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glass酸奶
搜索文档
高端酸奶集体退潮,“喝Blueglass”的人去哪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1-20 10:21
核心观点 - 公司近期加入降价行列,部分产品在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原价大幅下跌60% [4] - 公司面临高端定位裂痕,工作日午间黄金时段门店无人问津,反映出需求疲软 [7] - 公司曾凭借精准定位和高强度营销迅速突围,但其“营销大于价值”的模式在消费理性回归背景下难以为继 [14][16][24] 市场表现与定价策略 - 第三方外卖平台出现大幅折扣,例如原价53.5元的组合套餐现低至4.5折为23.9元,折扣力度惊人 [7] - 公司解释降价为外卖平台专属的短期合作活动,但离职员工和会员活动(SVIP套餐折合每杯约19.8元)表明存在长期降价行为 [6][11] - 门店负责人承认降价商品价格有所下降,但强调“门店不可能做赔钱买卖” [11] 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 - 品牌定位为“酸奶界爱马仕”,主打一线城市白领及健身人群,单价曾达49元及以上 [4][14] - 通过跨界营销强化高端形象,例如与Lululemon、雅诗兰黛、超级猩猩等品牌合作,绑定运动健康生活方式 [16] - “畅”系列产品凭借“通便”效果进行黑红营销,在社交媒体以“新型泻药”等标签出圈,但也引发健康争议 [16] 产品争议与合规风险 - “畅”系列产品被部分消费者反馈导致急性肠胃炎等健康问题,官方回应称因含有至少100亿活性益生菌和丰富膳食纤维 [17] - 专家指出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腹泻并非排毒且存在健康风险 [17] - 公司因虚假宣传(如宣称超强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和发布擦边色情广告,分别被处以6万元和40万元罚款 [18] 行业竞争与整体困境 - 高端酸奶毛利率曾高达60%-70%,但近年行业集体收缩,例如茉酸奶闭店数超过去四年总和,一只酸奶牛门店规模大幅缩减 [21] - 新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和传统乳企(如伊利、蒙牛)跨界布局酸奶品类,以20-30元价格区间和供应链优势加剧竞争 [23][24] - 消费者健康需求升级,更关注成分含量和科学依据,对“伪健康”和“虚高价”的容忍度降至冰点 [24] - 公司曾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门店数仅200家左右,与目标相去甚远 [21]
“酸奶界爱马仕”,悄悄大降价
虎嗅APP· 2025-11-19 18:11
公司核心动态 - 近期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大幅降低,例如原价53.5元的组合套餐现低至22.9元,相当于线下原价49元的单品价格下跌约60%至19.9元 [5][7] - 公司官方解释降价为外卖平台专属的短期合作活动,但离职员工和消费者信息显示存在长期降价行为及会员活动,如SVIP套餐折合单杯约19.8元 [5][10] - 线下门店在工作日午间黄金时段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店员对咨询态度冷淡 [8] - 公司曾计划三年开设1000家门店,但目前门店数量仅约200家,与目标相去甚远 [17] 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 - 品牌定位高端,主打“精致、中产、健康”的女性消费群体,一杯酸奶定价超过40元,被称为“酸奶界爱马仕” [5][12] - 通过跨界营销强化高端形象,例如与Lululemon、雅诗兰黛、超级猩猩等品牌合作,绑定运动健康和“内调外养”的生活场景 [12] - 品牌核心营销策略是精准把握女性身材焦虑与健康诉求,其“畅”系列酸奶因高含量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在社交媒体上以“新型泻药”、“减肥利器”等标签广泛传播 [13] - 近期在官方小程序中添加“AI博士定制酸奶”概念,由虚拟人形象搭配AI模型为消费者进行定制 [10] 产品争议与合规问题 - “畅”系列酸奶被部分消费者反馈饮用后导致急性肠胃炎等健康问题,官方客服曾回应称每杯酸奶含有至少100亿活性益生菌 [14] - 有专家指出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并提醒腹泻并非排毒,频繁腹泻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14] - 公司主体在2021年因在微信小程序发布涉及超强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虚假广告内容被处以6万元罚款 [15] - 2024年5月因推出包含低俗语句的系列产品广告,于10月被处以40万元罚款 [15]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高端酸奶品类毛利率曾高达60%至70% [17] - 近期多个中高端酸奶品牌出现集体收缩,例如茉酸奶降价减配并大量闭店,新希望集团折价出售“一只酸奶牛” [17] - 行业竞争加剧,新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跨界推出价格在20至30元区间的低卡酸奶饮品,传统乳企如伊利、蒙牛也凭借供应链优势进入高端市场 [18] - 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趋于理性,不再盲目为高价和营销买单,转而更关注产品的成分含量和科学依据 [18]
从49元跌至19.9元,“酸奶界爱马仕”Blueglass降价求生?
犀牛财经· 2025-11-19 14:40
品牌定位与价格策略转变 - 公司近期加入降价行列,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已低至19.9元,相比线下49元的原价跌幅高达60% [2] - 公司曾凭借49元高价和"酸奶界爱马仕"称号风靡一时,主要被中产阶层追捧 [2] - 公司正试图通过大幅折扣吸引消费者 [2] 产品安全与健康争议 - 从2024年3月开始,公司因"网红酸奶Blueglass成新型泻药"等话题登上热搜 [2] - 大量网友反映饮用其"畅"系列产品后出现腹泻、肠胃炎等症状 [2] - 有媒体记者实测发现,饮用该品牌小蛮腰系列产品后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24小时内腹泻4次 [2] 营销方式与监管处罚 - 2024年5月,公司推出"男友力"系列饮品,因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引发争议 [2] - 后被监管部门对该广告做出定性,认为其内容违背公序良俗 [2] - 监管部门对公司处以40万元罚款 [2] 公司背景信息 - 公司前身是"阿秋拉尕青藏酸奶",于2012年成立于北京 [3] - 公司于2018年更名为Blueglass Yogurt(中文名:阿秋拉尕酸奶) [3] - 公司隶属于北京悦活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
“酸奶界爱马仕”,悄悄大降价
36氪· 2025-11-19 12:04
公司近期市场策略与表现 - 近期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对部分产品进行大幅降价,例如部分“饮品搭配零食”组合套餐折扣低至4.3折,售价从53.5元降至22.9元,单杯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的原价大幅下跌60% [1][3] - 公司官方解释降价为外卖平台专属的短期合作活动,但离职员工和消费者信息显示存在长期降价行为以及需购买99元SVIP套餐(含4张免费券,折合每杯约19.8元)的会员活动 [3][5][6] - 工作日午间黄金时段,线下门店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店员对咨询态度冷淡 [3] 公司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 - 品牌定位高端,主打“健康”概念,目标客群为一线城市白领、健身人群,曾被称为“酸奶界爱马仕”,一杯定价达49元 [1][8] - 通过跨界营销强化高端形象,例如与运动品牌Lululemon、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以及健身品牌超级猩猩合作,绑定运动健康和“内调外养”的生活场景 [10] - “畅”系列产品凭借高含量益生菌(每杯至少100亿活性益生菌)和膳食纤维的“通畅”效果进行营销,在社交媒体上以“新型泻药”、“减肥利器”等标签广泛传播,虽伴随争议但提升了曝光度 [10][11] 公司面临的争议与挑战 - 产品健康宣称屡受质疑,有消费者反映饮用后出现急性肠胃炎等症状,专家指出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且腹泻并非排毒,存在健康风险 [11] - 公司因广告宣传违规被处罚,例如2021年因在微信小程序发布“超强抗氧化功效、增强免疫力”等虚假广告被罚6万元,2024年10月因发布擦边色情广告被罚款40万元 [12] - 门店扩张计划受阻,曾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门店数仅200家左右,与目标相去甚远 [15] 高端现制酸奶行业现状 - 高端酸奶品类曾经历涨价潮,毛利率高达60%-70%,但近期多个中高端品牌出现集体收缩,例如茉酸奶降价减配并大量闭店,新乳业折价出售“一只酸奶牛” [14][15] - 行业竞争加剧,新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跨界推出价格在20-30元区间的低卡酸奶饮品,传统乳企(如伊利、蒙牛)凭借供应链优势以高性价比入局 [17] - 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消费理性回归,不再盲目为高价营销买单,转而更关注成分含量和科学依据,对“伪健康”和“虚高价”的容忍度降低 [17][18]
网红酸奶Blueglass“自降身价” 部分产品断崖降价
南方都市报· 2025-11-18 16:45
价格策略重大调整 - 核心产品价格从49元大幅下调至22.9元,跌幅超过50% [1] - 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标价低至22.9元至23.9元,相当于原价的4.3折至4.5折 [1] - 采用“线上低价、线下坚挺”的双轨定价策略,既试图吸引价格敏感用户,又维持高端形象 [4] 公司融资与资本状况 - 母公司北京悦活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自2021年完成B轮融资后,再未获得新资本进驻 [4] - 在2023年现制酸奶赛道受资本青睐时,公司融资悄无声息 [4] 行业竞争与商业模式挑战 - 现制酸奶市场陷入高端化混战,产品同质化严重 [6] - 高价酸奶商业模式存在瓶颈,原料成本占比远低于营销与租金 [6] - 公司主打的功能性酸奶概念(如胶原蛋白、益生菌)因缺乏权威认证屡遭质疑 [6] - 消费者对酸奶健康溢价的信任度正在瓦解,复购率难以维持 [6] 营销争议与监管处罚 - 2024年因使用擦边色情文案进行产品推广,被上海市监局罚款45万元 [7] - 2021年因虚假宣传产品具有“抗氧化”、“对抗炎症”等医疗功效被处罚6万元 [7] - 连续广告导向问题受罚,反映品牌对流量密码的过度依赖 [7] 门店策略与运营成本 - 门店多选址于星巴克和lululemon旁,意图精准捕获25-35岁女性用户 [8] - 尝试与lululemon开设店中店以强化品牌调性,但导致运营成本高企 [8] - 场景绑定策略未解决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10] 品牌信任与产品价值危机 - 公司健康叙事遭遇信任危机,行业长期存在配方不透明、糖分超标等问题 [10] - 消费者从“为概念买单”转向“为价值付费”,对价格更加敏感,追求性价比 [10] - 品牌的高价需要更多支撑,仅靠降价和流量炒作无法建立护城河 [10]
网红酸奶Blueglass“自降身价”,部分产品断崖降价
南方都市报· 2025-11-18 16:24
价格策略重大调整 - 核心产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部分产品在外卖平台售价低至22.9元,较线下原价49元跌幅超过50%,相当于原价的4.3折至4.5折 [1] - 公司采取“线上低价、线下坚挺”的双轨定价策略,既想通过降价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又试图维持高端品牌形象 [4] - 部分标价49元的产品虽未直接降价,但通过叠加外卖平台优惠释放促销信号 [1] 公司发展困境与资本退潮 - 母公司北京悦活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2020年完成A轮融资、2021年完成B轮融资后,再未获得新的资本进驻 [4] - 在2023年现制酸奶赛道备受资本青睐时,公司却悄无声息,未能获得新一轮融资 [4] - 高价酸奶商业模式存在天然瓶颈,原料成本占比远低于营销与租金,难以支撑长期“奢侈品化”定位 [5] 市场竞争与产品挑战 - 现制酸奶市场陷入高端化混战,产品同质化严重,从茉酸奶、乐纯到各类区域性品牌竞争激烈 [6] - 公司主打的“功能性酸奶”概念,如“胶原蛋白”、“益生菌”等,因缺乏权威认证屡遭消费者质疑 [6] - 行业长期存在配方不透明、糖分超标等问题,公司从未公开其“高端原料”的具体成本构成 [11] 营销争议与监管处罚 - 2024年因推广产品时使用擦边色情文案,例如“18周岁以下我不卖”、“恶搞男友我不卖”等语句,被上海市监局罚款45万元 [7] - 2021年曾因虚假宣传产品具有“抗氧化”、“对抗炎症”等医疗功效,被处罚6万元 [7] - 连续两次因广告导向问题受罚,反映出品牌对流量密码的过度依赖 [7] 品牌定位与运营策略 - 门店选址策略讲究,多家门店开在星巴克和lululemon旁,意图精准捕获25-35岁女性用户 [8] - 尝试与lululemon开出“店中店”,例如上海徐家汇门店直接开在港汇商场的lululemon店内,但这种“场景绑定”策略导致运营成本高企 [8] - 消费者已从“为概念买单”转向“为价值付费”,公司面临“为何要花50元买一杯酸奶”的核心质疑 [11]
卖不动了?网红酸奶Blueglass部分产品降价60%
第一财经· 2025-11-17 18:59
品牌定位与价格策略调整 - 公司为高端网红酸奶品牌,单杯标价49元,人均消费40元以上,被称为“酸奶界的爱马仕” [2][6] - 近期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大幅降价,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原价下跌60% [2] - 具体产品如“小蛮腰西梅桃子味+膳食纤维燕麦脆”等折扣低至4.3折至4.5折,售价区间为22.9元至23.9元 [2][4] 公司基本信息与产品线 - 公司前身为“阿秋拉尕青藏酸奶”,2012年成立于北京,2018年更名为Blueglass Yogurt,隶属于北京悦活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6] - 主要产品为现制酸奶饮品和酸奶零食,单价在30-50元左右 [6] - 产品系列包括“小蛮腰”、“畅”、“Superboy 男友力扳回一局”等,并涉及代餐、营养等概念 [4][6][7] 市场争议与监管处罚 - 去年3月起,公司“畅”系列酸奶因被指饮用后导致腹泻、肠胃炎等问题而登上热搜,被称为“新型泻药”或“窜稀酸奶” [6] - 2021年,公司因在微信小程序中发布涉及“超强抗氧化功效”、“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等虚假广告宣传,被处以6万元罚款 [7] - 去年5月,公司因“Superboy 男友力扳回一局”系列产品广告中出现低俗语句,于10月23日因发布擦边色情广告被处以40万元罚款 [7]
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凤凰网财经· 2025-11-16 21:10
文章核心观点 - 高端现制酸奶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消费理性回归导致传统高端品牌普遍降价和收缩 [4][19] - 以Blueglass为代表的品牌因产品功效宣传、定价虚高和健康隐患等问题面临信任危机,被迫加入降价行列 [2][5][16] - 行业竞争焦点从高端营销转向供应链硬实力和产品真实价值,呈现“传统高端退潮、新中式崛起”的分化态势 [19][22] 高端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现状 - 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原价大幅下跌60% [2] - 门店顾客寥寥,生意略显冷清,现存门店数为208家 [4][20] - 公司曾完成B轮超2亿元融资,原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门店数量远未达目标 [20] 产品营销与消费者反馈 - 产品主打0蔗糖、0乳糖、0卡糖、高膳食纤维,添加100亿B420菌和7种益生菌,市场采购价约2.5万元/公斤 [8] - 因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40万元罚款 [13]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关于饮用后出现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症状的讨论,相关笔记超3247篇 [5][7][8] - 记者实测饮用一小蛮腰系列产品后,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24小时内出现4次腹泻 [9] 产品成分与健康风险 - 医生指出产品益生菌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5到10倍,膳食纤维含量超出每日20~40克上限,易致肠道菌群紊乱 [14] - 550ml标准版小蛮腰火龙果西梅花青素味含糖量达42g,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热量超500kcal,约等于5碗米饭 [14] - 部分产品宣称添加玛咖、人参等中药成分,但专家质疑其“现制”多为噱头,定价存在虚高嫌疑 [13][16] 行业整体趋势与品牌现状 - 曾售价二三十元的“酸奶刺客”普遍降至5-10元,频繁参与“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 [18] - 多个传统高端现制酸奶品牌面临收缩:茉酸奶产品减重降价,上半年闭店数超过去四年总和;一只酸奶牛被收购后业绩下滑,门店从3000家目标缩减至800多家 [21] - 行业竞争转向供应链和品控,能存活品牌需靠平价高性价比或瞄准细分需求做配料干净、功效明确的产品 [22]
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16:10
品牌动态与市场表现 - 高端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近期加入降价行列,其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的原价大幅下跌60% [1] - 品牌门店生意略显冷清,顾客寥寥 [3] - Blueglass一直走高端路线,门店扎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主打“精致女性”客群,单杯常年售价40元以上,被称为“酸奶中的爱马仕” [10] - 品牌近期因“窜稀营销”风潮被网友“骂上”热搜,社交平台出现大量关于饮用后出现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症状的讨论 [5][6] - 品牌曾因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引发争议,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40万元罚款 [12] - Blueglass在2020至2021年完成了两轮融资,B轮融资额超2亿元,曾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门店数量仅约200家 [18] 产品与健康争议 - 产品主打0蔗糖、0乳糖、0卡糖、高膳食纤维,并添加100亿B420菌和7种益生菌,市场采购价约2.5万元/公斤 [7] - 记者实测饮用其小蛮腰系列产品后,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肠鸣,24小时内出现4次腹泻 [8] - 有医生指出,该酸奶益生菌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的5到10倍,膳食纤维含量也超出每日20~40克的上限,易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胀气、腹泻等不适 [14] - 产品存在热量陷阱,一杯550ml标准版小蛮腰酸奶的糖含量约为42g,超过每日糖建议摄入量,热量超500kcal,约等于5碗米饭 [14]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高端酸奶降价被分析师指出是一个普遍趋势,背后是消费理性的回归 [3][17] - 曾动辄售价二三十元的“酸奶刺客”们正悄然降价,如今普遍降至5-10元,并频繁参与促销活动 [17] - 网红酸奶赛道在经历短暂爆发后迎来深度洗牌,传统高端现制酸奶品牌正集体收缩 [17][18] - 多个传统高端品牌面临困境:茉酸奶产品减量降价且闭店数激增;一只酸奶牛被收购后业绩下滑,门店从3000家目标缩减至800多家;蓝熊鲜奶、宝珠奶酪等也面临相似困境 [18] - 行业竞争态势转变为“传统高端品牌退潮、新中式酸奶崛起”的分化,竞争核心转向供应链、品控、特色与性价比 [19] - 分析师认为,当前消费者对高端的定义已发生质变,不再只看价格,更会审视运营细节、产品口感和体感,仅靠营销包装难以服众 [15]
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15:58
行业趋势变化 - 高端现制酸奶品牌普遍加入降价行列,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原价大幅下跌60% [1] - 消费理性回归促使行业洗牌,传统高端品牌退潮,新中式酸奶崛起,竞争转向比特色和真本事 [19][21] - 行业经历"挤泡沫"的健康调整,品牌需靠供应链优势做平价高性价比或盯准细分需求做配料干净、功效明确的产品 [21] 品牌经营现状 - Blueglass近期在团购平台推出19.9元产品,较49元原价跌幅近60%,门店顾客寥寥生意冷清 [1][3] - Blueglass创立于2012年,2020-2021年完成B轮超2亿元融资,曾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仅约200家门店 [20] - 茉酸奶2024年3月起酸奶奶昔系列从520g减至420g、价格从30元降至20元,上半年闭店数超过去四年总和 [20] - 一只酸奶牛被新希望乳业收购后业绩下滑,2024年退出财报并赔偿4460万元,门店从3000家目标缩减至800多家 [20] 产品问题与争议 - Blueglass部分产品添加100亿B420菌和7种益生菌,市场采购价约2.5万元/公斤,但记者实测饮用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24小时内出现4次腹泻 [9] - 医生指出该酸奶益生菌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5到10倍,膳食纤维含量超出每日20~40克上限,易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胀气腹泻 [14] - 产品含糖量惊人,550ml标准版小蛮腰火龙果西梅花青素味糖含量达42g,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热量超500kcal约等于5碗米饭 [14] - 今年5月Blueglass因"男友力"系列饮品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40万元罚款 [12] 品牌定位与市场认知 - Blueglass一直走高端路线,门店扎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主打"精致女性"客群,单杯常年40元+,被网友称为"酸奶中的爱马仕" [10]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指出高端酸奶定价存在虚高嫌疑,"现制"更多是噱头,整体偏向"智商税",消费者已难被营销包装忽悠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