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粉底液
搜索文档
秋招宣讲会,大学生还有必要去吗?
虎嗅· 2025-10-10 14:41
校招宣讲会现状与趋势 - 当前秋招季校园宣讲会活动密集,预计在特定一个月内全国将举办7977场线下本科院校宣讲会,超过2200家企业进入350所高校招聘 [32][33] - 宣讲会的地理和院校分布高度集中,北上广深四城高校的宣讲会数量占全国总数9%,但其中一线城市企业数量占全国28% [36] - 院校层级和专业类型影响宣讲会数量,“985”、“211”或双一流大学平均每月有55场宣讲会,远高于其他高校的平均12场,理工类院校的宣讲会最多,占全国高校宣讲会总数48% [36] 企业宣讲策略与执行差异 - 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宣讲会风格迥异,美妆时尚行业如雅诗兰黛、欧莱雅常配备丰盛伴手礼,包含旗下品牌小样或正装产品 [12][13] - 部分企业通过创新机制吸引学生,例如腾讯、名创优品、米哈游采用发小红书笔记集赞领取伴手礼,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则设置现场抽奖,奖品包括手环、耳机、平板等 [26] - LVMH集团在复旦大学的宣讲会被学生反馈缺乏实际招聘信息,未提供伴手礼及绿色通道,且超时严重,持续近三小时 [9][10][16] 宣讲会核心功能与学生期望 - 校招宣讲会的核心目的被界定为生动展示企业形象、精准触达目标学生以进行双向筛选,以及提升招聘效率,如现场接收简历或进行初步面试 [22] - 学生群体对宣讲会的主要期望是获得明确有效的招聘信息,包括清晰的薪资待遇、发展路径,以及快速的反馈机制,如现场收简历、安排面试 [41] - 高效的宣讲会案例包括名创优品提供现场面试机会以跳过后续步骤,欧莱雅则在一小时内完成全部流程并发放伴手礼和直通车二维码 [18][19] 企业校园招聘选址逻辑 - 企业在拟定宣讲院校时会针对性筛选专业和行业相关的高校,并优先考虑“985”、“211”、“双一流”院校,同时地域辐射和校友企业关系也是关键因素 [37] - 不同企业能获得的宣讲时间段存在差异,知名企业如LVMH、雅诗兰黛、欧莱雅通常能占用夜晚黄金时段,而其他企业可能安排在下午课时较满的时段 [38]
“LVMH在复旦招人称福利是穿美美工服做富人生意?”大学生越来越觉得秋招宣讲会把自己当猴耍
36氪· 2025-10-09 18:15
校园招聘宣讲会现状与趋势 - 当前秋招季校园宣讲会活动密集,全国在9月22日至10月23日期间预计举办至少7977场线下本科院校宣讲会,涉及超过2200家企业在350所高校进行招聘[19] - 宣讲会成为热门话题,学生对不同企业的宣讲会评价各异,有的因伴手礼丰盛被赞"豪气",有的则因内容空泛被批"假大空"[1] - 企业举办宣讲会的主要目的包括生动展示自身形象、精准触达目标学生以进行高效双向筛选、以及提升招聘效率(如现场收简历和面试)[12] 企业宣讲会策略与差异 - 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在宣讲会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美妆时尚行业(如雅诗兰黛、欧莱雅)通常伴手礼丰盛,包含旗下品牌的小样或正装产品[6],而LVMH集团在复旦大学的宣讲会则未准备伴手礼且严重超时近三小时[4] - 宣讲会内容构成通常包括企业故事、薪酬福利和培养路径,会后常提供现场收简历、直接面试或"直通码"等绿色通道[9],但部分企业如LVMH被学生反馈缺乏实际招聘信息,内容多为公关话术[4][9] - 伴手礼发放机制多样化,包括预先在每个座位摆放礼袋、先到先得(如只准备100份)、要求学生在社交平台集赞领取(如腾讯、名创优品、米哈游)以及现场抽奖(如华为、腾讯、字节跳动、小米提供手环、耳机、平板等大奖)[15] 学生参与行为与偏好 - 学生参与宣讲会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工作机会,但伴手礼和抽奖活动也成为重要吸引力,部分学生甚至调侃宣讲会为"进货会"[13] - 学生对宣讲会的核心期待是获得明确有效的招聘信息,包括清晰的薪资待遇、发展路径以及快速反馈机制(如现场收简历和安排面试)[24][26] - 为最大化机会,学生采取跨校或跨省参加宣讲会、托人"代递简历"或组成"宣讲搭子"等策略,尤其当心仪企业未在本校举办活动时[23] 宣讲会效果与效率 - 宣讲会的实际效果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如欧莱雅的宣讲会因高效(一小时内完成所有流程并发放伴手礼和直通车二维码)而受好评[10],而部分企业则因不收简历、不提供绿色通道或内容空泛被学生认为浪费时间[28] - 相较于复杂的网申流程(需填写详细个人信息且常石沉大海),宣讲会提供了直接沟通的场合,但若期待落空则体验更差[24][28] - 人力资源从业者建议学生积极参加线下宣讲,因为现场表现能体现求职态度且便于全面评估,同时指出宣讲会正在改进,如压缩时间至40分钟内、重点讲解晋升发展和待遇等学生关注的内容[31]
会员经济新支点,天猫如何让超级用户成为品牌的“终身成长伙伴”?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7 20:54
01 破局之始:超级用户时代 - 消费逻辑变迁:消费者从购买商品转向追求情感共鸣与社交认同,品牌需从"流量猎人"升级为"用户耕耘者"[2] - 超级用户价值:兼具高消费力、高忠诚度与高传播力,是品牌增长的确定性答案,天猫品牌超级会员日精准把握这一趋势[2][3] - 行业标杆案例:泡泡玛特通过盲盒"不确定性惊喜"成功让全球年轻人为情绪价值买单[2] 02 破局之器:会员价值杠杆 - 618大促表现:天猫品牌超级会员日联合2500家品牌,总参与用户数达2500万,会员挑战计划报名人数近1500万[5][6][13] - 营销模式创新:以"会员价值感"为核心设计超长加法视觉符号,绑定"会员身份=专属权益"心智,降低拉新成本[7][9] - 会员运营策略:全域覆盖+阶梯权益机制,挑战成交会员客单价提升123%,抽签玩法新会员占比27%[10][12][13] 03 破局之钥:营销赋能闭环 - 差异化权益设计:雅诗兰黛通过明星代言+线下快闪+直播带货组合拳,凯乐石定制登山体验实现场景渗透[16][18][20] - 全域曝光组合拳:edition服饰"归山野"主题GMV突破480万,百丽借势明星话题阅读量破2亿,会员拉新同比增309%[22][25] - 生态闭环构建:adidas通过代言人效应+沉浸式体验贯通线上线下,沉淀高净值会员资产[27][29] 04 破局之望:超级用户驱动增长 - 战略价值:天猫品牌超级会员日推动品牌从"卖产品"转向"经营人",构建"会员价值-品牌增长"正向循环[30][31] - 平台优势:依托10亿级用户基础,持续迭代AI互动、场景化权益等工具玩法保持生态活力[31] - 长期路径:深化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流量获取-价值共生"闭环,助力品牌穿越周期[31][32]
九年老将回归,能否再现雅诗兰黛彩妆辉煌?
36氪· 2025-06-01 12:06
人事变动与战略调整 - Lisa Sequino回归雅诗兰黛担任彩妆品牌集群总裁,负责M·A·C、Bobbi Brown、Too Faced、Smashbox和GLAMGLOW等品牌的战略规划和全球增长 [1][4] - 此次人事变动与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de La Faverie推出的"Beauty Reimagined"复兴计划相关,旨在重振彩妆业务 [4] - Lisa Sequino拥有20年美容行业经验,曾担任JLoBeauty和Supergoop首席执行官,擅长品牌战略制定和商业模式重建 [5][11] 高管背景与业绩 - Lisa Sequino职业生涯始于宝洁,负责过Hugo Boss、Gucci等奢侈品牌的美容业务战略制定 [6][10] - 在雅诗兰黛任职期间曾管理累计销售额达80亿美元(约576亿元人民币)的36个品牌业绩 [7][11] - 曾成功扭转Becca Cosmetics业务,但该品牌后因业绩不佳被出售 [17] 彩妆业务现状 - 雅诗兰黛彩妆业务销售额同比下跌9%,营业利润大跌79%,主要因M·A·C魅可和面部彩妆类销售下滑 [20] - 在中国市场,雅诗兰黛彩妆品牌未进入2022-2024年抖音彩妆/香水/美妆工具TOP20榜单 [21][22] - 天猫平台除雅诗兰黛DW粉底液外,其他彩妆产品销量表现平平,部分品牌如Too Faced尚未开设官方旗舰店 [24][26] 市场挑战与竞争 - 国际彩妆品牌在中国面临国货品牌激烈竞争,国货占据抖音彩妆类目约80%GMV [24] - 雅诗兰黛彩妆产品迭代速度慢,缺乏质价比优势,未能有效吸引90后和00后消费者 [24][25] - 公司线上电商运营能力衰退,未能充分把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红利 [5][24] 历史与基因分析 - 雅诗兰黛早期以护肤和香水业务见长,彩妆品牌多通过收购获得 [18] - 公司本质上是护肤基因企业,彩妆运营逻辑与护肤不同,面临品牌整合挑战 [18] - 历史上收购的Bobbi Brown和M·A·C曾助力公司扩张,但近年收购的Too Faced等品牌表现不佳 [18][20]
美国关税大棒挥向自家摇钱树,美妆业或将受到巨大伤害
搜狐财经· 2025-05-11 02:42
美国美妆与个人护理行业受关税政策影响 - 2022年该行业为美国带来26亿美元贸易顺差,但关税政策正严重伤害行业[1] - 企业依赖进口原材料,如香水瓶组件需从中国进口,但关税迫使寻找替代供应商[1] - 美国本土供应链不完善,难以找到细分领域替代供应商[1] 全球供应链与品牌忠诚度受损 - 美妆大品牌依赖多国原料和跨国生产销售,关税导致加拿大等市场消费者可能放弃美国品牌[1] - 关税不确定性抑制初创企业投资,一家成立5年的个人护理品牌增长潜力受扼制[1] - 零售分析师批评关税政策"幼稚",未理解全球供应链运作模式[1] 成本上升与竞争力削弱 - 关税推高进口原材料成本,伤害美国本土制造企业[1] - 国际日用消费品公司因关税下调盈利预测,产品价格可能上涨[2] - 中国2025年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从84%提高至125%,增加美企出口成本与市场风险[2] 主要受影响的美妆企业 - 雅诗兰黛集团旗下雅诗兰黛、倩碧、海蓝之谜等品牌部分产品在美国生产[5] - 强生集团旗下露得清、艾维诺等品牌部分产品在美国生产[5] - 欧莱雅集团旗下科颜氏、植村秀等品牌部分产品在美国生产[6] - Farmacy、Sunday Riley等新兴独立品牌主要在美国生产[7] 市场数据与替代品威胁 - 2025年3月中国美容化妆品进口量同比下降1 6%,进口额107 1亿元同比下滑9 4%[8] - 国产化妆品如珀莱雅、林清轩等研发突破,可能替代进口产品[8] - 消费者转向平替产品后,短期内或不再购买进口化妆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