧货币”政策,将显著提升经济硬着陆风险,财政紧缩抑制需求,货币紧缩推高资金成本,加剧实体经济融资约束,并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债市—股市”联动下跌的连锁反应 [2][15][16]
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
搜狐财经· 2025-10-28 12:53
谈判成果与核心分歧 - 中美双方在吉隆坡举行第五轮面对面经贸磋商,围绕海事物流、关税暂停期、芬太尼管控等六大核心议题展开谈判[3] - 最终达成初步框架协议,同意延长部分关税暂停期,并就芬太尼联合执法机制展开试点合作[6] - 谈判过程激烈,美方要求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配额,中方则坚持要求美方取消对中国造船业的301关税制裁[7] - 美国财长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显示出在战略技术领域的强硬立场[9] 半导体行业竞争态势 - 尽管美国实施EUV光刻机出口禁令,中国企业已实现28纳米芯片量产,14纳米工艺进入试产阶段[15] - 美国计划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台积电、三星等在中国境内的芯片工厂将无法获得美国产的先进制造设备[15] - 美国计划对中国AI芯片实施性能限制,要求英伟达出口的H20芯片性能不得超过H100的20%[17] - 英伟达2025年在中国大陆的收入同比下滑66%,直接损失超过120亿美元[17] - 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投入超3400亿元支持本土半导体企业[28] 稀土行业格局与中国优势 - 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占全球92%,掌握全球供应链主导权[19] - 日本尝试建立稀土回收体系,但成本比直接采购中国稀土高出230%[24] - 中国通过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厂,构建了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22] - 全球58%的稀土专利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中国正在推动稀土应用技术的标准化[22] - 欧盟投入数十亿欧元研发无稀土永磁体,但其性能仅为传统磁体的60%[25] 科技与金融领域制度竞争 - 华为海思推出的麒麟9100芯片采用完全自主架构设计,性能直逼高通骁龙8 Gen3[19] - 美国凭借《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527亿美元补贴吸引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28]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范围已扩大至109个国家,2025年交易额同比增长217%[28] - 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动摇了美元的石油结算霸权[28] - 美国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重构产业链,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30]
美国人能听懂“玩火者必自焚”吗?
虎嗅· 2025-10-22 07:40
美方对华贸易措施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2025年4月依据“301调查”宣布最终措施,并于10月中旬在航运与造船领域正式实施 [1] - 美方自10月14日起对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50美元收费,且费用未来几年将逐年递增 [1] - 对中国建造的集装箱船,需支付每净吨18美元或每卸箱120美元中的较高金额 [1] - 美方宣布自11月9日起对特定中国制造的港口设备加征100%的额外关税 [1] 中方对等反制措施 - 中方于10月14日同步生效反制措施,对美国相关船舶收取首年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的特别港务费,并公布后续递增标准 [4] - 中方的反制特意豁免中国建造的船舶,以保护本国造船业 [4] - 10月15日,中方将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5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其与中国境内组织及个人进行交易与合作 [4] 措施的战略背景与本质 - 50美元每净吨和400元人民币每净吨的收费具有高度对称性,被视为对美方试图重振本国造船业企图的精准打击 [6] - 贸易摩擦已从传统关税领域延伸至航运、造船等更广泛的产业战略层面 [6] - 中方在稀土管制体系中对美方的芯片禁运管制进行了“像素级复刻”,标志着反制手段的升级 [6][18] - 美方举措旨在削弱中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基础,并通过增加成本、扶持如韩华株式会社等企业来削减中方优势 [7] 宏观经济与产业影响 - 美国GDP名义数据在拜登任内四年增长约50%,但2025年上半年实际经济增长仅0.1%,新增增长全在AI相关产业 [8] - 美国产业工人数量从十几年前的2000万减少到1200万,而总人口增加近四千万,产业“脱实向虚”趋势明显 [8] - AI产业存在自我循环现象,如OpenAI增加订单给甲骨文,甲骨文向英伟达订货,英伟达又投资OpenAI,被质疑为“虚空制造GDP” [10] 国际规则体系的演变 - 国际规则体系正从由美国主导的“规则基于秩序”转向大国博弈下“规则源于力量”的现实主义逻辑 [11][19][25] - 美国策略转向“精准脱钩”、“小院高墙”和“选择性多边主义”,将国际规则从公共产品降格为私有工具 [17][18] - 中方通过稀土管制引入“域外适用”原则等对等措施,标志着规则是在大国博弈中自下而上生成的 [18][19] - 世界贸易组织等既定国际规则体系既是中国影响力的来源,也是深刻约束,但美国的行为正在释放这些约束 [24][25]
马社:部分西方国家用ESG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对电动汽车设置限制就是典型例证
凤凰网财经· 2025-06-29 15:17
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 - 论坛由凤凰网主办,雪花超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赞助合作,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理事会联合主办 [1] - 主题为"为开放的世界",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 [1] - 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共探生态共赢转型路径 [1]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 - 过去四十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曾获世界各国欢迎 [3] -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政治经济格局重塑,企业出海面临风险与挑战 [3] - 国际形势剧变带来的新型重大风险集中在三个方面:政治突出、战争风险加剧、全球经济转型中的保护主义 [3] 国际形势剧变的具体表现 - 政治突出: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产业结构,美西方泛安全化,对华实施单边制裁、贸易壁垒及严格投资审查 [3] - 战争风险加剧:俄乌冲突、中东巴以冲突等紧张局势可能演变成战争,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灾难性影响 [3] - 全球经济转型中的保护主义:西方国家实行"小院高墙"和"去风险"政策,以环保等为借口实施贸易投资保护主义 [3] ESG被用作遏制中国企业的工具 - ESG本是重要的发展理念,却被部分国家用作遏制中国企业的工具 [3] - 美国、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设置的单边限制机制是典型例证 [3]
特朗普反华大计又破产,俄罗斯拖了美国四年,伊朗能拖几年?
搜狐财经· 2025-06-22 15:12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华平均关税维持在25%高位 涉及5500亿美元商品 [4] - 关税政策导致美国贸易逆差增长12%至9500亿美元 供应链成本上升30% [6] - 中国对美农产品、能源和汽车加征关税引发美国农业州和制造业选民不满 [8] 科技领域动态 - 美国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 要求ASML停止供应EUV光刻机 [10] - 美国芯片企业在华销售额下降18% 英特尔、高通利润缩水 [12] - 中国半导体自主化加速 中芯国际14nm良率达90% 华为实现5G手机国产化 [12] 全球贸易格局变化 - 中国与东盟、金砖国家贸易额突破3.2万亿美元 [8] - 日本半导体设备商东京电子在华营收增长12% ASML拒绝放弃中国市场 [12] - 中国AI专利数量超越美国 全球前十企业占六席 [12] 军事与地缘政治 - 美国在亚太部署三艘航母 F-35战机超120架 [13] - 解放军东部战区开展"海峡雷霆-2025A"演训 出动59架军机23艘舰艇 [13] - 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首次在南海举行 包含反潜和反舰演练 [13] 中东局势影响 - 美国向中东增派航母及10架B-2轰炸机 意图打击伊朗核设施 [15] - 伊朗导弹覆盖中东全境 胡塞武装无人机袭击使美军疲于应对 [15] - 以色列空袭引发地区连锁反应 美军基地成为袭击目标 [15]
芯声:没法继续扩大芯片出口封锁范围,是美国不想吗?是做不到
观察者网· 2025-05-15 15:05
中美科技竞争与半导体政策 - 美国商务部启动撤销拜登签署的《AI扩散规则》,同时加强对全球芯片出口管制,包括禁止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 [1][2] - 中美半导体产业脱钩趋势明显,中国AI企业难以直接获得英伟达AI芯片,美国限制拥有美国技术企业向中国供货 [2] - 特朗普政府取消拜登AI"计划经济",改为以罚代管,承认执法能力有限,无法预防违规行为 [3] 中国半导体产业应对策略 - 短期内中国企业需与非美伙伴合作,预计一年内可在成熟制程(40nm及以上)摆脱美国政策制约 [3] -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原产地认定规则,以流片地作为判定标准,鼓励代工环节转回大陆或选择台湾地区、韩国代工 [6][7] - 新规则有效遏制"阳澄湖洗脚蟹"式操作,压缩企业在美国代工的利润空间 [7] 美国芯片法案与补贴政策 - 芯片法案补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3年底至2024年初)流向军工相关企业,第二阶段(2024年2月至6月)转向大厂如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第三阶段(选举期)成为政治筹码 [9][10][12] - 英特尔获78.65亿美元补贴,三星、台积电、美光获47亿至66亿美元支持,但英特尔抱怨实际放款仅70多亿,低于预期 [10] - 选举期间补贴政策与摇摆州选情挂钩,如Polar Semiconductor在关键州明尼苏达获快速补贴 [12][13] 美国出口管制与执法能力 - 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全球仅11名特工负责出口管制执法,人力严重不足 [15] - 俄罗斯通过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第三国进口美国芯片,BIS在2022-2023年仅对亚美尼亚进行5次检查,格鲁吉亚零次 [18] - BIS在台北设立办事处,特工林安杰监督台积电出货,防止芯片流向"不受欢迎"企业 [20][22][23] 盟友配合与"小院高墙"战术 - 拜登政府施压日本、荷兰配合出口管制,日本管制23项设备,荷兰限制DUV光刻机出口 [24] - 2024年9月美日荷三国同步发布出口限制令,荷兰将光刻机管控下调至NXT-1970,影响中国28nm及以上芯片生产 [25] - 特朗普上台后盟友观望,荷兰和日本未跟进拜登政府后期管制政策,美国封锁体系可能出现裂缝 [27][29]
白话拆解|英伟达CEO:AI赛道上美国不要幻想“速胜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5-02 03:08
文章核心观点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是持久战,美国应基于全球视角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速胜中国”是“美国幻觉”,“小院高墙”是“死路一条” [1][2] 中美AI竞争态势 - 中国在AI领域实力与美国接近,华为是全球强大科技公司,在计算、网络技术、软件能力等发展AI关键能力方面极具实力且过去几年取得巨大进展 [1] - 2023年华为展示自主研发高端芯片能力,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大模型上线,降低训练和推理成本同时保持高性能 [1] 美国政策建议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呼吁美国政府认清现实,基于全球视角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加速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传播 [1][2] 美国现有策略弊端 - 美国以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寻求AI领域“垄断式发展”,“小院高墙”无助实现长期优势,会加速自身被边缘化,削弱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导致“去美国化” [2] - 美国若延续“唯我独尊”心态,限制对外交流合作维护科技霸主地位,会加速自身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孤立,让“美国优先”变成“美国孤岛” [2]
一级市场往哪走
投资界· 2024-12-20 11:06
行业趋势与投资方向 - 科技向新和创投向实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核心主题,聚焦硬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3][6][7] - 硬科技投资热度上升,模式创新面临挑战,需要更强的技术支撑和长期投入 [7][8] - 生物医药领域关注细胞治疗、干细胞、免疫细胞以及中药材科学化种植的创新应用 [5][6] - AI赛道商业化落地成为重点,仓储机器人、无人驾驶、3D打印等细分领域存在机会 [6][7] 机构动态与策略调整 - 纪源资本投资节奏放缓,但看好未来五年宏观和地缘变化带来的机会 [5] - 松禾资本设立四支新基金,聚焦细胞与基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并向中型规模转型 [6] - 金石投资募资超百亿元,投资领域覆盖硬科技、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半导体设备 [6] - 民营机构募资难度增加,投资策略转向前端布局,更加谨慎 [6][7] 政策与市场期待 - 呼吁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企业并购,简化上市公司并购程序 [8][10] - 期待国企与民企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创新 [9][10] - 希望政策支持流动性提升,包括IPO通道多样化和税收优惠 [10][11] -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需与海外合作伙伴达成共赢,扩大开放 [8][9] 细分领域机会 - 大模型、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受关注 [6][7] - 3D打印供应链80%-90%集中在中国,机器设备和上游材料存在投资机会 [6] - 中药材全生命周期溯源和复方制剂创新成为生物医药新方向 [5] - 职业教育实训环境的科技化改造需求增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