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搜索文档
 论坛| 杜雨博士在杭州2025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发表主题演讲《AI 产业革命与具身智能崛起》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9 11:02
 中国AI产业发展阶段 - 中国AI产业正经历第三次发展浪潮,进入“2.5阶段”[2] - 新兴力量如DeepSeek正推动产业从通用大模型向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等纵深领域演进[3] - 大语言模型的崛起催生了具身智能、AI硬件、AI for Science等万亿级新赛道[6]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个万亿级赛道[8] -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医疗、服务等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爆发式增长[9] - 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拐点[9] - 人形机器人具有高适应性(适应人类环境和工具)、高任务灵活性(可执行多样化任务)和高交互能力(易于与人类自然交流)的优势[10] - 从“大脑”的空间智能到“小脑”的运动控制,再到“本体”的核心零部件,每个环节都孕育着巨大创新和投资机会[11] - 李飞飞教授的空间智能项目和OpenAI与Figure合作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为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13]   AI for Science科学研究 - AI正在重塑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电子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基础研究范式[16] - AI for Science正在成为科学发现的加速器,是中国AI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突破口[19] - 典型案例包括Citrine铝合金研发平台、Google Cloud多组学套件、NVIDIA cuLitho计算光刻库等[22]   杭州AI产业地位 - 杭州是中国AI产业的重镇,具备得天独厚的创新土壤[25] - 2024年杭州占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超七成,民营企业活跃,创业氛围浓厚[26] - 在杭州,AI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产业信仰[29]   AI竞争本质 - AI之争的本质是时间之争,谁掌握AI,谁就是时间的主人,时间才是唯一真正稀缺的资源[32] - 呼吁产业界、投资界、科研界共同把握AI发展窗口期,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融合[34]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定位 - 作为专注于AI产业研究、投资孵化与企业转型的智库型机构,公司持续发布前沿研究成果,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34] - 公司未来将联合生态伙伴,助力中国AI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35] - 公司聚焦AI前沿趋势、商业落地与人才发展,致力于成为“AI时代的认知基础设施”[37]
 GEO| AI可以开始自己花钱了,品牌的广告要打给谁看?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8 11:02
你有没有发现错,现在用户买东西越来越"懒"?因为AI可以开始自己花钱了!如果你现在对 AI 说"订周末旅行",它能自己下单支付了。这不是想 象。谷歌刚刚拉上 Visa、PayPal、银联等 60 多家巨头,推出了 AI 代理支付协议 AP2 ——AI 终于有了"数字钱包",标志着智能体不再只是工具, 而是能替你决策、花钱、办事的虚拟经济代理人。 当用户问AI"夏天油皮适合什么护肤品"时,如果你的品牌没有在AI的回答框架中占据一席之地,就算你的产品再好、天猫店评分再高,也会被直接 跳过。传统SEO优化的那些关键词排名,在AI生成式回答面前,正在变成无效流量。 从"种草"到"下单" AI正在接管消费全链路 以前逛淘宝要翻十几页评价,现在直接问AI"3000元内最值得买的扫地机器人";过去查旅游攻略要刷几十篇小红书,如今一句"周末带娃去上海玩的 最佳路线"就能得到精准方案。当你的客户开始让AI替自己做决策时,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在浮现: 不做 GEO (生成式引擎优化)的品牌,正在被 AI 悄悄拉黑。 当AI从"能干活"进化到"会花钱",一场静悄悄的商业权力转移已经开始。过去用户买东西要翻评价、刷攻略,现在只需给AI一 ...
 论坛| 张孜铭副院长在杭州2025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发表主题演讲《AI重构商业: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与案例》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7 11:02
近日,由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25 AI智能体赋能产业增长暨创新创业发展峰会"在杭州隆重召开。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孜铭 受邀出席大会,并发表题为 《AI重构商业: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与案例》 的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企业运营与商业模式,分享前沿企 业实战案例与方法论,引发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与热烈反响。 AI产业革命进行时 企业智能化转型已成必然 张孜铭副院长在演讲中指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深水区, AI不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他引用多项调研数据强调,"不 用AI的企业将在3年内被迅速淘汰",目前85%的中国企业正加速投入AI领域,63%以上的企业已在积极使用生成式AI。 张孜铭深入剖析了 AI在"降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他通过某头部能源公司研发人员五年增长案例和AI绘画巨头Midjourney仅11人团队实现1亿美元年营 收的典型案例,说明AI应用可带来"压倒性的人效优势"。同时,AI正在重塑岗位技能需求,从传统技术技能、手工技能到高级认知与社会情感技能, 企业需重新定义人才结构 。 增收创新 AI广告与GEO开辟增长新赛道 在"增收"层面,张孜铭重点 ...
 观察| 你以为的铁饭碗,不过是工业时代的谎言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6 11:02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还亮着三分之一的灯,你对着屏幕里闪烁的光标发呆,刚改完第三版的PPT被老板打回,理由是"不够有创意"。 手机弹出银行扣款提醒,房贷、车贷、孩子的早教费像三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 你安慰自己"忍忍就好,这份工作至少稳定"——但你不知道的是, 你赖以生存的 " 稳定 " ,正被 AI 悄无声息地拆解得支离破碎 。 我们总以为公司制是永恒的真理,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但翻开历史才发现, 这个让我们耗尽半生追求 " 归属感 " 的组织形态,不过是工业革命催生的 " 临时产物 " 。 从蒸汽机轰鸣的18世纪到数字浪潮席卷的今天,它的寿命满打满算也只有 两三百年 。 而现在,AI正用效率的利刃,刺穿它存在的最后一个理由。 公司制的黄昏 当效率神话走向终结 公司制诞生的初心很简单: 用组织的规模化换取生产的高效率 。 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把人变成标准化的零件,各司其职、协同运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造出最多的商品。 为了维持这种效率,我们发明了"员工""部门""层级"这些分类,把复杂的人类活动框进一个个规整的格子里。 但AI的出现,让这套逻辑彻底失效了。 当GPT-4能在10分钟内完成一个团队一周的文案工作,当AI ...
 GEO| 鸡排哥爆火背后:这3个流量新规则,营销人必看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5 18:02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正在重新分配流量,传统营销策略面临失效风险,品牌需适应AI驱动的流量分发新规则[4][5][12] - 景德镇鸡排哥的爆火案例揭示了GEO三大核心真相:情绪标签自动化抓取、流程场景化拆解、地域IP自然绑定,这些成为AI推荐流量的关键因素[6][8][10] - 品牌若未优化GEO策略,将面临"生成式流量抢劫",即竞争对手通过AI快速复制其核心卖点,导致用户被分流[13][15]   鸡排哥的GEO流量密码 - 情绪标签自动化抓取:鸡排哥的匠人语录(如"炸不到位无法原谅自己")被AI自动归类为"责任感""幽默"标签,并在用户搜索"有态度的小吃摊"时优先推荐[6] - 流程场景化拆解:"三秒递鸡排法""订单编号制"被生成式引擎转化为高效服务案例,成为旅游攻略类AI回答的标准素材[8] - 地域IP自然绑定:用户自发UGC内容(如"瓷都烟火气")使AI在关联"景德镇+美食"查询时,将鸡排哥与陶溪川等景点同等权重推荐[10] - 鸡排哥通过GEO策略实现8天涨粉8.8万,其内容被AI主动抓取并分发,形成自然流量爆发[1]   生成式流量抢劫的行业风险 - 72%的用户决策依赖生成式引擎推荐结果,其中68%的推荐内容来自AI对全网素材的二次加工[13] - 品牌若未优化GEO,即使用户主动搜索产品关键词,AI也可能用竞争对手信息替代其内容[13] - 案例显示,鸡排哥爆火后出现20多家山寨摊位,通过AI复制其金句生成高仿营销文案,稀释原创品牌流量[15]   GEO优化的核心策略与效果 - 问题1解决方案:将品牌卖点转化为AI友好型话术(如某母婴品牌优化后推荐率提升300%)[15][16] - 问题2解决方案:打造GEO证据链,将用户证言、销售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素材(如鸡排哥的"800份日销量"被AI视为高可信度证据)[17][18] - 问题3解决方案: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实时监测反超竞品(如某茶饮品牌发现竞品每日更新10组AI话术导致自身被压制)[19][20] - 问题4解决方案:构建热点响应模型,预生成关联素材(如某家电品牌借世界杯热点实现热度提升450%)[21][22] - 问题5效果数据:GEO冷启动期(7天)推荐率提升50%,爆发期(30天)搜索量增长200%,维稳期(90天)ROI达1:8.5[23][24]   GEO服务的量化承诺 - 7天内完成品牌GEO健康度诊断并输出100组优化素材[26] - 30天内实现生成式搜索推荐率提升150%-300%[26] - 90天内建立品牌专属GEO护城河,使AI成为免费流量来源[26]
 观察| 我们都错了,Sora的野心是社交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4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 互联网行业的终极竞争焦点是社交关系链的占有而非内容形态的迭代[4] - OpenAI的Sora2本质是通过AI视频生成功能收割用户社交关系图谱的社交产品[6][8][9] - 腾讯凭借微信的关系链护城河占据行业主导地位[14][21] - 字节跳动面临短视频红利见顶与社交壁垒难破的双重挑战[22][30] - AI时代社交竞争的关键在于将关系链与AI内容共创结合[31][33]   Sora2的本质 - Sora2通过"邀请码一传四"裂变机制在全球形成病毒传播[7] - 产品记录用户社交关系图谱数据(如谁拉新、意见领袖识别),这些数据比视频生成技术更具价值[8][9] - Cameos功能允许用户与好友共创电影级视频,通过高价值UGC构建强互动社交场景[12] - 剑桥大学研究显示算法优化的关系图谱可使社交资本指数提升28.6%[12] - 邀请码机制是AI时代对社交关系链的精准测绘,旨在迁移Instagram、TikTok等平台用户[13]   腾讯的护城河优势 - 微信9亿日活用户背后是沉淀十余年的人情关系网络[14][15] - 2011年微信通过导入QQ关系链实现逆袭,80%用户因好友留存而选择微信[15] - 关系链赋能业务案例:微信红包3天绑定1亿银行卡;小程序靠好友分享日活破2亿;视频号凭借朋友圈分享日活达4亿[16] - 社交关系链具有代际传承能力,可从QQ迁移至微信,确保用户不流失[19][20] - 用户不会因内容形态过时而放弃微信,因社交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17][29]   字节跳动的挑战 - 抖音日活用户增速降至5%,用户使用时长首次缩短,显示短视频红利见顶[24] - 字节社交产品多次失败:多闪上线3天日活暴跌80%;飞聊因缺乏人情基础难留存;LetsChat月活从44万跌至8.3万[25] - 核心问题在于产品依赖算法推荐内容,但用户间缺乏强社交连接[23][27] - 电商业务面临竞争,用户可因价格因素切换平台,但社交关系链具有粘性[28][29] - AI布局停留在工具思维(如AI扩图),未与好友共创社交场景结合[32]   AI时代的社交竞争趋势 - OpenAI通过Sora2在欧美收割2000万用户关系图谱,腾讯国内推进社交视频生成平台[41] - AI社交新玩法从"发消息聊天"转向"一起做AI内容",如共创沉浸式视频[31][33] - 腾讯以微信关系链为杠杆加固社交护城河,字节需探索AI挑战赛裂变或职场社交等方向[32][40] - 内容形态会过时(文字→图片→视频→AI),但连接人的本质不变,关系链是永恒竞争力[34][35][43]
 观察| 百万粉丝一夜归零,Sora杀死了短视频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3 11:29
 Sora2对短视频行业的颠覆性影响 - 技术发展呈指数级前进,而人类认知往往停留在线性思维[1] - Sora2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图文向视频转型,而是要将短视频行业的现有玩法彻底推翻重建,一场行业洗牌近在眼前[2] - 普通人制作视频的门槛从“会拍会剪”急剧降低至“会说话”[2]   Sora2解构短视频生态的三重冲击 - 第一击:将视频制作成本削减至几乎为零,动摇了平台依赖用户生成内容构建的“内容护城河”[6][7] - 第二击:彻底改变用户观看视频的习惯,Sora2的定制化内容能生成比UP主更有趣的内容,用户观看Sora2生成视频的时长可达5分钟,而当前主流短视频仅为15秒的碎片内容,用户看视频时间每多10秒,下次返回平台的概率就增加30%[9][10] - 第三击:动摇平台盈利根基,抖音年收入60%以上依赖广告,但Sora2使广告核心的“场景”价值丧失,信息流广告吸引力大幅下降,且OpenAI可能推出自有Sora App,直接分流用户导致平台流量流失[11][12][13]   现有短视频巨头的困境与挑战 - 面临“诺基亚时刻”,其优势在Sora2面前可能不堪一击[15] - 存在流量思维的路径依赖,算法逻辑局限于“用户喜欢什么就推荐什么”,而Sora2能创造用户从未想过的新内容类型[16][17][18] - 受制于创作者生态的既得利益链条,平台若拥抱Sora2需牺牲现有MCN机构、主播等利益方,若不拥抱则面临淘汰[19][20] - 陷入技术创新的“第二曲线困境”,现有业务盈利丰厚导致对AI技术投入犹豫不决,而OpenAI等新进入者无历史包袱[21][22] - Sora2并非来争夺用户,而是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如同汽车取代马车[23]   短视频平台的潜在破局之道 - 从“内容平台”转型为“AI创作工具商”,与Sora2等AI技术合作而非对抗,通过收取AI创作会员费、提供AI广告定制服务等方式盈利[24][25][26] - 将“社区粘性”转化为“创意资产”,例如构建“AI创意工坊”,使用户的虚拟形象、剧情模板成为可交易的创意资产,将平台转变为创意资产交易所[27][28] - 放弃“流量垄断”思维,拥抱“生态共生”,联合成立AI内容版权联盟,并主动与OpenAI等强者合作,而非盲目自研[29][30][31] - 行业颠覆往往由外部新玩法驱动,对于主动改变者,AI内容浪潮是比2018年短视频爆发更大的机会[32][33][34]
 GEO| 你的 AI 流量正在 “蒸发”?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2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成式引擎优化并非一次性任务,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维护的动态竞争过程 [5][7] - 70%的品牌GEO优化效果昙花一现,排名上升后很快断崖式下跌 [3] - 只有建立持续优化、动态调整的GEO策略,才能在AI推荐位上站稳脚跟,将流量转化为稳定客户和业绩 [53]   GEO优化现状与挑战 - 品牌扎堆涌入生成式引擎赛道,试图通过GEO抢占AI推荐位收割精准客源 [3] - 生成式引擎的底层逻辑是实时动态调整的竞争场,而非优化一次长期有效的静态模型 [7] - 算法存在淘汰机制,通过用户行为反馈、内容新鲜度和竞品持续发力三个维度实时决定排名 [9]   一次性GEO的隐形成本 - 流量断层导致销售团队节奏被打乱,品牌认知积累中断,重新启动成本比持续维护高30%-50% [18] - 美妆品牌案例显示,第二次重启GEO花费12万元比第一次8万元多出50%,总成本比持续维护多花近10万元 [20] - 排名不稳定会损害品牌信任,尤其是B端企业客户会认为厂商实力不稳定 [21][23]   持续优化策略 - 建立实时监控体系,重点关注排名动态、用户行为分析和竞品动作追踪三类数据 [29] - 采用小步快跑式迭代优化,每月分析行业热门关键词,每2-3周对核心内容进行轻量化优化 [32] - 财经教育品牌通过月度优化方案,使排名稳定在AI搜索首页Top5长达11个月,转化率提升40% [34]   专业机构价值 - 专业机构能第一时间捕捉算法变化,在算法调整时帮助客户排名提升2-3个名次,而内部团队企业排名普遍下跌30%以上 [41][43] - 跨境电商品牌案例显示,专业机构用2个月将核心关键词稳定在首页Top4,流量提升80%,每月投入比之前降低20% [45] - GEO持续服务的本质是用合理成本购买确定性流量保障,让企业聚焦核心业务 [48]
 机器人| 展会引流内卷到拼机器人?有人靠它赚翻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1 11:03
 展会机器人应用现状 - 展会行业已进入"机器人军备竞赛"阶段,单纯比拼展位大小和礼品精致度的时代已经结束[2] - 采用具身智能方案的参展商可将观众停留时间提升至原来的3倍,线索转化率暴涨35%[4] - 国际展览业协会数据显示,采用错误机器人方案的展台无效流量比传统展台高40%[9]   机器人采购误区与风险 - 部分机器人存在"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如智元灵犀X2-W报价49.9万,宇树D1 Pro机器狗12万起,但缺乏配套交互脚本和场景化程序[8] - 物流分拣场景中,普通机器人难以实现"识别不同尺寸包裹"等基础功能,而智元精灵G1在日本物流展已实现无人工干预的二次分拣[8] - 90%的机器人租赁商仅提供展示服务,导致关键客户数据收集出现真空区[8]   成功案例与解决方案 - 武汉某汽车品牌通过"硬件+场景+数据"整包方案,采用3D全息投影机器人进行新车拆解,结合情感识别机器人和NFC芯片,使优质线索比上届多3倍[11][12] - 智元与德马科技合作通过具身智能技术训练机器人"见过即会"的泛化能力,覆盖鞋服、冷链、3C等多行业[14] -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整包解决方案,帮助家电企业使用宇树机器狗和智元机器人收集200+有效客户信息,其中30%当场预约线下demo[24]   成本优化与技术保障 - 通过未可知研究院可享受宇树&智元内部价,热门机型比市场零售价低15%-20%,并可优先获得新款样机[18] - 方案提供全流程技术兜底,包括脚本编写、现场部署调试、技术支持及数据复盘,确保机器人全程在线[20] - 物流分拣方案即插即用,复用智元与德马科技验证过的协同方案,准确率达99.2%[22]   行业趋势与核心价值 - 展会引流本质是"比谁更懂用技术解决痛点",而非"比谁的机器人更贵"[26] - 机器人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提升观众停留时间、筛选客户或降低成本,三者皆空的机器人仅是摆设[15]
 观点| 如何利用AI,摆脱公司的控制?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09-30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 AI并非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而是加速了传统公司工作制的瓦解 [3][4][6] - 公司工作制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其内在结构性问题才是失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 [7][9] - 未来工作模式将向个人技能与AI工具及分布式协作网络结合的方向转变,个体将从雇佣关系中解放 [21][22][24]   公司工作制的历史与现状 - 公司制诞生于17世纪,初衷是为了集中资本和人力应对远洋贸易等高风险活动,依赖固定船队、仓库和雇员 [9] - 在信息传递靠船、物资运输靠马的时代,集中化是最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9] - 当前5G、区块链和AI技术使全球协作无延迟,个人产能可抵一个小团队,传统集中化模式显得低效 [9]   公司工作制的结构性缺陷  雇佣制异化 - 雇佣合同将8小时生命打包出售,换取按月支付的报酬,形成"人才奴隶制" [10][11] - AI提升个人产能后,公司未按比例增加工资,反而增加工作量,例如用AI工具将市场报告制作时间从1周缩短至2小时,但员工需承担更多任务 [11] - 公司内部流程(如周报、评审会)占用大量时间,某产品经理80%时间用于行政事务,仅20%用于核心工作,抑制创新 [12]   科层制效率低下 - 部门分工演变为"专业甩锅",某大厂小程序开发因产品、技术、设计部门互相推诿,拖延三个月,效率低于外包团队两周成果 [14] - 分布式协作(如DAO治理)通过目标驱动,俄罗斯、印度、中国成员素未谋面却能高效完成复杂项目,反衬公司科层制内耗严重 [14]   灵活就业冲击传统模式 - 中国灵活就业者达2亿人,月均收入6219元,85%从业者追求更自由的工作方式 [16] - 仅16.5%的灵活就业者享有五险保障,公司制既不愿提供社保,又试图以工业化管理约束劳动者,如外卖平台"骑手被困系统"事件 [17][18]   AI对工作模式的重塑 - 到2030年,AI预计替代9200万个岗位,但创造1.7亿新岗位,净增7800万岗位,新岗位更多存在于公司招聘体系之外 [3] - 企业面临"多招工程师"(月薪3万加管理成本)与"购买GPU"(一次性投入20万且24小时工作)的经济选择,AI成本优势显著 [3] - 案例显示:教育从业者用AI打造知识平台,收入为原工资3倍;区块链写作者通过DAO获得代币收益,年增10倍,体现"个人+AI"模式可行性 [21]   未来工作趋势 - 工作公式演变为"个人技能×AI工具×协作网络",个体身份从"公司员工"转向"技能+AI"的专属标签,如"会用AI的创作者"或"区块链专家" [22] - 公司制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马车,终将被个体化、协作制取代,生产力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24] - 建议劳动者主动利用AI优化工作流程,若公司拒绝变革,则意味着其试图将劳动者禁锢于落后生产模式中 [24]