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EST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
中国新闻网· 2025-11-24 14:19
核聚变能,模拟太阳的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 聚变科学家们表示,经过国际聚变科学界数十年的合作与发展,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依 然面临诸多重大挑战,需要凝聚全球科学家的智慧与力量,开展更为务实、更为紧密、更为开放的国际 交流与合作。聚变科学家们倡议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精神,鼓励聚变领域的科研人员到合肥开展聚变合 作研究,共同开创聚变能源的美好未来,实现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随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及BEST等国际上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项目的快速推进, 聚变实验研究将要进入燃烧等离子体物理的新阶段。 据悉,此次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旨在进一步整合国际聚变领域的合作资源,凝聚国际聚变科学 家的智慧力量,通过设立开放科研基金、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搭建联合实验平台等方式,围绕聚变物理 前沿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完) 中国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 中新社合肥11月24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项目11月24日在合肥未来大 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大厅启动,并面向国际聚变领域发布BEST研究计划。 当日,中国、法国、英国、德国、意 ...
通用设备行业深度(R3):核电拐点已至,景气度有望持续
财信证券· 2025-08-08 17:33
行业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行业"领先大市"评级 [2] - 核电设备交付将迎来持续高峰期 [6] 核心观点 - 核电核准连续超预期,"十四五"期间累计核准46台机组,支撑行业持续高景气度 [6][19] - 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同比增长54.79%,创历史新高 [6][25] - 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熟度提高,国产化率超85%,核心设备100%国产化 [6][44] - 乏燃料处理能力缺口不断扩大,预计2035年缺口超4000吨,2050年达4万吨 [61] - 四代核电、小型堆(SMR)和核聚变技术带来长期发展潜力 [6][67] 行业增长潜力 - 短期:2025年核电装机目标7000万kw,当前5943万kw [12] - 中期:2030/2035年装机预计达1亿kw/1.5亿kw [14] - 远期:2060年规划目标4亿kw,年均需投产8台机组 [14] 核电设备国产化 - "华龙一号"已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包括核岛主设备、核级仪控系统等 [44] - 压水堆主泵、核电阀门、蒸汽发生器等核心装备国产替代加快 [6] - 中核科技核级阀门覆盖四代堆型,江苏神通核电阀门市占率超90% [46][81] 乏燃料处理需求 - 单台百万kw机组年产生乏燃料20-25吨,现有贮存能力不足 [55] - 闭式循环模式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50倍以上 [49] - 首个200吨商用乏燃料处理厂2025年投运,第二个在建 [58] 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17亿度原子核温度,进入燃烧实验阶段 [67] - BEST项目2027年建成,CFETR计划2035年建成 [66] - 2022-2024年可控核聚变行业融资超30亿元,2025年单笔融资达17.6亿元 [68][69] 重点公司分析 - 江苏神通:核电阀门龙头,2024年新增订单11.02亿元(+37.24%) [82] - 中核科技:核工程阀门收入8.39亿元(+35.5%),占比45.5% [78] - 崇德科技:华龙一号主泵轴承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97] - 景业智能:乏燃料处理机器人供应商,中核集团收入占比76.55% [92]
中石油30亿入局,可控核聚变迎来爆发期?
36氪· 2025-06-23 11:38
中石油集团及关联公司增资昆仑资本布局可控核聚变 - 中油资本公告拟与中石油集团及中国石油等比例增资参股公司昆仑资本32.75亿元,其中中石油集团16.705亿元、中国石油9.495亿元、中油资本6.55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51%、29%、20% [1] - 增资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挖掘能源与化工产业转型机遇,优化业务布局并提升昆仑资本行业竞争优势和潜在盈利能力 [1] - 昆仑资本2024年已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拟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20%股份,认缴出资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聚变新能技术路径与股东结构 - 聚变新能采取"BEST-CFEDR-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布局全链条发展路径 [2] - 公司股东包括四大安徽国资背景公司合计持股75%,蔚来控股旗下蔚聚科技持股5%,昆仑资本持股20% [2]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 [2]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2025年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 [3][5]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装置2025年1月实现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BEST装置2025年5月启动总装 [5] - 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产生21.7特斯拉磁场反超美国CFS公司,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达世界领先水平 [6][7] 国内外商业化进程与投资动态 - 预计2026-2027年美国SPARC和中国BEST装置将实现从燃烧试验到反应堆工程试验的突破,2040-2050年实现商业化 [3] - 2024年美国私募市场核聚变融资超120亿美元占全球62%,Helion Energy单笔融资17亿美元创行业纪录 [3] - 中核集团与中石油联合注资145亿元成立聚变新能,星火一号项目总投资200亿元计划2029年商业化发电 [5] 中国核聚变产业格局 - "国家队"以中核集团、中科院为主导,BEST装置单个实验堆投资达几十亿到上百亿元 [4][5] - 商业化公司采取小型模块化聚变反应堆模式,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6][7] - 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中国进入资本开支扩张周期 [7]
行业观察 | 终极能源曙光显现,全球核聚变竞争提速
搜狐财经· 2025-05-29 18:46
核聚变行业趋势 - 核聚变研发窗口期从"永远50年"缩短至"10-20年",中美欧成为主要竞争方 [2] - 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催生绿色能源投资热潮,聚变技术成为科技公司新投资焦点 [2] - 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66个(102个投运/16个在建/48个规划),美国以48个装置领先,中国与俄罗斯并列第三(各14个) [6][7] 中美投资格局 - 美国聚变公司累计融资超56亿美元,中国达25亿美元(截至2024年10月),2024年全球聚变融资额近30亿美元 [4] - 美国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总融资超10亿美元),中国聚变新能公司启动145亿元BEST装置建设 [4] - 私营资本占比显著提升:投运项目中占10.8%,在建项目占25%,规划项目达75% [7] 中国研发进展 - 三大主力阵营:中科院等离子所(EAST装置)、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环流3号)、新奥集团(玄龙-50U) [3][8] - 2025年关键技术突破:EAST实现1亿度1000秒燃烧,环流3号达双亿度(核温1.17亿/电子1.6亿),玄龙-50U实现兆安级氢硼放电 [13][14] - 新奥累计投入超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下一代和龙-2号计划投资60亿元 [9][22] 技术路线对比 - 主流路线:氘氚托卡马克(ITER项目采用),中国国家队聚焦此方向 [17][20] - 替代路线:新奥选择氢硼球形托卡马克,燃料成本仅6-8分/度且无中子辐射,但需10亿度高温 [20][21] - 美国TAE采用直线型FRC装置实现氢硼聚变,Helion Energy押注氘氦直接发电技术 [23][29] 商业化前景 - 传统时间表:实验堆(2030s)-示范堆(2040s)-商用堆(2050s) [26] - 初创公司加速:Helion目标2028年发电,新奥预计10-20年内突破 [29][33] - 中国产业链优势:主装置和加热装置全国产化,特殊诊断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30][31] 企业动态 - 新奥组建300人国际团队,核心专家包括彭元凯(球形环发明人)、石跃江(多国装置诊断系统开发者) [32] - 初创公司融资活跃:星环聚能(红杉/顺为投资)、能量奇点(蔚来/米哈游投资)、瀚海聚能(轻舟/华映投资) [12] - 美国CFS融资超20亿美元(比尔·盖茨/谷歌投资),TAE融资达12亿美元(雪佛龙/住友支持)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