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瞄准攻克找矿突破“卡脖子”难题——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9:58
矿产资源研究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开展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智能预测等创新研发,旨在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卡脖子"难题 [4][16] - 实验室提出原创性成矿理论,建成专业实验室并配备先进仪器,包括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设备、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处理设备 [6][18] - 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气锂兼探"机制,在川东北预测卤水型氯化锂资源量55.5万吨、氯化钾1605万吨,在云南、湖南等地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四川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多个矿区新增金资源量近10吨 [7][18] - 创新钾盐超前成矿论,发现罗布泊盐湖碎屑岩型固体钾盐资源(KCl平均品位2.54%,预测资源量1亿吨)和富钾卤水(KCl品位1.50%,资源量0.6亿吨) [7][18] 勘查技术突破 - 实验室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甲基卡外围矿区新增中型规模氧化锂资源 [9][19] - 发展"天—空—地"遥感勘查技术,创新红外光谱矿物填图和高寒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方法,建立多尺度分层可视化技术解决深部找矿信息不对称问题 [9][19] - 开发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和低U副矿物微区定年技术,支撑河北铍矿和内蒙古钨矿勘查工作 [9][19] - 研发VT/VI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冷却系统,改进岩石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开发环保型浅钻减少环境污染 [10][19] 人才与成果 - 实验室拥有47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98%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12][20] - 毛景文院士获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其团队在玻利维亚锡铜银成矿规律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助推中企海外矿产开发 [12][20] - 唐菊兴院士团队在西藏发现多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中国铜资源分布格局 [13][20] - 王登红研究员提出锂矿多旋回深循环理论,在四川甲基卡发现10多处矿产地 [14][20] - 肖克炎研究员建立成矿系列综合预测理论,推动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进步 [14][20] 其他地质研究 - 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研究建立60米第四纪地层剖面,揭示10万年来湖泊演变轨迹,为生态修复提供本底参照 [22] - 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显示古生物生态多样性 [23] -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亮度达116万尼特,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 [23]
耸立在原点的“山峰” 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管护团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5:48
行业背景 - 中国统一高程基准面以青岛长期验潮计算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零起算面[3] - 新中国成立前各地高程零点不统一导致相邻省份高度差达五六十米[3] - 青岛具备中纬度区位优势、100多年连续验潮资料及稳定地质条件成为水准原点选址关键因素[3] 技术体系 - 水准原点网由原点/附点/参考点/验潮站组成 20世纪70年代增设备用原点网[4] - 1985国家高程基准确立水准原点海拔72.260米并沿用至今[4] - 开发集成GIS/大数据的电子保护区管理系统实现科学化管护[7] 运营维护 -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62年持续管护 每半月例行巡查 特殊时期加密频次[6] - 管护流程包括清理旱井积水/玛瑙石保养/周边环境维护等多道工序[5][6] - 隧道净空测量效率从全站仪7天/公里提升至三维激光扫描仪2小时/公里[9] 应用场景 - 支撑全国1.2万公里水准路线观测 实现珠峰8848.86米高程精准测量[8] - 为青岛轨道交通提供全周期测绘服务 包括施工定向控制/轨道铺设监测等[9] - 开展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科研项目 提升隧道断面监测能力[9]
广西4天成功避险17起地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1:16
连日来,受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和高空槽、季风加强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地迎来集中降雨过程。6 月14日至17日,地处桂东南和北部湾沿海的玉林、梧州、防城港等地先后成功避险及有效预警17起崩 塌、滑坡地质灾害,避免118人可能因灾伤亡。 6月16日下午,广西登记在册的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北胜村天狮组、苍梧县梨埠镇华映村湾面组两处崩 塌隐患点自动监测设备先后触发预警,当地及时组织撤离群众4户17人。3分钟后两处隐患点均发生崩 塌,各造成1间房屋损毁。 6月17日10时30分,防城港市东兴市根据降雨趋势叫应马路镇政府,及时撤离马路村界牌组1户受威胁群 众,5分钟后该户屋后边坡发生崩塌,所幸叫应和组织撤离及时,避免2人伤亡。 6月14日16时57分,广西自然资源厅对外发布博白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并通知当地加强巡查 监测。当地政府根据预案要求,于当日撤离受威胁的东平镇枫木村石载下屯2户、水鸣镇新和村新厚塘 屯1户人家。随后,两屯相继发生滑坡和崩塌,所幸预警精准、撤离及时,避免14人伤亡。 6月14日18时10分,监测员在巡查中发现北流市六麻镇旺坡村木古冲组1户房子屋后冒浑水,立即向上级 报告。广西厅地质灾害防治 ...
河北打好地灾防范“主动仗” 强化巡查排查、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1:16
近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2025年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强化巡查排查、预 警预报、应对处置等措施,全力以赴抓好汛期灾害防范。 会议提出,进一步强化应对处置。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河北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高效有序 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加强应急准备,充实专业力量,开展避险演练,增强避灾能力,确保 遇险时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能够有序快速撤离。此外,各地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等建设活动 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觉避免随意切 (削)坡、开挖、堆土弃渣等不当行为,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切实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会议指出,今年河北降水量较往年偏多,极端强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各地要全力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紧盯"七下八上"重点时段,聚焦灾害易发区、城乡人员聚集区及重 要敏感区,全面启动年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切实解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最后一公里"问题, 确保及时预警、及时防范。 会议明确,进一步强化巡查排查。各地要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停"的原则,组织群测群防员、驻守专 业人员,持续开展隐患巡查排查,切 ...
专家共议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极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年度会议 - 北极黄河野外站、南极中山野外站、南极长城野外站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研讨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 [1] -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审议并通过2024年度工作总结、2025年度工作方案及开放基金评审结果 [1] - 各站学委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吕达仁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领衔,委员对2024年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1] 极地科研发展方向与建议 - 学委会建议聚焦极地生态环境演变、冰盖物质平衡、空间天气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多维度长时序观测体系 [2] - 提出优化传感器网络布局,加强跨学科数据融合,打造国际认可的高精度极地数据库 [2] - 推动数据资源与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2] - 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主导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提升全球话语权 [2]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
2025中国探矿者年会在新疆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8 09:17
行业动态 - 2025中国探矿者年会于6月12日至14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主题为"锚定战略资源 实现增储上产",旨在介绍"十四五"找矿突破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展 [1] - 新疆近年来加快释放能源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十大产业集群"包括绿色矿业及加工,矿业权出让数量、成交额、收益屡创新高 [1] - 自然资源部构建"央—地—企"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全国找矿"一盘棋"格局 [2] 政策支持 - 新疆全面加强对地质找矿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地质报国"贡献力量 [1] - 会议呼吁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 [2] - 会议向四星级地质勘查守信单位授牌,显示行业规范化发展 [2] 技术创新 - 会议提出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绿色勘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与应用 [2] -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作《找矿勘查新技术和新质生产力》报告,聚焦技术前沿 [2] - 会议鼓励在深部找矿、勘探装备研发制造等方面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1] 投资机会 - 新疆政府热忱欢迎各界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1] - 会议期间召开新疆矿业权项目推介会,展示投资机会 [2] - 举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疆成果展,显示区域发展潜力 [2] 行业活动 - 年会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新疆自然资源厅等单位承办 [2] - 同期召开地勘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促进交流 [2] - 举办新中国成立75周年矿产勘查成就展展示行业历史 [2]
新修订的《划拨用地目录》公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7 20:28
政策修订背景 - 现行《划拨用地目录》自2001年颁布实施,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产业业态调整,现行《目录》亟需调整优化[1] 修订主要内容 - 新修订《目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1] - 修订后分为20种用地类型和106种具体情形[1] - 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设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确需划拨的需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1] - 建设单位提出或同意有偿使用土地的,应当依法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提供[1] 用地审查规定 - 对"非营利性""公益性"或"非经营性"建设项目,需核实建设单位提供的登记证书和行业主管部门材料[2] - 审查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2] 有偿使用规定 -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企业改制、转让或改变用途等不再符合《目录》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2]
让过去照亮未来 让记忆生生不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6 14:15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 档案作为"沉默的见证者",承载人类社会的点滴变迁,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1] -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 [3] - 档案并非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9] 南海档案馆的职责与成就 - 南海档案馆恪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 [3] - 在约1000平方米的档案馆里保存着6万余册珍贵的海洋档案资料 [3] - 档案馆从约1百万件纸质档案、2.5万张照片和约40TB历史数据中精心挑选素材 [4] - 档案馆为南海三省(区)地方部门以及科研院校、涉海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资料查档服务 [4] 档案的具体应用案例 - 编撰系列涉海图书,以"科技之路、台站之路、人才之路"为脉络 [3] - 珊瑚礁研究团队发布《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部分比对参考资料来自馆藏档案 [4] - 帮助退休老同志找到38年前科考团班长的名字,解决其多年心事 [6][7] - 科技处同事意外获取南海诸岛地名资料并主动归档,与档案馆发现的老海洋科技工作者手稿神奇汇聚 [9] 档案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 档案记录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文化产品 [4] - 档案的力量在于让个体的叙事、普通人的故事融入国家记忆的长河 [7] - 档案沉淀真相,跨越时空,连接古今,让过去照亮未来 [10]
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6 10:13
黑土地的边界长期缺乏统一标准。本次调查根据"黑土层厚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的指 标,首次实现黑土地资源"量化认定",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约占调查面积的94%。调 查还发现,项目区地下5米~50米深度范围内分布着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有机质含量为15克/千 克~77.5克/千克。这一发现,为研究黑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材料与视角。 基于地表基质层构型与黑土层结构特征,项目团队构建了包含地表基质本底、黑土层性状、侵蚀情况等 指标的稳定性评价模型,划分出稳定区、较稳定区、潜在不稳定区与退化区;构建了以土壤厚度、有机 质含量、氮磷钾养分、容重等为核心指标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 稳定区占比达86.34%,1.35万平方千米面临显著退化风险;黑土地中等及以上质量面积占比高达 88.66%。不同类型退化与地表基质层结构高度耦合。如:土+沙构型区易沙化、黏土+粉沙构型区易盐 近日,覆盖我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完成,成为全国首个结题的地表基质调 查二级项目。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工作,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