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

搜索文档
扩绿生金
辽宁日报· 2025-07-16 09:26
城市绿化创新模式 - 阜新市实施"全域苗圃化"战略,利用城区闲置空地栽植苗木,2023年无偿获得17万株白榆树苗用于道路绿化,节省采购成本[1] - 创新采用"育苗车间"概念,将临时闲置土地转化为苗木培育基地,树苗成熟后移植至其他绿化区域实现循环利用,单株白榆树苗价值从0.5元增值至2-3元,累计节省绿化投入超百万元[1] - 通过科学规划实现"300米见绿色,500米见公园"目标,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绿化面积356.3万平方米,栽植苗木166.1万株[5] 科学种植体系 - 采用"一地一策"差异化种植方案:贫瘠地块种火炬树,肥沃地块种丁香,低洼地种柳树,高地种樟子松,空旷区种杨树降风速,道路两侧种文冠果提升景观[4] - 优先选择棚改拆迁空地和暂未出让土地作为种植区,自然资源部门系统摸排可用地块,确保树苗生长周期与土地开发计划无缝衔接[3] - 本地培育苗木适应性强,如东湖体育公园70%绿化使用自育苗,成活率显著高于外购品种[6] 生态经济双收益 - 建立"绿色银行"商业模式:通过苗木移植复用降低绿化成本,同时培育可销售资源,近三年累计产销苗木2.2亿株,实现销售额近2亿元[6][7] - 推出"阜新苗木"品牌2.0战略,整合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等国家级资源平台,重点发展查海油松、彰武松等特色乡土树种[6][7] - 创新"森林模块"输出模式,将标准化苗木培育单元向省外生态项目推广,实现跨区域资源应用[7] 社会效益 - 直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如67岁市民反馈新增口袋公园带来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显著提升[1] - 形成可复制的沙地治理城市样板,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实现"扩绿兴绿护绿"三效合一[2][7] - 通过文冠果等常绿树种种植有效降低风速,大风天气沙尘问题得到根本性缓解[1][4]
辽宁45个村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辽宁日报· 2025-07-16 09:25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 绥中县新堡子村采用"公司+村民+投资商"模式推动乡村旅游 已改造特色民宿41户 开办农家乐13家 吸引11个文化创意项目入驻 [1] - 辽宁省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5个 省级传统村落85个 已完成45个中国传统村落基础数据采集 31个村落数据通过市级审查 [1] -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全景漫游 三维实景等形式展示村落文化价值 辽宁省45个村落数据已录入该国家级数据库 [1] 连片保护示范进展 - 朝阳县和绥中县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朝阳县项目已全部完成 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 [2] - 绥中县示范项目因洪灾部分受损 目前全部复工 保护工作逐步推进 [2] 政策与未来规划 - 辽宁省计划建立多层次镇村保护名录 起草《辽宁省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 建立挂牌保护和警示退出机制 [2] - 将培育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储备库 传承传统工艺和建筑风格 [2] - 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宜居村建设结合 发展乡村旅游 文化创意等产业 [2]
以练促改 清除隐患
辽宁日报· 2025-07-15 09:21
消防救援演练效果 - 无广告牌遮挡时救援耗时2分13秒 有广告牌遮挡时救援耗时8分14秒 时间差超过6分钟 [1] - 演练模拟饭店电路短路引发火灾 浓烟封堵通道导致人员被困二楼 [1] - 消防员称广告牌和防盗网会阻碍"逃生窗"功能 大幅增加救援难度 [1] 广告牌遮挡的危害 - 火灾中有毒烟气可在1分钟内导致窒息 6分钟差异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 - 参与演练商户表示直观感受到广告牌对逃生的致命影响 承诺主动整改 [2] - 测试显示清除广告牌障碍会显著延长救援时间 降低救援效率 [1] 整改行动进展 - 沈阳多部门联合开展"拆牌破网"行动 采取扫街式排查方式 [2] - 2023年6月初至7月11日发现664家商铺存在问题 其中352家已完成整改 [2] - 通过对比演练促使更多商户主动配合整改工作 [2] 消防安全规范 - 人员密集场所禁止设置影响逃生的铁栅栏等障碍物 [2] - 消防救援口净高和净宽均不应小于1米 需易于开启并设置明显标志 [2] - 现有违规设施应当主动拆除以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2]
水利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
辽宁日报· 2025-07-15 09:21
灾后重建进展 - 葫芦岛市已完成灾后重建第二步任务,水利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 [1] - 去年8月强降雨导致建昌县绥中县住房及基础设施严重受损,7250户住房完成维修加固,5447户完成重建 [1] - 国省干线公路全部完工,1663个农村公路水毁点位完成修复,建昌县修复路面94.7万平方米桥梁94座,绥中县修复路面38.9万平方米桥梁19座 [2] 交通设施修复 - 全市实现农村公路通乡通村通屯全线恢复畅通,部分路段加装防护网提升防洪能力 [2] - 建昌县完成220公里村内道路修复,绥中县完成120公里村内道路修复 [2] - 过水路面修复建昌县167座,绥中县30座 [2] 水利工程重建 - 实施77项灾后水利工程总投资8.43亿元,其中河道类工程62项 [3] - 修建各类护岸208.22公里,清淤疏浚1400万立方米,推砂筑堤219公里 [3] - 六股河大凌河等重点河流防洪能力超灾前水平,37座水库完成临时修复 [3] 农业生产恢复 - 完成水毁耕地复垦,农作物长势良好 [3] - 投资400万元的绥中王石灌区修复工程4月末完工保障春耕灌溉 [3] - 512处农村供水工程全部完工保障饮水安全 [3]
暴雨警报响起,无人机冲上天空
辽宁日报· 2025-07-15 09:21
电网应急演练技术应用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一机中继、一机作业"创新模式 在50公里半径内展开网格化巡检 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28.8倍(2.5小时完成3天工作量)[1] - 直升机吊运抢修人员实现分钟级误差控制的高铁线路故障排除 确保"高铁时刻表零影响"[1] - 华为5G基站通过无人机悬吊搭建应急通信网 排水机器人实现每小时1200立方米的变电站积水抽排能力[1] 智能巡检系统 - 多机协同作业系统可同时指挥4架无人机组成巡检方阵 对重要通道进行地毯式排查[2] - 红外摄像头与160余颗卫星遥感数据协同 实时监测每基杆塔的细微位移[1] - 后台系统同步处理卫星穿透云层拍摄的高清影像 实现全天候监控能力[1] 电网应急响应能力 - 演练涵盖"三断"抢险等复杂场景 展示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完整解决方案[1] - 新型间隔棒等设备实现故障快速定位与排除 显著提升抢修效率[1] - 多种高科技装备协同作业 包括固定翼无人机、直升机、5G基站、排水机器人等十余种设备[1]
抚顺刘山街道:“窗帘行动”温暖独居老人
辽宁日报· 2025-07-15 08:31
社区养老服务创新 - 抚顺市新抚区刘山街道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居民占比达49.6%,独居空巢老人超过6600人 [1] - 2023年初启动"窗帘行动",6个社区党组织与1870户独居老人签订帮扶协议,通过每日窗帘开合实现健康监测 [1] - 建立"一人一档"管理体系,组建10支志愿队伍服务2428名有需求老人,覆盖12类29项具体服务项目 [2] 服务模式细节 - 采用"花朵标识+窗帘打卡"机制,志愿者通过观察窗帘状态判断老人安全状况 [1] - 服务清单包含用药提醒、心理辅导、代买配送、家居清洁、送药上门等日常生活支持 [2] - 典型案例显示系统有效性:曾及时发现因失眠未拉窗帘的异常情况并上门确认安全 [1][2]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延伸服务链条,推进"康养助餐"和"医养病房"建设 [2] - 目标构建居家养老立体保障网,持续深化"窗帘之约"服务内涵 [2] - 通过党员代办站等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形成邻里守望的长效关爱体系 [2]
“培训+演练”筑牢养老机构“防火墙”
辽宁日报· 2025-07-14 09:14
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培训演练活动 - 沈阳市近期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培训演练活动,涵盖火灾报警、初期处置、预案响应、设施联动、组织疏散、避险待援等关键环节 [1] - 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和场景还原火势蔓延的多种可能性,旨在提升养老机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1] - 演练内容包括使用水枪、云梯、履带式楼梯担架等设备疏散行动不便的老人 [1] 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 养老机构常住人群具有高龄化、行动不便的特点,火灾风险较高 [1] - 沈阳市深化消防安全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多元共治格局 [1] - 沈阳市消防救援局对135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内容涵盖消防设施使用、装修材料规范、防火分隔措施等 [1] 培训形式和效果 - 活动采用"线下集中培训+线上直播参与"形式,线上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311万人次 [3] - 沈阳养老产业集团表示培训针对性强,帮助提升火灾防控能力,特别是初起火灾处置和老人疏散 [2] 消防安全技术措施 - 养老机构需完善烟感报警、喷淋系统等"技防措施",并定期检查维护 [4] - 重点区域应配置轮椅、担架等疏散器材 [4] - 相关管理指导可参考《沈阳市10类场所消防安全正负面清单》 [4]
朝阳着力建设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
辽宁日报· 2025-07-14 09:14
行业概况 - 朝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70万亩以上 总产量连续4年突破60亿斤大关 [1] - 2024年杂粮种植面积达137.5万亩 占全省79% 总产量8.9亿斤 占全省80.76% 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1] - 5个县(市)是国家产粮大县 已成为全国重要杂粮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1] 地理与历史优势 - 位于北纬41°杂粮黄金纬度带 年均日照2700小时 昼夜温差14℃ 弱碱性褐土适合杂粮生长 [2] - 农耕文明可追溯至58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 1979年出土碳化粟粒印证悠久传承 [2] - 红山文化时期已掌握轮作休耕技术 种植的"红谷子"是现代朝阳小米直系祖先 [2] 品牌与产品体系 - "朝阳小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1年获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 2024年获"节气名品"称号 [3] - 形成小米 高粱 黑米 荞麦 绿豆 红小豆等丰富品类体系 [2] - 酿酒高粱支链淀粉含量超95% 小米胚芽开发出高营养植物油 朱碌科镇年深加工达40万吨 [3] 产业升级与科技赋能 - 72家加工企业构建产业集群 推进"精深加工链"发展 [3] - 引入中科院等科研力量 赋能古老品种焕发新生 [2] - 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 6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4] 市场拓展与物流网络 - 立体交通网络融入京津沈"一个半小时经济圈" 杂粮最快72小时可达欧洲 [3] - 2024年"双十一"期间"朝阳化石鸟牌小米"创京东平台每分钟267单销售纪录 [3]
辽宁滨海旅游上新出彩
辽宁日报· 2025-07-14 09:14
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 - 2025年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开幕时间比往年提前一个月,策划15项活动,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特色项目矩阵 [1] - 活动包括飞盘海岸巡回赛、浪潮派对狂欢季、沙滩音乐节等,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 [1] -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推出以鲸豚为主角的十大必看"鲸"彩演艺,打造跨越南北极的奇幻旅程 [1] 辽宁滨海旅游资源 - 辽宁滨海六市打造"中国最北海岸"休闲度假旅游带,暑期为黄金旅游季 [1] - 全省72处天然海滨浴场开放,锦州白沙湾等三大浴场海岸线总长18.5公里,适合亲子玩水 [1] - 葫芦岛兴城市四大浴场绵延14公里,沙细滩缓、水质清澈且免费开放 [1] 特色滨海旅游项目 - 锦州龙栖湾为北方最大赶海基地,万亩潮间带滩涂可挖蚬子、钓蛏子,提供海鲜加工服务 [1] - 兴城海边推出惊险刺激的水上项目,如驾驶摩托艇穿梭波涛 [1] - 丹东推出"东港碧海奇遇"线路,包含海岛赶海、渔村探秘、沙滩露营及海鲜餐饮 [2] - 营口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展示18亿年前海蚀地貌,仙人岛白沙湾提供沙滩漫步和槐树林露营 [2] 文化与旅游融合 - 大连十里黄金海岸同步启动开放麦音乐派对、非遗体验月、摄影展等文化活动 [2] - 营口举办非遗火焰节、明湖微醺音乐会等近20场文旅活动,融合非遗与海滨元素 [2] - 葫芦岛打造"龙兴黄金海岸音乐季"系列活动,贯穿整个暑期 [2] 体育与旅游结合 - 大连举办"快乐海岸荧光夜跑",吸引游客沿海岸线奔跑 [3] - 锦州国家级帆船帆板基地举办中国家庭帆船赛,展示帆船运动魅力 [3] - 各地推出公益跑、湿地跑、彩虹跑等"体育+旅游"融合活动 [3] 夜间休闲活动 - 盘锦推出星空露营+"全民K歌"互动+国风巡游 [3] - 葫芦岛龙湾海滨风景区举办沙滩帐篷露营+篝火晚会 [3] - 锦州东方欢乐王国水世界无边界泳池搭配烟花秀和音乐派对,夜间呈现荧光海派对 [3]
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辽宁日报· 2025-07-14 09:14
党史馆建设与运营 - 得胜村党史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已接待4批共计300多人的参观者 [1] - 陆万长走访510户村民收集老物件,挖掘整理抗美援朝英烈花振生等英雄事迹 [2] - 党史馆分为"硝烟烈火""探索前行"等七大主题,13年来累计接待20万人次参观 [3]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 得胜村依托党史馆等红色资源发展旅游及种植、养殖产业,实现致富 [4] - 党史馆吸引省市乃至全国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参观,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4] - 大学毕业生王铭旭返乡接棒讲解工作,显示党史教育传承效果 [4] 社会效益与荣誉 - 陆万长担任义务讲解员13年,讲解上千场,曾连续讲解4小时 [3][4] - 陆万长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4] - 党史馆参观者通过信件表达感动与共鸣,形成良好社会反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