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W粉底液
icon
搜索文档
​会员经济新支点,天猫如何让超级用户成为品牌的“终身成长伙伴”?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7 20:54
01 破局之始:超级用户时代 - 消费逻辑变迁:消费者从购买商品转向追求情感共鸣与社交认同,品牌需从"流量猎人"升级为"用户耕耘者"[2] - 超级用户价值:兼具高消费力、高忠诚度与高传播力,是品牌增长的确定性答案,天猫品牌超级会员日精准把握这一趋势[2][3] - 行业标杆案例:泡泡玛特通过盲盒"不确定性惊喜"成功让全球年轻人为情绪价值买单[2] 02 破局之器:会员价值杠杆 - 618大促表现:天猫品牌超级会员日联合2500家品牌,总参与用户数达2500万,会员挑战计划报名人数近1500万[5][6][13] - 营销模式创新:以"会员价值感"为核心设计超长加法视觉符号,绑定"会员身份=专属权益"心智,降低拉新成本[7][9] - 会员运营策略:全域覆盖+阶梯权益机制,挑战成交会员客单价提升123%,抽签玩法新会员占比27%[10][12][13] 03 破局之钥:营销赋能闭环 - 差异化权益设计:雅诗兰黛通过明星代言+线下快闪+直播带货组合拳,凯乐石定制登山体验实现场景渗透[16][18][20] - 全域曝光组合拳:edition服饰"归山野"主题GMV突破480万,百丽借势明星话题阅读量破2亿,会员拉新同比增309%[22][25] - 生态闭环构建:adidas通过代言人效应+沉浸式体验贯通线上线下,沉淀高净值会员资产[27][29] 04 破局之望:超级用户驱动增长 - 战略价值:天猫品牌超级会员日推动品牌从"卖产品"转向"经营人",构建"会员价值-品牌增长"正向循环[30][31] - 平台优势:依托10亿级用户基础,持续迭代AI互动、场景化权益等工具玩法保持生态活力[31] - 长期路径:深化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流量获取-价值共生"闭环,助力品牌穿越周期[31][32]
九年老将回归,能否再现雅诗兰黛彩妆辉煌?
36氪· 2025-06-01 12:06
人事变动与战略调整 - Lisa Sequino回归雅诗兰黛担任彩妆品牌集群总裁,负责M·A·C、Bobbi Brown、Too Faced、Smashbox和GLAMGLOW等品牌的战略规划和全球增长 [1][4] - 此次人事变动与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de La Faverie推出的"Beauty Reimagined"复兴计划相关,旨在重振彩妆业务 [4] - Lisa Sequino拥有20年美容行业经验,曾担任JLoBeauty和Supergoop首席执行官,擅长品牌战略制定和商业模式重建 [5][11] 高管背景与业绩 - Lisa Sequino职业生涯始于宝洁,负责过Hugo Boss、Gucci等奢侈品牌的美容业务战略制定 [6][10] - 在雅诗兰黛任职期间曾管理累计销售额达80亿美元(约576亿元人民币)的36个品牌业绩 [7][11] - 曾成功扭转Becca Cosmetics业务,但该品牌后因业绩不佳被出售 [17] 彩妆业务现状 - 雅诗兰黛彩妆业务销售额同比下跌9%,营业利润大跌79%,主要因M·A·C魅可和面部彩妆类销售下滑 [20] - 在中国市场,雅诗兰黛彩妆品牌未进入2022-2024年抖音彩妆/香水/美妆工具TOP20榜单 [21][22] - 天猫平台除雅诗兰黛DW粉底液外,其他彩妆产品销量表现平平,部分品牌如Too Faced尚未开设官方旗舰店 [24][26] 市场挑战与竞争 - 国际彩妆品牌在中国面临国货品牌激烈竞争,国货占据抖音彩妆类目约80%GMV [24] - 雅诗兰黛彩妆产品迭代速度慢,缺乏质价比优势,未能有效吸引90后和00后消费者 [24][25] - 公司线上电商运营能力衰退,未能充分把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红利 [5][24] 历史与基因分析 - 雅诗兰黛早期以护肤和香水业务见长,彩妆品牌多通过收购获得 [18] - 公司本质上是护肤基因企业,彩妆运营逻辑与护肤不同,面临品牌整合挑战 [18] - 历史上收购的Bobbi Brown和M·A·C曾助力公司扩张,但近年收购的Too Faced等品牌表现不佳 [18][20]
美国关税大棒挥向自家摇钱树,美妆业或将受到巨大伤害
搜狐财经· 2025-05-11 02:42
美国美妆与个人护理行业受关税政策影响 - 2022年该行业为美国带来26亿美元贸易顺差,但关税政策正严重伤害行业[1] - 企业依赖进口原材料,如香水瓶组件需从中国进口,但关税迫使寻找替代供应商[1] - 美国本土供应链不完善,难以找到细分领域替代供应商[1] 全球供应链与品牌忠诚度受损 - 美妆大品牌依赖多国原料和跨国生产销售,关税导致加拿大等市场消费者可能放弃美国品牌[1] - 关税不确定性抑制初创企业投资,一家成立5年的个人护理品牌增长潜力受扼制[1] - 零售分析师批评关税政策"幼稚",未理解全球供应链运作模式[1] 成本上升与竞争力削弱 - 关税推高进口原材料成本,伤害美国本土制造企业[1] - 国际日用消费品公司因关税下调盈利预测,产品价格可能上涨[2] - 中国2025年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从84%提高至125%,增加美企出口成本与市场风险[2] 主要受影响的美妆企业 - 雅诗兰黛集团旗下雅诗兰黛、倩碧、海蓝之谜等品牌部分产品在美国生产[5] - 强生集团旗下露得清、艾维诺等品牌部分产品在美国生产[5] - 欧莱雅集团旗下科颜氏、植村秀等品牌部分产品在美国生产[6] - Farmacy、Sunday Riley等新兴独立品牌主要在美国生产[7] 市场数据与替代品威胁 - 2025年3月中国美容化妆品进口量同比下降1 6%,进口额107 1亿元同比下滑9 4%[8] - 国产化妆品如珀莱雅、林清轩等研发突破,可能替代进口产品[8] - 消费者转向平替产品后,短期内或不再购买进口化妆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